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reg、CD8+T细胞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作者:黄海;卿伯华

    目的:探讨Treg、CD8+T细胞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C)中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AEC癌组织病蜡块作为实验组;选取永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胃溃疡患者的病理蜡块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胃溃疡组织进行染色,以Foxp3作为Tregs的标价,检测Tregs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对两者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情况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肿瘤部位的关系等在组别内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中Foxp3、CD8+T细胞分布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组Foxp3+的分布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肿瘤组织学分级为低分化组Foxp3+的分布阳性率显著高于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组,肿瘤的TNM分期较晚(Ⅲ)组明显高于TNM分期较早(Ⅰ~Ⅱ)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Foxp3和CD8在AEG中分布呈负相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oxp3+ Treg的表达水平与AEG的发生发展相关,Treg和CD8+T细胞在AEG肿瘤组织中分布呈负相关性,肿瘤的发展,可能是由于Treg对CD8+T细胞功能的抑制.

  • CXCL1在食管胃交界处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剑;韩广森;任莹坤;顾焱晖;冯稳;刘雯;曹养辉

    目的 检测趋化因子1(CXCL1)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癌症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2010年至2012年被河南省肿瘤医院确诊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且有组织蜡块的121例癌症患者组织中CXCL1的表达,并经随访统计各位患者生存期情况.用χ2检验的方法比较CXCL1的表达差异,用Kaplan Meier法分析其生存情况,并用Log rank test比较,预后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结果 92例(76.03%)为CXCL1阳性表达,29例(23.97%)为阴性表达,且CXCL1的表达在高中分化、III或IV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均显著增高.CXCL1表达阳性的患者,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较表达阴性的患者显著缩短,且经Cox多因素分析,CXCL1的表达、癌症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的转移都是影响无病存活期与总生存期的重要因素.结论 CXCL1可能与食管胃交界处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或可作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判断预后及治疗的一个新的分子靶点.

  • LAPTM4B-35、CTGF蛋白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陈会;周升飞;辛瑞;刘钰;王凯旋;刘鲁英

    目的 探讨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β(lysosomeassociated protein transmembrane-4β,LAPTM4B)基因-35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蛋白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印迹分析检测137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LAPTM4B-35及CTGF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LAPTM4B-35蛋白在89.1%的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LAPTM4B-35高表达组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P=0.011)、肿瘤进展至TNM Ⅲ/Ⅳ期(P=0.026)显著多于低表达组.CTGF蛋白在51.1%的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CTGF高表达组发生远处转移(P=0.033)、肿瘤直径>5 cm(P=0.021)均多于低表达组.癌组织中LAPTM4B-35蛋白与CTGF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218,P=0.01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LAPTM4B-35、CTGF蛋白高表达的患者其术后生存时间分别显著低于LAPTM4B-35、CTGF蛋白低表达的患者(双侧log-rank检验,P<0.001).LAPTM4B-35蛋白表达(P<0.001)、发生远处转移(P<0.001)、淋巴结转移(P=0.007)、查见脉管癌栓(P=0.022)及患者性别(P<0.001)是影响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LAPTM4B-35及CTGF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透明帽法内窥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晖;散红霞;李玺;王燕婷;史芳芳;胡海波;鲍丽霞;孟娟娟;曹霞

    目的 评价透明帽法内窥镜黏膜切除术(EMR-Cap)治疗早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早期食管胃交界部癌及癌前病变行EMR-Cap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分析术后病理、并发症、手术时间、术后随访等情况评价EMR-Cap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共11处病变均一次完整切除,操作时间11~27 min,平均18 min,切除标本范围1.5 cm×2.0 cm~2.5 cm×4.5 cm,小于1/2环周7例,大于1/2环周且小于3/4全周4例,无环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中高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2例,均为黏膜内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1例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侧切缘重度非典型增生,追加氩离子凝固术治疗.3例术中创面少量渗血,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无搏动性出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无穿孔.所有患者均完成内窥镜随访3~25个月,无狭窄发生,随访期内无病灶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结论 EMR-Cap用于早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显著,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 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根治术264例

    作者:徐峰;李树峰;陈志军

    目的 探讨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进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根治性手术的合理性、优越性.方法 对264例AEG患者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行根治性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4例AEG经腹食管裂孔径路完成根治术.其中,AEG Ⅰ型2例,Ⅱ型、Ⅲ型共262例.行全胃切除103例,近端胃切除161例,联合脾切除3例,联合胆囊切除或(和)胆总管探查取结石20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0枚,平均19.1枚;根治性全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6枚,平均22枚.无围手术期心、肺功能障碍死亡,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 经腹食管裂孔径路不但能满足AEG根治术中对腹部脏器切除、淋巴清扫的需要,也能满足对第110、111组淋巴结清扫及食管下段切除的要求,减少了开胸手术的创伤,对AEG进行根治手术可以选择经腹食管裂孔径路.

  •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全胃切除156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向征;赵宗耀;张会来;邱东文;杜文斌

    目的 探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经验,以提高临床中对于该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方法 选择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156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均顺利的完成了手术,且大部分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 运用全胃切除配合淋巴结清扫的方式来治疗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不仅安全和可靠,且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术后生活质量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瑜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发生于食管胃交界部上下5 cm 之间的恶性肿瘤. 目前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其术后并发症较多,生活质量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 由于肿瘤发生部位较特殊,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等尚存在较多争议,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反酸、胃灼热等主要并发症普遍存在. 影响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术后生活质量的因素较多,其术后生活质量评估有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 食管-胃交界处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尼珍;李甘地

    目的 分析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贲门腺癌与贲门下腺癌、食管下段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明确诊断为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204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4.8%,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7.3%,贲门下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9.0%,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贲门腺癌、食管腺癌、贲门下腺癌患者根治术后3 年生存率分别为25.0%、42.9%、52.9%.结论 AEG预后均较差,术后预后主要受肿瘤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影响.

  • 胸部小切口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侯建彬;杨博;郝安林

    目的 探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根治术的合理路径.方法 总结2006年3月-2010年10月作者应用左胸部前外侧小切口,实施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根治术178例,与同期我院传统切口组242例对照,观察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液量、清扫淋巴结数目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在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无差剐(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胸液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低(P<0.05).结论 胸部小切口治疗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能术后提高生活质量.

  • 不同分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研究

    作者:薛信乐;韩大力

    目的:探究不同分型食管癌交界部腺癌( AEG )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以我院2007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58例食管癌胃交界部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上腹、左胸入路淋巴清扫术,术后对各分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予以探讨。结果:158例患者术中共清扫淋巴结2449枚,平均每例清扫15.5枚,其中证实有105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阳性淋巴结总数转移度711枚,转移度为29.0%,其中胸下段食管旁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以SiewertⅠ型患者为主。 AEG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否在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EG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 Siewert分型,Ⅰ型、Ⅱ型的AEG患者均可选择经上腹左胸两切口,而Ⅲ型AEG患者则可选择单一经腹切口进行手术。

  • 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晚期食管胃交界腺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磊

    目的观察P C F方案(紫杉醇联合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治疗晚期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35例患者分别接受PCF方案化疗2-6周期,按WHO标准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35例均可评价,其中完全缓解(CR)2例5.7%,部分缓解(PR)15例12.8%,稳定(SD)10例28.6%,进展(PD)8例22.9%。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8.2月,中位生存期11.5月。结论 PFC方案治疗晚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安全有效、毒副反应较轻。

  •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苗智峰;王振宁

    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是连接食管远端与胃近端的区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即指发生于此处的腺癌.由于EGJ的解剖学界限与贲门相似,临床上又把AEG泛称为贲门癌.

  •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概念与对策

    作者:尚晓滨;于振涛

    与胃癌和食管癌的发生率逐年下降相比较,胃食管交界部腺癌的发生率显著上升.然而现有文献中关于其病因、分类和治疗仍然不一致.因为没有明确的分类和分期,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仍存在争议.因此对于胃食管交界部腺癌来说,准确的定义和分类成为讨论恰当手术方式的前提.本文对胃食管交界部腺癌的有关概念及治疗进展作了详尽的探讨.

  • 改良管状胃在Ⅱ、Ⅲ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手术后抗反流效果的临床观察

    作者:谢明皓;吴叶;方广元;李赞

    目的 观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手术中行食管-改良管状胃吻合消化道重建的抗反流效果.方法 Ⅱ、Ⅲ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66例分为两组:A组32例,实施食管-改良管状胃吻合手术;B组34例,行食管-残胃吻合手术.比较两组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第3、6个月采用反流性疾病问卷表(RDQ)评估反流相关症状(以RDQ评分>12分为诊断临界值).结果 A组消化道重建时间长于B组[(35.16±3.25) min vs.(32.33±3.50) min](P<0.01);A组术后第3和6个月RDQ评分低于B组(9.72±3.54)分vs.(17.60±8.97)分和(8.90±4.58)分vs.(15.20±8.34)分](P<0.01).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 在Ⅱ、Ⅲ型食管胃交界处腺癌手术采用改良管状胃重建消化道有效降低了术后反流症状,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 Treg、CD8+ T细胞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作者:张舒平;徐阿曼;韩文秀;王岳君;汪礼坤;黄雷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 Treg)和CD8+T细胞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AEG )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分析两者与AEG的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收集68例AEG癌组织病理蜡块;对照组:选用本院收治的20例胃溃疡患者的病理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胃溃疡组织进行染色,以 Foxp3作为Tregs的标记,检测其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对两者在实验组中和对照组的分布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肿瘤的部位的关系等组别内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中Foxp3、CD8+T细胞分布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实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组Foxp3+的分布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肿瘤组织学分级为低分化组Foxp3+的分布阳性率显著高于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组( P<0.01),肿瘤的TNM分期较晚(Ⅲ)组要明显高于 TNM 分期较早(Ⅰ~Ⅱ)组( P =0.001)。③肿瘤组织中Foxp3和CD8在AEG中的分布呈负相关(r=-0.314,P=0.01)。结论 Foxp3+Treg的表达水平与AEG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EG肿瘤组织中Treg和CD8+T细胞的分布呈负相关,Treg可能通过抑制CD8+T细胞的功能,促进肿瘤的发展。

  • 改良空肠间置术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汉达;周元;蒋松琪

    目的 探讨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患者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后SiewetⅡ/Ⅲ型AEG患者,消化道重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改良空肠间置组)35例,对照组(食管残胃吻合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食管炎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的营养状况.结果 术后实验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年实验组血红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体重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空肠间置术应用于Ⅱ/Ⅲ型AEG患者术后消化道重建,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Cx43、MT1-MMP表达及意义

    作者:苗杰;韩永强;邸永辉;付琳;李辉

    目的 观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集108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肿瘤组)、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正常组)、40例异型增生胃黏膜组织(增生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x43、MT1-MMP表达,并分析二者异常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Cx43与MT1-MMP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Cx43在正常组、增生组和肿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52.5%、31.5%,正常组高于增生组和肿瘤组,增生组高于肿瘤组(P均<0.05);MT1-MMP在正常组、增生组和肿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27.5%、80.6%,正常组低于增生组和肿瘤组,增生组低于肿瘤组(P均<0.05).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中,肿瘤组织高/中分化、浸润深度未及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者的Cx43阳性率高于低/未分化、浸润深度侵及浆膜层、有淋巴结转移者;肿瘤组织低/未分化、浸润深度侵及浆膜层、有淋巴结转移者的MT1-MMP阳性率高于高/中分化、浸润深度未及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Cx43和MT1-MMP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221,P<0.05).结论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Cx43表达降低、MT1-MMP表达升高,二者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宝重;王文豪;何明;陈新;朱辉;徐新建;李飞;张玉芬

    目的 检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以及蛋白表达情况,评价其与临床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07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m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MGMT基因甲基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GMT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临床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癌组织中MGMT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MGMT蛋白表达呈负相关.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之间具有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MGMT蛋白表达及pTNM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MGMT蛋白表达与pTNM分期是影响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胸腹腔镜联合切除SiewertⅡ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48例

    作者:杜泽森;傅俊惠;郑春鹏;李卓毅;郑浩胜

    0 引言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是指病变中心位于解剖学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上下各5 cm范围内的腺癌,是不同于食管癌与胃癌的特殊类型癌.AEG按Siewert分型划分为三种类型[1]:(1) Siewert Ⅰ型:肿瘤中心位于EGJ上方1~5 cm的远端食管腺癌;(2)SiewertⅡ型:肿瘤中心位于EGJ上方1 cm与下方2 cm之间的腺癌,即传统意义上的“贲门癌”.(3) SiewertⅢ型:肿瘤中心位于EGJ下方2~5 cm的腺癌.由于解剖学上的特殊性,目前对于食管胃交接部癌特别是SiewertⅡ型的外科手术方式仍有争议.本院胸腹腔镜技术自2012年1月开始开展,对SiewertⅡ型AEG行胸腹腔镜下切除加胸腹腔淋巴结清扫,至今共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经腹经裂孔纵隔内食管-胃和食管-空肠双吻合新技术的应用

    作者:王自强;孟文建;邓祥兵;张元川;魏明天;杨廷翰

    目的 探讨经腹经裂孔行扩大近端胃或全胃切除术后,在纵隔内完成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的方法.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对15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在施行开放经腹膈肌裂孔扩大胃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后,采用腹段食管逆向置人抵钉座、弧形吻合器切断食管、利用缝线牵出抵钉座的方法予以双吻合技术完成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其中9例为近端胃大部切除行食管-管状胃端端吻合,6例为全胃切除术行食管-空肠吻合.结果 全部病例吻合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85.5±13.1) min,吻合耗时(42.0±8.6) min,术中出血量(106.7±34.9) ml,食管切缘距肿瘤近端(4.4±1.2) cm,残端均无癌残留.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瘘发生,术后随访发现1例吻合口狭窄,经扩张后缓解.结论 抵钉座逆向置入食管联合弧形切割闭合器双吻合技术能简单而安全地在下后纵隔完成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可能成为食管胃交界处癌行扩大胃切除术后的一种较理想的吻合方式.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