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诊断价值

    作者:董艳妮;乔燕燕

    目的 总结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9月我院接诊的4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予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方法 的检查结果 .结果 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时限参数、心电图波幅参数以及ST段偏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可用于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快速诊断,为患者的急救提供参考.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钝性心脏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郎宇璜;缪京丰;向明;刘辉

    目的 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钝性心脏损伤(blunt cardiac injury,BC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钝性胸部损伤患者和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中心4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心肌标志物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一步法定量检测42例健康体检者和42例钝性胸部损伤患者伤后3,6,12 h血清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 Ⅰ)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含量.以cTn Ⅰ作为诊断BCI的金标准,将42例钝性胸部损伤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13例)和非心肌损伤组(29例).绘制H-FABP和cTn Ⅰ在胸部损伤患者伤后3,6,12 h诊断BCI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伤后不同时间(3,6,12 h)血清H-FABP和cTn Ⅰ对BCI的诊断价值.多组均数间的差异性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ROC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delong.clarke-pearson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伤后3 h诊断BCI的AUCH-FABP和AUCcTnⅠ分别为0.9257和0.6844.AUCH-FABP大于AUCcTnⅠ,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伤后12 h诊断BCI的AUCH-FABP小于AUCcTn 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9841 vs.0.8276,P=0.0278),二者对诊断伤后6 h BCI的ROC曲线下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655 vs.0.9125,P=0.2609).结论 H-FABP对BCI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其伤后3 h的敏感性优于cTnⅠ.

  • 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对比观察

    作者:郑光卓

    目的:探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选取接受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两种方法对其进行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心律失常检测结果与敏感度、特异度等情况。结果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50.0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P ﹤0.05)。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准确性(96.00%)、特异度(98.00%)、敏感度(96.00%)与常规心电图检测的准确性(54.00%)、特异度(58.00%)、敏感度(62.00%)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2、23.31、17.42,P ﹤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准确性、敏感度较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远程心电监护对心律失常判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孙筱璐;关键;王国干

    目的 探讨远程心电监护仪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12导联心电图和远程心电监护仪分别检查51例心脏病患者.以12导联心电图诊断作为“标准”,与远程心电监护仪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法诊断心律失常符合率.结果 51例患者中,12导联心电图显示47例伴有心律失常(92.2%),远程心电监护仪发现48例心律失常(94.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中房颤18例,室性早搏14例,房颤合并室性早搏7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各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二联律各3例,交界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起搏心律、预激综合征和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结论 远程心电监护仪对心律失常的诊断符合率高,进入家庭和社区使用,使院外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得到有效监测,能及时识别致命性心律失常,及早报警从而降低院外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心脏性猝死危险.

  • 8621例新兵复检心电图结果分析

    作者:杨丽娟;徐维明;李英杰

    目的:分析新兵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特征及常见图形表现,为新兵能否进一步参加高强度训练提供参考。方法对8621例新兵作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类。结果正常心电图7038例(82%),窦性心动过缓957例,窦性心律不齐264例,窦性心动过速30例,左心室高电压142例,T波波幅增高57例,一度房室阻滞17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8例,室性期前收缩23例,室上性期前收缩27例,ST-T改变11例,游走心律10例,早期复极波15例。11例ST-T改变中9例经心得安试验ST-T恢复正常,957例窦性心动过缓中,948运动后心率>90次/min,30例窦性心动过缓中,27例经休息心理疏导后心率<100次/min,28例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经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先天性心脏病,57例T波波幅高大与神经功能失调相关,142例左心室高电压经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心室肥大。结论新兵入伍前经过严格筛选,故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多表现正常及正常范围心电图,部分新兵因训练强度大,心理适应能力、生活方式改变等会造成心电图图形的改变,在判断其异常心电图及临床意义时应审慎,以免造成新兵心理的压力,也为部队以后的训练做好风险评估。

  • 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院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45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同步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和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中相同导联波形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法测定相同导联的波形的振幅、时限和ST段偏移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ST段抬高的幅度符合率较高。结论应用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检查STEMI比较可靠,能提高STEMI的院前诊断准确率。

  • 12导联心电图对病窦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吴清;蒙海秀

    目的探讨和分析12导联常规心电图对病窦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同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采用12导常规联心电图进行监测,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88例窦缓患者采用常规的心电图进行监测。结果不同分型之间的发生率进行比较(P>0.05)。SSS组与对照组的心率进行比较,前者慢于后者,并且两组的总心搏数和高心率等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12导联常规心电图是一种非常简单且没有创伤的检测方法,对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SSS患者来说,其能够提高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12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磊

    心电图是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重要和基本的检测方法,快速、准确地判读急诊心电图是临床医师实施介入治疗及进一步后续诊断检查的基础.介入治疗与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的迅速发展使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定性、定位、风险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和拓展.该文结合冠状动脉解剖、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影像学的相关研究,对12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定位诊断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正常日本大耳白兔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

    作者:衡紫微;闫书妹;常超;刘桂芝

    目的:揭示正常日本大耳白兔同步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为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提供心电图基本数据。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兔55只,20%乌拉坦腹腔麻醉,描记兔同步12导联心电图,并拍胸部X线正位片。结果心电图:①日本大耳白兔心电图波形与人类相似,均为窦性心律。心率较快,265.5±36.8次/min,未见心律失常发生;②仰卧位平均心电轴:19°~250°,波动范围较大;③P波:形态钝圆或略尖,均符合窦性P波规律,在肢体Ⅱ、aVF导联及胸导联较为明显;④P-R间期:(0.063±0.007)s;⑤QRS波:QRS波时间为(0.040±0.005)s,主波在Ⅱ、Ⅲ、aVF导联多数向上,胸导联与人类相似,R/S比值逐渐递增;⑥ ST段:较短,均位于等电位线;⑦ T波:T波形态多圆顿,部分双峰,多数导联T波直立,部分倒置,平坦或双向。 T波在肢体II、III、aVR、aVF及胸导联较为明显;⑧QT间期:QT间期(0.142±0.015)s,QTc(0.306±0.034)s。胸部X线正位片:心影大多位于胸腔正中及右侧。结论获得了兔标准12导联心电图波形及其各波段的正常值范围,在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回落的研究

    作者:王春梅

    目的 通过12导联心电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回落的情况,探讨ST段不同程度的回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38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发病后6 h内进行溶栓治疗,分析其12导联心电图中ST段回落的程度,结果分成ST段回落组(ST段回落≥50%)及ST段无回落组(ST段回落<50%).结果 ST段回落主要发生在溶栓治疗120 min内,其中发病至冠脉溶栓时间越早,ST段回落越快,预后越好.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心肌再灌注的间期对ST段的充分回落十分重要,ST段早期及充分回落远期预后良好.

  • 十二导联心电图对扩张型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作者:师彦虎;杨晓瑜;杨玲

    目的 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扩张型心肌病(DCM)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DCM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电话、信件及门诊随诊等方式记录DCM患者的终点事件,采用Cox风险回归分析DCM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以QRS时限是否大于120 ms进行分层分析,制作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生存率.结果 Cox回归分析表明,与DCM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有关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有包括心房颤动/扑动(HR=2.063,95%CI为1.103~3.865,P<0.05)、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HR=3.886,95%CI为1.553~9.723,P<0.05)及QRS时限(HR=1.011,95%CI为1.003~1.01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生存率有影响的心电图指标为心房颤动、QRS时限、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时限<120 ms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QRS时限≥120 ms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M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有关系的心电图指标为非持续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QRS,不同水平的QRS时限生存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不同体位对12导联心电图QRS电压改变观察

    作者:廖丽红;张爱萍;杨芬;徐汉启

    临床上常遇到一些需要做心电图而又不能平卧的病人,此时一般取坐位进行检查.笔者发现坐位检查时,受检查QRS波振幅有明显变化,报告如下.

    关键词: 12导联心电图 QRS波
  • 浅谈EASI导联在CCU中的应用

    作者:冯丽钦;牛玉萍

    目的:浅谈EASI导联在CCU中的应用.方法:EASI导联心电图已经开始在我院CCU中使用将近半年.EASI导联是记录3个导联心电图,根据向量原理,经过导联转换衍生出的12导联心电图.结果:EASI导联心电图的检测结果和常规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且由于使用5个电极,操作方便,所受各方面干扰小,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结论:EASI导联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新手段,其各方面优点和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

  • 12导联心电图计算机算法在识别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姚丹;张鸿雁;罗娜;范博;郭楠;周丽静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计算机算法在识别心外膜或心内膜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患有室性心动过速的43例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相关信息和12导联心电图QRS波的特点,图像计算机处理采用MATLAB软件,采用图像的斜率作为区分心外膜和心内膜起搏MoG模型的特征性区别,通过训练样本设置区分阈值,验证此法识别心内膜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的精确度和可信性。结果12导联ECG起搏标测对心内膜和心外膜混合模型的识别总精确度为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和80%。采用计算机算法,对左心室的识别精确度(83%)较右心室(76%)高(P<0.0001);对D区域(前游离壁基底段)的识别精确度(87%)高,对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识别精确度(94%)高(P=0.0004);具有较高起搏标测电位(>1.5 mV)部位的识别精确度(82%)较起搏标测低电位(≤1.5 mV)部位精确度(80%)高(P=0.16);对室速出口位点为标准的计算机算法精确度为84%,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71%。结论采用12导联心电图计算机算法识别心外膜和心内膜起搏位点的准确度较先前的识别标准有所提高,可能有助于在临床上区分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提高治疗效果。

  • 心电图对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肌小节突变基因携带者早期诊断的价值

    作者:张娟;刘丽文;朱晓丽;王博;杨倩利;邵虹;张国庆;左蕾;雷常慧;徐磊;李静;张艳敏;张军

    目的 探讨心电图对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amily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FHCM)肌小节突变基因携带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FHCM患者亲属中携带肌小节突变基因但无左心室肥厚者60例为基因阳性表型阴性(G+/P-)组,亲属中未携带肌小节突变基因且无左心室肥厚者73例为基因阴性表型阴性(G-/P-)组并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和年龄匹配,分析两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心电图参数诊断FHCM肌小节基因突变携带者的效能.结果 ①G+/P-组Ⅰ、aVR、aVF导联的QRS间期及V1、V2导联R波振幅均显著大于对照组(G-/P-组)(P<0.05);V4~V6导联R波振幅均显著小于对照组(G-/P-组)(P<0.05);②G+/P-组心电图T波改变(T波低平、T波倒置、T波双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8.3%vs.19.2%,P<0.05).两组心电图的Sokolow-Lyon电压指数(SV1+RV5或RV6≥3.5 mV)、异常Q波、碎裂QRS波(fQRS)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HCM肌小节基因突变携带者早期心电图的改变为QRS间期的延长、胸导联R波振幅的改变以及T波的改变,对FHCM肌小节基因突变携带者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 aVR 导联对急性心肌梗死中左主干病变的诊断意义

    作者:王雨婷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导联心电图,探讨心电图对左主干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脉造影术的4914例患者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根据造影结果,将样本分为左主干病变组及非左主干病变组。记录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盲法测量两组心电图,对比两组得出预测左主干病变的指标。结果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aVR 导联 ST 段抬高≥0.05 mV(OR:8.160,P <0.05)是左主干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 aVR 导联ST 段抬高≥0.05 mV、V4~V6导联 ST 段压低、≥5个导联 ST 段压低、aVF 导联低电压、QRS 波群时限>100 ms 这5个无创性指标,可将确诊左主干病变的概率从25.19%提高到69.24%。5个心电图指标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2.63%、32.73%、26.39%、16.22%和22.22%。结论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中左主干病变的预测是可行的。aVR 导联 ST 段抬高≥0.05 mV 是预测左主干病变良好的心电图指标,联合多指标可提高心电图对左主干病变的诊断价值。

  • 急性脑外伤患者全麻手术期间及术后12导联心电图观察分析

    作者:陈军;董伦;薛静

    目的:观察急性脑外伤患者全麻手术期间及术后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186例成人急诊颅脑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描记12导联电图,进行心电监护并记录。结果186例脑外伤患者麻醉手术期间有157例出现不同程度心电图异常改变(占84.4%)。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心肌缺血常见,其他异常主要有早搏、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异常 Q 波、Q-T 间期延长等改变。心电图的改变主要发生在脑部病变的急性期及开颅手术的一周内,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脑外伤患者急性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导致大多数患者有心电图异常,且变化复杂,一般为应激反应,是暂时的、可逆的,可随病情的减轻而好转或消失;麻醉及手术操作刺激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监测分析心电图可发现潜在危险,特别是对有器质性心脏疾病者更应提高警惕。

  • ST段改变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意义

    作者:孙静;秦月华;张澄;包玮;薛锋

    目的:对ST段改变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73例,对其心电图Ⅰ、Ⅱ、Ⅲ、aVL、aVR、V5、V6导联ST段偏移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展开对比。结果:本次研究中经心电图ST段偏移判断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者59例,为回旋支者14例。结论: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段偏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进行判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应用12导联心电图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死亡风险

    作者:潘婷婷;吕欣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严重疾病,延误诊断导致PH死亡率居高不下[1].因此临床医生必须迅速识别PH高危患者并及时开展有效救治.目前认为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生物或血流动力学可作为评价PH预后的因素,但可重复性及可靠性均较差[2].12导联心电图(ECG)是一种简单,可靠,可重复测量的工具.因此,本研究探讨在PH早期诊断中,12导联心电图测量的心率是否可作为PH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 心向量图与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比较分析

    作者:吴学勤;王延林;杨玲;朱小红

    目的 应用心向量图和12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Q-T间期离散度(Q-Td). 方法使用Metronics心电工作站分别对确诊的心肌梗死组100例(其中心电图ST-T正常和异常者各50例)、正常组100例、对照组50例(心电图ST-T均异常)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D1)、心向量图(正交心电图,D2)和时间心向量图(D3)检测,并测定和比较Q-Td. 结果心肌梗死组中ST-T异常者D1(27.49±25.32)ms.明显大于D2(7.35±13.01)ms和D3(1.56±4.08)ms(均P<0.01);正常组D1(15.72±15.71)ms,明显大于D2(1.22±4.7)ms、D3(1.60±4.92)ms(均P<0.01);对照组D1(46.37±23.80)ms,亦明显大于D2(16.88±20.56)ms和D3(4.33±9.47)ms(均P<0.01).心肌梗死组无ST-T改变者D2、D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D1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量方法可影响Q-Td的大小,12导联心电图Q-Td的增大与ST-T改变有关.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