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Q-T离散度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

    作者:高爱玲;佟乃珠;吕丽萍

    Q-T离散度(Q-Td)代表心肌复极的不均匀性,如果这种不均匀性增加,则易形成多性折返,导致心肌传导性和自律性异常,促发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的发生.而心室晚电位(VLP)代表局部心肌的除极延迟和心肌内存在电不稳定,如果这种电活动达到一定临界水平,就可产生折返激动,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心脏猝死.Q-Td与VLP之间的相关分析,文献报道不多,作者就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现报告如下.

  • 脑出血患者Q-T间期离散度

    作者:袁兆阁

    目的:探索脑出血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方法:检测脑出血伴冠心病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93例,不伴冠心病者107例,并检测正常人50例做为对照.结果:脑出血伴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率为82.72±13.78ms,不伴冠心病者为65.18±9.95ms,正常人为36.74±5.92ms,脑出血组与正常组及脑出血伴冠心病与不伴冠心病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结论:脑出血组的Q-T间期离散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脑出血伴冠心病者显著高于不伴冠心病者.

  • 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丁超;何振山;李俊峡;赵玉英;李洁;李育红;杨茜

    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心肌梗死后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通过观察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的影响,评价其对冠心病患者的抗发生心律失常作用.

  • 乳腺癌化疗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心肌损伤程度和心功能水平的相关性

    作者:李艳;张苗;袁振华;杨丽伟;赵洋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心肌损伤程度和心功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间渭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行静脉化疗的5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并纳入乳腺癌组,另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血清心肌损伤指标和心功能参数.结果 乳腺癌组化疗前Q-T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高于对照组,且乳腺癌组内化疗后的Q-T间期离散度高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组化疗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 (cTnI)、C反应蛋白(CRP)及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LVE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乳腺癌组内化疗后的LVEDV、LVESV水平、血清CK-MB、cTnI、CRP和MDA含量高于化疗前,且与Q-T间期离散度呈正相关,LVEF水平低于化疗前且与Q-T间期离散度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乳腺癌化疗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增加与心肌损伤程度加重和心功能水平减退直接相关.

  • 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分析(附48例)

    作者:朱明燕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其意艾分析.方法 将48例AMI患者分成室速组12例和非室速组36例,进行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并对比观察.结果 室速组与非室速组Q-Td比较,室速组12例,Q-Td为(83±21.6)ms,非室速组36例,Q-Td为(47±18.4)ms.两组相比:P<0.05.结论 Q-Td增加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的有效指标.

  •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

    作者:马相乾;张爱莲

    冠心病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而复杂的问题,而大多抗心律失常药又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 Q-Tcd对乳腺癌表阿霉素化疗致心肌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

    作者:张英;李青山;刘兰芳;吕喜英;白璐

    目的::探讨Q-T 间期离散度(Q-Tcd)预测表阿霉素导致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乳腺癌患者均采用含表阿霉素的方案化疗,使用剂量为75mg/m2,治疗1-5个周期。根据肌钙蛋白Ⅰ水平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和未发生心肌损伤组,比较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和心脏超声结果。结果:44例患者中心肌损伤组16例、未发生心肌损伤组28例。心肌损伤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肌损伤组(P<0.05);两组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对心肌损伤的评价指标中,Q-T间期离散度较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和射血分数更为敏感,对表阿霉素致心肌病具有预测价值。

  • Q-Td及J-Td变化对AMI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建;饶磊;周勇;陈勇强;颜华东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近年住院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63例,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进行Q-Td及J-Td对比测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Q-Td、J-Td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住院期间死亡组Q-Td、J-Td较存活组有显著增加.结论AMI时Q-Td、J-Td显著增加,死亡者较存活者增加更为显著,此可作为识别AMI后高危人群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 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作者:王慧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离散度、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分别于服药前后8周观察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的QTd(QTcd)变化;测量6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检查;血浆BNP测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QTd和QTcd明显缩短,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血浆BNP减少程度更大.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离散度,改善心室肌复极均一性和电活动稳定性,减少患者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 Q -T间期离散度和心脏超声对蒽环类药物早期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英;张海峰;李青山;赵景新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和心脏超声对预测蒽环类药物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9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应用表阿霉素剂量为75 mg /m2,进行2~6个周期,随化疗进行体内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心脏超声变化,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较化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化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较化疗前轻度增大、左室射血分数较化疗前轻度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化疗药物对心肌损伤的评价指标中,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心脏超声的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更为敏感,具有对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能及早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

  • 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杨朔

    目的:分析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110例Q-T间期延长的患者,按照其原发疾病的不同分类,进一步测算其Q-T间期离散度( Q-Tcd),并根据心律失常和不同类别时的Q-Tcd进行分析。结果:110例Q-T间期延长的患者中,高血压18例,占16.4‰(其中伴左室大8例,不伴左室大10例);心肌梗死16例,占14.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9例,陈旧心肌梗死7例);糖尿病15例,占13.6‰;风心病14例,占12.7‰;心肌病12例,占10.9‰;低血钾11例,占10‰;心肌炎10例,占9.1‰;药物引起8例,占7.3‰;脑出血6例,占5.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风心病和心肌病患者的Q-Tcd较其他患者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T间期延长患者进一步计算Q-Tcd具有更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 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离散度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作者:胡建荣;毕爱华;刘加麟;李斌;徐秀芬;倪春苗

    目的 通过检测心率变异性(HRV)和Q-T间期离散度(QTd)来确定心血管事件的好发人群。方法 HRV采用时域指标SDN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QTd通过心率校正为QTcd。结果 对于存在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或扩张性心肌病者,预测标准为SDNN<50ms且QTcd>80ms,对于无上述疾病的患者,预标准为SDNN<100ms且QTcd>50ms,检测结果超过上述标准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即已明显增大。

  • 心向量环体扭曲与Q-T间期离散度分析

    作者:陈德芳;蔡丹;王晨;徐春芳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与心电向量(VCG)环体扭曲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130例健康人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肥大、劳损(冠心病所致)、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各20例,用美国产MACVU002E型心电图机采集VCG及同步12导联ECG进行分析。结果 健康人组的QTd显著小于其它三组(P<0.01)。HCM组的QTd大。QTd值与各组VCG中横面和额面的QRS、T环体扭曲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VCG中横面和额面的QRS、T环扭曲可能导致Q-T间期在各导联上差异增大,使QTd增加。

  • 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晓红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同一心电图各导联长与短Q-T间期的差值,它反映了心室复极的非同步性和心电学不稳定的程度[1].1990年Day[2]等首次证实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稳心颗粒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张志诚;张俐勤;陈国英;姜振华;林振起

    Q-T间期离散度(Q-Td)是一项预测心脏复极同步的指标,其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长Q-T间期与短Q-T间期之差,可反映心室不同部位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的时间差异,可以较好地预测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本文应用中药稳心颗粒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该药对患者Q-Td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平板运动试验Q-T间期离散度的价值研究

    作者:李东宏;魁学梅;杨晓娟;孙丽君;王小玲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试验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 观察51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观察组)平板运动试验的Q-Td的变化,并观察运动后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胸痛、血压下降与Q-Td变化的关系.结果 患者峰心率时Q-Td(64.3±20.5ms)较运动前(51.2±23.5ms)增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中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明显胸痛、血压下降者15例(A亚组)与36例未出现者(B亚组)比较,运动前Q-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1±17.5ms和16.3±19.2ms,P >0.05),峰心率时A亚组Q-Td(76.8±15.5ms)较B亚组(60.1±16.1ms)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亚组Q-Td多壁梗死均比单壁梗死延长,A亚组多壁梗死比B亚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后Q-Td进一步增大,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平板运动试验可作为筛选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的手段之一.

  • 心向量图与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比较分析

    作者:吴学勤;王延林;杨玲;朱小红

    目的 应用心向量图和12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Q-T间期离散度(Q-Td). 方法使用Metronics心电工作站分别对确诊的心肌梗死组100例(其中心电图ST-T正常和异常者各50例)、正常组100例、对照组50例(心电图ST-T均异常)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D1)、心向量图(正交心电图,D2)和时间心向量图(D3)检测,并测定和比较Q-Td. 结果心肌梗死组中ST-T异常者D1(27.49±25.32)ms.明显大于D2(7.35±13.01)ms和D3(1.56±4.08)ms(均P<0.01);正常组D1(15.72±15.71)ms,明显大于D2(1.22±4.7)ms、D3(1.60±4.92)ms(均P<0.01);对照组D1(46.37±23.80)ms,亦明显大于D2(16.88±20.56)ms和D3(4.33±9.47)ms(均P<0.01).心肌梗死组无ST-T改变者D2、D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D1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量方法可影响Q-Td的大小,12导联心电图Q-Td的增大与ST-T改变有关.

  • Q-T间期离散度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作者:谢娟

    目的:观察Q-T间期离散度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8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者与存活者之间的Q-T间期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进行研究对比.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猝死者与存活者Q-Td Q-Tcd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Q-Td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具有预测价值.

  • 老年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血压变异性及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

    作者:汤凤英;桑更生;王顺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与血压变异性(BPV)及Q-T间期离散度(QTc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9例门诊及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静息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左室重量指数、QTcd及BPV等相关参数.结果:LVH组平均左室重量指数为(158.68±23.57)g/m2,明显高于左心室正常组(P<0.001);LVH组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校正QTcd均明显高于LVH组(P<0.01~P<0.001).结论:老年患者高血压LVH与BPV有关,LVH是心律失常、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BPV可作为降压治疗的新目标.

  • 急性心肌梗塞Q-Td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作者:陈安安;张淑娟;邓宇春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Q-Td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5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Q-Td与有、无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明显长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01),心源性死亡组Q-Td明显长于存活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Q-Td对于预测其预后有一定价值.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