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脑瘫儿童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波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脑瘫儿童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脑瘫儿童48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n=24)与对照组(n=24),对照组儿童予以药物治疗,观察组儿童予以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语言、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交行为发育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评分、Wee-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可促进脑瘫儿童的脑功能恢复,可有效其他其语言能力、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并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

  • 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

    作者:张彩侠;高晶;王丽娜;何璐娜;彭春艳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测定内收肌、腓肠肌和腘绳肌肌张力,采用粗大运动量表测量粗大运功功能,采用 ADL 评定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肌张力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内收肌肌张力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腘绳肌及腓肠肌肌张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背屈角及腘窝角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股角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背屈角及腘窝角度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及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评分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是一种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及ADL评分。

  • 头针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汪军;孙克兴;吴绪波;张宁霞;朱华静

    目的 探讨头针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小儿脑性瘫痪头针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32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并运用GMFM-66项量表对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动态改变以评分法进行测评,运用PEDI量表对治疗前后功能性技巧及照顾者援助中的移动能力情况进行测评.结果 经过1个疗程(3个月)治疗后,GMFM-66项分值、PEDI量表功能性技巧及照顾者援助中移动比率分值具有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头针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临床开展头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作者:黄金容;邓仁才;孙克兴;庄燕;钱宸;朱虎;俞艳;沈敏;林琳

    目的 观察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易化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15例脑瘫患儿(双瘫11例,偏瘫4例)予以头针治疗,留针的同时采用运动疗法进行训练,每日1次,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百分比,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测比较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的情况.结果 ①治疗前后比较“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后比较,患儿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比较,患儿步速、步频均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动相亦有改善性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撑相下降幅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易化技术)可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症状,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尤其站和走)及痉挛步态,增强活动能力.

  •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

    作者:史惟;丁俊杰;杨红;廖元贵;朱默;侯方华;王艺

    目的 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进行分析,以期为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0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7家康复机构和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诊治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译本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别将各GMFCS级别患儿的GMFM-66分值使用stable limit模型分析,获得各GMFCS级别患儿达到其GMFM-66的大值以及达到大值的速率(该值被转化为年龄-90,表示达到GMFM-66大值90%时的年龄).同时与加拿大相关研究(OMG)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干预背景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差异.结果 228例脑瘫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性152例(66.7%),女性76例(33.3%),痉挛型双瘫87例(38.2%),痉挛型四肢瘫63例(27.6%),痉挛型偏瘫48例(21.1%),痉挛型三瘫4例(1.8%),肌张力障碍型4例(1.8%),徐动型11例(4.8%),共济失调型11例(4.8%).共有986次符合条件的GMFM-66测试结果,平均每例患儿有4.32次测试结果.首次评估时总体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95岁.GMFCS Ⅰ~Ⅴ级的GMFM-66大值分别为81.2、62.4、52.9、40.8和24.4分,呈显著降低趋势;年龄-90分别为3.8、2.7、2.1、2.0和1.5岁,GMFCS Ⅲ和Ⅳ级间差别不大,在其余各级间表现出明显差别.本研究的GMFCSⅠ和Ⅱ级的GMFM-66大值低于OMG,而GMFCS Ⅲ~Ⅴ级的GMFM-66大值与之较为接近;各GMFCS级别的年龄-90均明显低于OMG.结论 本研究GMFCS Ⅰ级和Ⅱ级脑瘫患儿尽管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更早地进入了GMFM-66大值区域,但运动功能发育的峰值水平低于OMG,应充分重视在4岁后轻度脑瘫患儿中积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多种康复干预手段.

  • 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效果评价

    作者:李玲;陈丹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 114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西医治疗,联合治疗组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脑瘫儿童生存质量评价问卷(CP QOL-Child)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GMFM-88各功能区百分比及总百分比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脑瘫患儿CP QOL-Child中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生活环境6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残疾影响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88%(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两种评估量表对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垚;朱欢;朱敏;张跃

    目的:比较两种粗大运动评估量表在脑性瘫痪儿童评估中的相关性和差异.方法: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和Peabody-2粗大运动发育量表( PDMS-2)两种评估量表分别对65例3~59月龄的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在入院时和综合康复治疗一疗程后进行评估.对综合康复治疗前后两种量表原始分及两者分值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儿综合康复治疗前后两种量表评估原始分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r=0.976、r=0.975,P<0.001);治疗后分值差异也呈现显著相关性( r=0.805,P<0.01) ,而GMFM-88分值变化高于PDMS-2( P<0.05).结论:GMFM-88及PDMS-2在康复评估中呈高度相关性,均能精确地反映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交换使用被认为是可靠的.但在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评估中GMFM-88分值改变较大,提示可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 Joubert综合征一例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惠需;刘毅梅;姚月珍

    Joubert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颅脑先天性畸形,发病率1/10万,常因运动及认知落后就诊.我科2009年2月~2010年12月对1例Joubert综合征患儿康复治疗,患儿发育商及粗大运动功能6次评估均有进步,现结合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进行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能力观察

    作者:李司南;童光磊;张敏;周陶成

    目的:观察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48名痉挛型脑瘫患儿,将其分为试验组28例和普通治疗组20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添加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下列评估:①临床痉挛指数(CSI);②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2项;③行走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都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相比,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

  • 儿童脑性瘫痪MRI特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作者:王莹;王海宝;余永强;徐丽艳;陈玉萍

    目的通过分析脑性瘫痪( CP)患儿磁共振表现与其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GMFCS)及出生胎龄的关系,探讨MRI在小儿CP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43例CP患儿的临床和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间相关性。结果MRI表现为室周白质损伤(PWMI)52例,弥漫性脑损伤31例,脑发育异常19例,局灶性脑血管意外11例,正常24例,无法分类性病变6例。不同类型MRI表现的GMFCS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74,P =0.000, Fisher 精确检验)。 PWMI的患儿中,早产儿多见,且主要为双瘫及偏瘫, GMFCSⅠ~Ⅲ级较多。弥漫性脑损伤中,四肢瘫及不随意运动型常见,GMFCS多为重度障碍。脑发育异常及局灶性脑血管意外足月儿多见,GMFCS显示为前者重度障碍多见,后者轻度障碍多见。结论 CP患儿MRI表现与CP类型、GM-FCS、出生胎龄有密切关系,对CP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 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系统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中的应用疗效研究

    作者:邵帅;吴德;唐久来

    目的 探讨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系统(ITP)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岁、Ⅱ ~ Ⅲ级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NDT),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ITP.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Barthel指数量表(ADL)及Berg平衡量表(BBS)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评分结果.结果 试验组共完成46例,对照组共完成44例.治疗前两组的GMFM、FMFM、ADL、BBS评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GMFM评分为(82.66±11.13)分、FMFM评分为(118.83±19.0)分、ADL评分为(64.24±18.68)分、BBS评分为(35.09±12.50)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T联合ITP及单用NDT均可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平衡能力,但NDT联合ITP的疗效优于单用NDT.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早产和足月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马其舟;金玉莲;童光磊;周陶成;曹鸿垚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产脑瘫和足月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的64例脑瘫患儿,依据孕周大小分为早产组32例与足月组32例,运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评价患儿的运动障碍程度;选取内囊前肢(ICAL)、内囊膝部(ICGL)、内囊后肢(ICPL)、胼胝体膝部(GCC)、胼胝体体部(BCC)、胼胝体压部(SCC)和大脑脚部位作为感兴趣区(ROI),测量弥散各向异性(FA),比较两组不同ROI的FA值;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两组各ROI的FA值与GMFM-88分值的相关性.结果 早产组的FA值在各部位均小于足月组,右侧ICPL、SCC和双侧大脑脚部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DTI内囊前肢、膝部和后肢的FA值和GMFM-88分值之间呈现正相关(P<0.05),其中内囊后肢的相关系数高(r=0.572,P=0.001);足月组各部位FA值和GMFM-88分值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早产脑瘫的整体白质发育较足月脑瘫明显延迟;在评价运动功能方面DTI在早产脑瘫中的应用价值高于足月脑瘫患儿.

  • 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康复与评估

    作者:阚秀丽;吴建贤

    脑性瘫痪的患儿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行走的姿势异常,膝过伸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影响患儿的行走功能和步态,国内通常有运动疗法、物理治疗、矫形器治疗等方法改善膝过伸状况,恢复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严重的患儿需经由手术治疗改善.

  • 穴位埋植蛋白线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兵

    目的:观察穴位理线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针刺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穴位理线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 电针头穴运动区对痉挛型脑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宏洋;于雪峰

    目的 探讨电针头穴运动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在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电针头穴运动区方法,治疗前后运用GMFM-88项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的动态改变.结果 经过1个疗程(3个月)治疗后,GMFM-88项量表评定分值具有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针头穴运动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 埋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45例临床研究

    作者:赵兵;韩丽;孙绪丁

    目的:观察穴位埋植蛋白线疗法对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取埋植蛋白线加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43/45),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36/4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分别为(38.49±4.81)分、(27.35±4.66)分,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 头穴丛刺结合中药水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项栋良;唐强;王艳;张春艳;黄磊

    目的:评价头穴丛刺结合中药水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传统水浴组(传统组)、头穴丛刺结合中药水浴组(结合组),每组30例,采用Peabody运动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评价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peabody运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结合组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中药水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有缓解、降低作用,能明显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 肉毒毒素结合肌力训练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39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跃琴;肖曙光;漆带丽;丁玉莲;龙亚君;王跑球;覃容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依据其意愿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TX-A注射和肌力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站立相(D)和走、跑、攀登相(E)二项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后两组MAS评分和GMFM中D项、E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结合肌力训练能快速有效地缓解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肌肉的痉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 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唐氏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鹤;叶玉香;党伟利;李伟;刘姝;杨巧菊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唐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福利院康复门诊部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治疗的唐氏综合征患儿32例,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推拿按摩、作业疗法、头皮针、理疗等,治疗周期为1年,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functional measure,GMFM)、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评估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in 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PDMS-FM)、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diagnostic scale,GDDS)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智力评估.结果:治疗后,患儿GMFM总百分率、PDMS-FM评分及智力发育商数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唐氏综合征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

  • 按摩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动态变化的影响

    作者:卢晓妹;吴德;唐久来

    目的 探讨按摩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CP)患儿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符合痉挛型CP诊断的54例住院患儿(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8岁),对其进行24周40 min·d-1的按摩疗法治疗,治疗过程未予药物及其他治疗.分析其运动功能的动态变化.采用SPSS 11.0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痉挛性CP患儿在24周的按摩过程中,基本粗大运动能力呈逐步提高趋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摩8周时,患儿臂近端的肌张力有轻-中度降低(P<0.05),而在14周时出现明显升高,与治疗8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8周时再次下降.同时在上、下肢的远端评价,下肢的近端评价中也出现类似情况;按摩4周时,患儿肌力有轻-中度降低,但按摩10周后均出现明显提高(P<0.05)澈摩14周后,患儿颈、上肢近端和下肢近端的肌力也显著提高(P<0.05).结论 按摩疗法治疗可提高痉挛型CP患儿基本粗大运动能力,相应提高其生活能力.

167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