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癌介入治疗新进展

    作者:刘冠东

    1 引 言近年乳腺癌已成为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过去中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常首选全身化学治疗,待肿瘤降期,局部条件允许再行手术或局部放射治疗.由于化学治疗不良反应较重,患者多因无法耐受而不能完成全程化学治疗或需要减少用药剂量,导致化学治疗有效率下降.介入治疗是介于外、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其特点是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 血管内介入与外科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戴桂良

    目的 比较血管内介入与外科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笔者从事神经介入以来于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对照组(2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组(25例)采用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复发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优良率、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与外科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相当,临床中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严洪新;罗建华;余练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44例行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 房颤史、BMI、 高血压病、 高脂血症等为导致预后不良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 术后即刻NIHSS评分>10分、 房颤史、 高血压病为导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 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10分、 房颤史、 高血压病为导致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作者:朱勇军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住院确诊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83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手术组(42例)与介入组(41例),分别采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术后的完全闭塞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完全闭塞率手术组为97.6%,介入组为82.9%,介入组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住院时间短于手术组,住院费用高于手术组,术后意识障碍、动脉瘤再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手术夹闭比较,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较低,住院费用较高,但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比较

    作者:陈琨

    目的 比较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8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介入组42例和药物组47例,介入组采用介入手术治疗,药物组单纯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主要责任血管血流改善情况及随访期间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3个月、12个月介入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组未见明显改善(P>0.05).介入组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12个月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均低于药物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均无死亡病例,治疗后12个月药物组死亡2例(4.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单纯药物治疗而言,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

  • 单一支架置入技术治疗颈内动脉微小动脉瘤的初步探讨

    作者:李澎;赵晖;张紫寅;唐建建;杨堃;谢雪梅

    目的:探讨单一支架置入技术栓塞治疗微小颅内动脉颈内动脉段(ICA)动脉瘤的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微小ICA动脉瘤(直径小于3mm)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0例;年龄35~72岁。采用单一支架置入技术栓塞治疗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9例。结果13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微小ICA动脉瘤手术完全成功,1例(7.1%)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仅支架置入组9个月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80.0%,完全无症状率60.0%;支架辅助弹簧圈组12个月后完全闭塞率88.9%,完全无症状率55.5%。统计结果显示,仅支架置入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支架辅助弹簧圈组高(t=4.21,P=0.039),但是其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较低(χ2=5.09,P=0.011)。结论采用单一支架置入栓塞微小动脉瘤的患者完全闭塞率较低,但是患者的并发症少、预后生存质量较高。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探讨

    作者:李学如;戢德君;张紫寅;唐建建;谢雪梅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眉山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内介入的6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做特殊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2例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患者在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经中和肝素、填塞,术后持续腰穿引流预后良好。23例患者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给予罂粟碱动脉内注射后,痉挛完全缓解。11例患者发生穿刺点皮下血肿。术后1例患者因与人争执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经紧急开颅手术,患者康复良好。结论护理人员对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细致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 血管内介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虞德明;白亚强;刘文晶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到的80例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80例患者中瘤腔完全栓塞60例,次全栓塞18例,不完全栓塞2例。其中,瘤颈小于4.0 mm中完全栓塞率明显高于瘤颈大于或等于4.0 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4.1±0.9)分,治疗后为(1.1±0.2)分,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中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脑血栓形成,均得到控制。术后随访1年,1例脑积水,1例动脉瘤复发,无其他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可行,且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

    作者:程飞飞;蒋永祥;马颖;程远

    目的 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临床经验及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到2014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19例,对术中经历,术中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栓塞率,手术技巧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19个微小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其中采用支架稳定微导管技术(Jailing)治疗14个动脉瘤,支架半释放技术治疗3个,支架稳定微导管技术与微导管穿越支架技术(Mesh)相结合方法治疗2个.(2)术中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分级1级8个,2级6个,3级5个.远期随访无一例复发,Ray-mond分级1级14个,2级3个,3级2个.(3)术中破裂出血2例,及时救治无不良后果;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缺血性神经损害.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是目前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 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围术期的护理

    作者:王艳;鲜继淑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指动静脉直接交通在硬脑膜及其附属物大脑镰和小脑幕的一类血管性疾病,颅内外供血动脉直接与颅内静脉窦沟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眼、球结膜充血、颅内杂音等.随着介入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逐渐成为这类疾病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手段[1].我科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海绵窦DAVF患者25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袁晓东;吴勇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0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对11个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动脉瘤位置、瘤颈宽度、基础病、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 mm、有高血压病史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5.561、1.973、3.625、6.483,均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 mm、有高血压病史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脑血管病血管造影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西平;高励;刘艳;张仲;张海涛

    目的 探讨DSA在脑血管病因诊断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30例不同脑血管病的DSA阳性检出率、安全性及临床特点,对颈动脉狭窄,部分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的疗效评价. 结果 所有受检者无1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总的DSA阳性检出率高(66.74%),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痛阳性率高(82.85%),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颅外段受累多见.其次为蛛网膜下隙出血(65.04%)、脑实质出血(52.77%)、单侧动眼神经麻痹(66.66%)、头痛待诊(43.47%)阳性率也高,但总患者数尚少.症状性癫痫的DSA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规范化操作可充分保障DSA检查的安全性.慎重筛查DSA纳入患者可提高DSA的阳性检出率及提高效率/费用比,有效指导二级预防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创伤小等优点.

  • 经桡动脉途径在血管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晓光;杨宁;潘杰;刘巍;孙革利;金征宇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进行血管内介入诊疗操作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探讨其技术要点、适应证、禁忌证及主要优点方法 230例患者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介入诊疗265例次,统计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265例次操作中260例次取得成功,余5例改行经肱动脉途径,成功率98.1%.局部发生轻微血肿3例,术后8例桡动脉搏动减弱,1例搏动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4.6%.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血管内介入诊疗操作安全可行,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患者舒适、不影响治疗计划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经桡动脉途径在血管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莉

    以往的血管内介入操作常常选择股动脉人路,手术后下肢需制动24 h,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尤其是需要多次插管的患者.部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程度明显重于上肢动脉,造成股动脉穿刺插管困难者.为此,笔者对部分患者采取经桡动脉途径进行血管内介入诊疗操作,现将这部分病例及经验报告如下.

  • 糖尿病足溃疡伴下肢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指导

    作者:彭俊眉;胡洁;齐辉;李晓莉;冯英;钟晓卫;李莎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6月糖尿病足溃疡患者2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40~82 岁,平均(72.6 ±7.05)岁,糖尿病病史0~25 a.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术前做好患者评估,溃疡局部处理,同时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患肢护理,饮食指导,术前心理调整.根据患者下肢动脉造影检查血管狭窄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做好临床观察,局部患肢循环情况观察,抗凝剂使用,药物指导,胰岛素使用.结果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明显改善,皮温改善,需要截肢患者截肢平面显著降低.接受下肢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无1例并发症出现,血糖,血压控制良好,术后穿刺处恢复良好,足部溃疡逐渐愈合.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的快速恢复,帮助减轻患者不安情绪,有助于下肢血管病变的明显改善,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血管内介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鲁学文

    目的 对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加以探析,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治资料,对其实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 在120例的患者中,完全栓塞的患者达80例,次全栓塞的患者达36例,不完全栓塞的患者4例.在手术的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血栓以及动脉瘤破裂患者各1例,但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在术后一年的随访中,亦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血管内介入血栓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不仅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大大缩小了患者的住院天数,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极大减轻了传统开颅手术所带来的痛苦,在未来的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钠肽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汪宁;张保朝;温昌明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钠肽(BNP)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血清NSE、BNP、NGF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SF-36评分及血清NSE、BNP、NGF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NSE、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SF-36评分及血清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46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赵峰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收治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治疗后栓塞情况、手术过程中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46例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后,瘤腔完全栓塞33例,次全栓塞12例,不完全栓塞1例.瘤颈4 mm以下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4 mm及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Rankin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栓塞成功率高,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79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吴臣义;孙彦军;邹飞辉;刘科峰;王有刚

    目的 总结79前循环破裂动脉瘤行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79例患者中37例行开颅显微手术动脉瘤夹闭术,42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住院时间短于夹闭组,夹闭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介入组(均P<0.05);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8%,高于介入组的19.0%(P<0.05).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相似,血管内介入手术的并发症相对较低,住院时间相对较短.

  • 绿色通道模式下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急诊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勇;李和永;侯春风;王大勇

    目的:探讨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采用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急性脑梗死与传统的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在疗效方面是否有统计学差异.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DSA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到病变血管后,将微导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生理盐水50ml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术后24小时观察其治疗效果.对照组给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绿色通道的建立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开展血管内灌注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

126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