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31)I SPECT/CT 断层融合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栾兆生;周雯;唐为国;李艳玲;王建新;王其国;和燕

    目的:探讨~(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术后病理证实并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97例,行~(131)I全身扫描(~(131)I-WBS)和病灶部位的SPECT断层加同机CT融合显像.将~(131)I-WBS与断层融合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断层融合显像的特点与临床价值.结果:97例分化型甲癌患者共进行~(131)I-WBS 251次,断层融合显像102次,每例患者至少行一次断层融合显像.与~(131)I-WBS比较,断层融合显像有如下特点:①能够获得直观的断层融合显像和三维立体图像;②发现更多的病灶;③更准确地判断病变部位;④定位CT可以发现无摄碘功能的病灶;⑤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影或污染.结论:~(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以直观病变立体形态、大小、摄取程度和毗邻关系,在鉴别病灶与生理显像或污染、确定病灶是否有摄碘功能方面有重要价值,是~(131)I-WBS的重要补充.

  • 心肌SPECT显像观察卡托普利对犬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作用

    作者:赵晓斌;张承刚;晋建华;施龙宝;田蓉蓉;李思进

    目的 应用心肌SPECT显像观察卡托普利对实验犬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左心室重构的预防作用.材料与方法 34只杂种犬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n=23)和治疗组(n=11).开胸结扎所有犬的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治疗组术前3d 口服卡托普利20mg,每天2次.术后6h行SPECT心肌显像,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 ①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有16只犬和6只犬成功建立模型并纳入实验.②对照组术前左心室EDV、ESV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1、2.83,P<0.05);术前EF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 0.05).治疗组术前EDV、ESV、EF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6、0.56、1.20,P<0.05);两组术前EDV、E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0.94,P> 0.05),术后EDV、E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9.91,P<0.05),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预防性使用卡托普利可阻止早期左心室重构;心肌SPECT显像对评价预防性使用卡托普利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左心室重构有重要价值.

  • 脑梗死部位吸收骨显像剂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1例

    作者:廖曼甜;孙建萍;王海坚

    1 病例简介患者女,46岁,10d前突发失语,5d前出现右上肢乏力,1d前出现走路不能,无明显头痛、头昏及恶心呕吐,无发热.既往无其他病史.查体:血压120/80mmHg,意识清,失语,左侧瞳孔直径4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伸舌偏右,颈软,右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图1).

  •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峰;王莹;赵倩;何丽荣

    目的 探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为MM患者SPECT/CT骨显像的影像特征,分析融合显像对多发性骨髑瘤的诊断意义.结果 25例MM患者骨显像阳性率为88.0%( 22/25),共发现病灶135个,其中放射性浓聚灶占93.3%( 126/135);病灶分布以肋骨、胸椎及腰椎常见: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23次,对83处难以明确诊断的病灶,终79处明确了诊断,4处病灶仍难以明确诊断,同时CT新发现8处病灶.结论 SPECT/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部分容积效应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

    作者:黄克敏;冯彦林;梁伟棠;李林;冯叶霞;邓大浪;贺伟平

    目的 部分容积效应是影响核医学显像图像质量和定量精确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探讨部分容积效应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分别对Jaszczak圆筒模型以及IEC体模进行SPECT/CT断层显像,并进行CT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以及三维有序子集大期望值法(3D-OSEM)图像重建.根据Jaszczak圆筒模型重建图像获得特定采集及重建条件下的系统容积灵敏度(cpm/kBq),计算IEC体模内不同大小热区的绝对放射性活度(kBq/ml),并与真实活度值进行比较,验算其定量精确性.比较特定采集及重建条件下不同大小热区定量精确性的差异,以及不同大小容积感兴趣区(VOI)、热区/本底比值(TBR)以及采集时间显像对定量精确性的影响.结果 使用3D-OSEM重建算法、CT衰减校正、散射校正时,各球体的绝对放射性活度与真实活度值的差异与球体大小显著相关(r=-0.844,P<0.05),各球体平均定量误差随球体容积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不同VOI范围显著影响球体定量精确性.对于1.15~11.49ml球体,其边缘的定量精确性明显低于中心,且各球体定量误差随VOI的减小而减小(r=0.999、0.992、0.994、0.767,P<0.05).对于26.52ml和0.52 ml球体,其定量误差与VOI大小无明显相关性(r=0.348、0.478,P>0.05).不同TBR及采集时间显像中,高TBR显像各球体的平均定量误差(-44.19%)小于低TBR显像(-46.18%),20 s/帧采集显像(-44.33%)小于10s/帧采集显像(-46.04%).结论 部分容积效应可显著影响SPECT/CT定量精确性,尤其对小病灶以及病灶的边缘部分更为显著.

  • 活动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李培岭;张国庆;郭树农;赵颖;张斌青;叶艳君;郭会利

    目的:探讨活动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cell tumor,GCT)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 例活动脊柱GCT的影像学表现,患者均行X线及CT检查,11 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 例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组16例,病变位于颈椎4例,胸椎7例,腰椎5例.X线及CT表现为椎体侵袭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呈膨胀性生长12例,7例内可见骨嵴分隔,椎体压缩塌陷伴病理骨折7例,11例椎体周围伴有软组织肿块. 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以等或低信号为主7例、高低混杂信号4例;8例相应脊髓受压;增强扫描6例呈均匀明显强化,5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局部SPECT-CT及全身骨显像表现肿瘤为环状放射性核素摄取增加,中央部位摄取减低呈"炸面圈征". 结论:活动脊柱G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瘤内粗短骨嵴分隔、T2WI中等或偏低信号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呈"炸面圈征"是其特征性表现.

  • SPECT-DR图像融合在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斌青;张敏;刘玉珂;郭会利

    目的:对比SPECT-DR、SPECT-CT 2种图像融合技术在骨关节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均行SPECT-DR、SPECT-CT检查的骨骼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68例发生于四肢骨,112例发生于躯干骨;以临床随访诊断为金标准,由3名专家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图像,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0例患者,SPECT-DR融合图像的诊断符合率为70.36%,SPECT-CT为9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者一致性较差(K=0.38)。168例发生于四肢骨骼, SPECT-DR融合图像的诊断符合率88.69%,SPECT-CT为9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两者一致性较好(K=0.77)。112例病变发生于躯干骨骼,SPECT-DR融合图像的诊断符合率42.86%,SPECT-CT为8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者一致性较差(K=0.18)。结论:对四肢骨关节系统疾病患者如有必要进行图像融合检查时,应首选SPECT-DR,其诊断效能同SPECT-CT相当,且可适当减少辐射剂量。

  •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永皎;陈殿森

    目的:分析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肺占位性病变42例,均完善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检查,同时行4项血清肺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及糖类癌抗原125(CA125)的实验室测定.按肺占位性病变在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上靶/非靶比值(T/NT)的区别,对相应的FDG浓聚状况和特点展开剖析,若病变局部T/NT≥2.0则判断为阳性(肺恶性肿瘤).肺4项血清肿瘤标志物中,1项或以上超出参考范围即为阳性(肺恶性肿瘤).结果:42例中,病理示恶性肿瘤33例,良性病变9例.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法诊断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7.88%、66.67%、90.63%、60.00%、83.33%,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8,P=0.794);血清肺肿瘤标志物法分别为57.58%、88.89%、95.00%、36.36%、64.29%,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0,P=0.003);联合前2种方法诊断分别为93.94%,66.67%,91.18%,75.00%,88.10%,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P=0.786).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临床参考价值.

  • 慢性乙醇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李清锋;黄德尤;吴英宁

    本地区民风好酒,常见有酗酒者,长期、持续饮酒可发展为慢性乙醇中毒,继而引起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慢性乙醇中毒性脑病是重要的损害之一,常造成精神障碍和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影像学检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损害,现就2005年3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诊治并经临床确诊的慢性乙醇中毒性脑病患者的颅脑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 针刺与脑功能成像

    作者:陈鑫;刘波

    针灸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瑰宝之一.通过针刺穴位治疗疾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针刺疗效在临床上是肯定的,目前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并成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的主流,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 全身骨显像剂注射方法对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的影响

    作者:何静;夏俊勇;刘学公

    目的 研究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全身骨显像患者采用不同注射方法注射显像剂对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将行SPECT全身骨显像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抽回血注射法,对照组采用头皮针注射法,显像前2~3h两组均注射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作为显像剂,剂量20mci(740MBq),体积0.5ml.A、B两组注射后均立即用X-Y辐射仪测量注射器及针头内残留放射性药物的残余辐射量,用活度计测量残留放射性药物的残余放射性活度,并记录静脉注药时间.结果研究组注射后注射器内的残余放射性活度及残余辐射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抽回血注射法与头皮针注射法相比,既减少了注射器内放射性药物的残留量和残余放射性活度,保证了成像质量,也缩短了注射人员接触射线的剂量和时间,有利于辐射防护.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剂注入剂量准确性的分析

    作者:杜晓光;程兵

    目的 研究探讨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检查前注射放射性显像剂时,不抽回血与抽回血两种直接注射方法对注射器内的放射性显像剂残留量的影响.方法 对114例患者注射99mTc-标记化合物,将其分为抽回血组(57例)和不抽回血组(57例).测量抽回血和不抽回血两种情况下,注射器内放射性残留量.结果 不抽回血时,注射器内放射性显像剂残留放射性活度(3.39±0.57)mCi,均明显高于抽回血组的(1.49±0.29)mCi,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双侧).结论 在使用直接注射法注射SPECT显像剂时,抽回血能显著减少注射器内放射性显像剂残留放射性活度.

  • CT增强扫描与SPECT测定活体肾移植供体肾小球滤过率的对照研究

    作者:孙长凤;赵修义;孙奔;田军;汝艳辉

    目的:研究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测定活体肾移植供体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方法及其准确性。方法60例健康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均行双肾CTA检查,扫描程序包括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CTU扫描,应用Patlak方程原理计算双肾GFR,并与SPECT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所测定的GFR对照,并对两组结果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60例肾移植供体,CT法测得的左肾GFR和右肾GFR分别为(64.36±5.38)ml·min-1·(1.73 m2)-1和(65.72±5.73) ml·min-1·(1.73 m2)-1,总肾GFR为(129.48±10.49)ml·min-1·(1.73 m2)-1;SPECT测得的左肾GFR和右肾GFR分别为(41.74±5.49)ml·min-1·(1.73 m2)-1和(43.36±6.31)ml·min-1·(1.73 m2)-1,总肾GFR为(85.09±10.73)ml·min-1·(1.73 m2)-1。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的GFR相关性良好,左肾GFR相关系数r=0.877,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GFR(CT)=28.525+0.859×GFR(SPECT),n=60;右肾GFR相关系数r=0.877,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GFR(CT)=31.209+0.785×GFR(SPECT),n=60;总肾GFR相关系数r=0.867,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GFR (CT)=57.337+0.848×GFR(SPECT),n=60。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所测定的活体肾移植供体的GFR与SPECT所测定的GFR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应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以同步完成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肾功能的评价和解剖结构的评价。

  • SPECT-CT 与 SPECT 对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的对照研究

    作者:顾凯凯;赵金丽;吴献华;倪衡建

    目的:对照研究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SPECT-CT与SPECT的表现特点,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在SAT的诊断方面较单独SPECT的增益价值。方法对87例临床可疑为SAT的初诊患者,静脉注射Na99mTcO4185 MBq 30 min后行同机SPECT及CT扫描,由3名核医学科医师先分析SPECT平面显像,然后再结合CT分析SPECT-CT融合显像并诊断,诊断分为SAT、非SAT和不能确定。在行SPECT-CT显像的前后1周所有初诊患者完成病史、甲状腺功能及抗体、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摄131I试验等相关资料的采集。将SPECT及SPECT-CT的诊断结果分别与2008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炎相对照。分别计算SPECT、SPECT-CT融合图像对患者能正确诊断(SAT和非SAT)和不能正确诊断(不能确定和诊断错误)的百分率,并分别计算其诊断与终诊断的符合率。SPECT-CT和SPECT能否明确诊断的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终60例患者确诊为SAT,27例为非SAT。SPECT正确诊断52例,占59.77%(52/87);不能正确诊断35例,占40.23%(35/87),SAT诊断符合率为68.33%(41/60)。SPECT-CT融合显像正确诊断80例,占91.95%(80/87);不能正确诊断7例,占8.05%(7/87),SAT诊断符合率为95.00%(57/60)。SPECT-CT融合显像的正确诊断率(91.95%)显著高于SPECT(59.7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4.606, P<0.05);SPECT-CT融合显像的SAT诊断符合率(95.00%)亦明显高于SPECT(68.3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4.249,P<0.05)。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在SAT的诊断或在SAT与其他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较单独SPECT均有增益价值,可以提供更多信息。

  • 99mTc-DTPA肾小球滤过率测定在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价值

    作者:邵科晶;朱宝;袁航;许亚丰;朱慧;王菲

    目的:评价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在诊断早期糖尿病肾损害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7例,其中男41例,女36例,平均年龄(52.34±10.21)岁。行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测定双肾及分肾 GFR,同时测定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Alb)、尿转铁蛋白(TRU)、尿微量白蛋白(MA)、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并计算24 h UmAlb与Scr的比值(ACR)。分别以24 h UmAlb和分肾GFR差值为标准进行分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4 h UmAlb升高组中,ACR、TRU、MA等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GFR、血清光抑素C(Cys-C)、Scr、BUN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11、0.300、0.794、0.908)。以分肾GFR差值为标准的分组中,差异组GFR总值、24 h UmAlb、ACR、TRU、MA等均较无差异组显著升高(P<0.05),Cys-C、Scr、BUN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66、0.104、0.909)。结论应用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测定 GFR,能够了解分肾功能情况,对于糖尿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和随访具有较高价值。

  • 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互补价值

    作者:李剑明;史蓉芳;张立仁;李婷;董智;徐冬生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型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与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互补价值.方法 收集589例同期行MPI和CTCA的患者资料,其中56例具备同期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根据MPI或CTCA结果分成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计算各组中CTCA或MPI阳性或阴性所占的百分比;以CAG为参考标准,分别计算MPI或CTCA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并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PI阳性组中CTCA阳性或阴性者分别占72.5%、27.5%;MPI阴性组中CTCA阳性或阴性者分别占27.3%、72.7%.CTCA阳性组中MPI阳性或阴性者分别占29.4%、70.6%;CTCA阴性组中MPI阳性或阴性者分别占5.6%、94.4%.MPI与CTCA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8%和90.0%、74.1%和84.6%、78.6%和87.5%,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PI和CTCA对冠心病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在冠心病诊断和评价中提供不同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互补信息.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肺灌注扫描联合肺功能检查筛选发生放射性肺炎高危人群的价值

    作者:王冬青;张开国;李宝生;孙洪福;王中堂;霍宗伟;张兴国

    目的 探讨放疗前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肺血流灌注显像联合肺功能检查(RFTs)筛选发生放射性肺炎(RP)高危人群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57例接受根治性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采用NCI CTC 3.0标准对RP进行分级.所有患者放疗前行SPECT肺灌注扫描和RFTs以评价基础肺功能.分析肺功能损伤与发生RP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RP组肺通气功能参数有下降趋势,但没有达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程度(P值范围0.111~0.854),然而当患者放疗前用力肺活量(FVC)≤2.4 L或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1.8 L或平均用力呼气流量(FEF25%~75%)≤2.0 L/s时发生RP的概率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26,0.042).FVC是R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B=3.045,P=0.027),但是FVC与FEV1.0、FEF25%~75%之间均具有共线性(r=0.843,0.600,P均<0.001).结论 放疗前行肺功能检查评价患者基础肺功能,对筛选发生RP高危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骨转移病灶总体分布的比较

    作者:汪长银;薛金娥;郭辉;江凌龙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骨转移病灶的总体分布特征.方法 病理学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144例、乳腺癌患者360例以及肺癌患者460例,均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比较三种肿瘤的各骨骼的转移病灶的分布比例的差异.结果 (1)前列腺癌的骨转移率(70.8%,102/144例)高于乳腺癌的骨转移率(41.7%,150/360例;χ2=35.8,P=0.000)和肺癌的骨转移率(56.1%,258/460例;χ2=10.2,P=0.001).(2)前列腺癌的盆腔骨骼转移病灶的分布比例为28.6%(572/2000个),明显高于乳腺癌盆腔骨骼转移病灶的分布比例(19.8%,262/1324个;χ2=33.6,P=0.000)和肺癌盆腔骨骼骨转移病灶的分布比例(21.8%,496/2279个;χ2=26.5,P=0.000).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的脊椎骨转移病灶的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2,υ=2,P=0.759).(3)三种肿瘤患者的颈椎、胸椎、腰椎、骶尾骨、锁骨、肱骨、股骨和四肢骨中远端的骨转移病灶分布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列腺癌的髂骨、坐骨、耻骨转移病灶的分布比例相对较大(P<0.05),乳腺癌的胸骨、颅骨转移病灶的分布比例相对较大(P<0.05),肺癌的肋骨、肩胛骨转移病灶的分布比例相对较大(P<0.05).结论 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骨转移病灶的总体分布既有共同的特点,又呈现不同的特征,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骨转移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对各种病因所致儿童心肌受损的诊断--心肌断层显像在诊断儿童心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蒨;吴邦骏;米宏志;归海旻;丁健;陆遥;田文剑;柏江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诊断各种病因导致儿童心肌细胞受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例正常儿童及75例各类心脏疾患(分别为:病毒性心肌炎、疑似病毒性心肌炎、原发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川崎病)的儿童进行静息99Tcm-甲氧异腈(MIBI)心肌断层显像,定性分析心肌内放射性分布情况,判断心肌病变累积的范围及程度.结果: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显示:正常对照组儿童心肌内99Tcm-MIBI分布均匀;病毒性心肌炎组、疑似心肌炎组、原发性心肌病组、先天性心脏病组及其他心脏病组心肌断层显像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54.84%,25.00%,100%,27.27%及83.33%.结论:放射性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对诊断小儿心肌病变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是评价各种病因导致儿童心肌细胞受损的可靠辅助诊断手段.

  • 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

    作者:何冀芳;赵虹;魏嘉平;李康;李耘;许立庆;任文武;温静;周春燕;韩涛;田丁;徐娟;苏力;张人玲;刘丹;马云川;张建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3年3月以来,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或急诊PCI治疗后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或PCI治疗.其中50例作为细胞治疗组,抽取骨髓40 mL, 提取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另34例作为对照组,经冠状动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81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2年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29例治疗组患者和22例对照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静态及动态心肌核素显像检查.结果 细胞治疗组患者临床随访无明显副作用,心功能明显改善,运动耐力增加.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示左室射血分数(术前27.00%±0.89%,术后6个月36.80%±0.58%,术后2年40.94%±0.58%,术后6个月、2年与术前比,P均<0.01)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术前1.55±0.05,术后6个月1.32±0.03,术后2年1.24±0.02,术后6个月、2年与术前比,P均<0.01)显著改善,峰值射血分数(EF)与基础状态EF的差值(术前0.88%±0.54%,术后6个月15.06%±0.43%,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P<0.01)及WMSI和基础状态WMSI的差值(术前0.07±0.02,术后6个月0.19±0.02,术后2年0.15±0.01,术后6个月、2年与术前比,P均<0.01)治疗前后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态与静态心肌核素显像提示梗死和缺血面积减小,存活心肌增加.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2年的临床观察无明显副作用,具备安全性,并显示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对梗死后心功能有保护作用.

1130 条记录 8/57 页 « 12...567891011...565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