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唐举玉;卿黎明;吴攀峰;俞芳;梁捷予;符劲飞

    目的 探讨采用不携带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应用不携带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以超声多普勒确定靠近创面的腓动脉穿支的穿出部位,以其为旋转点,以该点与腘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连线中点连线附近探及的第二穿支点连线为轴线,设计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皮瓣切取不携带深筋膜、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保留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周围的营养血管网于皮瓣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皮瓣切取面积7 cm×4 cm~21 cm×7 cm. 结果 20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0~2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皮瓣蒂部与供、受区外形满意,穿鞋不受影响,行走功能恢复正常.足外侧感觉与足部静脉回流无影响. 结论 改良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旋转方便,进一步减少了皮瓣供区损害,改善了皮瓣受区外观,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腓动脉链型螺旋浆皮瓣修复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魏鹏;王扬剑;陈薇薇;梅劲;李学渊;滕晓峰;刘万宝;王欣;陈宏

    目的 研究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意义. 方法 22例足、踝部的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大21 cm×11 cm,小5 cm×4 cm. 结果 2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血管危象,无皮瓣淤紫及水泡;供区处植皮亦全部存活,6例供区切口直接缝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 ~ 14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病例皮瓣皮肤颜色红润,质地优良,外观臃肿不明显,皮瓣弹性良好,无瘢痕挛缩,不影响足踝关节活动度,皮瓣供区亦无明显功能影响,患肢外观及行走功能良好. 结论 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是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该皮瓣具有血管恒定、设计科学、血流符合生理、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的优点,临床实用性较强,有推广价值.

  • 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俊明;李艳华;易先达;李智浩;黄贺军;李道选;代彭威;贺喜顺

    目的 总结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对12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6cm×4cm~18cm×12cm. 结果 仅1例术后36 h出现皮瓣瘀血肿胀,皮瓣远端出现表皮下积液,与蒂部缝合过紧有关,及时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皮瓣转红润,顺利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8例得到3个月~3年的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耐磨.吻合神经的7例中有5例得到随访,皮瓣两点辨别觉在10 ~ 14 mm. 结论 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丰富,切取简便,随意转移性强,外观好,是修复前足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理想的方法之一.

  • 小腿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李学渊;胡瑞斌;梅劲;王晓峰;王欣;陈宏;章伟文;唐茂林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通过解剖40侧新鲜小腿标本,使用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容积螺旋CT扫描,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重点观察小腿.解剖后统计小腿外侧穿支出现数量、穿出位置、各穿支的管径、血管蒂的长度,归纳其规律性.针对2005年7月至2009年10月的43例中等面积的手、足皮肤缺损进行了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并统计成活率,术后就外观和功能随访6个月到2年.结果 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为2~9支,平均4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0.93)cm、(13.40±0.90)cm、(17.20±1.13)cm、(21.30±0.77)cm四处出现率较高,动脉穿支直径分别为(1.33±0.39)mm、( 1.30±0.46)mm、(1.17±0.30)mm、(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cm、(5.83±1.73)cm、(5.44±1.09)cm,(5.10±1.93)cm.临床应用43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成活42例,1例皮瓣坏死.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到2年,皮瓣术后外观满意36例,术后臃肿需要二期修整的7例.供区小腿外观、功能均正常.结论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其中小腿中1/3段的穿支血管(第2、3条穿支)管径较粗,蒂长度5~7cm,适合进行游离皮瓣设计.

  • 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柴益民;林崇正;陈彦;陈汉东;邱勋永

    目的报道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在解剖观测基础上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结果临床应用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30 cm×10 cm~23 cm×8 cm,穿支血管蒂长1.6~3.0cm.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 结论该术式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及修复范围,皮瓣血供可靠,手术简便,适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 多普勒超声检查腓动脉外踝后穿支血管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军廷;赵劲民;苏伟;李志贤;陈琳

    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我们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腓动脉外踝后穿支血管,探讨多普勒超声在远端筋膜蒂皮瓣转位术的应用价值.

  • 吻合血管腓骨瓣重建下颌骨一例

    作者:姚斌;王笃权;曾凯生;刘丽芳

    患者男,20岁.因外伤致右侧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右侧下颌骨体部缺损1年入院.检查:双侧颌面不对称,右面下1/3呈塌陷畸形,X线片报告:右侧下颌骨体部缺损,缺损5 cm.多普勒仪检查显示颌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决定选用吻合血管腓骨瓣重建下颌骨.根据X线检查,测量出下颌骨缺损约5 cm,故设计腓骨供骨区截骨也为5 cm,血管蒂长度4~5 cm.同时标出腓总神经位置.准备将腓动脉与颌外动脉,腓静脉与面前静脉吻合.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受区组:暴露出下颌骨缺损区,松开原有固定钛板,并将两侧断端骨癫咬除,形成新鲜创面.同时分离出颌外动脉及面前静脉,保护好待用.

  • 带腓动脉血管蒂小腿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朝阳;赵德伟

  • 小腿后部巨大腓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进;康皓;陈燕花;王发斌;洪光祥

    目的 探讨小腿后部巨大腓动脉逆行皮瓣在修复足部、足远侧半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小腿后部巨大腓动脉逆行皮瓣修复11例含一个或多个跖趾关节外露的、足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皮瓣设计:上界超过腓骨头平面.外侧界达腓骨前缘前2 cm,内侧界达腓肠肌内侧缘,下界达内外踝连线,以外踝上1 cm为旋转点.手术要点:解剖皮瓣时应将腓动脉在外踝上11~13 cm和5~7 cm两个肌皮支和(或)皮支带入,并包含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在内的3 cm宽筋膜蒂.结果 本组11例中10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边缘1 cm宽区域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结论 应用小腿后部巨大腓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缺损,尤其是含足远侧半的皮肤缺损,皮瓣成活率高,对肢体供血影响小,血管蒂恒定,解剖容易,易于推广.

  • 数字化技术在设计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董凯旋;周娅;徐永清;何晓清;范新宇;罗浩天;王波;李国栋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使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并获回院随访的患者18例,总结和分析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6 ~48岁,平均27岁;6例为轮辐伤致足跟部软组织及跟腱缺损,5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致皮肤坏死,2例重物砸伤致足背皮肤缺损,5例车祸伤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均伴有肌腱外露,缺损面积2.5 cm×5.0 cm~4.0 cm ×15.0 cm;病程3 h~35 d.术前均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初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然后将CTA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进行穿支血管点定位及螺旋桨皮瓣设计,并模拟皮瓣切取转移.术中按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面积为4.0 cm ×7.0 cm~5.0 cm×20.5 cm.穿支血管来源:腓动脉终末支穿支14例、胫后动脉穿支4例.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术前经Mimics 15.0软件重建后可以明确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口径、可切取的长度,并可术前模拟皮瓣旋转的方向,与术中观察的相一致.术后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1d有1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按摩及放血疗法治愈.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6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蒂部平整,修复外形满意.结论 CTA结合Mimics 15.0软件能实现螺旋桨皮瓣个性化设计,降低手术风险.

  • 特殊形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设计的应用解剖

    作者:梁力;黄东;林浩;刘晓春

    目的 为临床设计特殊形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8例成人新鲜小腿标本,分析腓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设计5种特殊形式(嵌合、分叶、联体、显微削薄、血流桥接)穿支皮瓣并模拟手术.结果 腓动脉恒定发出4~6支皮穿支、5~8支骨膜支,其中小腿中段穿支分布较为集中(恒定发出2~3支皮穿支、3~6支骨膜支),皮穿支平均管径(1.25±0.26)mm,平均蒂长(5.3±0.5)cm.结论 小腿中段的腓动脉第2~4穿支血管集中而恒定,适合作为首选的穿支血管蒂,设计特殊形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

  • 他下肢疼痛,原来祸起高血压

    作者:郑安琳;黄芸

    张老先生有长期高血压史,但他未能坚持服药控制好血压.近日,他走路后出现左下肢疼痛,逐渐加重,因此到医院就诊.心电图检查提示左室高电压,体检发现左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于是做血管超声检查,显示左侧腓动脉、股动脉中重度狭窄.

  • 带腓动脉蒂小腿外侧皮瓣转移的临床运用

    作者:李爱兵

    [目的]采用带腓动脉蒂的小腿外侧皮瓣转移修复小腿和足部剖面.[方法]在1999~2006年,采用带腓动脉的小腿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及足部创面11例,手术采用顺行皮瓣3例,逆行皮瓣8例,其中同时腓骨瓣转移1例,带肌瓣转移1例.[结果]11例皮瓣转移成活10例,1例皮肤及皮下脂肪坏死,但筋膜成活,切除坏死组织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小腿外侧皮瓣是显微外科的常用皮瓣之一,带腓动脉蒂的小腿外侧皮瓣转移术是修复邻近创面的有效方法.手术适应症广泛,勿需吻合血管,安全可靠.

  • 带血管蒂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解剖

    作者:靳升荣;朱磊;李华;陈其光

    随着显微外科的不断发展,广泛应用带血管神经蒂远处转移或转位,修复组织缺损.下颌各种严重疾病除造成的缺损,曾用自体肋骨移植或有机玻璃植入,有其诸多缺点.本文运用带血管蒂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的缺损,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选用:一,106侧外形完整的干腓骨观测如下:1.腓骨中轴为一直线;2.全长338.4 ±26.76mm;3.中部直径12.8±2.4mm;4.滋养孔距上端140.4±0 .21mm、滋养孔共有229个,其中187个孔(81.6%)向近中、27个孔(1 1.8%)横向、15个孔(6.6%)向远中等开放,只有一孔者91侧(85.8%) 、两孔11侧(10.4%)、三孔2侧(1.9%)、四孔1侧(0.9%),并且孔多在中上段占56.6%,孔多位于内侧或后内方.二,解剖观测80侧下肢:1.腓动脉分别起于胫后动脉73侧(91.2%),月国动脉( 2.5%)、胫前动脉(1.3%),由胫后动脉代替腓动脉(5%).2.腓动脉起始处外经为2.95±0.54mm,3.腓动脉都沿腓骨长轴后内侧下降,沿途发出肌支、骨膜支及滋养动脉.滋养动脉进骨后紧邻髓腔后内侧分升支和降支.4.腓动脉有内、外两条静脉伴行.注入胫后静脉或月国静脉,外侧支直径Ⅴ4.20(3.1~5.2)mm,内侧支Ⅴ4.01(2.92~4.78)mm. 以上结果:腓骨复合组织瓣带血管蒂作下颌骨缺损修复是理想的材料.但需塑形时,宜在前外侧作楔形切骨,楔形的大小,因部位而异.然后用小型钛板或修复钛极等固定.可同时或愈合后植入种植体,恢复其功能,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是佳的选择.

  • 左侧腓动脉变异一例

    作者:孙长明;韩殿文;王显玲;顿爱社

    作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教学标本过程中,发现其左侧腓动脉变异,现报道如下:腘动脉管径6.30 mm,在腘肌下缘发出胫前动脉和胫腓干,胫前动脉管径5.10 mm,胫腓干管径5.70 mm,胫腓干在距胫前动脉起始处1.58 cm处分为胫后动脉和腓动脉,胫后动脉管径2.56 mm,腓动脉管径1.86 mm.腓动脉沿腓骨内侧下行,距起始处6.69 cm处发出内侧支和外侧支,管径分别为1.82 mm和2.20 mm.内侧支斜向内下走形,终于内踝后方.外侧支沿腓骨下行18.55 cm至外踝后方.胫后动脉沿小腿骨间膜后面行进入踝管,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外侧动脉.

    关键词: 腓动脉 腘动脉 变异
  • 急性腓动脉缺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佘康;张宪生;尹杰;郭宏杰;成功;王维亮

    目的 首次提出“急性腓动脉缺血综合征”的概念,探明其典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为急性腓动脉缺血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3例急性腓动脉缺血综合征患者,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57、68、71岁.均存在典型的“腓动脉供血区苍白/发红+腓肠肌剧痛+足下垂”三联征,查体均有腓肠肌外下方局限性压痛;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均可触及搏动;凝血功能和生化检验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或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明显升高;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均发现患肢腓动脉近端狭窄.入院后予以静脉溶栓、抗凝、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治疗. 结果 3例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乏力症状明显好转,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测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逐渐降低;治疗9~13d后好转出院,随访1年症状无复发. 结论 急性腓动脉缺血综合征是一类特殊类型的急性下肢缺血,以“腓动脉供血区苍白/发红+腓肠肌剧痛+足下垂”三联征为主要特点,需早期行积极抗凝及血管再通治疗.

  •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快胜;柴益民;邱勋永;马心赤;林崇正;陈彦堃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1999年1月~2004年11月,在腓动脉肌间隔支与腓肠神经血供的解剖基础上临床应用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54岁.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腓动脉小腿下段穿支为血管蒂及转轴点,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腓动脉终末穿支蒂皮瓣13例,腓动脉第2穿支蒂皮瓣8例,第3穿支蒂皮瓣1例.切取皮瓣范围13 cm×12 cm~30 cm×20 cm,穿支血管蒂长1.7~3.0 cm,穿支血管蒂发出部位位于外踝上4.5~8.0 cm,血管外径1.0~1.2 mm. 结果术后2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其中4例腓肠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术后1年感觉恢复好,两点辨别觉为10~13 mm. 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适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 腓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

    作者:温晓阳;胡文斌;廖世文;刘华

    足踝部大范围的皮肤、骨缺损及复杂的复合组织缺损,是创伤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应行早期有效地修复和重建功能.1988年~1998年对33例足踝部创伤,采用腓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14~62岁.其中车祸伤16例,机器绞伤12例,钢锭砸伤3例,热烧伤2例.伴外踝骨缺损3例.急诊修复18例,择期15例.其中腓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30例,腓动脉腓骨皮瓣修复足踝部骨及软组织缺损3例.

  • 腓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刁迪朋;梁华山;李金荣;黎志辉;温晖

    自1990年以来,我们在小腿外侧部皮肤血管显微解剖的基础上,利用腓动、静脉的远端作为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血管蒂,将该皮瓣向远侧倒转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5例,获得良好疗效.

  • 皮瓣肌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作者:马玉林;夏宁晓;董敬舒;刘定汉;张明军

    1988年9月~1999年2月,采用18种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移植或移位修复因创伤、感染等不同原因造成的四肢软组织缺损伴肌腱和骨质部分缺损或外露121例,术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1例,男86例,女35例.年龄6~50岁,平均37岁.车祸伤23例,机器伤26例,切割伤22例,感染性创面28例,慢性骨髓炎13例,慢性瘢痕性溃疡9例.其中损伤手部68例,肘部6例,前臂5例,大腿和股骨5例,小腿及胫前18例,足部19例.手术时间为伤后12小时以内67例,择期手术54例.采用游离背阔肌皮瓣6例,肩胛皮瓣4例,胸部皮瓣7例,上臂后侧皮瓣4例,前臂逆行岛状皮瓣5例,第一掌背血管轴型岛状皮瓣23例,环指岛状皮瓣5例,腹部皮瓣7例,腹股沟皮瓣4例,阔筋膜张肌皮瓣4例,小腿外侧皮瓣6例,腓肠肌外侧头皮瓣6例,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12例,腓动脉逆行皮瓣3例,腓骨复合肌皮瓣5例,足背皮瓣10例,足内侧皮瓣4例,甲皮瓣6例.切取组织瓣大28 cm×20 cm,小2.0 cm×2.5 cm.本组术后创面完全愈合112例,有9例游离皮瓣坏死,经再次清创及采用带蒂皮瓣移位修复创面.本组1例腓动脉蒂皮瓣移位术中损伤血管,皮瓣大部分坏死,经二次扩创,游离植皮修复.术后均获1个月~10年随访,供区愈合良好,功能无影响;9例皮瓣臃肿,术后1年内行皮瓣整形术,余患者功能及外形满意.

124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