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处方点评在促进合理用药持续改进中的作用

    作者:唐志立;唐捷;王丽;郭林林;夏小燕

    目的:探讨处方点评在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南充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2014年门、急诊处方各67566、76833、86579张,住院医嘱单每年各600份,采用临床药学管理系统软件及专业人员人工点评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其进行逐一审查,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及评价,并通过用药教育及行政干预等措施对用药不合理现象进行整改。结果:我院2012、2013年门诊处方基本指标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注射剂使用比例偏高,基本药物使用率较低,患者关怀指标不理想;不规范处方表现为适应证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给药途径不适宜及用法、用量不适宜等。通过用药教育及行政干预等措施,各项指标合格率逐年上升,3年的处方合格率分别达到了89.3%、96.3%、98.7%。结论:通过实施处方点评、用药教育、行政干预等措施,可显著提高处方合格率,使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持续改进,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

  • PDCA循环理论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的效果探讨

    作者:肖伯安;关嘉良;李彦璋;王鹏

    目的:为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实施干预.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广州市某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医院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时间及持续改进过程分为干预前(2016年1—6月)、干预期(2016年7—12月)、巩固期(2017年1—6月)],以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用率、微生物送检率和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等为观察指标,对比干预前后抗菌药物控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干预前的46.61 DDDs/(100人·d)降至巩固期的31.30 DDDs/(100人·d);门、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干预前的19.70%、30.03%和41.44%降至巩固期的13.99%、26.10%和38.94%;总体微生物送检率由干预前的51.16%升至巩固期的61.27%;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由干预前的90.83%升至巩固期的100%;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干预前的37.49%降至巩固期的16.86%,术前0.5~1.0 h给药病例数所占比例由80.00%升至95.36%,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88.65%升至95.36%,疗程<24 h病例数所占比例由33.78%升至92.86%.结论:PDCA循环理论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的效果明显.

  • 77620张处方和4000条住院医嘱点评与分析

    作者:向超;饶剑花;潘健翔;刘桂金

    目的:了解清远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处方与住院医嘱的情况,通过处方点评、持续改进和有效干预,提高医院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照等间隔方式,分别抽取我院2012-2016年门、急诊处方12 654、13 865、15 632、17 364、18 105张;每年随机抽取住院医嘱800条,利用统计软件及专业技术人员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抽查的处方进行逐一分析.结果:5年间共抽取门诊处方77 620张,住院医嘱4 000条.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1.6~2.8种,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3.2%降至15.5%,注射剂使用率由16.5%降至10.5%,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变化不大,处方平均销售金额由137.3元降至110.2元.通过处方点评及持续改进,不合理处方数由2 373张(占18.8%)下降至563张(占3.1%);不合理处方主要类型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三类不合理处方中,除超常处方2016年较2015年增加外,其余不合理处方数均逐年降低.住院医嘱中,不合理医嘱类型主要包括适应证不适宜、药品选择不适宜、用药疗程不适宜、预防用药不适宜,2012-2016年各种不合理医嘱数均明显降低.结论:处方点评工作是提高处方规范性和用药合理性的必要手段,通过加强处方审核与合理用药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药师专业优势,对不合理处方实施有效干预,可持续改进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我院2012-2014年处方点评分析

    作者:唐捷;李林;龙云;苏强;唐志立

    目的:探讨处方点评在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中的作用. 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分别抽取我院2012,2013,2014三个年度的门、急诊处方各67 566,76 833,86 579张;住院病历每年抽取600份,利用合理用药软件及专业人员人工点评相结合,对所抽查处方进行逐一审查,将所得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评价,并通过用药教育及行政干预等措施对用药不合理现象进行整改. 结果:2012 , 2013 , 2014年门诊处方合格率分别为89 . 3%, 96 . 3%, 98 . 7%,门诊处方合格率逐年上升. 不合格处方2012 , 2013 , 2014年分别是7 230,2 843,1 126张;其中不规范处方分别为4 338张(6.4%),1 043张(1.4%),426张(0.5%);用药不适宜处方分别是2 359张(3.5%),1 573张(2.0%),612张(0.7%);超常处方分别为533张(0.8%),227张(0.3%),88张(0.1%);不合格率逐年减少. 住院医嘱点评 3年合格率分别为86%,91%,96%,合格率逐年上升. 结论:通过处方点评、用药教育、行政干预等措施可显著提高处方合格率,既使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了持续改进,又规范了医疗行为、确保了医疗安全.

  • 医院药品采购工作实践及思考

    作者:罗云

    通过借鉴当代信息化药品采购模型的经验,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我院采购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为进一步规范采购流程,健全我院药品管理制度,促进我院药品采购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定参考.

  • 实施中药材 GAP 与中药生产调研报告

    作者:周玲;王丹;吕强;何雨桐;沈传勇;刘爽;樊晓东;魏澜

    目的:了解中药材生产与中药制剂生产的情况,促使《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相互结合,进一步推动中药材 GAP 实施。方法采取现场走访、与企业座谈及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和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调研结果。结果与结论中药材 GAP 自发布以来已经实施十多年,但在 GAP 认证体系建设、基地建设与政策扶持、推进中药材GAP 进程方面仍有待深入总结研究。调研显示,种植和使用 GAP 药材成本提高导致价格竞争力减弱,挫伤了企业实施中药材 GAP 的积极性;公司与农户合作种植的模式存在农户积极性降低、对农户制约不严、产品溯源性差等弊端;缺乏有效的中药材价格调控机制;GAP 药材的种植管理缺乏一致性。建议参照新修订药品 GMP 的评定方式,对中药材 GAP 种植企业实施可持续性地改进。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7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作者:刘雁;朱锦秀;余美玲;宋立中;邢蓉;石庆平

    目的 了解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监测工作的质量,探讨ADR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持续改进措施.方法 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1年上报的1728例ADR报告,分别按患者年龄与性别、报告人职业、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结果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28例ADR报告中,严重的ADR 4例(0.23%),新的ADR 35例(2.02%);护士上报1654例(95.72%),药师上报73例(4.22%),医师上报仅2例(0.12%);以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多(占93.58%);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多,有713例(占41.26%); 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结论 医院应完善医、药、护合作的ADR监测体系,提高医师、临床药师的上报比例;加强严重的、新的ADR监测,降低漏报率;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作用,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 PDCA方法在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中的应用

    作者:张步有;段旺旺;黄剑林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设定目标,解析问题,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而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先的64.36%下降到57.82%;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56.76DDDs下降至45.68DDDs;抗菌药物费用占比从13.14%下降至11.26%.同时,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知.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而且使参加该品管圈的人员发挥主人翁精神,提升了医院医疗管理质量.

  • CQI在GMP文件管理中应用的探讨

    作者:梁毅

    目的 对药品生产文件持续改进工作的开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介绍根据持续改进的理论和药品生产文件的特点,结合GMP的精神和质量保证的要求,阐述持续改进在药品生产文件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结果 与结论在药品的生产文件管理中,持续改进是提高其运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 医疗机构制剂生产的风险因素分析与管控

    作者:曹国颖;胡欣;孙钊;刘建中;刘凤琴;徐巧玲

    目的:分析医疗机构制剂生产的风险因素.方法:汇总物料、设备与设施、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员工的职业风险方面的风险点,具体阐述分析.结果与结论:通过完善软硬件建设、加强制剂风险的控制以及持续改进,保障产品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

  •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项目存在的缺陷与对策

    作者:张丽华;赖玉莲

    分析85份护理质量持续项目存在的缺陷与原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持续质量改进项目的 主要缺陷是收集资料不及时、不充分、对现状分析的资料不充足、预期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改进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质量改进成效不大,结果没有持续性、项目书写不规范.这与护士的管理知识水平及自身素质有关,因此对护士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注重精细管理及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程控制等,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 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分析和持续改进建议

    作者:胡丽华;黄小芸;朱进峰;邵军晖;李幼英;龚逞英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以进行持续改进.方法 随机选取行剖宫产手术的537例产妇设作研究对象,其中有12例产妇发生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分析12例产妇入院时一般情况、术中情况及术后表现等内容,分析12例产妇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与改进建议.结果 分析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胎膜早破、上呼吸道感染、反复阴道操作等;提出持续改进建议,以此减少患者切口愈合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分析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高危因素,可以为患者制定有效的持续改进护理方案,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事件,促进患者切口及早愈合,减轻产妇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子宫肌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

    作者:邓小霞

    目的 研究观察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子宫肌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6月的108例来本院就诊并住院的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日常护理,研究组患者在之前的基础上再给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情况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率1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满意率6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056,P<0.05).结论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能有效提高子宫肌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帮助建立良好的心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医院"临床科室综合目标考评标准与细则"设计与应用

    作者:夏寿扬

    从2008年,我们设计了"临床科室(病区)综合目标考评标准与细则(试行,总分1000分)",作为院领导和院职能部门对临床科室进行年终综合目标考评的依据,目的是促进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规范科室管理.

  • 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探讨

    作者:李红梅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发展认识交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检验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检验的质量控制中,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检验方法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高度重视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分析的精密度与准确度明显改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等分析中的误差,不再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而重视分析前质量保证成了重要环节,现就临床检测分析前变异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 浅谈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策略与措施

    作者:尤汉虎;陈爱贞;黄祖星

    持续改进是管理体系自身完善与提高的关键手段,而针对性地改进实施则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措施.本文从建立改进机制、确定改进重点、落实改进动力、创新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对实验室持续改进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阐述.以主动寻求改进机会,有重点的改进,褒奖激励落实改进动力,创新体系运行模式等策略,结合实验室自身实际,采取灵活可行的改进措施,逐步实现实验室持续改进的目标.建议将落实改进动力、创新管理模式作为实验室持续改进的共识来实施.

  • 血站采血车工艺卫生质量分析

    作者:易蓉;古宇

    目的:探讨如何提升采血车工艺卫生质量,确保采供血安全。方法对德阳市2011~2014年采血车工艺卫生进行质量监测和结果分析。结果采血车空气监测合格率为93.8%,采血人员手指合格率为94.1%。结论血站采血车的工艺卫生质量是确保采供血安全的重要环节。采供血机构要以质量管理为基础,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工艺卫生质量,促进血液质量的提高。

  • 三级质量控制在护理文书书写中的作用

    作者:黄秋霞

    目的 通过护理文书书写三级质量控制网络,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方法 由护理部制定体温单、护理记录单及住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单等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标准,三级质量控制人员按标准进行环节质量控制及PDCA循环应用,通过责任组长、护士长及护理部质控人员层层检查、反馈,将发现的书写缺陷通过科室晨会、月讨论分析、季讲评进行反馈指正.结果 通过三级质量控制后书写缺陷率得到了明显的下降.结论 三级质量控制实现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起到了警示、指导、沟通及内化作用.

  • 医护合作对助产专科护理质量指标持续改进的效果评价

    作者:凌清松

    目的 探讨医护合作模式对助产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作用.方法 将2011年1~12月产房的护理工作作为对照组,产房护士按照以往工作模式进行工作,2012年1~12月产房的护理工作作为实验组,在此期间实行产房医护合作工作模式,分别在2011年12月与2012年12月对两组产房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质量指标进行考核,统计比较两组护理指标得分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护理质量考核得分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护合作可以提高妇产科产房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作用,适宜临床推广.

  • 11233份病历质量评比前后对比分析

    作者:陈丽英

    目的:为进一步加强病历内涵建设,规范医务人员病历书写行为,不断提高病案质量,对运行病历和终末病案进行质量评比,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大限度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法:由病历质量评比小组每月根据《广东省住院病历评分标准(试行)》对当月归档病案进行质量评价、统计、分析;同时科室开展病历每天点评制度,对运行病历进行实时监控.结果:由于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病历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下半年比上半年病案缺陷发生率下降69.25%.结论:开展院、科两级病历质量评比活动是提高病历书写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加强医师基础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病案的重视的意识,科室建立运行病历轮转式的实时质控制度,健全科级病历每天点评制度,每月总结分析评价制度,能促进病历质量的持续改进.

974 条记录 12/49 页 « 12...9101112131415...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