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滑肠通便片联合健胃益肠宁治疗气虚型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研究

    作者:林秀云;陈小龙;曾黎明;蒋三元

    目的:观察滑肠通便片联合健胃益肠宁治疗气虚型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气虚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予酚酞片治疗,治疗组予本院自制中成药滑肠通便片与健胃益肠宁联合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便秘症状积分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粪便形状、排便困难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治疗组4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滑肠通便片联合健胃益肠宁治疗气虚型慢传输型便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便秘情况,中远期均有较好的效果,患者不易复发,且服用简便、使用安全.

  • 四磨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及对血浆ET、TNF-α水平的影响

    作者:童景飞

    目的:观察四磨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慢传导性便秘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口服,观察组给予四磨汤口服液口服.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远期复发情况,检测血浆ET、TNF-α水平,参照便秘状况评估量表(PAC-QOL)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68%,对照组为71.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ET、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PAC-QOL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躯体不适、担心和焦虑、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复发率治疗组为20.75%,对照组为45.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磨汤能显著改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ET、TNF-α水平,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 滋阴解郁润肠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78例

    作者:冯桂英

    慢传输型便秘(STC),即结肠型便秘,是以结肠运动功能减弱为特征的一类顽固性便秘,严重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笔者自2005~2008年以自拟滋阴解郁润肠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 Cajal间质细胞与慢传输型便秘

    作者:胡晔东;林琳

    慢性便秘中近一半属于慢传输型便秘,其病因复杂,机制尚不明了.研究证实Cajal间质细胞是胃肠道的起搏细胞,产生慢波和传导电兴奋,参与神经递质的调节.近期研究表明慢性便秘患者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数量减少,形态及其网状结构改变,这在慢传输型便秘发病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 结肠水疗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研究

    作者:杨素芳

    目的 探讨对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行结肠水疗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结肠水疗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麻仁润肠丸治疗,分别经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及SIBO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腹痛、腹胀、排便困难、食欲不振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23%(P<0.001).研究组SIBO阴性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38%(P<0.001).结论采用结肠水疗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使SIBO情况得到改善,临床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 膳食纤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卫;丁文俊

    目的:研究膳食纤维(dietary fibre)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肛肠外科门诊76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缓泻、促动力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连续服用膳食纤维30 d,对比治疗前后的便秘症状及血脂、血糖变化。结果服用膳食纤维30 d后,大便干硬者减少(15.8%)、次数增加(8.1±1.2)次/周,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实验组治疗前后的TG、TC、HDL-C、LDL-C、FPG分别为(1.72±0.81)mmol/L vs (1.45±0.71)mmol/L、(5.52±0.75)mmol/L vs(5.17±0.56)mmol/L、(1.43±0.39)mmol/L vs (1.36±0.23) mmol/L、(3.80±0.61)mmol/L vs (1.34±0.19)mmol/L、(6.72±1.64)mmol/L vs(6.39±1.23)mmol/L,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值均<0.05。结论膳食纤维可显著改善慢传输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降低血糖和血脂代谢。

  • 慢传输型便秘围手术期护理42例报告

    作者:刘春霞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是由于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而引发的以排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通过手术治疗42例,取得满意效果.

  • 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术前结肠病变范围精准评估初探

    作者:禹振华;刘祺;肖志刚;李丹;黄兴;黄忠诚

    目的:探讨结肠传输试验(CTT)联合肛门直肠测压(ARM)、钡灌肠(BE)及排粪造影(DFG)检查在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术前结肠病变范围精准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全组患者均行≥2次CTT联合ARM和BE检查,42例同时行DFG检查,对患者术前结肠病变范围进行评估。并以术中病理检查为标准,计算术前联合检查对定位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及降结肠慢传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然后,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Kappa值≥0.75为一致性好,且Kappa值越大一致性程度越高)。术后6个月采用Heikkinen评分评价患者排粪功能。结果全组47例患者年龄18~56岁。 CTT联合BE、DFG定位慢传输结肠段在盲肠升结肠12例、横结肠26例、降结肠9例;术中所见及快速病理检查示慢传输结肠段在盲肠升结肠11例、横结肠23例、降结肠13例。42例(89.4%)术前联合检查定位慢传输结肠段与术中所见及快速病理检查的结果符合,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93.5%,阳性预测值为92.1%,阴性预测值为94.9%,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27(P <0.001)。手术治疗行结肠部分切除8例,结肠次全切除29例,结肠全切除10例。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6个月进行Heikkinen评分示,24例(60.0%)患者术后排粪功能为“优”,10例(25.0%)为“良”,6例(15.0%)为“一般”,无评分“差”的患者。术后随访1~7(中位数3)年,40例(85.1%)患者获得随访,术后均无长期腹泻及便秘、巨结肠复发。结论术前对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患者进行CTT联合ARM、BE及DFG检测,能够预先对结肠病变范围进行较为精准的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 结肠次全切除术结合精神心理干预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作者:龚文敬;赵希忠;赵美珠;蓝海波;安辉;杨向东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干预在慢传输型便秘(STC)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收治STC并符合精神心理障碍判定标准的9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理干预组(结肠次全切除术配合术后精神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单纯结肠次全切除术组),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24月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0~96分,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0~56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重),Wexner便秘评分(WCS,0~30分,分值越高便秘越重)和胃肠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0~144分,分值越低,生活质量越差),分析便秘症状及精神心理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6、12、24月时,心理干预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 <0.05)。术后24月心理干预组患者抑郁症状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的概率分别为2.6%(1/39)、66.7%(26/39)、25.6%(10/39)和5.1%(2/39),优于对照组[分别为0、34.2%(13/38)、44.7%(17/38)和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心理干预组患者焦虑症状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的概率分别为10.3%(4/39)、53.8%(21/39)、28.2%(11/39)及7.7%(3/39),优于对照组[分别为0、28.9%(11/38)、55.3%(21/38)及15.8%(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术后6、12、24月时,心理干预组患者的WC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0)。术后3、6、12、24月时,心理干预组患者的GIQL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结肠次全切除术结合精神心理干预治疗STC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而且可提高STC的手术疗效。

  • 比沙可啶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凌杰;张文忠;徐斌;邱伟;王永兵

    目的:探讨比沙可啶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健康雌性Wister大鼠,其中20只采用复方苯乙哌啶灌胃法建立STC大鼠模型,设立STC比沙可啶组(喂饲比沙可啶)和STC对照组(普通喂饲),每组10只;剩余的1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对比空白对照组、STC对照组和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的体质量、排便粒数、粪便干重以及肠运输时间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及其c-Kit蛋白的表达。结果喂饲复方苯乙哌啶混悬液第100天时,STC模型大鼠组较空白对照大鼠的体质量下降,粪便粒数减少,粪便干重增加,肠道传输时间延长(均P<0.05),成功建立STC大鼠模型。比沙可啶治疗1个月后,空白对照组、STC对照组和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粪便粒数、粪便干重、肠道传输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其中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粪便粒数较STC对照组增多[(36.6±6.8)粒/d比(26.8±6.0)粒/d],而粪便干重减少[(150.6±10.5) mg/粒比(171.6±16.3) mg/粒],肠道传输时间缩短[(416.9±50.6) min比(495.3±66.8)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TC对照组大鼠结肠壁ICC出现基膜溶解,与周围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有破坏,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单视野中数量为(8.20±1.92),结肠c-Kit表达量为(12.68±2.59)%,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6.00±6.25)和(71.50±8.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与STC对照组相比,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结肠壁 ICC与周围细胞的紧密连接明显增加, ICC数量增多(18.80±3.70),结肠c-Kit蛋白表达亦增加(45.91±6.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0)。结论比沙可啶治疗可改善大鼠STC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结肠ICC数量并提高ICC内c-Kit蛋白表达有关。

  • 菌群移植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和益生菌治疗慢性便秘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葛晓龙;丁超;龚剑峰;田宏亮;韦瑶;陈启仪;顾立立;李宁

    目的:观察菌群移植(FMT)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和益生菌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2015年4月2016年1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23例STC患者,予以FMT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和益生菌治疗。具体方法:取标准健康供体新鲜粪便100 g置于无菌搅拌器内,加入500 ml无菌生理盐水,搅拌一定时间后将其依次通过孔径为2.0和0.5 mm的筛网,之后储存于-20℃冰箱内短期保存备用;制备流程时间≤1 h。 FMT治疗共计9 d:前3 d为患者肠道准备阶段,每日口服万古霉素3 d(500 mg,2次/d);置鼻肠管每日上午缓慢(5 min)注入100 ml粪菌液,连续6 d。之后回家服用水溶性膳食纤维(果胶8g)和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次/d,服用4周。比较联合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时的患者PAC-SYM便秘症状评分、每周自主排便次数、胃肠生活质量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本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 gov)注册编码为NCT02016469。结果全组2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6例,年龄(49.6±14.7)岁,体质指数(BMI)(21.2±2.2) kg/m2,治疗前便秘病史(8.3±5.9)年,1周排便次数(1.8±0.7)次。经FMT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和益生菌治疗后,患者第12周PAC-SYM便秘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3±0.4)分比(2.3±0.5)分],每周自主排便次数明显增加[(4.8±2.0)次/周比(1.8±0.7)次/周],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明显升高[(120.8±21.3)分比(78.5±1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随访调查期间,患者治疗效果维持稳定,至第12周临床治愈率52.2%(12/23)(每周自主排便次数>3次),临床缓解率69.6%(16/23)(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在治疗后及随访12周期间内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FMT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和益生菌可安全有效地治疗STC,明显改善患者便秘症状及生活质量。

  • 应用肠神经节消融术制备一种新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

    作者:马春星;唐铁轮;陈启仪;倪玲;姜军;李宁

    目的:通过结肠神经节消融术建立一种新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方法选用5~6周龄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Ⅰ、Ⅱ、Ⅲ和Ⅳ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假手术组及实验组大鼠在麻醉下,通过腹腔手术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0.05%、0.1%、0.25%、0.5%苯扎氯铵溶液处理全结肠30 min。术后2周开始记录各组大鼠24 h排粪粒数、粪便干重和胃肠传输时间,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对结肠病理改变、肠道神经细胞、Cajal间质细胞、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浓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Ⅱ组和实验Ⅲ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粪便重量明显减少,胃肠运输时间明显延长(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肠肌层神经细胞减少,黏膜层出现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环形肌变薄,黏膜下层Cajal间质细胞减少,符合慢传输型便秘病理改变。实验Ⅲ组5-HT浓度较其他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采用0.25%苯扎氯铵消融结肠神经节可成功构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该模型制作简单、结果稳定且较为符合慢传输型便秘病理改变。

  • 回盲部保留长度对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魏东;蔡建;赵艇;张辉;张远耀;张剑锋;曹永丽

    目的:探讨回盲部保留长度对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解放军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采用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的81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回盲部保留10~15 cm(10~15 cm组),41例回盲部保留2~3 cm(2~3 cm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12和24月的Wexner便秘评分(WCS)、Wexner肛门失禁评分( WIS )、胃肠生活质量指数( GIQLI )、腹痛程度数字评分( NRS )及腹痛腹胀频率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排粪失禁,10~15 cm组和2~3 cm组患者术后6和12月排粪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2~3 cm组患者钡剂灌肠回盲部排空时间为(17.7±9.5) h,较10~15 cm组(21.2±20.7) h明显缩短(P=0.011)。两组患者术前WCS、WIS、GIQLI、NRS 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12和24月,两组WCS、GIQLI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以及2~3 cm组的NRS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2~3 cm 组各评分优于10~15 cm 组( P<0.01和P<0.05);而腹胀频率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手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缩短回盲部保留的长度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推荐自回盲瓣上缘向上保留2~3 cm结肠。

  • 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经肛门取出标本治疗慢传输型便秘

    作者:龚文敬;杨向东;宋崇林;安辉;任叔阳;魏雨;蓝海波;赵希忠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经肛门取出标本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11月间行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经肛门取出标本并进行升结肠直肠吻合术的8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exner便秘与失禁评分来评估术后便秘情况,采用胃肠生活质量评分来评估术后生活质量。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完成顺利,无肠瘘、盆腔感染、吻合口狭窄、术后肠梗阻和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287.6±21.5) min,术中出血量(109.7±41.1)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5±0.9) d。患者术后便秘症状评分为4.7±1.9,较术前的15.1±2.8明显降低(P<0.05)。术后胃肠生活质量评分为97.3±15.7,较术前的71.5±14.7明显提高(P<0.05);术后Wexner便秘与失禁评分为8.8±3.7,较术前20.4±5.7明显降低(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经肛门取出标本并进行升结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近期疗效满意,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 结肠次全切除及盲肠直肠端侧吻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

    作者:高峰;徐明;吴伟强;杨增强;张鑫

    目的 探讨结肠次全切除及盲肠直肠端侧吻合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3年4月间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肛肠外科接受结肠次全切除及盲肠直肠端侧吻合术治疗的23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尿潴留1例;无吻合口狭窄、腹腔内出血、腹腔内疝、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随访2月至7年,排粪次数维持在1~4次/d,无需加用止泻剂,排粪时间均可控制在5 min内,且无便秘症状复发.结论 结肠次全切除及盲肠直肠端侧吻合术是一种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较为有效的方法.

  • Cajal间质细胞在大鼠慢传输便秘模型结肠中的变化

    作者:李震;郑豪;李国宾;智会;袁维堂

    目的 研究Cajal间质细胞(ICC)与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关系.方法 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慢传输便秘模型(STC组),Western blot法测定STC组与对照组大鼠升结肠和降结肠组织ICC的特异性标志物c-kit变化情况,利用其与对应的内参β-actin灰度值的比值作为各组c-kit蛋白相对含量.结果 STC组大鼠日均粪便量为(1.3±0.7) g/100 g,比对照组的(1.6±0.9) g/100 g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8,P<0.05).STC组首粒黑粪排出时间为(461.6±150.8) min,较对照组大鼠的(351.3±119.9) min显著延长(t=2.291,P<0.05).STC组与对照组升结肠c-kit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277±0.077和0.576±0.081 (t=10.719,P<0.05);降结肠c-kit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280±0.075和0.571 ±0.079(t=10.700,P<0.05);c-kit在STC组升结肠和降结肠的表达均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C在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减少可能对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作用.

  • 水通道蛋白3、4、8在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结肠黏膜中的表达

    作者:智会;袁维堂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AQP)3、4、8在大鼠慢传输型便秘(STC)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STC模型,采用RT-PCR方法测定STC组(16只)及对照组大鼠(16只)升、降结肠黏膜的AQP3、4、8 mRNA表达情况.结果 STC组与对照组升结肠、降结肠AQP3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44和0.602(P<0.05)、0.419和0.509(P>0.05);STC组和对照组升结肠、降结肠AQP4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4和0.759(P>0.05)、0.776和0.736(P>0.05);AQP8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升降结肠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 AQP3在STC大鼠的升结肠黏膜中表达下调,对水吸收起调节作用;AQP4和AQP8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 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和结肠全切除回直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比较

    作者:钱群;江从庆;刘志苏;艾中立;何跃明;郑科炎;吴云华;唐胜利;陶琦

    目的 比较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和结肠全切除同直吻合术治疗重度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 分析1999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37例单纯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患者4年的随访资料.比较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结肠次全切除组,17例)和结肠全切除、回直吻合术(结肠全切除组,20例)后的排便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次全切除组每天大便(2.4±0.9)次,显著低于结肠全切除组的每天大便(3.4±0.8)次(P=0.0014).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结肠全切除组(4.3±1.8)高于结肠次全切除组(518±1.9)(P=0.0223).结肠次全切除组患者术后钡灌肠结果 显示盲肠及残余升结肠呈"储袋征".结论 与结肠全切除术相比,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可能是部分慢传输便秘患者更好的手术选择.

  • 慢传输型便秘患者 5-羟色胺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丁健华;傅传刚;赵荣华;孟荣贵

    目的探讨慢传输型便秘 (STC)与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 5- HTTLPR)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54例 STC患者 (STC组 )和 100例正常对照者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 STC组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 S/S基因型和 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72.2%、 83.3%,对照组 S/S基因型和 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50.0%、 72.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STC组按性别、发病年龄(小于 45岁和等于或超过 45岁)分组后,比较 5- HTTLPR基因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按结肠运输试验 72 h后排出标志物是否达到 40%分组后,未达到 40%组 S/S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达到组( 71.7% vs 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5- HTTLPR的 S/S型可能参与了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

  • 结肠旷置术治疗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

    作者:代全武;喻家菊;兰明银;喻琳;刘全;黄东;罗芳

    目的研究结肠旷置术( CE)治疗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 STC)的临床价值及其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44例 ST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治疗: 14例采用 CE(治疗组); 30例采用结肠次全切除术(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 (1.27± 0.19)h和( 2.38± 0.48) h;切口长度分别为( 8.7± 0.8) cm和( 17.4± 1.8) cm;术中出血分别为( 85.7± 25.8) ml和( 297.3± 59.1) ml;住院时间分别为( 9.6± 1.7) d和( 13.7± 1.3 ) d;住院费用分别为人民币( 3 829± 515)元和( 4 729± 541)元;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001).治疗组痊愈率为 85.7%( 12/14),好转率为 14.3%( 2/14);对照组痊愈率为 90.0%( 27/30),好转率为 10.0%( 3/3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 CE用于 STC的治疗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及花费少等优点,是治疗 STC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之一.

538 条记录 18/27 页 « 12...15161718192021...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