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风病危险因素与瘀血的关系

    作者:向楠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中风病起病急骤,症见多端.

  • 从“血不利则为水”谈脑水肿的治疗

    作者:王金成;幺新英;李晓

    中风病脑水肿属于中医水气病范畴,其病位在血分,依据“血不利则为水”确定脑水肿的治疗以活血利水为法。对脑水肿程度较轻者,可单独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方选仲景之当归芍药散或桂枝茯苓丸,亦可选用后世之逍遥散;对于脑水肿严重者,须联合西医脱水疗法,因脱水必伤津,选方时遵“活血而不耗血,利水而不伤阴”,用猪苓四物汤加减治疗。文中对中风病脑水肿的病机及治法进行探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脑水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中风康复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56例临床观察

    作者:蔡英剑

    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诊断为中风病(中风后遗证).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气虚血瘀型)[2].

  • 《内经》中风病病症名探讨

    作者:金栋

    "中风"一词,首见于<内经>,指病因,即外受风邪而言;非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之中风病(卒中).而现今之中风病,在<内经>中有不同称谓.检阅<内经>中风病的相关内容,并参以历代医家和现代学者对中风病的有关论述认为,中风病昏迷期有"大厥、煎厥、薄厥、仆击、击仆"等名称;中风病半身不遂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而痛"等名称;而中风病言语障碍有"痦(喑)"和既有偏枯,又有言语障碍及神志障碍之中风病中脏腑之"痱"等称谓.

  • 《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

    作者:金栋

    中风病之理论肇始于<内经>,但其病因病机之内容,则散见于<内经>诸篇,通过分类检索认为主要有: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气虚邪中);暴怒伤肝,气机逆乱;火热亢盛,上扰神窍;饮食伤脾,痰湿阻络;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及体质因素等.此诸多因素实乃"病因-中介(病机)--脑(靶器官)"轴系统.

  • 不同历史时期中风病用药规律浅析

    作者:窦志芳;郭蕾;张俊龙;张鑫;李明奎

    中风病名自开始创立以来,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和内外风认识三个不同的时期,随着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其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用药规律也各不相同,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用药规律对于指导中风病的认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 古病名"痱病"探源

    作者:金栋

    "痱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根据经旨之义,参以历代医家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家的认识,经详加考证后认为,"痱病"是中风病之古称.其症状表现有偏枯(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识人)及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等,是中风病之中脏腑症也.同时文章将"痱病"与"偏枯"给予鉴别.

  • 化瘀除湿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2例

    作者:任雪梅;袁宇;冯鑫利;杨光福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风病,大面积梗死是主要致死原因,脑外科颅骨开窗术对降低病死率有明显疗效.中医认为本病证型包括中经络和中脏腑.本病病情演变过程为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或死亡).中医用"化瘀除湿、通经活络"法,治疗脑外科颅骨开窗术后中经络症,对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症等有较好的疗效,现报道两例,供临床医师参考.

  • 20世纪中医中风病临床研究概要

    作者:袁长津;袁梦石

    20世纪中医中风病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病名得以公认,病因病机认识趋于统一,辨证论治趋于规范、完善、成熟,化痰通腑法、活血化瘀法、针灸疗法等得以应用.并研制出了许多新的中药制剂,提高了临床疗效.

  • 中风病中医综合方案的依从性评价研究

    作者:房位昊;刘强;周莉;王肖南;高颖

    目的:通过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中风病患者的治疗执行率探讨临床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评价研究.方法:采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多中心脑梗死患者264例入组当天、4d、7d、10 d、14 d、21 d、28 d,7个访视时点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治疗措施等).根据课题组研制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实施过程评价表”,从口服中药颗粒剂、中药注射液、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康复治疗6个方面评价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依从性.结果:本研究发现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注射液的执行情况较好,分别占80.32%、63.74%;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康复治疗的执行情况较差,分别为51.58%、45.95%、30.74%.中风病患者随着时间推移口服中药颗粒剂、中药注射液、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康复治疗执行情况逐渐下降.在中风病急性期患者治疗期间针灸治疗、康复和推拿治疗随着访视时点逐渐升高后下降.结论:中医综合方案中依从性好的治疗措施易于患者接受,具有较高地临床可推广性、可操作性.本研究发现口服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注射液的依从性较好.

  • 2008年与2013年两火运年对中风病在六气分布及阴阳类证的影响

    作者:吴海科;陈文霖;梁艳桂;黄涛;黄婷婷;徐丽红;黎鸣

    目的:探讨2008年与2013年两中运火运年对中风病患者在六气的分布及阴阳类证的影响,为中风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08年与2013年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按六气变化的时间分为6组,即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以及终之气,观察两火年所有中风病患者在六气的分布及两年各自的中风病患者在六气分布的差异,并观察2008年与2013年不同类型脑卒中的构成比及2008年与2013年中风病患者阴、阳类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2008年和2013年二之气、三之气中风病患者及CI明显多于其他四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在2008年二之气、2013年二之气和四之气均高于各年的其他各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火运年所有中风病者在二之气、三之气明显多于其他四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008年阳类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013年,而2013年阴类证所占比例明显多于2008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中运火运年,二之气、三之气中风病的分布多于其他四气,在中运火运太过年,中风病阳类证所占比例多于不及年,而在中运火运不及年阴类证所占比例多于太过年,在预防及辨证治疗上可采取相应的措施.

  •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

    作者:范丽萌;张凤霞;孙西庆

    气虚血瘀证为中风病常见证型之一,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有独特的优势,医家运用补阳还五汤或补气活血类方或中成药、静脉制剂或联合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治法,取得显著疗效。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 方邦江教授序贯防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撷英

    作者:凌丽;沈俊逸;耿赟;鲁婵婵;王蓓;马智慧;陈淼;方邦江

    从方邦江教授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法方药等方面,介绍方教授序贯防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提出未病先防,以“平”为期,重点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既病防变,急性期复原醒脑,拯危急;防治并重,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注意“久病必虚”“久病入络”“久病成痹”的治疗并防止再中,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从脑肾相关理论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临床治疗的思路

    作者:唐璐;张明慧

    中风病是一种高发病率的疾病,中医在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优势明显,目前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多以祛邪为主,作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学科理论及现代对中风病的临床实验研究,提出中风病急性期补肾护脑的治疗思路,在祛邪的治疗基础上,加入补肾方药,顾护脑髓,以改善预后,降低中风病的复发率与致残率.

  • 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关系的概述

    作者:张天生;关芳;靳聪妮;郝重耀;刘旭光;冀来喜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特色和优势已被广泛认同,但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较多,其中时间因素中针刺留针时间与效应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本文就留针时间在针刺治疗中风病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对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关系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内容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作了一些探讨,认为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其关系符合循证医学对现代针灸临床标准化模式的要求.

  • 骨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作者:林森雄

    余某,女,73岁,2000年10月26日初诊.因不慎跌倒致左髋部疼痛,患肢活动功能丧失5天,未给予正规治疗,病情加重来诊.患者以往有高血压,中风病史.

  •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病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轶英;金为群;蔡峥;方曼倩;梅柳松

    中风病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难症之首.目前亦是我国死亡率高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70%~80%,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为此我科从1998年2月~2001年7月运用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生产的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病(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急性期痰热证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收到较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中风病古方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王宜艳;滕晶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探讨《中华医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中风的古方用药规律,包括药性规律、常用药物、药对及新方组合等,以期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光盘中历代治疗中风的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运用软件的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类、药对等,探讨治疗中风病药物配伍规律,以方测证,从中总结古方治疗中风之病因病机.结果:根据方剂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方剂617首,涉及中药320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中,以风药为主,其中排名前10的高频药物为防风、川芎、甘草、肉桂、当归、天麻、附子、麻黄、天南星、羌活;药对以川芎与防风为常见;关联规则显示"它药->防风"的关联规律,并得出13首治疗中风的新方.结论:根据分析得出古代医家在治疗中风时,重视对风药的配伍使用,并以辨证论治为指导,辅以开窍、活血、化痰之法,可以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 中风病不同阶段四诊信息的指标聚类分析

    作者:刘强;高颖

    为探讨中风病中医证候发生和演变规律,对195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进行了90天内的调查和随访,对以发病3天、第28天、第90天为代表的三个阶段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指标聚类.依据中医理论及临床,对中风病不同阶段的证候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聚类结果提示将中风病患者发病前3天四诊信息分为气虚血瘀、痰热、气阴两虚三类;发病第28天的四诊信息分为气虚、痰湿、血瘀、痰热四类;中风病第90天的信息分为气虚血瘀、气虚、痰热、痰湿四类较为合理.可见中风病不同时点的证候表现有所不同,且在治疗康复过程中体现出由错综复杂到相对单纯的变化过程.

  • 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第二轮临床验证

    作者:王雪飞;刘强;钟海珍;高颖

    目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研制的《基于中风病盅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初稿)进行第二轮临床验证,进一步对其性能进行考评,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为进一步完善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有效方法.方法:课题组在前期对《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初稿)进行性能考评,在得到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筛选条目,形成了包含4个维度36个条目的中风病PRO量表,2010年11月-2011年3月对中风病PRO量表进行第二轮多中心临床验证,进一步考评量表的性能.结果:前后2次量表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39和0.848,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906和0.924;前后2次测评量表总分与SS-QOL量表总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和-0.522;因子分析结果4个因子所包含的内容与我们预想的结果一致;前后2次PRO量表总分经非参数秩和检验,P<0.01.结论:《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方法科学,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是进一步完善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工具.

972 条记录 4/49 页 « 12345678...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