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玄府病变与中风

    作者:尤劲松;胡建芳;黄培新

    1 玄府学说的渊源玄府学说起源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可见,当时"玄府"本指皮肤的汗孔而言.刘河间从狭义的、可及的汗孔进行大胆的想象,推测体内定有类似汗孔但结构更微细的、遍布体内各处的玄微之府--广义之玄府,并指出"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也.

  • 汉末到金元——中国传统医学思想体系转变的原因分析

    作者:王广军;史丽英;石学敏

    本文从中风病病因立论转变的原因说起,认为从东汉末年到金元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发生了转变,原因是中国主体思想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从汉末到金元,佛教思想融入中国主流思想体系,使中国主体思想从开放性转向内收,即实现了从大视野向小尺度的转变,折射到医学领域就是医学指导思想从综合走向分析.

  • 中风病的"上病下治"

    作者:于智敏;王永炎

    "上病下治"源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及<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病位居上,治在其下;二是病势冲逆、攻冲向上,用沉降、通下方法抑其冲逆之势,属中医"治病求本"之法,意在"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衰气去,归其所宗"(<素问·至真要大论>).作者认为,中风病的"上病下治"是一种执简驭繁的治病求本、标本同治之法,有深邃的理论与临床价值,现论述如下.

    关键词: 中风病 上病下治
  • 浅谈解毒法治疗中风病

    作者:袁拯忠;朱陵群

    根据"毒损脑络"病机学说,解毒法在中风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理论,解毒法需要和泻热、化痰、活血、通腑、熄风等治法联合应用,才可以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并且已经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

    关键词: 解毒 中风病 治法
  • “中风”病之“内风”病机溯源

    作者:邱敏;孙科;陶劲;曾定伦

    关于中风病的病机,中医学术界历来有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金元以后主张“内风”为主的论断.《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虽未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有许多描述性的名称,如卒然昏扑,不省人事者名之以“仆击、大厥、薄厥、煎厥”,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以“痱风、偏枯”等为名,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论述.故通过详细解读《黄帝内经》诸篇条文提出《黄帝内经》不但是中风病“内虚邪中”外风病机的理论源头,更是中风病“内虚积损”内风病机的学术肇端.

  • 相关因素对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证候的影响

    作者:胡龙涛;蔡芳妮;王亚丽;周望;张柳婧;张赛赛

    目的:研究相关因素对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证候的影响.方法:调查242例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及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小、合并高血压、不合并冠心病者风火上炎证发生率高,发病时间长者风痰瘀阻证发生率高,女性患者痰热腑实证发生率高,发病时间短者风火上炎证、痰热腑实证发生率高,年龄大者气虚血瘀证发生率高.结论:中风病的证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在中风病的预防中应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可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因素进行中医证候学预防,一旦发生中风应综合患者所有信息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

  • 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金宝;孟宇晴;马宏;谢颖桢

    目的:通过病案回顾分析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探讨阳(气)虚化风病机的临床内涵.方法:收集发病3d以内的中风病住院病案1049例,其中气虚血瘀证85例(8.10%),并比较气虚血瘀证与非气虚血瘀证临床表征的不同.结果: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血瘀证既往多合并中风病、冠心痛、房颤等病史,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心悸、胸闷、憋气、短气、肢痛不移、四末不温、余尿不尽、夜尿多、便干,舌象多表现为舌色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象多表现为缓、沉、细、弱、涩、结代.结论:中风病是气机逆乱所致,阳亢化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已成为公认的中风病发病病机,阳(气)虚化风、虚气流滞所致中风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 中风后遗症能否再治愈探讨

    作者:王真;金栋;黄素娟

    目前医疗广告及互联网宣传说可以治愈中风后遗症,经临床观察及环顾周围病人发现,仍有一部分中风后遗症患者出现.那么中风后遗症到底能否再治愈?中风病是否遗留后遗症,主要与病变部位和出血的量或梗塞的面(体)积有关;其次与是否积极、合理、规范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腔隙状态的病灶及小中风者,部分患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后遗症是很难再治愈的,若能治愈则不称其为后遗症了.后遗症时期的药物治疗可以说效果不著,而康复、功能锻炼只能维持肌肉不萎缩,增加生活能力,增加抵抗力,但并不能完全治愈后遗症.

  • 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相关性探讨

    作者:王进

    从医学影像学角度研究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的相关性,旨在将中医脑病的研究和颅脑的解剖、生理病理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医病、证、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收集11例小脑梗塞、出血患者实时进行中医辨证诊断和CT分析与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眩晕密切相关,与中医中风病有一定的联系,并出现头痛、呕吐症状,从属于中医症眩晕范畴,这对目前认为小脑出血从属于中医中脏腑范畴结论[2]给予否定。

  • 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体会

    作者:谢颖桢;邹忆怀;孙立满

    王永炎教授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继承前贤诊疗经验基础上提出化痰通腑法是治疗中风病重症安全有效的治法,并依法创制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显著提高了中风病的治疗效果.

  • 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

    作者:吴新贵;温春胜;李小婵

    目的:探讨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36例,按照OCSP分型标准分为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并按照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及评价标准》进行中风病诊断,分析OCSP不同亚型与中风病诊断的关系.结果:西医脑梗死及中医中风病总体诊断符合率76.2%,OCSP分型各亚型构成比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TACI10.7%和100%,PACI30.4%和97.1%,POCI33.9%和71.9%,LACI25.0%和46.4%.TACI和POCI、LACI之间、PACI和POCA、LAC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ACI和POCI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I和PACI基本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而前循环和后循环、腔隙性梗死之间差异明显.结论:西医脑梗死与现有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不完全等同,现有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应参考现代理化检测特别是影像学结果.

  • 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105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惠杰;徐寅平;顾兆一;肖丁

    目的:观察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5例,分别采用星萎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星萎承气汤加减口服和开塞露灌肠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疗效并进行NIHSS评分、巴氏指数及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结果:入院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对照1组总有效率85.7%,对照2组总有效率68.5%,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NIHSS评分、巴氏指数(BarthelIndel)和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疗效满意.

  • 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余康潮;陈俊琦;黄焕琳;黄泳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在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配合董氏奇穴,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3个疗程后用SPSS 13.0软件包分析比较2组患者《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的疗效,以及其病类诊断标准和MBI总分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总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和治疗前后总分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BI总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BI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和治疗前后总分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与常规针刺疗效相当,可在临床推广.

  • 真实世界下中风病术语编码研究方案初探

    作者:董兴鲁;曹克刚;高颖

    通过对真实世界下中风病术语进行研究,从标准化术语收集与分类整理、编码规则制定、真实世界下术语的引入和完善机制的建立等角度,制定以真实世界下中风病术语编码的方案,以期为大数据时代的真实世界中风病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工作提供一座沟通真实世界下丰富术语与计算机储存的标准化术语的桥梁,从而为有效地分析、利用数据提供帮助,促进真实世界下中医临床科研的发展.

  • 基于熵方法分析中风病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关联度

    作者:杨洪军;赵亚丽;唐仕欢;黄璐琦;刘艳骄;王永炎

    目的:运用熵方法定量描述中风病方剂中每两味中药之间的关联度.方法:用熵定义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联度,以此分析中风病方剂数据库中每两味中药之间的关联系数,定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联度.结果:有341对中药组合的关联系数在0.1以上,其中185对中药组合具有明确的中医理论依据.结论:熵方法能有效分析中药之间的关联度.

  • 基于禀赋概念的"五态人"与中风发病相关性初步研究

    作者:刘向哲;王新志;王永炎

    目的:以禀赋概念为基础,阐明中风病患者的"五态人"特征及与中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运用中医<五态性格测验表>调查10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的"五态人"类型,并与全国总体常模作对照.结果:与全国总体常模比较,太阳人格维度、少阳人格维度和阴阳和平人格维度得分,病例组明显偏低.少阴人格维度和太阴人格维度得分,病例组明显偏高.结论:太阳分偏低而太阴分偏高是脑梗死病人的主要危险因素,说明"五态人"特征与脑梗死发病具有明显相关性.

  • 中医论治中风病56例体会

    作者:宋开夏

    笔者于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采用以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中风病以及中风先兆病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张介宾学术思想对中风病研究的贡献

    作者:赵美丽

    张介宾,号景岳,临床治疗以培养元气,温补肝肾为主,成为温补派医学宗师.反对寒凉,批评了河间以火立论,丹溪以阴虚火动立说,各偏一执的错误.

  • 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王莹莹;张颖;赵美丽

    目的:对文献报道中的通腑法治疗中风病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药物筛选和合理组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4年1月~2005年12月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通腑法治疗中风病中药方别,对其中药使用频率、剂型及配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共检索到有关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文献报道116篇,应用处方明确的中药方剂66个,涉及中药89味;②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所用的药类依次为泻下、化痰、活血、息风等作用的药物,其中常用中药有大黄、芒硝、胆南星、枳实、栝楼、石菖蒲、桃仁、牛膝、钩藤、厚朴、甘草等,另外补虚药、开窍药的使用率也较高;③通腑法临床中多应用于中风病急性期,剂型和给药途径以汤剂口服为主.结论:通腑法治疗中风病可分为化痰通腑、活血通腑、滋阴通腑、泻热通腑等,通腑方药治疗中风病前景广阔,探讨其用药规律,为治疗中风病的新药开发提供了依据.

  • 中风病中医护理研究

    作者:田小英;杨进平;梅海荣;曹燕秋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因而认真细致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护理在中风病研究方面做一综述.并指出:目前中风病中医护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及相应的改进措施:(1)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目前中医护理的报道中病例数较少,且部分研究未设置对照组,前瞻性研究较少,且中医护理方面没有统一的临床路径及护理方案;今后研究应当进行严格的科研设计,遵守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原则,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案;(2)多数中医护理研究比较笼统,未将出血性中风及缺血性中风分开,这对于疗效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应进行分类研究,利于经验总结和推广.

    关键词: 中风病 中医护理
972 条记录 7/49 页 « 12...45678910...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