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脑脊液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菌群分布与耐药性

    作者:郑光辉;郑楚;张艳;唐明忠;李方强;丁晓争;梁艳霞;康熙雄;张国军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oNS)感染的菌群分布与耐药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的CoNS,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标准,对感染菌与污染菌进行判断,并对菌株分布和感染菌株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送检脑脊液样本19756份,分离出细菌1386株,其中CoNS 650株(46.9%)。650株CoNS中,130株(20.0%)被列为感染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所占的比例高,为59.2%(77/130),其后依次为人葡萄球菌(18/130,13.8%)、溶血葡萄球菌(11/130,8.5%)和头状葡萄球菌(9/130,6.9%)等,余520株为污染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30株感染病原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所占的比例为79.1%(103/130),77株表皮葡萄球菌中,67株为MR-CoNS(87.0%)。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性均较高,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对这两种药物的敏感率均大于90.0%。结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脑脊液中CoNS的分离率较高,且以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多数菌株为MR-CoNS,但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性均较高,遂这两种药物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

  •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七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李美锡;檀国军;郭力

    目的 探讨神经型布氏杆菌病(NB)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等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例NB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发病比例为6∶1,平均发病年龄为46岁.以脑血管病起病者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起病者5例,以脊髓炎起病者1例.血清凝集试验阳性6例,血培养阳性1例.影像学病灶位于双大脑半球皮质、皮质下、基底节等部位者2例,位于额叶者4例,位于胸髓者1例,位于双侧小脑、脑桥等部位者1例.经敏感抗生素治疗,1例死亡,6例好转.结论 NB是布氏杆菌病的少见类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测是确诊的重要手段,经正规治疗后预后良好.深入认识本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很有价值.

  • 基因学快速检测脑脊液常见细菌感染的方法

    作者:管义祥;沈剑虹;居兴云;吴德模;丁锦荣;仲悦萍;张鸣飞;张春秀

    目的 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对于颅内感染致病菌快速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种常见致病菌以及6种常见耐药基因的特异DNA序列设计相应的引物与探针,对30例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脑脊液培养阳性12例,阴性18例)进行多重PCR扩增、基因芯片检测,进行菌种鉴定和耐药基因检测,与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5例标本鉴定出菌种并检出耐药基因;8例未鉴定出菌种但检出细菌及耐药基因;7例未检出细菌及耐药基因.结论 基因芯片可以相对灵敏、快速地用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中致病菌检测.

  • 利奈唑胺替代万古霉素治疗颅内细菌性感染的初步探讨

    作者:钱宇;高闯;龚之涛;郭林月;黄金浩;宋一鸣;安硕;贾颖;孙健;江荣才

    目的 初步探讨利奈唑胺(LZD)对怀疑万古霉素耐药的细菌性颅内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因怀疑为革兰阳性球菌致颅内感染、且连续应用万古霉素≥7d疗效不佳而改用IZD治疗(600 mg,静脉滴注,1次/12 h)的患者11例.评价LZD治疗颅内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1例患者中,10例治愈,1例死亡.LZD平均治疗时间为(22.3±5.3)d.LZD治疗后,5例出现血常规的多项指标下降,其中1例死亡,4例停药后恢复正常;血常规指标下降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QR:21.5)岁,高于未下降者的33(QR: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随访中未发现LZD诱导血常规持续异常及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在严密监测血常规的前提下,LZD可以作为万古霉素治疗无效的颅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替代选择药物.

  • 神经外科术后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作者:郑光辉;李方强;唐明忠;张艳;张国军

    目的 探讨2006~2014年神经外科术后脑脊液中培养阳性患者的革兰阴性菌的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术后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的革兰阴性菌种类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脑脊液培养阳性分离株共3 2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91株,占27.7%,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等.2006~ 2014年革兰阴性菌感染比例由11%升高至28%,而脑脊液培养分离得到的革兰阴性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革兰阴性菌感染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耐药菌的检测方面,由于泛耐药菌如鲍曼不动杆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出现,抗生素对神经外科术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疗效不容乐观.

  • 脑脊液乳酸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肖雄;张扬;张力伟;季楠

    目的 系统评价脑脊液乳酸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BSCO、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数据库中有关脑脊液乳酸浓度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立至2014年12月.采用诊断性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DAS)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应用Meta-DiSc 1.4及Review Manager 5.3等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析,并绘制森林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共检索文献1 471篇,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5篇(404例)文献.其中前瞻性研究4项,回顾性研究1项.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显示,脑脊液乳酸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度为0.92(95%CI:0.85 ~ 0.96,I2 =0.0%,P=0.6699),特异性为0.88(95% CI:0.84~0.92,,=79.5%,P=0.0006),阳性似然比为7.70(95% CI:3.94 ~ 15.05,I2=59.5%,P=0.0428),阴性似然比为0.11(95% CI:0.06 ~0.19,I2 =0%,P=0.8504),诊断优势比为83.09(95% CI:36.83 ~ 187.46,I2=1.8%,P=0.3960),ROC曲线下面积(AUC)=0.9601(Q*=0.9046).结论 Meta分析显示,脑脊液乳酸浓度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 不同方法颅底重建治疗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前颅窝底粉碎性骨折

    作者:严玉金;李江;王新东;余建军;励勇;管敏武;王慧晓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颅底重建在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前颅窝底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所收治的46例颅底重建患者的资料,按照颅底重建的方式分成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术中行“三明治法”修补,对照组术中仅用人工脑膜或肌腱膜直接缝合硬膜破口重建.观察两组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3 ~ 36个月,平均18.5个月.21例观察组患者仅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治疗后痊愈,无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8%(1/21).对照组25例发生脑脊液漏8例,其中5例合并颅内感染,经治疗后痊愈;脑膜脑膨出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0%(10/2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前颅窝底骨折急诊术中行“三明治法”颅底重建,可有效控制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 脑脊液降钙素原在鉴别颅内细菌性感染与无菌性脑膜炎中的作用

    作者:李幽然;张国军;高之宪;季楠;张力伟;张扬;王丽娟;张洪欣;康熙雄

    目的 探讨脑脊液降钙素原(PCT)在鉴别成人颅内细菌性感染与无菌性脑膜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肿瘤术后48 ~ 72 h出现疑似细菌性颅内感染症状的患者178例.行脑脊液常规、生化及PCT的检测.按照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细菌性感染组(50例)和无菌性脑膜炎组(128例).比较两组脑脊液PCT及传统脑脊液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脑脊液PCT对鉴别感染及无菌性脑膜炎的价值.结果 与无菌性脑膜炎组比较,细菌性感染组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多核细胞比例、蛋白质含量、PCT含量均增高,糖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氯化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感染组脑脊液PCT中位数(范围)为0.15 ng/ml(0 ~3.09 ng/ml),无菌性脑膜炎组为0 ng/ml(0 ~0.46 ng/ml).ROC结果显示,PCT鉴别诊断细菌性颅内感染曲线下面积为0.746,诊断阈值为0.075 ng/ml,敏感性为68.0%,特异性为72.7%,阳性预测值为49.3%,阴性预测值85.3%.脑脊液PCT与白细胞、多核细胞比例、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6、0.453、0.482,均P<0.01;与糖呈负相关(r=-0.201,P=0.007).结论 脑脊液PCT检测对诊断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颅内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分析

    作者:任晓辉;张扬;高之宪;季楠;张俊廷;张力伟

    目的 调查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颅内感染风险的预测分析.方法 纳入2012年8月至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术后患者2 058例,按切口类型术前0.5~2.0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用时限Ⅰ类切口≤24h,Ⅱ类切口≤48 h).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颅内感染的因素并建立感染预测评分量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感染的阈值.结果 2 058例患者中,216例(10.5%)发生颅内感染,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3.4% (29/216).Ⅰ类和Ⅱ类切口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0.1% (115/1 137)和11.0%(101/9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手术时间延长、后颅窝和脑室内手术是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与17 ~40岁患者比较,40~60岁和≥60岁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OR值(95%CI)分别为0.546 (0.401 ~0.745)、0.277 (0.153 ~0.499);与鞍区比较,幕上、脊髓/非肿瘤、脑干/小脑脑桥角区/小脑、脑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OR值(95% CI)分别为3.014(1.329 ~6.838)、1.977 (0.855 ~4.571)、4.585(1.971 ~ 10.666)、8.410 (2.924 ~24.195),与手术时间<4h比较,4~<7h和≥7h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OR值(95% CI)分别为4.555 (2.280 ~9.100)、8.939 (4.292 ~18.615),均P<0.01.ROC曲线预测Ⅰ类切口术后颅内感染的综合评分阈值为-2.2分,其中低危组(<-2.2分)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4%(30/685),高危组(≥-2.2)为18.8% (85/452);Ⅱ类切口颅内感染的综合评分阈值为-1.9,低危组(<-1.9)和高危组(≥-1.9)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1%(18/588)、24.9%(83/333).结论 年龄、手术部位和手术用时是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由此建立的危险因素评分量表可预测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为差异化预防应用抗生素提供了依据.

  • 血清降钙素原清除率评估开颅术后感染患者预后的研究

    作者:刘源;郗晓婧;王增亮;吴昊;汪永新;于湘友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其清除率(PCTc)在开颅术后不同转归的颅内感染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纳入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32例.根据抗生素等治疗结果将其分为死亡组(8例)和生存组(24例).检测颅内感染确诊24 h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5、7、9天后的PCT,计算血清PCT清除率并采用秩和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存组治疗前及抗生素治疗后第3、5、7、9天血清的PCT中位数(范围)分别为0.64(0.37 ~0.78)、0.44(0.34~0.53)、0.22(0.13~0.46)、0.20(0.95 ~0.34)、0.16(0.14~0.25) ng/ml,死亡组分别为0.46(0.30~0.93)、0.69 (0.66~0.80)、0.60(0.46 ~0.88)、0.96(0.36~1.08)、1.06(0.92 ~ 1.52) ng/ml,两组治疗前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3、5、7、9天的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3、5、7天,生存组的PCT清除率分别为84.0(-29.0~123.5)、86.7(-46.9~158.8)、16.1 (11.5 ~ 135.3)%,死亡组分别为-26.5(-44.4 ~-7.0)、-61.8(-70.5 ~-29.8)、-69.1(-84.1 ~-38.7)%,治疗后第3、5、7天,两组的PCT清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的动态变化及PCT清除率能够有效预测颅内感染治疗的有效性及预后.

  • 复发性颅内肿瘤术后颅内感染内在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汤可;周敬安;周青;赵亚群;刘策

    目的:分析复发性颅内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内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发性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多囚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长期卧床,术前合并颅外感染灶、糖尿病、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器官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对复发性颅内肿瘤术后颅内感染有一定影响.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肿瘤大小,术前合并颅外感染灶、糖尿病为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复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肿瘤直径>5cm、术前合并颅外感染灶和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风险较高,应加强对上述危险因素的控制,以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

  • 血清降钙素原及脑脊液乳酸在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程菡;赵威彧;李旭;颜艳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及脑脊液乳酸在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住院患者脑脊液病原学及细菌培养阳性的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患者60例为细菌感染组,无细菌感染症状的癫痫病组患者60例为对照组.空腹抽取细菌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静脉血,对血清PCT进行检测.同时抽取治疗前后细菌感染组患者及对照组脑脊液,对脑脊液LA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前,细菌感染组血清PCT和脑脊液LA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细菌感染组血清PCT和脑脊液LA的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和脑脊液LA联合检测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并且通过血清PCT和脑脊液LA联合检测有利于判定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 脓毒症脑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敏;刘宇;李贯清;周荣斌

    脓毒症脑病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脑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脓毒症期间大脑信号传递,神经传导物质转换,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内皮细胞活化和血-脑脊液屏障损伤等有关,本文就脓毒症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 中枢神经系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方案选择

    作者:贾亮亮;汪震;邢翔飞;彭官良;金桂兰;奚炜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抗菌药物,由于其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特点导致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其是MRSA感染的治疗尤为困难.该研究从药代动力学方面分析了替考拉宁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以及从药物疗效、药物经济学及药物不良反应三个方面比较了万古霉素脑室给药和利奈唑胺外周静脉给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MRSA感染的优劣,为临床颅内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