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I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形态学分型研究

    作者:朱承跃;朱泽章;王守丰;刘臻;朱锋;江龙;邱勇

    目的:探讨I型神经纤维瘤病(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分型的特点。方法2005年7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NF1伴脊柱侧凸者采用螺旋CT行胸椎连续扫描。在Lenke分型基础上对其进一步细化,将椎弓根形态分型为:A型(正常型);B型(狭窄型);C型(峡部硬化型);D型(完全硬化型);E型(椎弓根缺如型)。A、B、C、D、E型胸椎椎弓根分别为911个、561个、334个、422个和172个,共2400个。按照上述分型标准,在图像编档和通信系统( PACS )上逐层阅片,选择胸椎椎弓根显示清楚的层面对椎弓根横径进行测量并分型,分别统计不同组别的 NF1伴脊柱侧凸( scoliosis secondary to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S )患者胸椎椎弓根类型发生率,并对其畸形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 NF1-S 中,畸形率( B~E )为62%;其中非萎缩性脊柱侧凸15例,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为41.1%;萎缩性脊柱侧凸85例,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为65.7%,萎缩性脊柱侧凸的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脊柱侧凸(χ2=78.8,P<0.001)。凹侧、中立椎和凸侧椎体的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依次下降(80.8%>66.8%>47.9%,P<0.001)。(40°~59°)组、(60°~79°)组与≥80°组间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依次上升(50.7%<59.6%<69.2%,P<0.001)。≥18岁组的胸椎椎弓根畸形率(55.3%)明显低于<18岁组(63.5%, P=0.001);此外,不同性别间胸椎椎弓根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63.4%,女60.4%,P=0.13)。结论在NF1-S患者中,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为62%。其中萎缩性脊柱侧凸中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脊柱侧凸;凸侧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低于凹侧;随着Cobb’s角的增大,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增加;在成人NF1-S患者中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低于未成年患者;不同性别NF1-S患者胸椎椎弓根的畸形率相似。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损害模式的研究

    作者:邵翔;邱勇;朱锋;朱泽章;孙旭;黄爱兵;蒋军;毛赛虎

    目的 分析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合并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损害的模式,以及影响其肺功能的影像学因素.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收治的NF1合并脊柱侧凸患者36例(NF1组),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64例(IS组),术前检测患者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大自主通气量(MVV).比较两组肺功能参数的差异.按照弯型部位及有无萎缩性改变将NF1组患者分类并分类比较肺功能损害的差异,分析影响肺功能的影像学指标.结果 两组肺功能参数VC、FVC、FEV1、MMEF、MV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F1组胸弯患者肺功能显著低于非胸弯患者;营养不良型患者与非营养不良型患者肺功能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位置以及Cobb角与肺功能参数显著相关(P<0.05).结论 NF1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损害模式与IS患者类似,胸弯患者比非胸弯患者肺功能损害严重,侧凸位置以及Cobb角大小是影响患者肺功能的主要因素.

  • O-arm联合三维导航系统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臻;邱勇;李洋;赵志慧;王斌;朱锋;俞杨;孙旭;朱泽章

    目的 探讨在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过程中应用O-arm三维导航系统的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1例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并规律性随访18个月以上患者的资料,其中18例采用O-arm导航辅助置钉(O-arm三维导航组),23例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徒手置钉(徒手置钉组),术后及随访时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行×列x2检验分析不同手术组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 O-arm三维导航组和徒手置钉组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3.2°±8.7°和66.9°±7.4°(P>0.05),术后分别为23.1°±6.8°和30.2°±7.6°(t=2.231,P=0.031).O-arm三维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65.0±70.3)min,出血量为(1 024±465) ml;徒手置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43.0±49.6)min,出血量为(1 228±521)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截至2016年6月,平均随访(20.9±3.4)个月.O-arm三维导航组18例患者平均随访(20.3±3.1)个月,徒手置钉组23例患者平均随访(21.4±5.5)个月.O-arm三维导航组18例患者顶椎区共置入122枚螺钉,其中优89枚(72.9%),良27枚(22.1%),差6枚(4.9%),优良率为95.1%.徒手置钉组23例患者对应顶椎区共置入136枚螺钉,优66枚(48.5%),良46枚(33.8%),差24枚(17.6%),优良率为82.4%.O-arm三维导航组顶椎区置钉精确性较徒手置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0,P<0.05).此外,O-arm三维导航组顶椎区平均植入物密度为(64.1±10.8)%,高于徒手置钉组的(44.3±15.3)%(t=4.652,P=0.000).末次随访时,O-arm三维导航组矫正丢失4.1°±1.5°,小于徒手置钉组的6.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P=0.009).结论 应用O-arm三维导航系统可提高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置钉精确性,提高顶椎区植入物密度,减少术后矫正丢失发生率,同时未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 神经纤维瘤病一家系NF1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耀彬;骆杰伟;林新富;徐杰;郑武;俞云龙;郑秀芬;郑星宇

    为了筛查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一遗传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位置及分析其临床表型,笔者用Illumina Miseq测序对NF1一家系的先证者进行了目标区域捕获及分析,寻找可疑突变位点,并行家系成员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了2个罕见变异,除KIFlB基因c.C3649T杂合错义变异(KIF1B:p.P1217S het)外,还发现了NF1基因(NM_000267.3)外显子41的c.T6311C(p.L2104P)的错义变异,即第2104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脯氨酸,蛋白预测SIFT与Polyphen-2值分别为:0、0.997,预测该突变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发生构象改变从而影响正常功能.该家系患者均携带有此突变,遗传共分离.临床表型表现为脊椎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均无咖啡牛奶斑、虹膜Lisch结节、脊柱侧凸,无耳鸣、听力下降,无颅内压增高等.因此,我们认为NF1基因的c.T6311C(p.L2104P)错义突变是此NF1家系的遗传病因.

  • 雌激素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发生机制的调控作用

    作者:赵霞;周列民;周珏倩;操德智;陈子怡;李伟峰;梁秀龄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和E2受体拮抗剂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神经纤维瘤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3H-TdR掺入法研究E2对施万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E2及E2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对NF1患者神经纤维瘤中施万细胞NF1蛋白和hTER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随着E2孵育浓度和时间的增加,CPMA值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10-7 mol/L和10-6 mol/L浓度作用24(分别为224.33±25.59和242.17±21.98)和48 h(分别为234.83±28.15和257.83±28.86),CPMA值增高与对照组(154.33±17.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E2浓度孵育24和48 h相比,CPMA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E2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E2+E2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处理组与E2处理组比较,NF1蛋白的表达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E2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NF1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2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hTERT蛋白表达增高约3.3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2+E2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处理组与E2处理组相比,hTERT蛋白表达约降低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2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hTERT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2能够促进NF1神经纤维瘤中施万细胞的增殖;E2对NF1中神经纤维瘤形成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hTERT蛋白表达,进而增加端粒酶活性促进细胞增殖这一通路实现的,而非上调NF1蛋白表达.E2的这一作用可以被E2受体拮抗剂Tamoxifen抑制.

  • 伴有脑干胶质瘤的神经纤维瘤病1型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阴鲁鑫;郝淑煜;李德志;万伟庆;田永吉;吴震;张俊廷;张力伟

    目的 报告2例伴发脑干胶质瘤的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病例并文献复习.方法 通过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明确诊断.结果 2例均确诊神经纤维瘤病1型,脑干肿瘤手术治疗,病理为胶质母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结论 神经纤维瘤病1型可伴发脑干胶质瘤,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

  • 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脑实质T2WI高信号的临床意义

    作者:付琳;王振常;李静;鲜军舫;张征宇

    目的 探讨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患者脑实质异常T2WI高信号(hyperintensity on T2WI,T2H)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NF1患者头颅MRI脑实质内异常T2WI信号灶的患病率、信号特点、发病位置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年龄2~60岁.结果 78例NF1患者中有55例的脑实质可见到T2H (70.5%).2~18岁组52例患者中有42例可见T2H (80.8%),>18岁组26例患者中有13例可见T2H (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2,P =0.005).所有阳性病例中,各部位T2H的患病率依次为:脑干65.5% ( 36/55)、小脑58.2%(32/55)、基底节区49.1% (27/55)、海马25.5% (14/55)及丘脑20% (11/55).2~18岁组脑干、小脑、基底节、海马、丘脑发现T2H者分别为30、29、22、10、9例,>18岁组分别为6、3、5、4、2例,不同年龄组T2H发生部位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P =0.603).在阳性病例患者中,基底节区T2H边界清晰者为74.1% (20/27),其他部位的T2H多为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略高信号,脑干为77.8% (28/36),小脑半球为90.6% (29/32),丘脑为81.8% (9/11);多发者居多.结论 T2H是NF1患者脑实质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青少年患者.

  • 神经纤维瘤病1型相关嗜铬细胞瘤并小肠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兴成;纪志刚;李汉忠;严维刚

    目的 提高对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相关腹部肿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1例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并有小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的NF1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检索相似病例,对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男,37岁,CT示右肾上腺占位.因小肠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切除部分小肠,病理示小肠GIST.药物准备4周后行腹腔镜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病理示组合性PHEO.文献检索到18例,共19例病例,男9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岁;肾上腺PHEO9例(9/19)为双侧,5例(5/19)为组合性PHEO;GIST累及胃4例(4/19),小肠16例(16/19),结肠2例(2/19),且大多为多发性病变(13/17),7例(7/7)检测均无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手术治疗后多无复发.结论 NF1可同时合并PHEO和GIST,GIST多为多发性病变,患有GIST的NF1接受手术前应排查有无PHEO,PHEO可导致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高风险.此类疾病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自分泌骨桥蛋白在Nf1+/-小鼠破骨细胞功能增强中的作用

    作者:李会杰;刘亚玲;井永敏;张英泽;王振昊;闫金成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Nf1+/-小鼠破骨细胞合成、分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能力,应用OPN中和抗体抑制破骨细胞分泌的OPN,测定破骨细胞功能,并与野生型破骨细胞比较,分析OPN在Nf1+/-小鼠破骨细胞功能增强中的作用.方法 配对选取神经纤维瘤病基因野生型(Nf+/+)和杂合型(Nf+/-)基因型小鼠,采集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破骨细胞,获取体外培养破骨细胞不同时期的上清液,做ELISA分析检测OPN浓度,并与Nf1+/+破骨细胞比较;在加入OPN中和抗体或等量PBS的条件下,测定体外培养的Nf1+/-小鼠破骨细胞的形成数量,应用Transwell小室方法测定破骨细胞迁移功能,应用自然贴壁法测定破骨细胞黏附功能,应用骨片吸收法测定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体外培养的Nf1+/-小鼠破骨细胞上清液中,OPN含量比野生型小鼠破骨细胞上清液中含量明显增高,培养6d的破骨细胞上清液中OPN含量的差异更为明显.体外培养Nf1+/-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比Nf1+/+破骨细胞明显增多,破骨细胞的黏附功能、迁移功能以及骨吸收功能较Nf1+/+破骨细胞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培养时加入有活性的OPN中和抗体,可以抑制Nf1+/-破骨细胞的形成,破骨细胞的黏附能力、迁移能力以及骨吸收功能均降低,恢复到野生型水平.结论 自分泌OPN在Nf1+/-小鼠破骨细胞功能增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OPN可能是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骨质疏松的靶向治疗候选靶分子之一,其具体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 中国人NF1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孙漓;周列民;周珏倩;刘焯霖;宁玉萍

    目的 通过对28个家系56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NF1-GRD相邻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探讨和分析中国人NF1基因的突变规律、突变类型、机制以及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以期发现潜在的突变热点.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或)异源双链分析(SSCP/HA)技术,结合DNA测序方法,对56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第20、28、29、39号外显子的突变或多态性进行筛查.结果 在所检测的28个家系中有一家系父子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第20号外显子均出现异常移动的电泳条带,重复检测单链构象多态实验无异常发现,而异源双链实验则仍显示有1条移动异常的双链电泳条带,DNA测序证实为该家系第20号外显子上T→G的杂合性突变,即Leu1141Arg错义突变.同时发现,另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第28号外显子亦表现为电泳条带移动异常,测序证实为第28号外显子5'端上游第28位核苷酸G→T杂合子.未发现第29号和39号外显子电泳条带移动异常.结论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与异源双链分析联合应用,可提高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基因突变检测的敏感性和阳性检出率.所测28个家系56例患者NF1基因的第20、28、29及39号外显子并非突变热点或突变率相对较高的区域.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遗传学特征

    作者:陈晖;邱勇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1,NF-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率为1/3 500,其中约50%的病例来自基因突变,是突变率高的疾病之一.

  • 腹腔内神经纤维瘤病1型伴发直肠间质瘤1例

    作者:李作安;钱长春;张建民;查文章

    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多样化、多系统损害和伴发多种肿瘤,治疗上以多学科计划性手术治疗及改善功能障碍和畸形为主.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好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具有Cajal细胞分化特征,免疫组化标记表达CD117、CD34和 DOG-1,分子检测显示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R )功能获得性突变,治疗上以手术为主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近几年研究显示NF1合并GIST的发生率较高[3],但发生在腹腔内的NF1伴发GIST较少见,因其临床症状隐匿且不典型,易导致误诊、误治.现将本科收治的1例腹腔内 NF1伴发直肠间质瘤患者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 腓肠神经与腓浅神经罕见丛状神经纤维瘤一例

    作者:齐伟亚;张旭阳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因左小腿、左足背肿块20年.于2014年3月5日入住徐州仁慈医院.患者20年前发现左小腿后侧花生米样大小无痛性包块,未予重视.近3年来肿块增大蔓延至足背伴随疼痛.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手足外科检查:左腿腘窝至足背可触及串珠样鸽蛋大小包块(图1),质中,无压痛,活动度尚可,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无异常.胸部正位片、左胫腓骨正侧位片、左膝关节正侧位片、左足正斜位片示:两肺未见异常;左足、左膝、左胫腓骨未见骨质异常.彩超示:左小腿神经纤维瘤(丛状形).

  • 色素性神经纤维瘤六例

    作者:刘薇;刘佳玮;方凯;马东来

    6例色素性神经纤维瘤中男3例,女3例,年龄8~55岁.6例患者的皮损均表现为褐色斑片或斑块,3例皮损位于左颈部及躯干、四肢,1例皮损位于右腋窝及左上臂,1例皮损位于左前臂伸侧,1例皮损位于腰臀部,皮损2 cm×3 cm至30 cm×40 cm.3例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皮损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肿瘤组织无包膜,主要由大量的梭形细胞构成.肿瘤组织中散在或簇集状分布黑素细胞,胞质内可见黑素颗粒.免疫组化显示S100(+)和波形蛋白(+).6例患者均未治疗.色素性神经纤维瘤少见,临床和组织病理上,需与Becker痣、先天性黑素细胞痣、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等鉴别.

  •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吉津;郭琴;章若画;李明

    目的 检测1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NF1基因的突变.方法 采用PCR和DNA测序法检测1例NF1患者、2例直系亲属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NF1基因突变.结果 在NF1患儿中检测到1个移码突变c.3822delC,患者直系亲属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 在该例NF1患儿中新发现1个NF1基因移码突变c.3822delC不是罕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是致病突变,通过影响NF1基因的功能致病.

  •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吉津;郭琴;章若画;李明

    目的 检测1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NF1基因的突变.方法 采用PCR和DNA测序法检测1例NF1患者、2例直系亲属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NF1基因突变.结果 在NF1患儿中检测到1个移码突变c.3822delC,患者直系亲属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 在该例NF1患儿中新发现1个NF1基因移码突变c.3822delC不是罕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是致病突变,通过影响NF1基因的功能致病.

  • 神经纤维瘤病家系分析

    作者:徐志波;郑绪鹏;秦洪明;牛玉明

    病例1 家系1先证者,女,38岁,头痛,头晕3年,加重伴恶心15天.患者自幼全身发现散在皮下结节,有色素沉着.查体:头面、四肢、躯干有多处大小不等的硬性皮下结节,直径1~3 cm,可活动,部分呈串珠样改变,全身散在面积不一的牛奶咖啡斑,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双侧视神经乳头明显水肿.

  • 耳鼻咽喉相关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作者:张悦;钟鸣;李智渊;陈建福

    目的:探讨与耳鼻咽喉相关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NF)的生长特性、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耳鼻咽喉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鼻腔鼻窦与咽旁(NF-1)的分别有4例和2例,双侧听神经瘤(NF-2)3例.结果:所有病例病程普遍较长(2~30年).两种类型的NF临床表现既有共性(皮下结节、色素斑与虹膜Lisch结节),又有其独自的特点.所有病例均予手术治疗,其中1例术后10年复发.结论:手术是治疗NF的佳途径,对范围广、边界不清及复发的鼻腔鼻窦NF可考虑放疗;双侧听神经瘤应尽量避免双侧同时切除.

  • 丛状神经纤维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吴礼高;刘德纯

    目的:探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12例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结果:丛状神经纤维瘤一般在儿童期发病,好发头颈部、四肢和躯干.组织学表现为由schwann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构成的丛状结构.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梭形细胞以S-100蛋白阳性为主,vimentin、EMA、NsE或NF散在阳性. 结论:丛状神经纤维瘤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丛状神经纤维瘤的认识有助于排查神经纤维瘤病1型.

  • 神经纤维瘤病颅脑的MRI表现

    作者:刘影;李传福;侯金文;孟祥水;徐惠;王茜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1型和2型)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总结和分析经临床和病理学证实的10例神经纤维瘤病(1型4例、2型6例)的MRI表现.结果:神经纤维瘤病1型4例,表现为蝶骨大翼缺损2例,其中1例合并双侧桥小脑结合臂胶质瘤,1例合并眶内丛状神经纤维瘤;2例双侧苍白球内见类圆形长T2高信号病变.神经纤维瘤病2型6例中双侧听神经瘤3例;单侧听神经瘤合并多发脑膜瘤及单发脊膜瘤1例;多发脑膜瘤合并脊神经鞘瘤1例;三叉神经鞘瘤合并多发脑膜瘤1例.结论:MRI是诊断神经纤维瘤病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