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1例内镜治疗困难的良性胆管狭窄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及留置经皮经肝胆管引流管支撑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潘杰;石海峰;李晓光;张小波;刘巍;金征宇;洪涛;杨爱明;杨宁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及留置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管支撑治疗良性胆管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的21例内镜治疗困难的良性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重度胆管狭窄(狭窄>70%)患者进行了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并在狭窄部留置PTCD管支撑治疗,9例中度胆管狭窄(狭窄<70%)患者进行了经皮穿刺单纯在狭窄部留置PTCD管支撑治疗.结果 12例球囊扩张治疗患者,留置PTCD管支撑治疗6~12个月(中位时间9个月),11例成功拔除引流管;随访6~24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有9例胆管保持通畅,2例发生胆管再狭窄;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在球囊扩张治疗时胆管动脉分支破裂出血.9例中度胆管狭窄患者单纯留置PTCD管支撑治疗1~12个月(中位时间6个月),7例成功拔管;随访5~18个月(中位时间8个月),2例发生胆管再狭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不能进行内镜治疗或者内镜治疗失败的良性胆管狭窄患者,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及留置PTCD管支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单纯留置PTCD管支撑治疗有可能对中度良性胆管狭窄有一定的疗效.

  • 生物可降解胆管支架

    作者:胡国华;沈来根

    约25%的胆管狭窄是良性胆管狭窄~([1]),造成良性胆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是涉及到肝外胆管的胆囊切除术,可继发于术中钳夹、烧灼、横断胆管等直接损伤,也可因肝外胆管血供损伤间接造成.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胆囊切除术变得创口小、恢复快,但胆管狭窄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2,3]).

  • 胰管支架预防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良性胆管狭窄术后急性胰腺炎

    作者:张诚;胡海;张洪威;杨玉龙;林美举;赵刚;马跃峰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置入胰管支架预防全覆膜自膨式可回收金属支架(FCSERMS)治疗良性胆管狭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良性胆管狭窄患者92例,分为胰管支架组和对照组,观察FCSERMS置入及取出术后急性胰腺炎(AP)、高淀粉酶血症(HP)等胰腺炎损伤情况.结果 胰管支架组55例、对照组37例,两组均成功置入FCSERMS,术后淀粉酶上升率及H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3.6%比32.4%、3.6%比10.8%,均P>0.05),术后AP发生率及一般淀粉酶升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比13.5%,20.0%比8.1%,均p<0.05).FCSERMS平均留置7.84±1.22个月,取出FCSERMS及胰管支架后两组淀粉酶升高率、AP及HP发生率、一般淀粉酶升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6%比14.3%、0比2.9%、0比2.9%、3.6%比8.6%,均P>0.05).结论 放置胰管支架可以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置入FCSERMS治疗良性胆管狭窄术后胰腺炎.

  • β-氨基丙腈对兔胆管良性狭窄的作用

    作者:鲁俊;李良;刘衍民;柳小刚;张云峰;包文中

    目的 观察β-氨基丙腈(BAPN)对兔胆管良性狭窄形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钳夹法建立兔胆管狭窄模型,并给予BAPN腹腔内注射处理,半月后行胆管造影,测量胆管直径;行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测定;取钳夹段胆总管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测量胆管壁厚度、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及高倍镜下成纤维细胞单位面积密度计数.结果 造影显示对照组钳夹部位见狭窄环,以上胆管明显扩张,实验组胆管扩张不明显.实验组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无明显升高.病理示对照组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胆管壁显著纤维化增厚,炎性细胞广泛浸润,VanGieson染色见胆管黏膜下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排列致密紊乱,实验组胆管壁增厚不明显,成纤维细胞增生少,VanGieson染色见胆管黏膜下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排列较为整齐.结论 良性胆管狭窄主要病理变化是胆管壁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并胶原纤维过度增生;BAPN可以抑制胆管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胶原纤维的交联,对胆管良性狭窄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 良性胆管狭窄病变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活性

    作者:李忠廉;崔云峰;陈凌;崔乃强

    目的:观察胆管良性狭窄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活性.方法:收取良性胆管狭窄病理组织标本8例,常规病理切片染色观察局部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标本的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良性胆管狭窄标本中,胆管固有膜及瘢痕组织内均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并伴有炎细胞浸润,所有标本均显示了较强的PCNA阳性细胞表达.结论:成纤维细胞的持续增殖,是良性胆管狭窄的主要原因.

  • 良性胆管狭窄内镜诊疗研究新进展

    作者:唐月华;王小平

    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通过内镜手段诊断和治疗良性胆管狭窄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良性胆管狭窄内镜下诊疗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 良性胆管狭窄治疗进展

    作者:蒋唯松;龚彪;别里克

    胆管瘢痕狭窄治疗棘手且预后极差.因此,对胆管瘢痕狭窄形成机制和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就良性胆管狭窄的治疗等做一综述.

  • 良性胆管狭窄的内镜治疗

    作者:邵黎明;CAI Jian-ting

    随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不断开展,良性胆管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增多.而内镜附属设备及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内镜下治疗良性胆管狭窄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此文就良性胆管狭窄的病因、诊断、插管以及内镜下治疗作一综述.

  •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支架植入术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湛先保;邹晓平;李兆申;许国铭

    此文复习近年来国外文献,阐述了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支架植入术在恶性胆道梗阻、良性胆管狭窄、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漏和胆石症等疾患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疗效和并发症,并对其与放疗、化疗相结合的联合治疗现状作了介绍.

  • 采用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良性胆管狭窄的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吴叶晨;郑晓;吴军;王田田;夏明星;高道键;范婷婷;梁磊;李小勇;胡冰

    目的 探讨内镜下植入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良性胆管狭窄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9月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及全覆膜金属支架植入的68例良性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追溯相关内镜治疗情况,密切随访患者狭窄缓解及复发情况,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6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支架在位维持中位时间9.0个月(0.2~37.1个月),支架成功移除率93.4%(57/61),狭窄缓解率74.2%(46/62).46例狭窄缓解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0个月(2.5~96.0个月),狭窄复发率16.7%(6/36).经多因素分析,狭窄距离肝管汇合部长度≤1.5 cm(P=0.034,OR=6.395,95%CI:1.153~35.464)及支架发生移位(P=0.024,OR=0.153,95%CI:0.030~0.782)是影响狭窄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狭窄长度≥1.0 cm(P=0.028,HR=6.766,95%CI:1.233~37.122)是狭窄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内镜下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良性胆管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远期狭窄复发率较低,狭窄部位和长度以及支架移位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

  • 超声内镜鉴别诊断胆管下端狭窄良恶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莉;王震宇;李焕喜;王光霞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胆管下端狭窄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因胆管狭窄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内镜诊疗中心行 EUS 检查患者83例,收集其 EUS定性诊断结果及终确诊结果,统计 EUS 判断恶性胆管下端狭窄的准确性。结果经组织病理学确诊恶性胆管下端狭窄55例,病理阴性或无病理证据者经临床随访12~36个月证实良性胆管下端狭窄28例。EUS 定性诊断胆管下端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8.2%(55/56)、81.5%(22/27)、91.7%(55/60)、95.6%(22/23)和92.8%(77/83)。结论EUS 判断恶性胆管下端狭窄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可用于胆管下端狭窄的定性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峻松

    本文就良性胆管狭窄的形成机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阐述,以期对其更全面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

  • 可调控胆管良性狭窄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怀聪;潘军平;朱新华;吴亚夫

    目的 目前对胆管良性狭窄动物模型的研究尚少.探讨建立可调控胆管良性狭窄动物模型的方法. 方法 小型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传统手术组、小口径组、大口径组,每组6只.其中小口径组以外径3.0mm导管置入胆总管后行部分缝扎;大口径组以外径6.0mm导管置入胆总管后行部分缝扎.传统手术组用5-0可吸收线对胆管下段部分缝扎,大致目视下控制狭窄程度.假手术组仅暴露胆管,未行缝扎处理.术后观察4组动物的一般状况;术后1,3,7,14,21,28d检测肝功能水平;术后30d行经胆囊胆道造影;造影术后所有猪均处死,解剖观察肝及胆管组织学变化情况. 结果 假手术组肝功能水平于整个观察期内未见明显变化.术后第28天,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小口径组肝酶检测指标ALT、AST、γ-GT 、ALP、胆红素水平升高(P<0.05);大口径组肝酶检测指标ALT、AST、γ-GT、胆红素水平升高(P<0.05),而大口径组较小口径组ALP水平降低(P<0.05).胆管造影示:小口径组6只猪胆管内明显可见不同程度狭窄,平均直径2.7mm(2~4mm);大口径组有5只猪可见明显管腔狭窄,狭窄段胆管直径为平均5.5mm(5~7mm),传统手术组有3只猪未见明显管腔狭窄,假手术组6只猪均无胆管狭窄形成.根据设计的狭窄形成标准,小口径组、大口径组狭窄成功率均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30d小口径组6只猪均出现腹腔粘连,肝肿大,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胆囊扩张可达原来5~6倍.大口径组5只猪肝肿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囊扩张明显,胆总管水肿明显,缝扎部位组织增厚,胆管可见狭窄.HE染色见小口径组肝细胞点状变性坏死,肝内小胆管呈扩张淤胆状态,肝细胞肿胀,出现纤维隔;大口径组可见肝内小胆管呈轻度扩张状态,肝细胞排列基本正常.VG染色见小口径组胆管黏膜细胞外胶原纤维沉积过度,排列杂乱而较密,形状不规则.大口径组胆管黏膜下胶原纤维增多,排列致密呈条带状. 结论 此模型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胆管良性狭窄大动物模型.

  • 良性胆管狭窄发生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

    作者:武峤;何小东;陶连元;蔡磊

    胆管损伤后狭窄一直是胆道外科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随着腹腔镜与介入技术的发展,胆管损伤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胆管狭窄形成的机制尚不明了,因此临床上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了近年来胆管狭窄与修复在分子水平发生机制方面的新进展,以期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

  • TGF-β1及CTGF在胆管缺血性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立军;王向昱;张普;蔡景理

    目的 观察TGF-β1 及CTGF 在胆管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探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胆管缺血损伤模型,观察术后胆总管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两组胆管组织TGF-β1 及CTGF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数.结果 实验组夹闭处胆管管腔狭窄伴纤维组织增生,钳夹部位以上胆管扩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肝脏及胆管组织无异常.实验组胆管TGF-β1 及CTGF 呈高水平正相关表达(r=0.246,P<0.05),对照组表达较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 和CTGF 具有协同作用,引起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是导致良性胆道狭窄形成的重要因素.

  • 良性胆管狭窄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作者:胡晟;王滔;邹浩;周磊;康强;邱岚茜;张小文

    良性胆管狭窄(BBS)多由医源性胆管损伤、肝内外胆管结石和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所致.在BBS患者中,约有30%患者会出现长期、复杂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影像学在评价胆管梗阻、描述其范围和提供BBS确诊依据方面起重要作用.BBS的治疗包括内镜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但以上治疗方案和疗效目前仍存有争议,BBS需多学科、多因素的综合治疗.

  • 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作者:梁宾勇;黄志勇;张尊义;张二雷

    良性胆管狭窄是由各种非肿瘤性因素导致的胆管纤维组织增生、瘢痕挛缩形成的胆管纤维性狭窄,多由医源性胆管损伤、肝胆管结石及胆管炎反复发作所致,其中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性狭窄尤为常见.肝门部胆管狭窄部位较高,治疗难度大,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高,是当前胆道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阐述了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发生的常见原因及其发生机制,胆管狭窄的诊断、分型及其与恶性狭窄的鉴别,并详述了胆肠吻合、自体组织修补及内镜下治疗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的优缺点和适应证.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的病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目前难以形成单一固定的治疗模式,应根据不同病因及分型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 良性胆管狭窄16例修复体会

    作者:戴继平;王伟

    良性胆管狭窄多系医源性胆管损伤所致,由于胆道病变的复杂性,以及损伤初期不恰当的修复方法,导致后期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道外科的开展,此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为探讨不同类型胆道狭窄合适的修复方式,我们总结本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6例良性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 可靠的结果:MR胆管成像用于医源性胆管狭窄的诊断

    作者:Yuri Sankawa;Stuttgart;徐安辉;漆剑频

    良性胆管狭窄大多为医源性引起,其中又以内镜下胆囊切除和原位肝移植居多.除了常用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PTC)以外,MR胆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Ward对67例术后患者进行了3项检查,以证实该方法在诊断胆管狭窄中的准确性.

  • 内镜技术治疗良性胆管狭窄的应用价值

    作者:姚永刚;谢明;赵秋;邹传鑫;戴绍军;马鹏;王朝霞;张媛

    目的 探讨内镜技术在治疗良性胆管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具有临床症状的良性胆管狭窄患者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狭窄部扩张术联合多支架内支撑术进行治疗.结果 23例患者均完成首次治疗,临床症状有效缓解.1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经鼻-胆管引流后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者)仅行EST; 20例接受狭窄部扩张+多支架内支撑术治疗,其中18例治愈,2例仍处于治疗观察期;总的治愈率87%,并发症发生率10.6%.结论 经内镜治疗胆管良性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可反复治疗的优点,应该作为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