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黏菌素B阻断蛋白激酶C活化后的缺血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柳景华;丁燕生;孙璐;范煜东;张英川

    目的 通过硫酸多黏菌素B抑制蛋白激酶C(PKC)活化,探讨PKC活化在缺血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将健康家兔30只随机分为缺血组(IS组,10只)、缺血预适应组(IPC组,10只)和硫酸多黏菌素B组(PMB组,10只),按照文献方法建立缺血和预适应模型.用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左室压力数据、曲线及单向动作电位(MAP)图形.结果 各实验组不改变缺血兔缺血和再灌注期心率,IPC组心率和收缩压乘积明显高于其他组.PKC活化对左室收缩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但对左室舒张功能保护作用不明显.IS组、PMB组MAP振幅(MAPA)、除极大速率(dv/dt max)在缺血期5~20 min明显缩短;IPC组变化不明显,而PMB可以抵消IPC保护作用,导致心肌细胞传导速度延缓和复极离散度增加.PMB并不能增加电交替、室性早搏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论 PKC活化可以降低心肌坏死、改善左室收缩功能,但并不能降低电交替、室性早搏和心室颤动的发生,表明IPC抗心肌缺血坏死和抗心律失常分属不同的机制,PKC活化并不参与抗心律失常作用.

  • 多黏菌素B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治疗烧伤患者感染创面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军;李武全;韩亚龙;季刚;江河

    目的:对多黏菌素B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治疗烧伤患者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医院烧伤科的5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多黏菌素B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肉芽组织生长时间为(5.3±1.3)d,与对照组(6.9±1.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瘢痕发生率为12.0%、对照组为1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7、14、21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4.0%、64.0%、92.0%,对照组分别为16.0%、32.0%、6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7、14、21 d创面感染率分别为64.0%、52.0%、28.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8.0%、80.0%、6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黏菌素B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治疗烧伤患者感染创面具有预防感染、愈合快、瘢痕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多黏菌素B与美罗培南对11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联合药敏研究

    作者:罗燕萍;王雪英;沈定霞;刘续春;曹敬荣;魏星

    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B与美罗培南联合用药,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μg/ml为协同作用,0.5μg/ml<FIC≤1为相加作用,1<FIC≤2μg/ml为无关作用,MIC>2为拮抗作用.结果 美罗培南与多黏菌素B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部分抑菌指数(FIC)分布:FIC≤0.5μg/ml具有协同作用占92%;0.5 μg/ml<FIC≤1相加作用占8%;1<FIC≤2μg/ml和MIC>2 μg/ml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为0.结论 结果表明两药联用,对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无关和拮抗作用.

  • PKC-NF-κB信号传导对子(癎)前期患者脐血清诱导脐动脉平滑肌细胞胶原mRNA表达影响的体外研究

    作者:蒋荣珍;陈汉平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核因子-kappa B(protein kinase C-nuclear factor-kappa B,PKC-NF-κB)信号传导通路对子(癎)前期患者脐静脉血清诱导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HUASMC)增殖及前胶原Ⅰ、ⅢmRNA的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正常妊娠HUASMC,传代,待细胞长满至70%~80%,加或不加PKC的抑制剂多黏菌素B(ploymyxin B,PMB)作用30 min后分别加入子(癎)前期患者脐静脉血清,培养2 h,Western印迹法测定细胞胞浆Ⅰ-κB、胞核NF-κB活性;细胞培养48 h,MTT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学测定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in reaction,RT-PCR)测定HUASMC的bcl-3及前胶原Ⅰ、ⅢmRNA的表达.结果子(癎)前期患者血清组HUSMC的胞浆Ⅰ-κB含量(0.3765±0.0321)明显低于对照组(0.7857±0.0296),胞核NF-κB含量(0.8549±0.0395)、bcl-3表达(0.6782±0.213)、细胞活力(0.249±0.0748)、前胶原Ⅰ的表达(0.7387±0.208)、S期细胞百分比(20.13±1.21)%及G2/M期细胞百分比(16.45±0.8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0+G1期细胞百分比(62.53±2.8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MB预处理组Ⅰ-κB含量(0.8120±0.0352)明显高于子(癎)前期组(P<0.01);NF-κB核转位(0.4528±0.0315)、bcl-3表达(0.216±0.193)、S期细胞百分比(8.21±0.56)%及G2/M期细胞百分比(5.38±0.52)%、细胞活力(0.1525±0.0454)及前胶原Ⅰ(0.3084±0.022)的表达低于子(癎)前期组(P<0.01),G0+G1期细胞百分比(89.61±3.18)%明显高于子(癎)前期组(P<0.01).结论PKC-NF-κB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在子(癎)前期患者胎盘血管病变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大鼠肾脏中多黏菌素B的浓度

    作者:罗晶;高燕;李忠东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大鼠肾脏组织中多黏菌素B的含量,并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对比.方法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Platisil ODS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无水硫酸钠(7g·L-1)-磷酸(6.8%,V/V)-水(22.25∶50∶5∶22.75),流速为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205 nm,蛋白沉淀剂:磺基水杨酸.将多黏菌素B2.5 mg· kg-1连续2d从尾静脉给予各组大鼠,然后分别给予4、8和16 mg·kg-1,连续给药3d,检测大鼠肾脏中的多黏菌素B的浓度,并以LC-MS/MS进行结果验证.结果 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时,肾脏组织中多黏菌素B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2~ 20μg· mL-1(r =0.997 8).体外高、中、低3个浓度的绝对回收率在97%~102%之间;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5.0%;样品处理前后及反复冻融后稳定性的RSD均小于10%.高、中、低3个剂量组大鼠肾脏中药物含量分别为(86.16±3.28)、(47.40±0.51)、(21.48±1.63) μg·g-1.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验证结果分别为(80.64±2.17)、(42.44±0.61)、(24.46±3.04) μg·g-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误差均在20%以内.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可用于检测大鼠肾脏中多黏菌素B的含量,其结果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的结果相似.

  • 多黏菌素的研究进展与用药安全性

    作者:邝俊健;陈杏春

    介绍多黏菌素(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的研究进展,对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的化学结构、用药剂量、抗菌谱、药敏试验、作用机制、耐药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毒性反应进行综述。

  •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嗜酸粒细胞激活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李琳;林江涛

    目的 建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探讨嗜酸粒细胞激活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BALB/c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黏菌素B组、生理盐水组、多黏菌素B+N-甲酰一蛋氨酸-亮氨酸一苯丙氨酸(fMLP)组、生理盐水+fMLP组.各组小鼠给予对应的点鼻液点鼻,共21 d.其中多黏菌素B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以12μl的0.5%多黏菌素B和等量生理盐水点鼻,1次/d;多黏菌素B+ fMLP组、生理盐水+fMLP组除以上对应处理外,分别于第21天点鼻后3h再予10μl fMLP(0.05 mg/ml,溶于乙酸中)点鼻1次.末次点鼻后24h内搜集4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多黏菌素B组、生理盐水组均于末次点鼻后3h测定小鼠对乙酰甲胆碱(Ach)的气道反应性(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和肺顺应性);多黏菌素B+fMLP组、生理盐水+ fMLP组均于末次点鼻后24 h测定气道反应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中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X)、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CF)水平.肺组织HE染色、变色酸2R染色观察气道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并在电镜下观察低密度嗜酸粒细胞形态.结果 多黏菌素B组BALF细胞总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29.50(3.25)×104/ml比15.25(2.25)×104/ml,P<0.001],以嗜酸粒细胞明显[11.76(6.02)×104/ml比0.12(1.08)×104/ml,P<0.001];两组小鼠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和肺顺应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注射Ach浓度的逐渐升高,多黏菌素B+fMLP组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肺顺应性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血清、BALF、肺组织中EPX、ECP、ECF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均P<0.001).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B+fMLP组肺组织气道周围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多黏菌素B组偶见脱颗粒后形成的空泡而成为低密度嗜酸粒细胞,多黏菌素B+ fMLP组见较多激活的低密度嗜酸粒细胞.结论 应用多黏菌素B点鼻可建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嗜酸粒细胞激活对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 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bFGF治疗儿童深Ⅱ度烫伤创面疗效分析

    作者:杨晓津;方涛;高秀清

    目的:观察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儿童深Ⅱ度烫伤创面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深Ⅱ度烫伤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及联合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bFGF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及bFGF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烫伤创面感染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后瘢痕生成情况。结果伤后7、10、15和20 d,联合治疗组创面感染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21.53±1.33)d vs.(25.76±1.50)d,t=13.345,P<0.01)];瘢痕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U=5.077,P<0.05)。结论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bFGF治疗儿童深Ⅱ度烫伤创面具有抗感染、加速创面愈合及预防瘢痕生成等优点,临床疗效显著。

  • 电离子手术治疗机联合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囊肿性痤疮及皮脂腺囊肿240例临床观察

    作者:赵桂云;勾君平;王桂香;孙焱;解其伟;魏向东

    囊肿性痤疮及皮脂腺囊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生面部的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美容,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从而也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这类患者求治心切,病例采集容易,而且便于治疗观察.因此探索和研究简便有效、不良反应小、不影响美观、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成本,解除患者身心痛苦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科自2003年开始采用GX-Ⅲ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钻孔联合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囊肿性痤疮及皮脂腺囊肿240例,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多黏菌素吸附在脓毒症中的应用

    作者:章志丹;马晓春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威胁危重病人生命的严重问题之一,临床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研究报道,美国每年发生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人高达75万例.

    关键词: 多黏菌素B 脓毒症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进展

    作者:颜崇兵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多重耐药细菌、甚至是泛耐药及全耐药细菌不断产生.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目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的院内感染已成为为棘手的问题之一.MDRAB的耐药机制主要在于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靶位或细胞功能改变、外膜屏障及药物主动外排泵作用.治疗MDRAB感染的药物包括舒巴坦制剂、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及其他药物.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目前对于MDRAB的治疗尚无统一的规范,儿科的临床经验更少.

  • 副溶血弧菌对不同浓度多黏菌素B耐受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叶虹;居建华;姚积源;张巧英;顾伟忠

    [目的] 确定氯化钠多黏菌素B肉汤培养基中对副溶血性弧菌生长抑制的抗生素浓度 [方法] 首先测定12株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对多黏菌素B的小抑菌浓度(MIC),同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商业性微生物培养基质量检验规程》推荐的生长试验方法,观察12株一定菌量的标准菌株在不同抗生素浓度的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确定适宜的抗生素浓度. [结果] 用液体培养试管稀释法,测出标准菌株对多黏菌素B的MIC范围集中在1024~512 IU/mL之间,其中MIC为512 IU/mL的菌株为58%(7株/12株), 12株标准菌株生长试验中生长的多黏菌素B浓度范围集中在10~100 IU/mL之间,在250 IU/mL浓度下不生长. [结论] 标准中推荐的250 IU/mL虽然在副溶血性弧菌的MIC范围之内,但并没有达到生长试验方法的要求,该培养基中多黏菌素B浓度(250 IU/mL)过高.

  • 亚胺培南联合多黏菌素B对不同表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作者:杨海慧;韩立中;刘怡菁;陈旭;应春妹;赵贝棣;祝燕萍;卫颖珏

    目的 探讨多黏菌素B与亚胺培南联用对不同耐药表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自仁济医院西部及瑞金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铜绿假单胞菌133株,运用纸片扩散(K-B)法分析其耐药表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和多黏菌素B单用及联用时对不同表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判断联合效应.分别探讨2个不同的配比浓度,即亚胺培南:多黏菌素B为1:0.5和1:1时的抗菌效果.结果对2种药物组合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药物敏感性结果一致性微弱.亚胺培南与多黏菌素B以1:1联用时协同率为51.13%,明显高于1:0.5时的19.55%.运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表型间的联合抑菌效应,亚胺培南与多黏菌素B以1:1浓度配比时,对各表型间均有较高的协同率,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1:0.5时差异明显.结论 体外联合应用亚胺培南与多黏菌素B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亚胺培南.以1:1联用时的协同率优于1:0.5,且对不同耐药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稳定,值得向临床推广.

  • 多黏菌素B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用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樊新;徐修礼;孙怡群;刘家云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ter baumannii,ABA)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于其常表现为多重耐药,所以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了解ABA的耐药特点及流行分布情况,指导临床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我们对西京医院住院感染患者分离获得的75株ABA进行多黏菌素B、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其联合应用的体外抗菌活性检测.

  • 多黏菌素B对内毒素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蒋一帆;力弘;陈道峰;章蕴毅

    目的 以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分泌一氧化氮(NO)为指标,观察多黏菌素B(PmB)对内毒素(LPS)作用的阻断能力,为运用PmB消除LPS生物学效应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实验分3类:①10 μg·L-1 LPS预先与RAW264.7细胞作用一定时间后,加入各浓度PmB;②各浓度PmB与RAW264.7细胞作用一定时间后,加入10μg·L-1LPS刺激;③将10 μg· L-1LPS与各浓度PmB混合,经不同时间预处理后用于刺激RAW264.7细胞.检测细胞释放NO水平,评价LPS的生物学效应.结果 ①LPS 刺激RAW264.7细胞10 min后加入各浓度PmB,NO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大抑制率仅为23%;LPS刺激20 min后,PmB 不能显著降低NO水平.②PmB先作用于RAW264.7细胞10、20 min,再加入LPS,NO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大抑制率均为39%;③PmB与LPS经过预处理,RAW264.7细胞分泌的NO显著降低(P<0.001),大抑制率达80%,并具有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 预处理24h,PmB能大程度地抑制10μg·L-1 LPS在RAW264.7细胞上的生物学效应.

  • 2009-2011年本院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变迁及对多黏菌素B的体外敏感性

    作者:任玉涵;袁喆;黄文祥;李崇智;肖亮;李佳俊;刘婷婷

    目的 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2011年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变迁并测定多黏菌素B及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K-B法筛选出155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53株鲍曼不动杆菌、50株肺炎克雷伯菌、52株铜绿假单胞菌),以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多黏菌素B、亚胺培南等13种药物的敏感性及MIC值,数据采用Whonet 5.6及SPSS 18.0进行分析.结果 琼脂稀释法与K-B纸片法得出的三种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异(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为58.3%~68.2%,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为48.5%~10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小于9.4%,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8.6%~ 15.9%,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为34.8% ~ 41.8%,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46.3% ~ 55.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2.8% ~ 30.7%.多黏菌素B对3种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保持着96%以上的抗菌活性,MIC50和MIC90均<1 mg·L-1.结论 本院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已非常普遍,而多黏菌素B对其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

  • 多黏菌素B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作者:马川川;魏晓东;赵波;那可;赵文杰

    本研究在摇瓶水平上优化了多黏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的发酵培养基,以提高多黏菌素B的产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并在7L发酵罐中进行验证.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全麦粉6.7%、玉米浆粉0.3%、葡萄糖0.5%、硫酸铵0.9%、磷酸二氢钾0.03%和碳酸钙0.03%.此条件下,多黏菌素B的摇瓶发酵产量为0.95 g/L,较优化前提高120.9%,7L发酵罐中的产量为1.06 g/L.

  • 伤寒沙门菌virK和mig-14基因在拮抗多黏菌素B杀伤作用中的差异

    作者:夏秋风;生秀梅;徐顺高;黄新祥

    目的:比较伤寒沙门菌virK和mig-14基因在拮抗多黏菌素B杀伤作用中的差异,探讨两者在拮抗多黏菌素B杀伤作用中的关系.方法:用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制备伤寒沙门菌virK缺陷变异株和virK /mig-14双缺陷变异株,在弱酸性环境下对缺陷菌株做多黏菌素B杀伤试验,比较mig-14缺陷株、virK缺陷株和virK/mig-14双缺陷株对多黏菌素B的耐受情况.结果:成功制备伤寒沙门菌virK缺陷变异株和virK /mig-14双缺陷变异株,在弱酸性环境下mig-14缺陷株、virK缺陷株和virK/mig-14双缺陷株对多黏菌素B的耐受情况基本一致.结论:virK在伤寒沙门菌GIFU10007中也发挥对多黏菌素B的拮抗作用,与mig-14对多黏菌素B的拮抗作用有相似效果.

  • 多黏菌素B刺激下伤寒沙门菌mig-14基因的表达特性

    作者:陈龙;杨璐璐;李敏;殷灵莉;徐顺高;黄新祥;生秀梅

    目的:研究多黏菌素B(polymyxin, PB)刺激下,伤寒沙门菌mig-14基因的表达是否受调节因子Fis、OmpR、IHF、HilD激活.方法:用自杀质粒法分别制备hilD及IHF的α亚基编码基因(himA)和β亚基编码基因(himD)的缺陷株;然后通过实时定量PCR和lacZ融合实验比较PB刺激下mig-14在伤寒沙门菌各缺陷株(himA、himD、hilD、fis、ompR)与野生株中的转录水平差异,筛选出作用于mig-14的调控因子.结果:成功制备伤寒沙门菌himA、himD及hilD缺陷株;在多黏菌素B刺激下,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fis、ompR、himA、himD及hilD缺陷株中mig-14 mRNA水平明显低于野生株;lacZ融合实验中,fis、ompR、himA、himD及hilD缺陷株Miller Units值明显低于野生株.结论:在多黏菌素B刺激下,调节因子Fis、OmpR、IHF、HilD可激活伤寒沙门菌mig-14表达.

  • 多黏菌素B局部给药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神经系统感染

    作者:孙浩;陈闯;菅凌燕;肇丽梅

    目的 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 结合临床药师亲身参与的1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介绍多黏菌素B在治疗中的合理应用.结果 临床药师推荐通过多黏菌素B局部给药方式,加强局部组织药物浓度,提高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效果.同时,在多黏菌素B的应用剂量、途径、监护等多方面提供了合理建议.患者感染终得以控制,未出现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反应.结论 多黏菌素B的局部用药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神经系统感染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