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黏菌素E雾化吸入治疗多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於江泉;郑瑞强;林华;卢年芳;陈齐红;邵俊;王海霞;殷静静

    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E雾化吸入治疗多药耐药(MDR)革兰阴性菌感染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41例MDR革兰阴性菌感染所致VAP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予目标性抗感染,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黏菌素E雾化吸入;疗效判断采用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标准评定,痊愈与显效合计为有效,细菌学评定按病原菌清除、部分清除、未清除、替换、再感染5级标准评定.结果 试验组痊愈率为65.0%,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率为28.8%,有效率为66.7%,两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及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0%和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未出现明显肾功能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多黏菌素E雾化吸入辅助治疗MDR革兰阴性菌感染所致VAP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较好的清除多药耐药菌,防止细菌定植,同时并不增加肾功能及神经系统损害.

  • 多黏菌素E临床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牛卉;蔡芸;贾雨婷;王瑾

    目的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多黏菌素E临床用药的现状.方法 捡索PubMed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用Endnot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时间、国家、文献类型、所用药物、期刊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400篇,其中英文375篇,中文25篇.第1篇发表于1961年,随后发表数量程上升趋势.文献类型以体外研究为主(227篇,占56.75%).联合应用中以多黏菌素E联合碳青霉烯类、利福平、替加环素的研究报道居多.结论 由于多药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频繁出现,及多黏菌素E严重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的发生,联合用药逐渐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其中以多黏菌素E联合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体外研究为主,但动物体内协同抗菌活性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据不足.

  • 多黏菌素E联合比阿培南对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牛卉;梁蓓蓓;张雪;邸秀珍;唐铭婧;王睿;王瑾

    目的:评价多黏菌素E联合比阿培南对85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 CRPA)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多黏菌素E和比阿培南对85株CRPA的低抑菌浓度( MIC)值。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多黏菌素E和比阿培南对85株CRPA的MIC值,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来判定联合效应。测定多黏菌素E与比阿培南单用或联用的时间杀菌曲线。结果多黏菌素 E 与比阿培南联合用药可显著降低 CRPA 的 MIC ( P<0.01)。多黏菌素E与比阿培南联合用药表现协同作用为11.76%、部分协同为17.65%、相加作用为34.12%、无关作用为36.47%、无拮抗作用。多黏菌素E联合比阿培南的细菌数量与单药相比降低>2 log10 CFU? mL-1。结论多黏菌素E与比阿培南联合用药在体外对CRPA以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为主,杀菌曲线也显示了较好的协同作用。

  • 多黏菌素E联合磷霉素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贺吉童;陶静;倪文涛;王瑾;王睿;张勇

    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E联合磷霉素对74株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producing K.pneumoniae,KPC-Kp)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 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多黏菌素E和磷霉素对74株KPC-Kp的低抑菌浓度(MIC)值.用棋盘法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来判定联合效应.从中随机选取6株KPC-Kp测定多黏菌素E与磷霉素单用或联用的时间杀菌曲线.结果 MIC结果:多黏菌素敏感率100%,磷霉素敏感率为35.14%,FIC结果:多黏菌素E与磷霉素联合用药协同率为12.16%,部分协同率为39.19%,相加为6.76%,无关为41.89%,无拮抗作用.杀菌曲线结果:对于磷霉素敏感菌株,多黏菌素E联合磷霉素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磷霉素耐药菌株则没有明显协同作用.结论 对于磷霉素敏感菌株,多黏菌素E与磷霉素联合用药在体外对KPC-Kp以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为主,杀菌曲线也显示了较好的协同作用,而磷霉素耐药菌株和多黏菌素协同作用较差.

  • 多黏菌素E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白艳;孙艳;王瑾;刘旭;汶柯;牛卉;曹江;唐铭婧;王睿

    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E (colistin)分别与米诺环素和磷霉素联用对临床分离得到的7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MDR-Ab)的联合体外抗菌活性,探讨两药联用的抗MDR-Ab效应.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73株临床分离Ab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指数的判定标准:FIC≤0.5为协同作用,0.5 <FIC<1为部分协同作用,FIC=1为相加作用,1<FIC<4为无关作用,FIC ≥4为拮抗作用.结果 多黏菌素E与米诺环素联用后,FIC指数分布情况:FIC≤0.5占6.85%,0.5<FIC≤1占61.64%,FIC=1占31.51%,1<FIC <4为0,FIC ≥4为0;多黏菌素E与磷霉素联用后,FIC指数分布情况:FIC≤0.5占15.07%,0.5< FIC<1占47.95%,FIC=1占38.88%,1<FIC<4占4.11%,FIC ≥4为0.结论 多黏菌素E分别与米诺环素和磷霉素联合应用对73株临床分离的MDR-Ab菌株的体外抗菌效应表现为以协同作用、部分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为主,无拮抗作用,多黏菌素联用磷霉素极少部分菌株表现出无关作用.

  • 多黏菌素的研究进展与用药安全性

    作者:邝俊健;陈杏春

    介绍多黏菌素(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的研究进展,对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的化学结构、用药剂量、抗菌谱、药敏试验、作用机制、耐药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毒性反应进行综述。

  • 复合诱变选育多黏菌素E高产菌株

    作者:陈梁军;王翠;柯伙钊

    以多黏芽胞杆菌(Bacillus polymyxa)090918为出发菌株,经60Co-r射线照射(剂量为22Gy)、甲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多黏菌素E耐受等处理,得到一株多黏菌素E突变株120116,其摇瓶发酵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26%。

  • 多黏菌素E对重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一项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体外研究

    作者:潘爱军;梅清;杨田军;高晓览;鲁怀伟;叶英;李家斌;刘宝

    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对感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或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重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筛选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测中心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集的全省35家二级及以上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分离的321株PDR-AB及204株PDR-PA,采用E试验检测多黏菌素E对PDR-AB及PDR-PA的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CMS的3种给药方案(1 MU q8h、2 MU q8h、3 MU q8h,MU为百万单位)达到药效学目标〔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MIC比值(AUC24/MIC)>60〕及出现药物相关性肾损伤的可能性,每种给药方案的模拟均依据患者的肾功能水平〔肌酐清除率(CLCr)分别为<60、≥60~90、≥90~120 mL/min〕进行分层分析.计算给药方案在特定MIC值获得的目标概率,即达标概率(PTA);并计算菌株群体对目标阈值的期望概率,即累积反应分数(CFR),选择其数值≥90%或≥80%作为佳给药方案或次优给药方案;采用3种给药方案的稳态平均血药浓度达到4 mg/L以上的概率间接反映肾损伤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多黏菌素E对321株PDR-AB及204株PDR-PA均敏感,对PDR-AB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5 mg/L和1.0 mg/L,对PDR-PA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5 mg/L和1.5 mg/L.采用建议剂量CMS(1 MU q8h)治疗CLCr<60 mL/min患者时,可获得较为理想的CFR(CFR-AB、CFR-PA分别为89.78%和81.06%),但伴随肾损伤的可能性高达32.51%,且对于MIC≥1 mg/L的菌株仍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PTA<66.56%);而该方案对于CLCr≥60~120 mL/min的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CFR(CFR-AB为56.97%~69.31%,CFR-PA为44.76%~56.94%).当CMS剂量增加至2 MU q8h时,CLCr≥60~120 mL/min的患者可以获得较高的CFR(77.45%~92.87%)和较低的肾损伤发生风险(<0.15%),但对于MIC≥1 mg/L的菌株PTA<75.36%.即使是肾功能正常(CLCr≥90~120 mL/min)的患者,高剂量(3 MU q8h)也能获得较高的CFR(>89.24%),仅当感染菌株的MIC≥1.5 mg/L时PTA<76.20%,但伴随而来的是无法接受的肾损伤发生风险(>33.68%).结论 依据细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肾功能水平,在治疗过程中监测CMS药物浓度,才能在获得较好的抗感染疗效的同时保障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 外科患者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严重感染的治疗体会

    作者:黄洁;毛恩强;秦帅;汤耀卿

    目的 总结外科患者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特点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外科ICU收治的61例MDR革兰阴性菌严重感染患者的细菌学特点、抗菌药物选择及疗效.结果 61例患者共出现肺部感染34例、腹腔感染31例、尿路感染2例和继发性血流感染11例,其中12例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部位感染.共检出MDR鲍曼不动杆菌33株、铜绿假单胞菌19株、大肠埃希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和阴沟肠杆菌2株.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分别为31例和28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4.8%和60.7%,细菌清除率分别为38.7%和53.6%.其中15例治疗无效患者接受了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E 治疗,临床有效率73.3%,细菌清除率53.3%.总病死率24.6%.结论 外科ICU患者MDR革兰阴性菌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泛耐药(PDR)菌株占50.0%左右.头孢哌酮-舒巴坦对MDR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鲍曼不动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一定疗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其敏感的革兰阴性菌感染疗效较好,国产硫酸多黏菌素E亦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较少.

  • 多黏菌素E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10例

    作者:黄洁;毛恩强;刘伟;秦帅;汤耀卿

    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E静脉制剂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10例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患者,在其他抗生素治疗均无效和药敏试验显示这些耐药菌仅对多黏菌素B敏感的前提下,选用多黏菌素E静脉制剂治疗,观察和评估其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10例患者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应用多黏菌素E 治疗12例次,达到较理想的临床有效率(75.0%)和细菌学清除率(73.1%).未发生药物相关的肾毒性、神经毒性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对MDR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的患者,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多黏菌素E是敏感和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仍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 多黏菌素E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对肠屏障功能和细菌易位的影响

    作者:王宏刚;张伟;朱维铭;黎介寿

    目的:应用多黏菌素E给小鼠灌胃诱导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对肠黏膜屏障和细菌易位的影响. 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采用多黏菌素E按0.2 g/kg加入0.2ml等渗盐水灌胃,1次/d,连续7d.对照组用等剂量等渗盐水灌胃,1次/d,连续7d.实验结束次日观察两组小鼠回肠黏膜病理形态、肠道菌群、回肠黏膜组织紧密连接(TJ)蛋白表达和器官(肝、脾、肾、淋巴结)细菌易位率等. 结果:实验组小鼠盲肠黏膜和盲肠内容物的肠杆菌数量显著减少.常规病理检查发现,实验组小鼠回肠黏膜充血明显,绒毛稀疏,尖端有少量上皮坏死脱落,与对照组比损伤明显.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小鼠回肠上皮TJ的电子致密物质明显减少,TJ破坏.回肠黏膜组织中TJ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显著下降,器官细菌易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多黏菌素E灌胃能够诱导肠道菌群失调,且导致肠屏障功能损伤和细菌易位.

  • 西他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黏菌素E单药及联合用药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

    作者:李安;陈丰哲;王正;孟祥珠;许楠楠;马立宪

    目的 评估西他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1∶1)和多黏菌素E单药及联合用药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方法 从临床中分离得到22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单一用药时,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3种抗生素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联合用药时,棋盘稀释法测定MIC,并分别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及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定联合效应.结果 单一用药时,西他沙星的MIC为0.25 ~ 16 μg/mL;头孢哌酮/舒巴坦(1∶1)的MIC为4.0/4.0 μg/mL~128/128 μg/mL;多黏菌素E的MIC为0.5 ~8.0 μg/mL.两两联合用药时,3种药物的MIC均降低.结论 西他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1∶1)和多黏菌素E3种抗生素两两联合用药时,抗菌药物均表现出协同、部分协同或是相加的作用,药物联合应用没有表现出拮抗作用.

  • 多黏菌素E治疗多药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李新平;胡丽华;王林

    目的:了解多黏菌素E治疗多药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外有关多黏菌素E的文献资料.结果:多黏菌素E对多药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多黏菌素E在当前细菌耐药严峻的形势下,是多药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仍需关注其潜在的不良反应.

  • 多黏菌素E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现状

    作者:蔡学究;戴建强;邓小玲;黄显华;陈坤;张亮达

    鲍曼不动杆菌(AB)是我国院内获得性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对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几乎全部耐药,MDR-AB、PDR-AB感染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黏菌素E作为"后一道防线"被重新用于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很快发生耐药.如何合理使用多黏菌素E治疗MDR-AB并进一步预防耐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多黏菌素E治疗MDR-AB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多黏菌素E耐药基因mcr-1在我国养殖场的流行及其传播扩散

    作者:王政;付玉林;汪洋;江海洋

    多黏菌素E是临床上用来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重要药物之一,特别是用于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或碳青霉烯酶的多重耐药菌.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出现,使得细菌对多黏菌素E的耐药性有了水平传播的可能.养殖场被认为是MCR-1阳性菌株传播的源头.食物链和环境是mcr-1基因传播的主要途径.本篇综述重点阐述了mcr-1在我国养殖场的流行情况以及其可能的传播扩散途径,并提出了当下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以期能为今后同行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多黏菌素E肾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杨天立;蔡芸

    近年来,院内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形势日趋严峻,老药多黏菌素E(colistin)重新成为临床选择.对于耐药菌感染增加colistin剂量能够获得更好疗效,但具有增加肾脏的毒性风险.本文就colistin的肾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其对肾的直接毒性作用、激活经线粒体、死亡受体和内质网的细胞凋亡通路,以及抑制自噬对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等;同时,本文还归纳了对于colistin诱导的肾损伤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的药物,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colistin降低其肾毒性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 NH4+对多黏菌素E产生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SIIA-1408代谢过程的影响

    作者:杨赞;詹良静;翟龙飞;张新宜;王欣荣;沙菁洲

    目的 研究NH4+对多黏菌素E产生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SIIA-1408代谢过程的影响 方法 通过向Paenibacillus polymyxa SIIA-1408的初始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H4+,分析其代谢产物及其产量的变化,对于多黏菌素E以外的目标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确定其结构,通过前体的添加和中间代谢产物的验证,确定其可能的代谢途径.结果 初始培养基中不添加NH4+或添加低浓度的NH4+主要产物为(S)-2-羟基-3-苯基丙酸,当NH4+的浓度超过一定浓度后主要产物为多黏菌素E.结论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NH4+促进Paenibacillus polymyxa SIIA-1408生物合成多黏菌素E,抑制其将苯丙氨酸转化(S)-2-羟基-3-苯基丙酸.

  • 响应面法对多黏菌素E发酵工艺的优化

    作者:董凯;宋建恒;朱丽;徐丹丹;高迎迎;郑辉杰

    为了优化多黏菌素E的发酵工艺,以多黏菌素含量为考核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确定因素和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多黏类芽孢杆菌产多黏菌素E的发酵培养基和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对7个因素进行Plackett-Burman(P-B)实验,得到3个显著因子.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胨、温度和硫酸铵是影响多黏菌素E发酵产量的显著因子.然后进行陡爬坡实验逼近佳响应面区域,后通过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利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佳条件,并进行响应面的预测值和实测值的验证.多黏菌素E的优化发酵条件结果为:葡萄糖20g/L、蛋白胨21.05g/L、硫酸铵16.25g/L、种龄21h、接种量10%(V/V)、温度33.3℃、装液量1L/1.8L.在该优化的发酵条件下,多黏类芽孢杆菌产多黏菌素E的大效价达到28577.2U/mL,较优化前的多黏菌素E效价(25103.4U/mL)提高了13.8%.优化的发酵工艺合理、稳定、可行,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优化奠定了基础.

  • 亚硝基胍-60C复合诱变筛选多黏菌素E高产菌株

    作者:陈勇德;刘军;徐新星;楼丽君;陈守文

    目的 筛选获得高产多黏菌素E的菌株.方法 以多黏类芽孢杆菌(P.polymyxa 1-8)为出发菌株,采用亚硝基胍-60钴复合诱变,以多黏菌素E和α-氨基丁酸作为筛选因子,采用平板抑菌圈法初筛,筛选获得高产多黏菌素E的高产菌株.结果 获得一株效价较出发菌株P.polymyxa 1-8提高35.7%的遗传稳定突变株P.polymyxa B-23,其摇瓶发酵效价达到7.8万U/mL.结论 平板抑菌圈法作为初筛方法能极大的提高筛选效率,有助于获得高产菌株.

  • 多黏菌素E类似物的纯化和结构鉴定

    作者:吴勇;周梦漪;薛春佳;冯军

    目的 对硫酸多黏菌素中的低含量成分进行纯化和鉴定.方法 利用两次反相色谱纯化制备得到单组份,并通过Nα-(2,4-二硝基-5-氟苯基)-L-丙氨酰胺(Nα-(2,4-Dinitro-5-fluorophenyl)-L-alaninamide,FDAA)试剂衍生法研究组分的组成氨基酸及其构型.基于二级质谱和氨基酸组成的结果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 多黏菌素E2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与文献报道一致;杂质3和杂质9结构中含有L-Leu残基和羟基化的脂肪酸链;杂质6含有L-Val残基.结论 杂质3、杂质6和杂质9分别为3-OH-E2、Val-E2和3-OH-El.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