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分析

    作者:葛海龙;王玉平;史冬梅;郭永和;刘晓丽;杨丽霞;王建龙;周玉杰;赵迎新

    目的:探讨正常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D-dimer)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179例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评价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根据cTFC结果将患者分为CSF组和冠状动脉血流正常对照组.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Pear-son方法分析cTFC与血浆D-dimer、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F组血浆D-dimer、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93 ±79.62) vs.(215±58.36) ug/L、(35.94 ±6.12) vs.(16.8±5.25) μmol/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imer (OR=1.532,95% CI:1.018 ~2.105,P <0.05)、Hcy(OR=1.375,95% CI:1.125 ~1.986,P<0.05)、吸烟(OR=1.628,95% CI:0.327 ~1.577,P<0.05)是发生CSF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示D-dimer 与cTFC正相关(r=0.593,P<0.05).结论:D-dimer、Hcy、吸烟参与了CSF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正常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

  • 临床风险积分、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和联合风险积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评估价值的比较

    作者:钟斌;刘增长;苏立;兰先彬;陈运清;凌智瑜;殷跃辉

    目的 比较临床风险积分、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以及联合应用临床风险积分和TIMI血流分级(简称:联合风险积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在本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或支架置入的ACS患者,分别用临床风险积分、TIMI血流分级和联合风险积分进行预后评估.以心原性死亡和非心原性死亡为一级终点;以非致命性卒中、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为二级终点.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比较这3种方法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入选ACS患者206例,失访11例(5.34%).平均年龄(67.57±9.88)岁,男性135例(69.2%).平均随访(11.41±5.33)个月,8例达到一级终点,17例达到二级终点.临床风险积分、TIMI血流分级和联合风险积分较好拟合本组患者总事件和一级终点的分布.对总事件的评估:临床风险积分曲线下面积(AUC)=0.67,P=0.006;TIMI血流分级AUC=0.68,P=0.004;联合风险积分AUC=0.73,P<0.001.经配对比较,发现临床风险积分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分级与联合风险积分和临床风险积分与联合风险积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一级终点的评估,临床风险积分AUC=0.54,P=0.19;TIMI血流分级AUC:0.73,P=0.028;联合风险积分AUC=0.76,P=0.014.经配对比较,P值分别是0.451、0.784和0.204.对二级终点的评估,临床风险积分AUC=0.67,P=0.018;TIMI血流分级AUC=0.64,P=0.052;联合风险积分AUC=0.69,P=0.009.经配对比较,P值依次是0.734、0.470和0.667.三种方法对一、二级终点的评估价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风险积分、TIMI血流分级和联合风险积分对ACS总事件评估价值相似.联合风险积分不仅对总事件评估有预测价值,而且对一级终点和二级终点也有预测价值.

  • 直接PCI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

    作者:林森;韩培立;周朝元

    目的 分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是否直接行PCI术将85例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组,对照组术前无他汀类药物预处理,强化组术前予阿托伐他汀,观察术后血流灌注情况和术后30 d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强化组TIMI血流3级发生率86.05%高于对照组的66.67%,CTFC低于对照组,TMPG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强化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98%与对照组9.52%比较,P>0.05.结论 直接行PCI术前强化他汀治疗能够通过稳定血管内斑块、减少远端血栓和微血管痉挛等机制改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冠脉内局部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浓度的关系及临床因素分析

    作者:雷警输;马福义;靳维华;尹奇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冠脉内局部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浓度的关系及引起慢血流的临床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有心绞痛症状同时运动试验阳性的516例患者行冠脉造影,根据校正的TIMI帧数(TFC)计数血流分级32例(6.2%)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作为慢血流组,同期造影正常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描述临床特征、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血流组ET-1水平显著增高(P<0.05),而血清NO水平显著降低(P<0.05)。慢血流组与正常对照组TFC计数前降支(49±13)帧、(33±2)帧;回旋支(37±12)帧、(24±3)帧;右冠状动脉分别为(36±12)帧、(21±2)帧(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者慢血流显著高于非吸烟者(β=1.114,OR=4.682,P<0.01)。结论冠脉内局部ET-1、NO水平与冠脉血流显著相关,升高ET-1、降低NO可能诱发慢血流。吸烟可能为慢血流的临床危险因素。

  • 替罗非班的早期静脉应用在STEMI急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仁财;牛春峰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的早期静脉应用在STEMI急诊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的急性STEMI患者98例,对比应用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的差别。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TIMI(1-3)级血流血流获得率有统计学差异(45.8%VS16%P=0.0014),实验组TIMI血流帧数记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4.92±4.94VS35.8±10.23P<0.0001),实验组心肌灌注分级3级(TMPg3)获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6%VS68%P=0.0092),PCI术后1周实验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53.87±7.42VS50.59±6.08 P=0.0185)。结论术前早期盐酸替罗非班的应用,在STEMI急诊PCI介入治疗中效果明显,可以显著提高支架植入术前血流的分级,从而增加缺血心肌细胞的灌注量,并能进一步改善术后心脏射血功能,应用替罗非班并不明显增加术中、术后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

  • 炎症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

    作者:段红艳;王丽霞;王光公;李永强;卢建敏;王留义;黄彦生

    目的 探讨炎症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形成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CSF患者38例,CAG显示无管腔狭窄且无慢血流者25例为对照组.使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C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两组均采用ELISA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索6(IL-6)浓度,比较两组间hs-CRP及IL-6的差异,分析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与hs-CRP及IL-6的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分析评价CSF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CSF组hs-CRP和IL-6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冠状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hs-CRP及IL-6浓度呈正相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和IL-6与CSF的发生相关(P=0.004,0.001).结论 炎症参与CSF的形成.

  •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

    作者:刘秀兰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应用替罗非班对后期血液灌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本院急诊部收治的9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5例(行PCI术治疗)、观察组46例(替罗非班+PCI术治疗),比较PCI术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统计随访期患者不良事件(再次梗死、心绞痛、死亡、心功能不全)发生情况.同时对PCI术前后患者TIMI血流情况进行比较,使用超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变化情况.结果:PCI术前两组LVESD、LVDD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左心室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使用不同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功能不全、死亡、心绞痛、再次梗死)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82.2%,且观察组术后再灌注及TIMI血流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使用替罗非班,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避免术后血小板聚集,促进左心室功能恢复.

  •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任月如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STEM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2组用药效果、TIMI血流分级状况、MBG分级情况、出血情况等,以评价该方案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患者实施2种方案后,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MBG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出血患者,出现患者死亡1例(4.76%);对照组中有出血1例(4.76%),死亡2例(9.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出现急性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通过实施替罗非班治疗方案,在提高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使其TIMI血流分级、MBG分级状况均有效改善,从而提高预后效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利;龚浩;胡威;申国璋;费爱科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合并慢血流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冠脉血流分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行 PCI合并慢血流急性 STEMI病人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组(45例)和 B组(45例),分别给予尿激酶和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TIMI血流分级情况,校正 TIMI帧数(CTFC)水平,心脏功能指标水平,术后 ST段回落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等。结果 B组病人治疗后 TIMI血流分级和 CTFC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和 A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和A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ST段回落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 PCI合并慢血流急性 STEMI病人可有效提高冠脉血流,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和 ST段回落,且未增加并发症。

  • 冠脉慢血流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沈晓棠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slow coronary flow ,SCF)发生的因素。方法通过TIMI帧数法筛选冠状动脉正常但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的患者共40例;对照组为同期冠状动脉正常且血流速度正常的患者47例。搜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试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CF组男性比例、吸烟率、红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计数、HDL -C与T IM I血流帧数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SCF组与冠脉造影正常者比较存在高吸烟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等临床情况,应引起重视。

  • 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TIMI血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廖波

    目的:评价使用替罗非班对于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脉内TIMI血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诊断为UA且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检查(CAG)的患者213例.根据CAG前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病例分为观察组(已使用替罗非班)和对照组(未使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的TIMI血流分级和围术期出血情况,分析替罗非班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TIMI血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两组均无大出血并发症出现.结论:使用替罗非班可有效、安全的改善UA患者TIMI血流.

  • 衰减斑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红;金泽宁;杨铎;李响;朱华刚;贾若飞;孟帅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VUS)探测衰减斑块,并探讨衰减斑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影响。方法入选AMI住院患者85例,作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必要时行支架植入术。根据IVUS是否探测到衰减斑块将患者分为衰减斑块组和无衰减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IVUS影像学结果、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分级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结果85例AMI患者中35例(41.2%)检测到衰减斑块(衰减斑块组),50例(58.8%)未发现衰减斑块(无衰减斑块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有衰减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0.01)。衰减斑块组和无衰减斑块组间CAG时TIMI血流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球囊扩张后衰减斑块组TIMI 0~2级比例明显高于无衰减斑块组(P=0.003)。衰减斑块组患者术后CK-MB值上升患者比例和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非衰减斑块组(P<0.01)。结论衰减斑块可导致PCI术后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率升高,更常见于STEMI患者;衰减斑块呈显著高危性,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CK-MB值升高程度。

  • 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项学军;乔锐;辜和平;宋德明;王明伟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治疗作用.方法 入选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但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75例病例,随机分为他汀组(45例)和非他汀组(30例).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半年.入选28例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运动试验阴性的无心脏病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ET-1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以比色法测定NO水平.结果 (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CSF组(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TIMI帧数及平均帧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年后,他汀组及对照组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TIMI帧数及平均帧数均明显低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三组间TG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TC和LDL-C明显低于非他汀组及对照组(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ET-1、IL-6 和 NO与CSF的发生相关.(4)阿托伐他汀治疗心绞痛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84%.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可以发挥调脂外效益,具有抗炎、保护内皮作用,从而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症状.其治疗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有益.

  • 替罗非班治疗NSTEACS患者冠脉内血栓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帆;赖沙毅

    目的:评价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消除冠脉内血栓的疗效、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有较大量血栓负荷的患者15例,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给予国产替罗非班10 μg/kg的负荷量,然后以0.15 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 h,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口服、肝素泵入,观察手术成功率、对比给药前后的TIMI血栓分级、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围术期出血倾向及住院至随访6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1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栓明显消退,治疗前后TIMI血栓分级、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大出血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治疗可降低冠脉内血栓负荷,明显降低冠脉内血栓评分,改善TIMI血流及心肌灌注,安全性好.

  •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作者:王光公;王丽霞;段红艳;李永强;黄彦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血小板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CSF者38例,CAG显示无管腔狭窄且无慢血流者25例为对照组,使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C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两组均采用ELISA法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的浓度;进行血常规检验,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密度(PDW).比较两组GMP-140、PLT、MPV的水平,分析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与GMP-140及MPV的相关性.结果 ①CSF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②CSF组GMP-140及MP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③冠状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GMP-140及MPV均呈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体积增大、聚集功能增强,提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处于较高的血小板活化状态,可以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AMI患者PPCI术前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流状态的相关性

    作者:胡圣大;陈光奇;曹明强;李晓波;钱璐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血流状态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598例接受PPCI的AMI(包括STEMI和NSTEMI)患者,依据PPCI前后IRA血流状况分为三组:A组为PPCI前IRA血流TIMI Ⅲ级;B组为PPCI前IRA血流TIMI 0~Ⅱ级,PPCI后IRA血流TIMIⅢ级;C组为PPCI前IRA血流TIMI 0~Ⅱ级,PPCI后IRA血流TIMI 0~Ⅱ级,同时检测各组NLR以及相关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三组间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LR、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hs-CRP、NLR和cTnT值低,而LVEF值高;C组患者hs-CRP、NLR和cTnT值高,而LVEF值低,且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者更常见;C组患者死亡率高,与IRA血流恢复不佳、NLR升高独立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与IRA血流状态独立相关,高NLR预示PPCI前后IRA血流TIMI 0~Ⅱ级的发生率更高.结论 NLR是IRA血流状态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高NLR预示AMI患者预后更差,其对行PPCI的AMI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