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慢血流事件与血浆 D-二聚体水平关系

    作者:葛海龙;史冬梅;王建龙;韩洪亚;刘晓丽;马茜;周玉杰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术时发生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PCI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97例。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 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根据术中cTFC结果将患者分为CSF组和冠脉血流正常对照组,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慢血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计59例(19.8%)患者出现慢血流事件,血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OR=1.276,95%CI:1.132~3.224, P =0.012)、罪犯血管的靶病变长度( OR =1.436,95%CI:0.635~1.382, P=0.037)、血栓负荷评分( OR=1.108,95%CI:1.085~2.103, P=0.018)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 ROC曲线下面积0.783, OR=1.502,95%CI:1.324~2.531, P=0.005)对慢血流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69.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慢血流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预测术中慢血流的发生。

  • 冠脉内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术中慢血流的作用

    作者:李响;王春梅;朱小玲;艾辉;张倩

    目的 观察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直接冠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中慢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缺血性胸痛发作<12h,或≥12h但仍有缺血性胸痛)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行PPCI并于术中出现慢血流的患者187例.根据冠脉内应用药物不同分为两组:即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恢复情况、对收缩压的影响、出血及临床事件发生率.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术前收缩压(P =0.245)、术后达到TIMI血流3级比率(P =0.568)及术后ST段回落率(P =0.824)、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P=0.275)、病死率(P=0.5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显著低于替罗非班组(P=0.018),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P=0.031).虽轻度出血比例替罗非班组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5).两组均无中、重度出血发生.结论 AMI患者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够达到与硝酸甘油同样地改善PPCI术中慢血流的作用,同时并不影响收缩压,安全性高,可能为合并低血压的AMI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选择.

  •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随访

    作者:张伟;孙中华;米杰;罗欢;樊瑞娟;张春晓;齐向前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 coronary flow,SCF)现象的危险因素;通过随访了解SCF患者的预后及导致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因可疑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17 390例,试验组为通过TIMI帧数法筛选的冠状动脉正常但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的患者236例(1.36%);对照组为同期(40 ~50例/年)连续性入选的冠状动脉正常且血流速度正常的患者240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致SCF的危险因素,并对所有研究对象于2012年3月至4月进行随访,了解其不良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情况及导致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结果 (1) SCF组男性比例(76.69% vs.42.08%,P=0.000)、吸烟率(58.48% vs.27.50%,P=0.000)、体质量指数.[(26.78±3.75) vs.926.13±3.20),P=0.043]、血尿酸浓度[(344.90±86.18) μmol/L vs.(304.43±76.44)μmol/L,P=0.000]、血肌酐浓度[(68.27±15.10) μmol/L vs.(60.92±13.17) μmol/L,P=0.000],甘油三酯水平[(1.85±1.23) mmol/Lvs.(1.65±0.81) mmol/L,P =0.037]均高于对照组,而年龄[(55.61±8.15)岁vS.(58.86±8.56)岁,P=0.000]、高密度胆固醇水平[(1.14±0.28) mmol/Lvs.(1.19 ±0.30) mmol/L,P=0.048]低于对照组.(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吸烟、高体质量指数、高尿酸是SCF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3) SCF现象在冠状动脉的分布情况:单支病变7.29%,双支病变26.04%,三支病变66.67%,以三支受累常见.(4)于2012年3月至4月进行随访,随访过程中发现,SCF组2例(0.8%)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例(0.4%)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无猝死事件.对照组均无上述事件的发生.结论 年轻的男性吸烟者更容易发生SCF,较高的体质量指数及血尿酸水平也是SCF的独立危险因素;慢血流现象以三支冠脉同时受累常见;随访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及ACS事件均发生于慢血流组.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并发无再流或慢血流的护理

    作者:安辰鸿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直接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使闭寨的梗塞相关冠脉(IRCA)迅速再通,目前已被公认为是治疗AMI有效的方法.然而,AMI在冠脉成功再通后可出现无再流(no-reflow phenomenon)或慢血流现象(slow-reflow phenomenon),并伴发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剧烈表现,严重者可导致心血管崩溃而死亡[1].我院自2008年3月-2009年3月,对25例AMI直接行PCI发生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作者:黎瑶;陈新云;卢聪;延东娥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末梢灌注延迟,但无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多数患者并无心脏结构及收缩功能异常,但可能出现胸痛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以简便、无创、安全的检查手段确诊并评估CSFP尤为重要.随着近年超声心动图的发展,通过常规超声、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及心肌CEUS等多种超声技术均可对CSFP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文对超声心动图评价CSF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冠状动脉扩张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和预后

    作者:刘锐锋;梁思文;高翔宇;邸北冰;张悦;化冰;赵慧强

    冠状动脉扩张(CAE)定义为冠状动脉管腔局限性或弥散性扩张,其直径超过正常范围的1.5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理表现类似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中层破坏是其特征性表现;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及微循环障碍现象;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上对于大部分患者建议参照冠心病治疗方案予以个体化治疗,硝酸酯类药物应该避免使用;预后上其两年死亡率与三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相当.

  •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的检测水平及意义

    作者:何疆春;杨晔;张宁坤;李田昌;朱智明;刘敏;王兆君;刘英明

    目的:探讨重要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诊断为CSF患者20例,CAG显示无管腔狭窄及无慢血流的正常血流速度(NCF)者24例为对照组,使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C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并分别测定2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2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及血脂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别.CSF组血清MMP-9、TNF-α水平较NCF组明显增高(P<0.05),但2组的hs-CRP、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MMP-9、TNF-α 2种炎症因子可能介导或参与了CSF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血清MMP-9、TNF-α水平的检测及对CSF的诊断有一定的判断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地探讨.

  •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分析

    作者:葛海龙;王玉平;史冬梅;郭永和;刘晓丽;杨丽霞;王建龙;周玉杰;赵迎新

    目的:探讨正常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D-dimer)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179例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评价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根据cTFC结果将患者分为CSF组和冠状动脉血流正常对照组.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Pear-son方法分析cTFC与血浆D-dimer、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F组血浆D-dimer、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93 ±79.62) vs.(215±58.36) ug/L、(35.94 ±6.12) vs.(16.8±5.25) μmol/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imer (OR=1.532,95% CI:1.018 ~2.105,P <0.05)、Hcy(OR=1.375,95% CI:1.125 ~1.986,P<0.05)、吸烟(OR=1.628,95% CI:0.327 ~1.577,P<0.05)是发生CSF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示D-dimer 与cTFC正相关(r=0.593,P<0.05).结论:D-dimer、Hcy、吸烟参与了CSF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正常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冯新星;薛强;张伟华;杨栋;宋雷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中、术后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CSRF或NR)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符合2012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中急诊PCI适应症的1048例AMI患者,根据术后冠脉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与异常血流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及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诊PCI患者中异常血流发生率为18.2%.统计分析表明既往血运重建、killip心功能分级、缺血时间、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病变血管、冠脉弥漫病变、血栓征象、术前血流TIMI分级、瘤样扩张、介入治疗方法及是否使用替罗非班与异常血流相关(P<0.05).应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缺血时间、血栓征象、术前TIMI分级、病变为弥漫病变、介入方式可作为CSFP或NR发生的预测因素,使用替罗非班可作为预防CSFP或NR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时间、血栓征象、术前TIMI分级、弥漫病变、介入方法可作为CSFP或NR发生的预测因素,使用替罗非班可作为预防CSFP或NR的保护因素.

  • 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预防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作者:梁振洋;刘美丽;赵雪东;李毅;王贺阳;赵昕;陶杰;王斌;聂绍平;韩雅玲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预防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或慢血流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及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收治的拟行 PPCI 的 STEMI 患者84例,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仅接受标准剂量静脉注射比伐卢定)40例和试验组(经冠状动脉内推注剂量为静脉负荷剂量50%的比伐卢定)44例。比较两组患者 PPCI 术后靶血管无复流或慢血流(TIMI 血流≤Ⅱ级)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术中[25例(62.5%)比24例(54.5%),P =0.460]、术后[6例(15.0%)比6例(13.6%),P =0.428]无复流或慢血流(TIMI 血流≤Ⅱ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与术后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内应用比伐卢定在预防 STEMI 患者 PPCI 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方面的获益并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探索合适的剂量,并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慢血流发生与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局部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关系

    作者:董梅;任法新;牟楠;张传焕;李建平;陶志刚;杨军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慢血流发生风险与梗死相关动脉管病变局部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关系.方法:共纳入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56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3.5±10.3)岁.PCI术前应用6F DiverCE抽吸导管在导丝支持下,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远端局部取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水平.结果:共计21例(37.5%)患者发生慢血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OR=0.124,95%CI:0.019-0.804,P=0.029)、血栓负荷评分(OR=0.080,95%CI:0.007-0.909,P=0.042)、局部IL-6(OR=0.623,95%CI:0.441-0.881,P=0.007)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局部IL-6(ROC面积0.824,OR=1.704,95%CI:1.274-2.281,P=0.001;理想阈值:≥11.3pg/ml)对慢血流的发生具有重要预测价值(敏感性为73%,特异性为71%).结论: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局部IL-6水平升高与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发生密切相关.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慢血流-无再流与入院血糖水平的关系

    作者:韩雅玲;邓捷;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栾波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慢血流-无再流现象与入院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930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入院血糖的四分位数6.9,8.5,10.2 mmol/L分为Q1组(n=232),Q2组(n=238),Q3组(n=229)及Q4组(n=231)4组,分析急诊PCI中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30例患者中82例发生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率为8.8%.随着入院血糖水平的升高,慢血流(从Q1组=2.2%到Q4组=10.4%)、无再流(从Q1组=2.2%到Q4组=6.5%)、糖尿病(从Q1组=10.8%到Q4组=53.7%)、Killip分级≥Ⅱ级(从Q1组=6.7%到Q4组=26.4%)的发生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并呈线性趋势(P<0.01).血糖水平与年龄(r=0.48,P<0.05)及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呈正相关(r=0.59,P<0.05).入院血糖水平、缺乏梗死前心绞痛、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及Killip分级≥Ⅱ级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预测因素.随着血糖的增高,发生慢血流-无再流的危险性增大.结论:入院血糖水平是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 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佳玉;王德昭;陈威;胡宏宇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52例,按性别分为两组,女性组102例,男性组3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实验室检查、心脏功能和结构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发病年龄大[(66.4±10.6)岁比(58.4±11.1)岁,P<0.001],就诊时间晚[(4.6±4.9)h比(2.6±1.9)h,P< 0.001],GRACE评分高(206.5 ±45.1比186.7±50.5,P<0.001).此外,女性单支血管病变比例低(14.7%比32.6%,P=0.037),术后发生慢血流及使用IABP比例高(11.8%比4.6%,P =0.008;11.8%比5.4%,P=0.026).女性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高敏肌钙蛋白Ⅰ和B型利钠肽峰值均显著高于男性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男性组(53.9%±10.3%比57.9%±8.2%,P<0.001).女性组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组(7.8%比2.3%,P =0.013).结论 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大,就诊时间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重,血管开通后发生慢血流比例高,术后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高.

  • 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治疗无复流及慢血流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浩军;于宗良;顾明;朱建中;谷惠敏

    目的:观察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治疗无复流及慢血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5年1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及慢血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9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分为单纯经指引导管在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的对照组(24例)和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的实验组(25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TFC)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流TIMI分级和校正TIMI帧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血流TIMI分级增加,校正TIMI帧数减少,为[(2.23±0.91)级 vs.(2.74±0.36)级]和[(19.30±17.90)帧vs.(13.70±7.10)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期间对照组发生心力衰竭8例(33.3%)、恶性心律失常7例(29.2%)、心源性死亡1例;实验组发生心力衰竭2例(8.0%)、恶性心律失常1例(4.0%)。对照组较实验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6.7% vs.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远端注射维拉帕米较单纯经指引导管途径能改善冠脉血流,并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慢血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克;刘永晟;王峰;罗玉敏;吉训明

    CREST试验(the 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等研究证实,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1-3].斑块脱落、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仍是CAS中的主要并发症.保护伞的应用提高了CAS的安全性,降低了手术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4].

  •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内造影剂排空延迟186例分型

    作者:朱智明;何疆春;王志国;刘英明;陈宇;李贤峰;徐洪涛;费宇行;高连如

    分析186例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内造影剂排空延迟的结果,根据不同情况和造影剂滞留现象进行分型,分别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Ⅲa型、Ⅲb型和Ⅲc型).结果 以造影剂贴壁Ⅱ型为多见,其次为Ⅲ型,再次则是Ⅰ型.其发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鹏;靳维华;王斌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中出现冠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冠脉慢血流患者按完全随机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硝酸酯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配合常规硝酸酯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心电图ST-T的改变以及冠脉造影时冠脉血流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病情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0.0%(P<0.05);心电图的改善率治疗组为7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6.7%(P<0.05);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慢血流改善的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20.0%(P<0.01).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脉慢血流现象有较好疗效.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梗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高明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梗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现象(CSF)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PCI术后发生慢血流现象患者60例,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未应用IABP治疗,观察组应用IABP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血脑钠肽(BNP)、血肌酐(Cr)、血浆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BNP(326.81±152.82)ng/L、血清白蛋白(43.58±5.91)g/L、Cr(85.37±12.30)μmol/L、Hs-CRP(4.63±0.95)mg/L明显优于对照组(1905.23±142.61)ng/L、(32.18±4.08)g/L、(103.29±10.68)μmol/L、(13.05±2.67)mg/L(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SV水平(49.42±2.87)%、(76.35±4.26)ml均高于对照组(41.96±2.71)%、(69.62±3.92)ml(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血压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梗急诊PCI术后慢血流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脑钠肽、血肌酐等,增强心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超选择应用替罗非班预防慢血流的临床研究

    作者:苏少辉;叶健烽;何小萍;李大强;熊斌;卢炯斌;林爱玲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超选择应用替罗非班预防慢血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意愿将163例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分为常规冠脉内给药组81例和超选择冠脉内给药组82例,分别给予冠脉内替罗非班+血栓抽吸治疗和超选择冠脉内替罗非班+血栓抽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程度、CKMB峰值、CTn-I峰值以及3个月随访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选择冠脉内给药组患者ST段完全回落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冠脉内给药组,CKMB峰值和CTN-I峰值显著低于常规冠脉内给药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常规冠脉内给药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常规冠脉内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选择冠脉内给药组患者随访3个月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冠脉内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内超选择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提高靶病变局部血药浓度,改善即刻的血流,降低慢血流或无复流情况,使术后的ST段完全回落得更快,短期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

  • 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

    作者:文勇军;罗洪春

    目的 探讨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发生无复流及慢血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指引导管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观察组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比较两组的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TIMI血流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矫正TIMI帧数少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67%)少于对照组(3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治疗无复流及慢血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冠状血流情况,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保证其自身健康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9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