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张传好;王友良;应亚草;李勇峰;吴尚峰;冯庆陆;王海洋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的静脉窦血栓患者中,行CT检查11例,MRI+ MRV检查15例,DSA检查8例.结果 CVST直接征象12例,即血栓本身征象:急性和亚急性期CT平扫静脉窦区可见三角形或条索样高密度灶,慢性期为低密度灶;MRI平扫,正常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其内见不同时期血栓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见静脉窦内三角形或条索样充盈缺损.MRV和DSA可见静脉窦内充盈缺损或静脉窦不显影.间接征象6例,表现为脑实质内水肿、静脉性脑梗塞及不典型部位脑出血、脑静脉扩张.其中3例同时可见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论 综合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DSA检查是诊断静脉窦血栓的金标准.

  • MRI监测脑脊液动力学在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岳翠;郏潜新;欧阳林;王文浩;陈懿;肖玉辉;何平

    目的 探讨运用MRI监测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异常在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对75例脑外伤后临床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40例,采用MRI 2D-PC cine法序列,以编码流速20cm/s,于颈1~2椎间隙水平测量患者的脑脊液流速、流量,在其接受尿激酶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复查,并与腰穿脑脊液压力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颈1~2椎间隙水平脑脊液流动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均表现为近似于正弦曲线的双向流动,脑外伤组治疗前收缩期、舒张期脑脊液峰值流速、流量均高于正常人群(P<0.05).经尿激酶治疗后68例患者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其脑脊液收缩期、舒张期脑脊液峰值流速、流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脑脊液流速与脑脊液压力呈正相关(r=0.805,P<0.05),脑脊液向下净流量与脑脊液压力呈正相关(r=0.794,P<0.05).结论 静脉窦血栓形成前患者脑脊液循环动力学会发生相应改变,磁共振PC-cine法可以早期检测出其循环动力学改变,对脑外伤后患者颅内压改变的监测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指导意义.

  • MRI结合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

    作者:段祖耘;王光彬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的MRI及MRV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例经临床证实的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均做MRI及 MRV检查.分析MRI及MRV在该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RI平扫中见正常的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增强MRI见空三角征,MRV见静脉窦闭塞.结论:MRI及MRV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佳诊断手段.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价值

    作者:迟淑萍;李丽新;李蕾;丛林

    目的:评价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均行MRI平扫,其中9例行MRV或MRA检查,6例增强.7例患者同时接受CT检查.结果:①常规MRI检查表现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n=13/14),急性期(n=2/14) 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亚急性期(n=7/14)T1WI、T2WI均呈高信号;慢性期(n=4/14)T1WI、T2WI信号减低,表现复杂.增强扫描可见充盈缺损(n=6/6)及脑回样强化(n=1/6);②MRV(n=9/9)表现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③MRA检查(n=1/1)受累静脉窦异常显影;④7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的患者共22个静脉窦受累,CT检出率45.4%,MRI检出率100%.结论:常规MRI联合MRV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高度敏感性,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 静脉性脑梗死MRI和MRV诊断探讨

    作者:卢万协

    目的 探讨静脉性脑梗死磁共振信号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影像学确诊为20例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DWI和MRV表现.结果 20例MRI显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14例,其中多发病灶8例,单发病灶6例,MRI表现为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双侧丘脑、基底节6例,旱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所有病例均可见脑静脉窦信号异常,表现为脑内一条或多条静脉窦流空信号缺失.MRV见受累脑静脉窦不显影,其中横窦-乙状窦受累8例、上矢状窦受累5例,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同时受累4例,横窦-直窦及大脑大静脉受累3例.结论 MRI和MRV检查相结合是诊断静脉性脑梗死可靠方法.

  • 静脉性脑梗死MRI影像表现

    作者:王凤月;连建敏;李永丽;史大鹏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死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及典型影像学表现确诊的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影像表现,总结其MRI影像特点.结果:MRI显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8例,病变呈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双侧丘脑、基底节病变5例,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Flair相为高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5例,混杂信号8例,其中12例可见脑静脉窦信号异常.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显示脑内1条或多条静脉窦信号缺失,其中横窦-乙状窦受累5例,上矢状窦受累3例,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同时受累3例,横窦-直窦及大脑大静脉受累2例.结论:静脉性脑梗死有其明显MRI影像特征,MRI和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检查相结合有助于该病的准确诊断.

  • 丘脑静脉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作者:卢璐

    目的 探讨丘脑静脉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8例经临床证实为静脉窦血栓引起的丘脑静脉性梗死,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进行MRI平扫、DWI和SWI检查,均经DSA确诊.5例双侧丘脑、基底节区长T1长T2信号;1例双侧丘脑长T1长T2信号,伴胼胝体膝部短T1信号;1例双侧丘脑、基底节区长T1长T2信号,伴右侧丘脑短T1信号;1例双侧丘脑稍长T1稍长T2信号,并累及右侧基底节区和中脑,DWI呈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1例胼胝体膝部、1例右侧丘脑SWI图像上为低信号出血,2例梗死区内灶状出血.MRV与DSA检查结果相一致,5例为双侧横窦、上矢状窦、直窦、窦汇血栓形成;1例为双侧横窦、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1例为右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1例为右侧横窦、直窦血栓形成.结论 临床上遇到双侧丘脑病变,要考虑静脉性梗死的可能.MRI平扫联合MRV是静脉窦血栓引起的丘脑静脉性梗死诊断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SWI可清晰显示微出血,是MRI平扫和MRV极好的补充.

  • 静脉窦血栓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温清;刘人恺;杨春水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静脉窦血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静脉窦血栓患者(84例)和健康对照人群(70例)血浆VEGF水平,随访12个月评估静脉窦血栓患者不良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静脉窦血栓患者血浆VE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195.15±24.62)μg/mL vs.(165.66±20.60)μg/mL(P<0.01)].随访结束后,高VEGF组(31例,VEGF≥200 μg/mL)发生不良事件12例,低VEGF组(53例,VEGF<200 μg/mL)发生不良事件11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另外,不良终点事件发生者(23例)血浆VEGF水平较无不良终点事件发生者(51例)明显增高(P<0.01).结论 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诱导VEGF表达增强,VEGF水平升高越明显近期预后越差,可能与血管源性脑水肿有关.

  • 严重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并血栓形成的治疗

    作者:李光;吴进松;侯前亮;范波胜;张景龙

    目的:探讨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并血栓形成的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例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并血栓患者的治疗方法,手术取栓修补破裂矢状窦,术后持续尿激酶泵入5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7d。结果本组7例均止血成功术后无血栓形成,按GOS评估预后: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并血栓形成采取不同的止血及修补措施是治疗的前提,术后溶栓及防止血栓再形成是治疗的关键。

  • 静脉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表现

    作者:李永丽;赵庆;徐俊玲;张继良;史大鹏

    目的 总结静脉性脑梗死的磁共振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静脉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表现.结果 15例MRI显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额、顶、枕、颞叶皮层及皮层下12例,其中单发病灶6例,单侧多发病灶2例,双侧多发病灶4例;病变呈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双侧丘脑、基底节及脑干对称性病变3例,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12例可见脑静脉窦信号异常.14例MRV显示脑内一条或多条静脉窦信号缺失,其中横窦-乙状窦受累4例,上矢状窦受累2例,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同时受累3例,直窦及大脑大静脉受累3例.结论 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相比有其明显磁共振成像表现特征,MRI和MRV检查相结合可及时而精确的诊断该病.

  • 相关炎性因子对静脉窦血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作者:李屾;刘凯;高远;赵璐;方慧;裴璐璐;王运超;宋波;许予明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D-二聚体及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0-11—2017-01收治的CVST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以及出院随访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2定义为预后良好.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CVST患者预后与三种因子水平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228例CVST住院患者,187例(82.0%)患者预后良好,41例(18.0%)患者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PLR值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267.2±175.6 vs 160.1±86.9,P<0.001),D-二聚体(1.5±2.4 vs 4.2±9.8,P=0.09)和红细胞分布宽度(15.3±4.1 vs 14.8±2.7,P=0.3)在2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60,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7~1.094,P<0.05]、意识障碍(OR 2.497,95%CI 0.971~6.421,P=0.05)颅内出血(OR 5.361,95%CI 1.977~14.541,P=0.001)、PLR(OR 1.007,95%CI 1.003~1.011,P=0.001)、直窦(OR 2.757,95%CI 1.121~6.780,P=0.027)、静脉(OR 4.250,95%CI 1.450~12.454,P=0.008)和预后独立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PLR为168.3时,预测CVST预后不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78.0% 和65.2%.结论 PLR与CVST患者预后独立相关.D-二聚体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不是CVST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 自发性低颅压临床表现及磁共振特点的动态观察

    作者:徐泽红;孙林林

    目的 观察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磁共振表现及其预后转归.方法 通过对55例自发性低颅压(SIH)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对照分析,并进行出院后3个月定期随访,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观察其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直立性头痛、头晕、恶心、颈项强直;头颅MRI示硬脑膜弥漫强化、静脉结构充盈、脑垂体充血、脑组织下沉以及脑静脉窦扩张(橫窦为主)、硬膜下积液;经补液保守治疗后随访至3个月,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结论 自发性低颅压以直立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60 mmH2 O,结合颅脑MRI硬脑膜弥漫性强化可明确诊断,经补液、卧床休息及对症处理,多数长期预后较好.

  • 静脉性脑梗死15例磁共振成像表现

    作者:李永丽;徐俊玲;王凤月;史大鹏

    静脉性脑梗死临床较为少见,多为脑内引流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1],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殊性.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作者总结了2004年至2006年15例静脉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现报道如下.

  • 颅内静脉窦血栓误诊1例分析

    作者:杜坚;刘爱东;李燕宏;张红梅

    髓增殖性肿瘤,特征为血小板水平持续性增高伴功能异常.该病发病隐匿,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高危患者则表现为血栓或出血倾向.现报道1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静脉窦血栓患者,并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较少见的脑血管病,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因较为复杂而常出现误诊.

  • 2D-PC法在静脉窦血栓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秋建;王大巍;束汉生

    目的:探讨运用MRI二维相位对比序列监测枕骨大孔水平颈动静血流及CSF速度.方法:采用2D-PC法,以编码流速设定为70cm/s监测颈动静流速,以编码流速设定为20 cm/s监测CSF流速.于枕骨大孔水平测量高危人群和静脉窦血栓治疗前后的血流和CSF流速的变化.结果:同一组病例左右比较,静脉狭窄或静脉血栓侧血流速度减低,与静脉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并且两侧差异就越明显,P〈0.05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从治疗前至治疗后看均呈下降趋势,治疗后期曲线呈水平样改变.结论:2D-PC法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提高疗效.

  •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建;张小军;王守森;王如密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人群中CVST的总发病率约0.005‰[1].其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已知的就达100多种,包括遗传性及获得性因素,这些因素可引起血液高凝、静脉血流异常和静脉壁炎性反应.本文就CVST的危险因素做一简要的综述.

  • 乳腺浸润癌脑膜转移并发静脉窦血栓致恶性高颅内压1例

    作者:荆鸿道;张晖;王新亮;郭立刚;张文坡;卢进发;苏玉涛;王文犀

    脑膜转移癌少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更少见,误诊率高.本文报道乳腺浸润癌脑膜转移并发静脉窦血栓致恶性高颅内压1例1 病例资料女,53岁,因头痛伴视物模糊40 d及恶心、呕吐26 d于2017年4月入院.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并出现左侧面部及左手麻木.当地县医院行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脑梗死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治疗后麻木症状改善,但头痛仍反复发作,视力进行性下降,外院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MR征象分析

    作者:李新瑜;孙聚葆;张静;张雪林;杨静;倪莉;边静

    目的 总结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MRI及MRV成像特点,提高对其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39例经DSA或临床随访证实的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19例行增强扫描,26例行MR静脉成像(MRV).MRI平扫表现为静脉窦流卒信号消失(38/39),血栓信号随病程长短而不同,急性期(11/38),血栓于T2WI多呈低信号(7/11),T1WI呈等信号(6/11)或略高信号(5/11);亚急性期(17/38),T2WI多呈高信号(12/17)、T1WI也多呈高信号(14/17);慢性期(10/38),T2WI多呈高信号(8/10),T1WI多呈等信号(6/10).增强扫描急性及亚急性期血栓均表现为受累静脉窦充盈缺损,慢性期多表现为血栓明显不均匀强化(6/7),静脉窦壁增厚毛糙.67%(26/39)病例出现闭塞静脉窦相应引流区域脑组织肿胀甚至出血,增强扫描肿胀区可出现异常强化(8/17),脑膜亦可强化(6/17);同时在闭塞静脉窦引流区可见多发强化血管信号(12/17).23例26人次MRV均可显示闭塞静脉窦血流信号缺失,其中2例治疗后静脉窦再通显示为不规则血流信号形成.结论 MRI结合MRV是CVST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有助于CVST的早期诊断及排除诊断.

  • 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脑实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作者:张雪辉;王钦习;陈祥民

    目的 探讨急性期静脉窦血栓脑实质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及其发生机制.资料与方法 对行DWI检查的14例急性期静脉窦血栓患者的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3例DWI图像上有异常改变.25个非出血灶表现为高信号.11个病灶ADC值降低,14个病灶ADC值升高.5个出血灶表现为中央低信号,周边不规则高信号,其ADC值降低.结论 急性期静脉窦血栓脑实质改变比较复杂,DWI图像可以证实静脉性梗死的病理过程.

  • 1例静脉窦血栓患者的药学监护

    作者:杨飞;齐晓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静脉窦血栓患者个体化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监测国际化标准比值( INR),分析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因素及患者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华法林用药教育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长期抗凝效果。结论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因素较多,药师应积极开展合理有效的药学服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32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