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超声心动图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室间间期优化

    作者:孙欣;王浩;江勇;丁立刚;张红菊;吴伟春;王吴刚;霍顺伟

    目的 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定量评价个体优化设定室间(VV)间期的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效果.方法 26例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的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三腔起搏器安置术后先采用起搏器默认参数,术后1周内在超声指导下进行个体起搏参数优化.优化时,先根据二尖瓣前向血流频谱形态及速度时间积分(VTIMv)得出佳房室(AV)间期后,再根据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VTIAo)及组织多普勒测量得出的收缩不同步指数(SDI)判定双室顺序起搏时个体佳VV间期.结果 26例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个体优化后,佳VV间期均为左心室提前起搏,范围在4~40 ms,个体差异明显.个体优化设定VV间期后VTIAo和做功指数(MPI)测值分别为(22.3±4.5)cm、(0.78±0.18),双室同步起搏时的测值分别为(20.8±4.9)cm、(0.86±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5、3.217,P均<0.05).VTIAo进一步增大,MPI则进一步减小;经个体优化佳VV间期后室间机械延迟(IVMD)、SDI、收缩后缩短现象(PSS)测值分别为(-24±19)ms、(12.1±2.9)、(30.8±16.7)%,双室同步起搏时的测值分别为(-32±19)ms、(14.3±2.6)、(38.3±1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0、4.592、3.250,P均<0.01).心室内及心室间同步性进一步改善,IVMD、SDI、PSS更加减小.结论 经个体优化设定心室起搏顺序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更好,心室的收缩协调性得到了大程度的改善.常规超声心动图,尤其是频谱多普勒,在个体优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多普勒能够定量评价心室收缩同步性,阐释发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机械运动机制,在同步化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 左心室收缩的同步性、评价方法及其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孙奇;张澍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病治疗上的难题,虽然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心力衰竭的预后有所改善,但仍保持较高的病死率.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苗头,为心力衰竭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CRT的基本原理是纠正心脏电机械,特别是左心室电机械的不同步性,使心脏收缩再同步化,从而改善心功能.本文就左心室同步收缩的病理生理、评价方法及其在CRT中的应用作一简述.

  • 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27例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探讨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心内科确诊为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并进行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27例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分钟步行距离等指标。结果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6个月复查,QRS、LVEF、LVDd、LVSd、MR、6分钟步行距离等指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再同步化治疗能明显改善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运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9例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本文通过观察探讨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疗效,进而得出结论再同步化治疗能明显改善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1例11岁患者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护理

    作者:陈莉

    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而永久起搏器的置入使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各房室腔的再同步化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对抢救病人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起搏器植入通常情况下是经心脏介入手术放置起搏电极于心内膜,而经心外科手术植入心外膜起搏器较少.我科成功为1例11岁患者安装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心律失常机制与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

    作者:吴梅君;徐耕

    再同步化治疗(包括右心室内膜和左心室外膜起搏)改善心脏输出,但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在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中仍很高.研究表明,逆转心室壁激动方向有致心律失常作用.逆转正常激动顺序延长了QT间期和增加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本文对CRT致心律失常的基质及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再同步化治疗对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疗效的分析

    作者:魏钟海;李晓宏;蓝荣芳;徐伟

    目的 探讨对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改善有影响作用的因素.方法 选取在鼓楼医院成功植入CRT的43例患者,搜集其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的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能影响术后LVEDd改善程度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基础心电图的QRS时限、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性别,是否为缺血性心肌病,术前的LVEDd,术前心电图是否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电极的位置,二尖瓣返流程度均对LVEDd的改善程度无显著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VEDd、性别、是否有糖尿病3个因素与LVEDd的改善程度线性相关,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17(P=0.026)、-0.23(P=0.052)和-0.18(P=0.084).结论 术前的LVEDd、性别、糖尿病史与术后LVEDd改善程度线性负相关,相关程度较弱,但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探讨

    作者:刘福颂;潘瑜;周长勇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尽管在过去的20余年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制剂及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心力衰竭的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患者的预后仍很差,一年后死亡率仍高达50%以上.心脏移植虽是治疗晚期CHF的金标准,但供体的缺乏和排斥反应限制了它的应用,永久性埋植人工心脏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心肌成形术的长期效果也有争论.近几年来国内外兴起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对治疗心衰患者已初露端倪.本文就其作用机制、操作方法、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综述如下.

  •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张蕾;李霞;张华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疾患.近半个世纪以来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经规范的药物治疗后,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仍十分严峻,而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的心脏再同步化、左心室辅助装置、基因治疗等非药物治疗策略已逐渐显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就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非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陶四明;韩明华;郭涛

    心电学异常往往合并心衰共存于心肌病患者中,异常的心电顺序使心脏收缩和舒张不协调,从而损害心功能.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应用心脏起搏可使心脏活动再同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认为心脏再同步化疗法是严重心衰合并心电学异常患者的一种理想的非药物辅助治疗选择.其潜在的机制包括:心脏整体活动的再同步化,拮抗神经内分泌活性、逆转心脏重塑,抗心律失常等.该方法有严格的适应证,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文章综述了心脏失同步化的病理生理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