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 PAIgG 及其与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关系

    作者:李敏;胡清;孙明瑾;曾玉琴;蔡俊玮;郑雪娜;李雪锋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46例SLE患者(病例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血小板抗体PAIgG和血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水平;采用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表达率。分析患者血清PAIgG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小板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t=-8.125,P<0.01),而 PAIgG 水平, GMP-140水平, PAC-1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 =-5.264、-3.244、-2.331, P <0.05)。相关性研究表明,病例组患者 PAIgG 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性( r=-0.223,P<0.01),而与GMP-140浓度及PAC-1表达率水平呈正相关性( r=0.532,P<0.05;r=0.614, P<0.05)。结论 SLE患者体内血清抗血小板抗体PAIgG水平显著增加,血小板数量下降。 PAIgG水平的变化可能与血小板活化,聚集力增加有关。

  • 残余血小板活性和 CYP2 C19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乔蕊;杨硕;李蕾;张捷

    目的:评价RPA和CYP2 C19基因多态性与ACS临床缺血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和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入选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的ACS患者202例[男66%,(63±11)岁],使用全血电阻法方法检测RPA,并测定每个患者CYP2C19多态性。平均随访16个月记录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采用ROC曲线定义RPA判断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的截断值;RPA和CYP2C19多态性与临床结局的关系评价采用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CYP2C19*2型基因(681G>A)的携带率为52.5%,*3型基因(636G>A)的携带率为12.9%。二磷酸腺苷( ADP)诱导的RPA在CYP2C19*2或*3型的纯合子组、杂合子组和野生型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318,P=0.009);而花生四烯酸( AA)诱导的RPA(χ2=2.441,P=0.295)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χ2=0.513,P=0.774)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随访中18例(9%)患者发生了缺血事件,缺血事件组ADP和AA诱导的RPA高于与未发生缺血事件组[(8.6±4.8)Ω比(5.2±3.7)Ω, P=0.013;(8.6±6.8)Ω比(1.6±3.7)Ω,P<0.001)]。 ROC分析显示以6.5Ω( ADP为诱导剂)和2.5Ω( AA为诱导剂)为RPA截断值,对缺血事件发生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和9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6%和29%。生存分析显示是否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存在显著性差异(HR=2.86,χ2=11.27,P=0.0008);而是否为阿司匹林低反应(HR =1.77,χ2=1.74,P=0.19)和是否携带CYP2C19*2或*3型基因(HR=0.89,χ2=0.12,P=0.73),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ACS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携带功能减低的CYP2 C19基因型虽然可影响RPA水平,但尚不支持其与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相关。(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911-916)

  • 加强血小板功能试验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王建中

    可用于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监测的血小板功能试验有多种,可根据不同药物选择监测试验,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剂的监测.不同血小板功能试验确认的药物抵抗性存在差异,与临床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有待确认.

  •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作者:田然;曾勇

    抗血小板治疗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作为冠心病患者主要的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方式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研究显示在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仍然会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因此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抵抗现象越来越引起关注.通过临床监测血小板功能可以及时识别这部分患者并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从而可能使这部分患者获益.目前为止很多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手段已经应用于临床,用来监测及评价冠心病患者预防和治疗血栓事件的疗效.这些检测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剂.通过不同检测方法测定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结果不同,并且和临床不良事件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 国内凝血试验常规检查的热点话题与思考

    作者:丛玉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临床检验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极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困惑与问题.本文总结了临床实验室常规检验工作中静脉血栓和血友病实验诊断、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学评估和质量管理的进展,对促进临床实验室开展出血与血栓性疾病常规检验,提高检验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 应用血小板图和快速血栓弹力图评价体外凝血功能

    作者:李健;丛玉隆;李祖兰;杨丽;王成彬;雷芙蓉

    自的 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抑制剂阿昔单抗在体外抑制全血中血小板来观察血小板图(PlateletMapping(R))技术的方法学可靠性,并对血小板图和凝血激活检测试剂盒(Rapid TEGTM,快速血栓弹力图)两种方法进行评估.方法 根据临床性能评价的要求,将不同浓度的阿昔单抗与健康志愿者全血混合后进行血小板图测试,并用Rapid TEG试剂盒测定肝素抗凝血的活化凝血时间(TEG(R) ACT)等参数,计算两种方法的线性、重复性和有效性.结果 随着阿昔单抗浓度的升高,除纤维蛋白原以外各激活方式凝集曲线的MA都有明显的线性减低;在(1~4)×10-2 mg阿昔单抗作用下,不同通道和系统的血小板抑制率重复性良好(CV<10%);加入阿昔单抗后,AA激活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由28.0%±2.8%升至63.4%±0.0%(t=21.9,P<0.01);ADP激活途径血小板抑制率由35.9%±0.56%升至91.4%±1.1%(t=58.9,P<0.01).TEG(R) ACT与肝素呈现明显的剂量线性关系;快速血栓弹力图检测参数除R以外,K、α、MA和TEG(R)ACT的测量重复性良好(CV<5%).结论 血小板图能够灵敏地反映出血小板所受抑制程度的不同,具有良好的测量精密度和剂量效应关系.Rapid TEG在以TEG(R) ACT监测肝素浓度的同时,还提供了对总体凝血功能的分析.

  • 第二届Sysmex血栓、止血学术研讨会通讯

    作者:

    由威士达医疗有限公司承办为期3天的第二届Sysmex血栓、止血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9月26日在中国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圆满结束。 来自全国各地的检验界代表共计35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中国医科院血液学研究所李家增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研究所的王鸿利教授、北京朝阳医院许俊堂博士、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副研究员、日本Sysmex公司彭作辉博士等国内血栓、止血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应邀出席了大会。中国医科院血液学研究所李家增教授应邀担任大会主席。会上,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在题为《血小板功能测定几种试验临床价值探讨和选择》的学术报告中对血小板功能试验的临床价值做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检测血小板功能的试验方法的选择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观点,激发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研究所王鸿利教授、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副研究员、北京朝阳医院许俊堂博士及日本Sysmex公司彭作辉博士也分别将各自在血栓、止血治疗与检测方面所得的研究成果及其进展向与会代表做了详尽的讲解。代表们积极发言对相关课题进行了生动的讨论,并一致认为此次大会对国内血栓、止血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总结和推进的积极作用。代表们对主办此次大会的威士达公司多年来为推动国内血栓、止血研究所做的工作表示认可和感谢。

  • 一种新的血小板活化释放试验监测阿司匹林的治疗反应

    作者:龚岩;王建中;屈晨雪;袁家颖;汪润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血小板活化释放试验用于监测阿司匹林的治疗反应.方法 采用ARA活化抗凝全血中血小板,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MPC的变化.抽取5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取血后迅速混匀,用于MPC、LTAARA和血小板CD62P表达的检测,以优化检测条件,包括ARA活化浓度(分别为0、0.5、1.0、1.5、5.0、10.0 mmol/L)的选择和ARA活化血小板时间的选择(37℃水浴中5、10、20、30、40、50、60、70、80、90 min);评价该方法的稳定性(取血后0、1、2、3 h分别检测)、重复性(MPC、LTAARA、血小板CD62P表达的检测分别重复测定10次,计算批内及批间CV);并通过体外乙酰水杨酸试验验证该方法监测阿司匹林治疗反应的可行性.ARA活化血小板后用CD61-PerCP和CD62P-PE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CD62P表达阳性的血小板百分率,对MPC与CD62P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选择口服阿司匹林至少7 d的患者为服药组,共93例;选择未口服或停止口服阿司匹林7 d以上的患者为对照组,共100例.用该方法检测服药组与对照组患者ARA(终浓度0.5 mmol/L)活化前后MPC的变化,并与LTAARA方法进行比较,评价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ARA终浓度为0.5 mmol/L时,血小板活化充分,MPC与血小板膜表面CD62P呈负相关(r=-0.755,P<0.01).37℃水浴活化30 min后MPC达到稳定,取血后室温3 h内MPC保持稳定,新鲜全血MPC的批内CV为1.35%,固定质控全血批间CV为0.71%和0.74%.随着全血中乙酰水杨酸浓度升高(0~6.95 μmol/L),ARA活化血小板后MPC逐渐升高,CD62P逐渐减低,二者呈负相关(r=-0.765,P<0.01).服药组MPC差值为(8.2±8.6)g/L,MPC变化率为(3.4±3.6)%,对照组分别为(37.4±10.3)g/L、(15.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22、22.409,P均<0.01).MPC变化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当临界值为8.7%时,其监测阿司匹林治疗反应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99.0%.MPC变化率与LTAARA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720,P<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监测阿司匹林治疗反应的血小板活化释放试验,可以替代LTAARA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 评价血小板分析仪PL-11监测正常人短期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关杰;任军伟;朱远;李莉;李祖兰;邓新立;丛玉隆

    目的 通过与4种常见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比较,评价一种新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PL-11.方法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013年7至8月选择解放军医学院2012级健康学生志愿者20名,用PL-11与光比浊法(LTA)、VerifyNow和血栓弹力图(TEG)同时监测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变化,分析评价服药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和不同方法的一致性及各方法监测药物治疗反应性的临界值.结果 监测阿司匹林治疗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PL-11与LTA、VerifyNow、TEG相关性分别是0.614、0.829、0.697.Bland-Altman分析PL-11与LTA结果,基础值结果偏差为1.94%,治疗期间结果偏差为24.02%.花生四烯酸诱导的PL-11监测阿司匹林反应性临界值为33.3%.监测氯吡格雷治疗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PL-11与LTA、VerifyNow、TEG相关性分别是0.767、0.851、0.608.Bland-Altman分析PL-11与LTA结果在基础值和治疗期间,偏差分别为3.01%、6.56%.二磷酸腺苷诱导PL-11监测氯吡格雷治疗反应性临界值为66%.结论 不同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监测抗血小板治疗时结果存在差异.PL-11在健康志愿者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时具有较好的治疗监测能力.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高血小板活性及功能检测的意义

    作者:李梦梦(综述);李全;陈方(审校)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高血小板活性(HTPR)是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再发不良心脏事件的重要原因。血小板功能检测是诊断HTPR的重要依据,尽管支架置入术后是否需要常规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尚存争议,但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改善HTPR患者的临床预后。本文就HTPR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必要性做一综述。

  • 血小板功能检测对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

    作者:徐娜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有效措施,但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反应多样性对抗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了影响.多项研究证实血小板高反应性是PCI后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因子,且相关指南推荐在部分高危患者中行血小板功能检测以指导个体化抗栓治疗.但血小板功能检测与出血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相对缺乏,且不同研究结果不一致.本文将对血小板功能检测与PCI后出血事件相关性的新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及个体化抗栓治疗提供参考.

  •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中的作用

    作者:吴思婧;赵迎新;周志明;刘巍;申华;王乐;于一;贾硕;周玉杰

    抗血小板治疗现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尤其是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均须接受阿司匹林与P2Y12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而不同患者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并不完全一致,由此引发心内科医生的疑问: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否可以预判患者血栓/出血风险?能否指导患者的治疗策略?本文将从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P2Y12受体拮抗剂的血小板反应多样性、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血小板功能与临床事件关系及现有专家共识推荐等几方面进行回顾与分析。

  • 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伟;宋现涛

    通常把常规治疗剂量氯吡格雷在血小板功能试验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作用,仍有临床事件的发生,称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或无反应,即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由于检测方法的不同,对CR并没有一致性的标准,而现在采用的均为经验性标准.目前氯吡格雷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1].外因主要包括患者依从性差、肥胖、糖耐量异常、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内因主要包括氯吡格雷从肠道吸收,代谢过程及作用于血小板受体的基因多态性.近年来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是CR的首要因素.

  • 老年查体人群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现况分析

    作者:于茜;王凡;刘宏斌;肖湖南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查体人群中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现况及起效概况。方法入选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体检的老年人(≥60岁)共955人。依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药物种类分为4组:阿司匹林组(n=368),氯吡格雷组(n=115),双抗(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组(n=43)和无药物组(n=429)。收集基线资料并完成血栓弹力图( TEG)测定,描述分析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有效性情况,探讨影响抗血小板疗效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4组人群间的年龄分布、吸烟者比例以及具有卒中、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者的比例、白细胞( WBC)计数、血小板( PLT)计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的花生四烯酸(AA)途径几近起效,氯吡格雷组的二磷酸腺苷(ADP)途径以及双抗组的AA途径和ADP途径均在起效范围内。氯吡格雷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76.52% vs 45.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WBC、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LDL-C增加出血风险,年龄、PLT、eGFR、HbA1c和APTT增加血栓风险。结论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况较为满意,可使老年人获益。

  • 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静;张微微;李莹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 mg/d,48 h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给予阿加曲班20 mg,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加用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持续应用.测定2组治疗前后次日晨、48 h、第7、14天的血小板聚集率(PA),并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的变化.结果 阿加曲班组治疗后48 h、第7天的PA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的PA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氯吡格雷治疗后次日晨、第7、14天PA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阿加曲班组治疗前同治疗后次日晨、第7天PA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同治疗后次日晨、第7天P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PA增加.

  • 血栓弹力图研究进展概况

    作者:蔡毅;崔华;范利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栓粘弹力的变化并以图形的方式动态反映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纤溶功能的方法.与传统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聚集率等方法相比,TEG可对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功能及纤溶过程等进行全面评估,并对临床用药进行个体化指导[1].2004年,作为TEG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小板图(Platelet Mapping)获得专利并正式上市,为临床带来了快速、便捷、准确的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技术.2006年我国将TEG正式作为临床选择血制品的客观依据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监测方法.2007年中国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推荐应用TEG指导休克患者的容量复苏和液体种类的选择.2008年欧洲心胸外科抗血小板抗凝管理指南推荐TEG用于指导术后输血.目前,TEG已在40多个国家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脑卒中、围术期、创伤救治和成分输血等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监测[2].我们将TEG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 VerifyNow-P2Y12系统评估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性的临床应用

    作者:林少沂;崔翰斌;陈晓敏;王胜煌;周宏林;杜为平;叶红华;潘伟民;杨锐;丰明俊;胡烨文;王勇;王世奇

    目的 临床评估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性,探讨氯吡格雷低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人选99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规律服用氯吡格雷1周以上的冠心病患者,通过VerifyNow-P2Y12系统检测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状况,并分别以血小板基线活性、P2Y12反应单位(PRU,代表血小板残余活性)及血小板抑制率来表示.详细记录所有入选者抗血小板药物的服用剂量和疗程、合并用药情况以及临床基线特征等.本研究以PRU≤240为标准,将氯吡格雷服用后血小板反应性分为正常反应及低反应(即氯吡格雷抵抗),后者进一步根据基线活性及抑制率水平分为Ⅰ型(即基线相关型,假性抵抗)、Ⅱ型(抑制率相关型,真性抵抗)和Ⅲ型(复合型)3种亚型.结果 99例受检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者48例(48.5%),其中Ⅰ、Ⅱ和Ⅲ型抵抗分别为9例(9.1%)、27例(27.3%)和12例(12.1%);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血小板基线活性较高(P<0.01),同时PRU增高的人群比例较高(P<0.01),女性为Ⅰ型抵抗的预测因素(OR=6.500, 95% CI2.295 ~ 18.407,P<0.01);而体质指数(BMI) >24 kg/m2与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显著相关(P<0.05),提示为Ⅱ型抵抗的预测因素( OR=3.207,95%CI1.375 ~7.485,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合用泮托拉唑等因素与基线活性及血小板抑制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VerfyNow-P2Y12系统检测提示,氯吡格雷Ⅰ型抵抗因血小板基线活性过高所致,女性为高基线活性的独立预测因素;Ⅱ型抵抗因血小板抑制率过低所致,与氯吡格雷药理作用减弱有关,超重为其影响因素;Ⅲ型抵抗同时存在高基线及低抑制率的特征;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及合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等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 血小板功能系列检测对接受复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梦梦;李全;任学军;玉献鹏;何继强;高阅春;吴长燕;罗亚玮;张宇晨;陈方;张晓玲

    目的 评价血小板功能检测(PFT)对复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复杂PCI治疗的60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在PCI术后的第1、6和12个月使用透光率比浊法检测血小板功能,并计算其平均值,治疗期间高血小板活性(HTPR)定义为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平均血小板聚集度≥40%.受试者根据平均ADP聚集度分为HTPR组(ADP≥40%)和非HTPR组(ADP< 40%),并进一步将HTPR组患者分为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及延长DAPT亚组.随访观察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两组间MACCE发生率,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565例患者完成了随访,随访时间为(28.47 ±7.45)个月,HTPR组患者285例,非HTPR组患者280例.随访期间共发生33例MACCE,其中HTPR组29例(8.42%),非HTPR组9例(3.21%).Kaplan-Meier分析显示HTPR组患者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HTPR组(log-rank检验,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TPR是接受复杂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9,95%CI 1.23 ~ 5.85,P=0.01).PCI术后不同时间DAPT亚组间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T系列检测能够预测复杂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结局.

  • 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钟桃娟;刘品明;王景峰;萧湛潮;柯于梵;李兆文;李沛樟;李淑敏;周淑娴

    目的 探讨不同P2Y12受体抑制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为国人使用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提供数据.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 1年10月至2014年2月澳门镜湖医院心脏科连续性收治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74例,其中男性135例,平均年龄(67.8±11.8)岁.PCI术后连续服用阿司匹林和1种P2Y12受体抑制剂,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按P2Y12受体抑制剂不同分为氯吡格雷组、普拉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采用VerifyNow P2Yu系统在DAPT≥5 d后检测血小板功能,根据P2Y12反应单位(PRU)区分为抗血小板治疗后高血小板反应性(HPR)(PRU≥208)和非HPR(PRU< 208),对HPR患者调整DAPT方案≥5d后再次检测血小板功能.结果 氯吡格雷组113例(64.9%),普拉格雷组20例(11.5%),替格瑞洛组41例(23.6%).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后呈HPR共57例(占32.8%),主要为氯吡格雷,占55例(55/113,48.7%).氯吡格雷组、普拉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对血小板反应性的抑制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Y12抑制率分别为28.2%±23.5%、61.4%±26.7%和81.3% ± 19.8%,P<0.05);3组治疗不同时间段检测的血小板反应性不同,在治疗早期其差异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治疗后HPR者替换为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后,能更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P<0.05).结论 新型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能更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为氯吡格雷治疗后HPR者、临床或PCI显示出高血栓风险的ACS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相关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学斌;马聪;王倩;赵强元;杨明;刘敏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 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2012年3-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246例,男113例,女133例,年龄60.2±15.3岁,病程5~22年.根据有无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n=106)及有并发症组(n=140).以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等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有并发症组TG、TC、LDL-C、MPV、PDW、P-LCR、FIB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及对照组(P<0.05),PLT、APTT、PT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及对照组(P<0.05),HDL-C水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高黏度、高凝状态,易发生血管并发症.及时进行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6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