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危重症抢救中医护人员锐器损伤的危害及预防

    作者:刘印;刘伟;谢雄

    锐器损伤是医护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对医护人员构成极大危险,急危重症的抢救及外科医师是发生锐器损伤的高危人群.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卫生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的职业因素,自1981年MC Comick等[1]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卫生人员的危害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危害性及防护展开了较多的研究,加强医护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也就更为迫切.

  • 基于Delphi法的贵州省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养目标研究

    作者:梁园园;江智霞;何琼;周静;雷丹;张永春

    目的 构建符合贵州省情的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养目标.方法 运用Delphi法对24名省内专家进行两轮咨询,采用重要性赋值平均分配法与百分权重法确定培养目标各指标的权重.结果 构建了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养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其中具体目标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咨询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6%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98,一、二级指标Kendall'W系数分别为0.690和0.374.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行性,为贵州省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设置课程内容、遴选教学方法、制定评价体系提供重要依据.

  • 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标准化转运确认单的应用研究

    作者:罗珊;张沁莲;董金彦;李瑞艳;王慧

    该文针对急诊科危重患者在住院交接过程中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自行设计标准化转运确认单,对转运过程的5个环节进行细化,包括接到转运通知、转运前准备、转运过程、转运到达、转运结束.应用标准化转运确认单后共转运危重患者1 336例,不仅缩短了转运时间、降低了在转运过程中异常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患者对转运工作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保证了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 肢体功能锻炼强度对外科ICU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叶向红;江方正;郑桃花;彭南海;李维勤

    目的 研究运用卧床运动治疗器加强功能锻炼在外科危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外科ICU允许进行床上功能锻炼的危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APACHEⅡ)评分均≥8分,预计卧床≥7d.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卧床运动治疗器,自运动开始5d内达目标运动量;对照组采用常规床上锻炼方法.结果 2组锻炼前后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肌肉总量和骨骼肌从锻炼后第7天开始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第7、14天实验组脂肪含量、躯干和四肢水分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实验组锻炼第14天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提高(P<0.05);实验组免疫指标(CD4/CD8)从锻炼第3天即开始升高,第7天、14天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明显(P<0.01);实验组首次下床时间、住ICU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借助卧床运动治疗器促进卧床患者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节省护士工作量,有助于促进重症患者的康复.

  • 预警分级管理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作者:万林;施素华;黄榕;孔悦;殷婷婷;程玉红

    目的 通过对危重患者由病房至ICU院内转运的流程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转运质量.方法 首先成立项目团队,明确质量改进目标,分析病房至ICU的转运现状,发现转运问题,从病情、设备、转运人员3方面建立预警分级管理,再将预警分级管理方案运用于院内转运流程中并评价效果.结果 方案实施前后危重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后转运时间明显缩短(t=3.833,P<0.001),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x2=7.909,P<0.001).结论 预警分级管理方案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效率和转运安全.

  • 危重病人院间转运的研究现状

    作者:容桂荣;肖军

    危重病人院间转运是指转运医院有组织、有准备地派专业医务工作者到基层医院转运危重病人到专业医院治疗的过程[1].有学者将这一概念称为流动的ICU(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s, MICU)[2].

  • ICU危重患者诊断性失血及其血液保护的研究进展

    作者:封秀琴;朱祎容;梁皎;鲁海飞;陈建裕

    贫血是ICU危重患者常见的问题.国外的一组资料表明,患者入ICU后前3d血红蛋白至少以每天5g/L的速度下降,在败血症等危重患者中还会继续下降[1-4].

  • ICU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护理进展

    作者:赵学英;阙呈立;邓兰芬

    临床上重症患者常出现高血糖,即使既往没有糖代谢紊乱的基础病史,应激性高血糖亦非常普遍[1].严重的疾病状态可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机体严重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应激性高血糖在ICU患者中较为常见[2].

  •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伟鹤;鲁梅珊;郭海凌;刘华平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过程中易出现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现象,其发生率高达30.5%~65.7%,是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1-3].护士在患者的营养管理中起关键作用,合理的评估和预防措施对改善患者的不良临床结局、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评估、预防、治疗措施等进行综述,旨在为医护人员科学合理地实施肠内营养,减少危重症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提高其营养支持的效果提供借鉴与参考.

  •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林;施素华;孔悦;殷婷婷;程玉红

    危重患者是指那些病情严重而且复杂,病情变化快,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这些患者通常有多脏器功能不全,需要严密的、连续的病情观察和全面的监护与治疗[1].危重患者转运安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2015年“患者转运”已被列为美国医疗机构关注的10大患者安全问题之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涉及病情、设备、转运人员等多个环节,转运风险普遍存在[24],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5],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危险[6].有计划、有组织的转运过程能有效防范转运风险,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而院内转运作为ICU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4,7],是危重患者住院期间必不可少而又非常重要的环节[2].

  • 移动ICU的构建和应用效果

    作者:赵伟英;金静芬;王志娟

    目的 提高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加强对危重患者转运的管理,确保危重患者的安全.方法 针对重症患者转运中存在的问题,在2012年构建并实施按监护室标准配备的移动ICU,以专业化转运人员、监护和生命支持设备、二级救护站点、转运流程和预案为要素,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完成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结果 共成功转运患者214例次,一次转运成功211例次.本组中有3例机械通气患者在转运起始阶段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即刻返回ICU,病情稳定后再次转运成功.本组无人工气道移位和意外死亡等情况发生.结论 移动ICU转运延续了监护室环境和危重病管理水平,可降低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的安全性.

  • 双导丝螺旋型鼻肠管用于危重患者置管的方法及护理

    作者:蓝惠兰;陈纯波;黄碧灵;谭杏飞;廖游玩;叶珩;曾红科;蒋文新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双导丝肠内置管方法与护理.方法 50例危重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双导丝置管.①监测置管前、中、后患者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及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的情况;②对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及置管成功率进行比较.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41例导管端置于幽门后,成功率为82.0%;平均置管时间(24.5±4.9)min;置管过程中患者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加快、平均动脉压升高,与置管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置管结束后1h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恢复到置管前水平;置管对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5);未发生严重置管并发症.结论 螺旋型鼻肠管双导丝肠内置管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电磁导航定位法在危重患者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中的应用

    作者:张萱;向明芳;周华丽;李丹;缪莎

    目的 探讨电磁导航定位法在危重患者床旁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ICU在床旁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营养支持患者90例临床资料,按置入的鼻空肠营养管类型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盲视置入FLOCARE-螺旋型鼻空肠营养管,实验组40例采用电磁导航定位法置入Corflo-10FR鼻空肠营养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置管成功者所需置管时间、置管后生命体征恢复时间.结果 实验组40例患者中37例置管成功,成功率92.5%,对照组50例患者中38例置管成功,成功率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6,P=0.037);两组置管成功者所需置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2,P<0.001),置管后生命体征恢复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01).结论 采用电磁导航定位法为危重患者床旁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操作时间短、安全、成功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 危重病人亲属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颖敏;尤黎明;罗志民

    目的 探讨危重病人亲属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危重病人亲属需求量表,对120例危重病人亲属进行调查.结果 危重病人亲属认为重要的是保证病人安全的需求,其次是接近病人、获得信息、支持的需求和舒适的需求.病人亲属的人口学特征影响其某些需求,而病人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与亲属的需求无相关性.手术病人与非手术病人亲属有5项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护理人员应准确评估病人亲属需求的重要性,注意影响需求的因素,以便为亲属提供有效的帮助,维持家庭结构的健康和功能.

  • 危重病人床上浴双人操作法的应用体会

    作者:李华;蓝惠兰;黄碧灵;廖游玩;谭杏飞

    为探讨危重病人床上浴佳操作方法,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翻身,采用了两名护士同时为病人擦浴的方法.操作中危重病人各种管道通畅、无脱落,病人舒适、安全.认为危重病人床上浴双人操作法比单人操作法省力,病人也更安全.

  • 1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的护理

    作者:黄光琴;高春华;冯洁惠;丰玲;董真源;洪芳;王薇

    总结1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的护理要点.严密监测病情,做好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人工肝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护理,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是成功抢救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提高危重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本组11例患者治愈出院,4例死亡.

  •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用间歇推进法盲插螺旋鼻肠管的效果研究

    作者:徐灿;王文丽;易容芳;赵丽萍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用间歇推进法盲插螺旋鼻肠管的效果.方法 将112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推进法插管,即徒手将螺旋形鼻肠管盲插入胃内后,每隔30~60min推进5cm,同时等待该段时间内通过肠蠕动使肠管下行通过幽门到达小肠;对照组将螺旋形鼻肠管盲插入胃内后,预留需要置入的长度悬空固定于耳垂,等待48h,依靠胃肠蠕动将鼻肠管送达小肠.观察比较两组的48h插管成功率、实施肠内营养所需等待时间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91.07%(51/56)的患者48h插管成功并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32.15%(18/56)的患者48h插管成功并开始实施肠内营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1,P<0.01);在插管过程中,观察组有6例出现鼻黏膜轻度出血,对照组5例出现鼻黏膜轻度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P>0.05);两组患者插管时均无呼吸道异位或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间歇推进法提高了盲插螺旋肠管成功率,适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 13例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

    作者:潘红;黄琴红;蔡英华;许正红;朱亭立;许红阳

    总结13例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经验.组建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制订规范化的流程、应用《ECMO转运核查单》是确保安全转运的关键.转运前病情评估和预处理、转运途中同质化护理、转运后有效交接是护理要点.6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顺利完成CT检查,5例再次肺移植患者和2例待肺患者成功转入手术室.

  • 低血清肌酐对危重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曹隽;沈隽;祝禾辰;曹同瓦

    目的 了解危重患者中低血清肌酐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于华山医院ICU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低血清肌酐的分布,对不同肌酐值进行分组,比较住院时间、预后等特征差异,并对有差异的结果行线性或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病例113例,入院时低血清肌酐者23.9%,住院期间有低血清肌酐者占53.1%.血清肌酐降低和正常肌酐范围患者两组之间比较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延长23.123 d(标化后0.452 d).与治疗效果无关(P=0.088),与辅助呼吸相关(P=0.024),与深静脉置管、输血制品及输白蛋白等干预措施无关.结论 低血清肌酐在危重患者中常见,可能是延长危重患者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

  • 高危胸降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

    作者:施德兵;符伟国;王玉琦;陈斌;郭大乔;徐欣;蒋俊豪;杨珏;史振宇;董智慧;竺挺;李炜淼

    目的 总结高危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DTAA)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我科24例高危DTAA患者行.EVAR诊治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因动脉瘤部位、破裂、高龄或严重合并症而不适合行开放手术.EVAR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每年行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技术成功(100%).围手术期死亡2例(8.3%),分别死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2例(8.3%)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1例(46%)术后即时造影显示近端Ⅰ型内漏,其中3例内漏量大,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另8例随访观察.1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18.6±4.2个月).1例患者术后4年发生支架型人工血管移位并发Ⅰ型内漏,1例术后2年出现迟发性Ⅲ型内漏,均成功行EVAR.1例死于结肠癌.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CT证实瘤腔内完全血栓形成,无支架移位和内漏.随访期间动脉瘤大直径缩小0~18 mm(平均6.3±3.1mm),4例辅助性动脉旁路在随访期间人工血管均通畅.结论 EVAR治疗高危DTAA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尚可接受,对某些病例可能是首选治疗方法.

102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