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及脑源性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廖诚诚;孙伟铭;冯珍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别是空白组、脑外伤(TBI)昏迷组及tDCS组.TBI和tDCS组制作脑外伤昏迷模型,前者进行假tDCS治疗,后者用tDCS治疗.各组处理后在6h、12h、24h点评定大鼠意识水平,对比治疗前后意识水平变化,处死大鼠,获取前额叶和海马,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组织中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空白组18只、TBI组6只、tDCS组11只出现翻正反射,TBI组大鼠前额叶与海马BDNF表达较空白组升高,在12h点,tDCS组大鼠前额叶BDNF表达较TBI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6h点,tDCS组大鼠海马BDNF表达较TBI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可促TBI昏迷大鼠觉醒,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前额叶及海马BDNF表达有关.

  • 脑源性生长因子与神经损伤的修复及再生

    作者:陈保国;黄渭清

    背景:脑源性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神经元生长存活,引导轴突延伸塑型的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髓鞘形成需要内源性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目的:归纳总结脑源性生长因子的研究现状.方法:以中文检索词"神经再生;脑源性生长因子"和英文检索词"nerve,regeneration,BDNF"检索2000-01/2009-0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纳入具有原创性、论点论据可靠的试验文章,观点明确,分析全面的文章,及文献主题与此课题关系紧密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和综述文章.结果与结论:神经损伤后在髓鞘形成过程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通过高亲和力Trk受体和低亲和力受体P75~(NTR)促进髓鞘形成.与神经生长因子在周围靶组织合成不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合成,但当周围神经受损后其mRNA表达增多,大量的实验表明正常周围神经的许旺细胞同样有少量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现在人们通过将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通过病毒介导转染干细胞后移植到神经损伤区域治疗疾病,有望成为新的治疗方法.

  • 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海马中脑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作者:张伟国;杜喆;杜惠莲

    目的 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血浆、海马CA1区和齿状回神经元内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变化.方法 用单一连续刺激(SpS)方法刺激大鼠产生PTSD模型,另进行强迫游泳(FS)刺激作为对照,ELISA检测不同时间(正常、刺激后2h、12 h、1d、7d以及7d后再次给予强迫游泳后2h)大鼠血浆BDNF;取SPS后2h、7d、SPS+再次游泳后2h和FS+再次游泳后2h鼠脑组织,正常脑组织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内BDNF的表达,以及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的BDNF-mRNA相对表达.结果 大鼠经SPS刺激后2h时血浆BDNF明显高于正常,7d时与正常大鼠无明显差异,SPS+再游泳-2 h时明显高于各时间段及FS+再游泳后2h;大鼠海马CA1区、齿状回内BDNF的表达以及海马内BDNF-mRNA相对表达也出现相似的改变.结论 PTSD大鼠血浆中BDNF浓度变化与海马内BDNF表达相关,BDNF的改变影响PTSD大鼠对创伤刺激的恐惧记忆形成、巩固和再摄取.

  • 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BDNF、TrkB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艳春;叶涛;朱路文;张中伟;宋名杨;唐强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脑瘫大鼠海马BDNF、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及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5组,各组于造模后7天、28天时间点再分成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参照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头穴丛刺组给予头穴丛刺治疗,丰富环境组给予丰富环境刺激治疗,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给予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治疗.造模后7天,28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测海马区BDNF、TrkB阳性细胞表达数目.结果:造模后7天、28天,与假手术相比,缺氧缺血组海马区BDNF、TrkB阳性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氧缺血组相比,各干预组海马区BDNF、TrkB阳性表达均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28天,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相比,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海马区BDNF、TrkB阳性表达有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可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BDNF、TrkB蛋白表达,优于单纯的头穴丛刺或丰富环境干预.

  • 雌激素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和杏仁核脑源性生长因子-磷酸化酪氨酸激酶B表达以及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蒋慧刚;肖丽;张红霞;李九如;王骏阳;金坤林;程建华;邵蓓

    目的 通过观察雌激素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海马和杏仁核的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磷酸化酪氨酸激酶B(pTrkB)的表达,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内源性抑郁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无任何干预)、模型组16只(MCAO术后2周,皮下注射大豆油,持续2周)和雌激素组16只(MCAO术后2周,皮下注射溶有10 μg 17β-雌二醇的0.1 mL大豆油,持续2周).通过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海马和杏仁核中BDNF和pTrkB表达.结果 雌激素干预后:①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中,大鼠行为学评分均显著提高,雌激素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免疫组化法观察示雌激素组海马和杏仁核BDNF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Western blot法检测示雌激素组BDNF/β-actin和pTrkB/TrkB灰度比值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雌激素能改善脑卒中后大鼠的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BDNF-pTrkB信号通路的变化而改善PSD症状.

  • 雌激素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抑郁行为学及前额叶BDNF表达的影响

    作者:苏巧尔;邵蓓;金坤林;程建华;程一帆;林真珍;王柳青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和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刺激方法制备大鼠PSD模型.将PSD大鼠分为雌激素组(PSD大鼠皮下注射雌二醇),PSD组(PSD大鼠皮下注射大豆油)和对照组(假手术,皮下注射大豆油).3组的不同干预均持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和前额叶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含量改变.结果:雌激素组在雌二醇干预后强迫游泳测试结果表明行为学显著改善:不动时间减少,与PSD组比较(18.4±4.84 vs 52.1±5.3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雌激素组挣扎时间增加,与PSD组比较(63.8±12.31 vs 36.3±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额叶BDNF含量在雌激素组也显著增高:雌激素组与PSD组比较,P<0.05;PSD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雌激素可能通过BDNF通路改善PSD大鼠的抑郁症状.

  • 中枢性脑源性生长因子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作者:苏巧尔;邵蓓

    性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一员,为一种小分子的二聚体蛋白,在哺乳动物成熟大脑中广泛表达,伴随着人类海马和皮质的整个发育、成熟和老化.BDNF参与早期生长和整个生命过程的维持,是神经元生长、存活和细胞分化所不可缺少的因子,同时在多个脑区的神经突触可塑性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

  • SAMP8小鼠脑源性生长因子基因启动子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

    作者:王承展;黄庚娣;方青;司纪剑;杨建立

    目的 探讨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组蛋白H3乙酰化修饰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2月龄和8月龄SAMP8小鼠作为AD动物模型,同月龄SAMR1小鼠作为对照组.应用水迷宫模型探索记忆损伤,同时使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探索不同月龄小鼠的BDNF蛋白水平及组蛋白H3乙酰化调节变化.结果 水迷宫测试显示,8月龄SAMP8小鼠穿越目标平台的次数[(0.9±0.4)次]显著低于2月龄SAMP8小鼠[(3.7±0.9)次]和8月龄SAMR1小鼠[(3.3±0.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月龄SAMP8小鼠[(23.9±4.0)s]和8月龄SAMR1小鼠[(21.5±2.3)s]相比,8月龄SAMP8小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11.7±2.8)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8月龄SAMP8小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水平与2月龄SAMP8小鼠和8月龄SAMR1小鼠相比显著降低(P<0.05);CHIP实验发现,与2月龄SAMP8小鼠和8月龄SAMR1小鼠相比,8月龄SAMP8小鼠海马BDNF基因外显子Ⅳ和Ⅵ的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乙酰化结合水平显著下调(P<0.05);各组小鼠海马脑区BDNF基因外显子Ⅰ和Ⅲ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乙酰化的结合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发病过程中海马脑区BDNF基因Ⅳ和Ⅵ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乙酰化修饰水平降低,这一异常的表观遗传学修饰过程可能是导致AD记忆损伤的机制之一.

  • 苯并芘对断乳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程继文;武有祯;聂继盛;牛侨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苯并(a)芘[B(a)P]对断乳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40只SD断乳大鼠(28d)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3个染毒组(浓度分别为5,10和20mg/kg体质量),隔日腹腔染毒30d.染毒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组织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2B亚基(NMDAR2B)和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含量.结果 Morris水迷宫试验结果显示,随B(a)P染毒剂量的增加,逃避潜伏期呈递减趋势,高剂量组[(62.78 ±47.25)s]与对照组[(40.60 4-38.79)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跨台次数随染毒剂量的增加逐渐减少,高剂量组[(4.33 ± 2.08)次]与对照组[(11.25 ± 2.63)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染毒剂量增加,海马区NMDAR2B灰度值呈递减趋势,高剂量组(150.38 ± 15.34)与对照组(162.23±6.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灰度值除低剂量组外呈递减趋势,高剂量组(141.83 ±13.37)与对照组(163.13±8.09)、低剂量组(164.56±9.10)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急性B(a)P暴露可降低断乳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B(a)P影响海马NMDAR2B和BDNF的表达有关.

  • 针刺法对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额叶皮质单胺递质和脑源性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学勇;乌兰;苗美

    目的:观察蒙医针刺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额叶皮质的单胺递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左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制作脑缺血模型,叠加实施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和孤养建立PSD模型.成功造模后,实施28 d干预.针刺组(每日1次15 min斜刺相关穴位,深度0.15~0.20 mm),药物组(每日1次经胃灌注4.06 mg·kg-1的盐酸氟西汀),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模型组(每日1次经胃灌注4.06 mg·kg-的蒸馏水).检测大鼠额叶皮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BDNF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13.05±3.23、30.42±12.62、0.36±0.04)g·L-1]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前额叶皮质5-HT、NE、BDNF[(8.34 ±3.69、16.83±12.98、0.29±0.07)g·L-1]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针刺组[(12.68±2.76、30.02±9.45、0.36 ±0.05)g·L-1]和药物组[(12.81 ±3.35、29.17±12.95、0.36±0.05)g·L-1]大鼠前额叶皮质5-HT、NE、BDNF的水平明显增加(P<0.05).针刺组前额叶皮质5-HT、NE、BDNF水平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针刺法可能通过调解前额叶皮质5-HT、NE、BDNF的水平起到抗抑郁作用.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强;只达石;黄慧玲;武俏丽;王琼;张学斌;常小丽

    目的 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脑外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EPO治疗组.后2组建立液压冲击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接受同样的操作但不接受液压冲击,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伤后除EPO治疗组立即腹腔注射EPO(5000 U/kg)2 d外,另外3组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于外伤后30 d应用Morris水迷官检测大鼠认知功能,伤后37 d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训练后2、3、4、5 d各组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不同,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潜伏期短,模型组长,EPO治疗组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搜索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在原来平台所在象限游泳时间的百分比不同,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游泳时间的百分比高,模型组低,EPO治疗组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PO治疗组大鼠脑组织BDNF的表达高于另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液压冲击造成的颅脑损伤可损害大鼠的认知功能,外源性给予EPO可以改善外伤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EPO促进BDNF的表达有关.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临床特征与脑源性生长因子基因Val66Met多态性的相关性

    作者:张程程;谷晓楚;王强;李名立;邓伟;郭万军;赵连生;马小红;李涛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和临床特征与脑源性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对8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76名对照者BDNF基因的Val66Met(rs6265)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韦氏智力成人版测试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分析诊断和基因多态性对智商交互影响,并对患者异常的智商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组总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和对照组比较出现显著下降.总智商(F=4.59,P=0.01)和言语智商(F=4.44,P=0.01)下降受基因和诊断交互作用的影响,Val/Val基因型患者言语智商低于Val/Met和Met/Met基因型患者,而Met/Met基因型对照者言语智商低于Val/Met基因型,Met/Met基因型对照者总智商小于Val/Met和Val/Val基因型对照者.精神分裂症Val/Val基因型者总智商与阳性症状分(r=-0.65,P=0.03)和思维紊乱(r=-0.61,P=0.02)症状呈负相关.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临床特征与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相关,BDNF Val66等位基因是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外周血淀粉酶样前体蛋白及脑源性生长因子的特异性研究

    作者:汪鸿;王小燕;吴梅荣;赵职卫;戴琼;刘兴莲;徐海青

    目的 研究外周血淀粉酶样前体蛋白(APP)家族、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外周血中表达的特异性,探索疾病早期筛查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03例ASD儿童血浆总sAPP,sAPP-α,sAPP-β和BDNF水平,并与78例正常健康儿童、25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25例智力障碍(ID)患儿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sAPP和sAPP-α在ASD、ID、ADHD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6.17、39.01,P均<0.001);sAPP-β和BDNF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外周血APP表达水平在ASD儿童中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疾病筛查的实验室指标.

  • 儿童孤独症外周血生物学标记物研究

    作者:汪鸿;王小燕;吴梅荣;刘建琼;赵职卫;戴琼;徐海青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外周血淀粉酶样前体蛋白α (s APP-α) 能否成为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 采用高灵敏度的酶联免疫法, 比较205例孤独症患儿和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s APP-α和脑源性生长因子 (BDNF) 的表达水平.采用成组T检验和多元回归统计方法探讨影响s APP-α水平的因素.结果 s APP-α在孤独症儿童病例组外周血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孤独症儿童的s APP-α表达增高, 且在不同程度病情的孤独症儿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重度者s APP-α较轻-中度患儿增高 (P<0.001), 但脑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母亲年龄与s APP-α呈正相关, 母亲年龄越大, s APP-α越高;出生体重和孕周与s APP-α呈负相关, 出生体重越轻和孕周越小, s APP-α越高 (P<0.001) .此外,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者s APP-α也增高.结论 外周血s APP-α可能成为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的实验室指标.父、母亲高龄受孕、出生体重轻、早产小孕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s APP-α升高的影响因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