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LASIK和LASEK)对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中央知觉的影响

    作者:赵立全;朱煌;马晓晔;魏锐利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r 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选择80眼近视眼患者,分别行LASEK和LASIK术,每组40眼,观察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中央知觉、泪液分泌量(Schirmer 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术后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中央知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3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LASIK和LASEK组间角膜中央知觉、BU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组角膜中央知觉、BUT值下降更明显;LASIK和LASEK组术后1、3、6个月泪液分泌量分别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ASIK和LASEK手术术后均影响泪膜的稳定性与角膜中央知觉,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LASIK对角膜中央知觉、泪膜稳定性的破坏比LASEK更为严重、持久.

  • 低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作者:王惕;鲍兰;周行涛;褚仁远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2人44眼随机分为LASIK及LASEK组,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均<-3.0 D,散光度数均≤-1.0 D.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Orbscan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LASIK及LASE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LASIK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有前隆(P均<0.05);LASEK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有前隆(P均<0.05).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LASIK组较LASE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更大(P均<0.05).结论:低度近视LASIK及LASE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隆,以LASIK术更为明显;随着时间推移,角膜后表面前隆均逐渐好转.

  • 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志云;宋智钢;陆方林;徐激斌;邹良建;唐昊;赵枫;王军;王连才

    目的:探讨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23~71岁,中位年龄50.7岁.其中急性夹层14例,慢性夹层6例.应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或右腋动脉顺行灌注(SCP)进行脑保护,施行改良支架"象鼻"手术(即升主动脉和半弓置换及降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同期行Ben-tall手术11例,Cabrol 2例.停循环时间36~86 min,平均34.5 min.结果:术后住院死亡2例(10%).存活患者获随访3个月~2年,无死亡,其中10例于术后3个月定期行主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8例降主动脉夹层内有血栓形成,2例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改良支架"象鼻"手术简单,停循环时间短,可以达到支架"象鼻"手术的同样效果,远期降主动脉假腔封闭率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随访观察.

  • TransPRK和LASEK术后恢复的对比研究

    作者:赵炜;董泽红;师蓉;王雨生;陈雪婷;董丽蓉;冯洁

    目的 观察经角膜上皮的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术后恢复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研究.分析行TransPRK(134例,268眼)和LASEK(90例,180眼)2种手术方式后近视患者配戴绷带镜的总时长(后文简称摘镜时间),术后ld裸眼视力(UCVA) (LogMAR),摘镜后UCVA,摘镜时等效球镜度(SE),以及术后1、3个月时患者的UCVA和SE.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LASEK组平均摘镜时间为(5.46±1.12)d,术后3d摘镜率为57.8%,术后5d摘镜率为95.6%.TransPRK组平均摘镜时间为(3.82±0.98)d,术后3d摘镜率为89.6%,术后5 d摘镜率为100%.2种手术方式摘镜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2,P<0.001).LASEK组术后1 d UCVA为0.42±0.05,TransPRK组术后1 d UCVA为0.32±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81,P<0.001).摘镜当天,LASEK组UCVA为0.23±0.17,TransPRK组为0.34±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8,P<0.001).摘镜当天,LASEK组的SE为(0.39±0.71)D,TransPRK组的SE为(0.33±0.6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P< 0.001).术后l、3个月时,2组的UCVA以及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ransPRK比LASEK术后上皮愈合更快,摘镜时间更短,远期视力一致.

  •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神经损伤恢复情况比较

    作者:牛广增;范玉香;高瑞新;王连丰;苏蕊;白东升

    目的 通过测定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变化,评估2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神经损伤的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LASIK手术患者102例(204眼),LASEK手术患者34例(68眼).测定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对上述2个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LASIK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 582±175)μm、(58.82±0.53)mm.术后1周[(208±32)μm]、1个月[(254 ±32) μm]、3个月[(588±65)μm]、6个月[(648 ±65) μm]、1年[(938±119)μm]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均较术前降低(F=7.13,P<0.05);术后2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0.147,P>0.05).术后1周[(0.59±0.40)mm]、1个月[(15.59±2.67)mm]、3个月[(41.18±3.44)mm]、6个月[(52.88±2.58)mm]时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F=78.13,P<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144,P>0.05).术前LASEK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 406±195)μm、(58.82±0.53)mm.术后1周[(182±33)μm]、1个月[(538±83)μm]、3个月[(784±74)μm]、6个月[(1024±74)μm]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均较术前降低(F=34.51,P<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906,P>0.05);术后1周[(1.18±0.53)mm]、1个月[(38.82±3.11)mm]、3个月[(55.29±1.00)mm]时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F=361.98,P<0.05);术后6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0.899,P>0.05).LASEK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角膜知觉恢复优于LASIK组,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在术后6个月和1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恢复优于LASIK组,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恢复均优于LASIK.

  •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作者:熊世红;王薇;陆平;张帆;苏红英;刘萍;王艳玲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51(102眼)例近视眼患者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在角膜中央4 mm区域将角膜分为4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每个象限取7个点,分别分析4个象限和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中央4 mm区域,术后1个月角膜顶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平均为(-0.12±1.50)μm、(0.18±1.70)μm、(-0.16±1.50)μm、(0.15±1.62)μm、(0.01±1.45)μm;3个月时分别为(0.58±1.49)μm、(0.42±1.85) μm、(-0.50±1.99)μm、(0.59±1.67)μm、(-0.36±1.70)μm;术后1个月和3个月比较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其余各象限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术后1个月各部位与平均角膜中央厚度(CCT)、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平均手术切削深度(AD)、等效球镜(SE)均没有相关性;3个月时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与SE成正相关(r=0.26,P<0.01),其余各象限与CCT、RBT、AD、SE均没有相关性.结论 角膜中央直径4 mm范围内,LASIK术后各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前凸和后移)均微小.同时随着预矫屈光度的增加角膜顶点后表面前移量逐渐增加.

  • Q值优化非球面切削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高阶像差观察

    作者:黄辉;鲍慧婧;陈少肜;杨丽萍;杨建国;刘继明;邹俊

    目的 观察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Q值和高阶像差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行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F-CAT)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其中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 K)17例(34眼),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 18例(36眼),观察并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远期角膜Q值和高阶像差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术后高阶像差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3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0.8,LASIK组和LASEK组安全性指数均>1,有效性指数均接近1.两组Q值与术前相比,均从负值变为正值.术后总高阶像差均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6.75,P<0.01).术后LASIK组和LASEK组三阶像差均方根(RMS)值(t=-3.50、-5.22)、四阶像差RMS值(t=-6.79、-10.14)、垂直彗差RMS值(t=5.73、-5.50)、球差RMS值(t=-8.57、-13.79)均比术前增加(P<0.01),两组间垂直彗差,球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水平彗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值(R-2=0.372,F=16.96,P<0.01)和术后球差RMS值(R2=0.224,F=10.93,P<0.01)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手术光学区大小相关.术后垂直彗差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手术目标Q值相关(R2=0.224,F=10.93,P<0.01).结论 Q值引导LASIK和LASEK矫正高度近视手术远期安全、有效.LASIK和LASEK术后Q值均由负值变为正值,远期高阶像差和球差增加.垂直彗差的增加可能与手术瓣蒂位置有关.术后高阶像差与患者术前屈光度、手术方式及光学区相关.

  •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联合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对高度近视术后屈光度稳定的影响

    作者:吕雅平;周浩;褚仁远;周行涛;戴锦晖;瞿小妹;刘红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MMC)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应用对高度近视术后屈光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33例(66眼)实施LASE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术中随机选择患者的一眼术中局部应用0.02%MMC(MMC组),另一眼行常规LASEK术(对照组).于手术后3、6、9、12、15周测量屈光度,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裂隙灯下观察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情况,两组间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MMC组术后3、6周分别与15周的屈光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4、2.175,P<0.05),9、12周与15周的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6、9周分别与15周的屈光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5、2.440、2.356,P<0.05);12周与15周之间,屈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C组0.1%氟米龙眼液的使用时间为9周,平均使用频度为2.6次/d,明显低于对照组(12.9周,频度为2.9次/d).结论 低浓度的MMC在高度近视LASEK术中的应用,能使得屈光状态在更短的时间内稳定,明显缩短了术后皮质类固醇滴眼液的使用时间.

  • 去瓣与留瓣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对比观察

    作者:张钰;陈跃国;夏英杰

    目的 比较去瓣与留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结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6例(52眼)近视患者纳入本研究.每例患者随机选择在一眼行去上皮瓣Epi-LASIK(去瓣组);对侧眼则行常规保留上皮瓣Epi-LASIK(留瓣组).术后2h,1、3、5、12 d及1、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等效球镜度和裸眼视力;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比较角膜上皮愈合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疼痛评分、haze分级及佳矫正视力.结果 与留瓣组相比,去瓣Epi-LASIK组术后第5天裸眼视力较好(t=-2.636,P=0.014);术后3d和5d角膜上皮愈合百分比较高(Z=-3.738、-3.589,P<0.01);术后5d疼痛评分较低(U=11.714,P=0.008).两组术后1、3、6个月的等效球镜度及haz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行数改变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瓣Epi-LASIK治疗近视术后的屈光结果、佳矫正视力及haze与留瓣Epi-LASIK类似,但其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更快,视力恢复更快.

  • 波前像差的矫正原理及工作流程研究进展

    作者:周铭丽;沈建新

    本文研究波前像差及其矫正方法,为抑制术后像差的增大提供理论依据.详细介绍了波前像差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并重点研究了Zernike多项式与人眼波前像差的对应关系.研制出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人眼像差矫正系统,并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工作流程.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内皮水肿原因分析及处理

    作者:胡学斌;方芳;江萍;莫纯坚;王红俊;陈丽华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出现角膜内皮水肿(CEE)的原因及其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04至2008年在我院行LASEK治疗的近视眼患者1911例(3814眼),年龄18~45岁,平均(25.4±6.7)岁.术前球镜屈光度为-0.75~14.00 DS,柱镜屈光度为0~5.50 DC,佳矫正视力>1.0.激光切削采用大光斑平面式扫描或小光斑飞点扫描.术后观察CEE情况,并进行分级,同时分析相关原因并给予对应治疗.随访1年,分别于术后第15、第30、第60、第180、第360天时随访检查,复查患者的远、近裸眼和佳矫正视力,进行裂隙灯显微镜、非接触眼压和主、客观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为客观分析CEE的发生情况,我们按手术先后时间分为5个时间段,并按屈光度高低进行分组分析.对CEE的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LASEK术后有75眼(1.97%)出现不同程度的CEE.患者年龄25~42岁,平均为(32.7±7.8)岁.CEE分级:术后第1天,1级56眼,2级17眼,3级2眼.各个时期均有CEE的发生,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及设备的更新,CEE发生率逐渐下降,后趋于稳定,但没有消失.CEE在所有屈光度组均有发生,CEE的发生率随着屈光度的增加有增高趋势,轻、中度组低于高度、超高度组,但各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589,P=0.83533).通过短期激素冲击和加强预防感染治疗,55眼术后3 d内水肿消退,18眼术后1周内水肿消退,2眼术后2周内水肿消退.术后视力恢复情况:1个月内视力恢复延迟,半年后趋于稳定.结论 LASEK治疗近视眼术后有CEE的出现.其发生原因较为复杂,手术操作、激光设备、患者年龄和角膜内皮功能等都是可能的因素.通过及时的激素短期冲击和预防感染治疗,角膜可以完全恢复.LASEK手术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准分子激光手术后角膜知觉的影响

    作者:李凯;周行涛;牛凌凌

    目的 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K)后角膜中央知觉(CCC)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LASEK或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49例(97眼),男19例(37眼),女30例(60眼1.年龄19~40岁,平均(25.4±6.2)岁;球镜屈光度-1.5~-12.5 D,平均(-6.76±2.53)D;柱镜0~-3.00 D,平均(-0.87±0.56)D.随机分为4组:LASEK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组(24眼)、LASEK未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照组(22眼)、LASIK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组(26眼)、LASIK未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照组(25眼).各组的年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4组术后常规使用0.1%氟美童滴眼液,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每日 3次,使用3个月.观察术前与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的角膜中央知觉,采用Cochet & Bonnet触觉测试仪进行测量.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 两种手术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LASIK术后1个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组角膜中央知觉的减少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5);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中央知觉较术后1个月有所恢复,但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5).LASEK术后1个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组角膜中央知觉的减少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1);术后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中央知觉较术后1个月有所恢复,但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P>0.05).结论 LASIK和LASEK手术均影响角膜中央知觉,术后早期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者角膜知觉恢复明显优于未使用者.

  • 羊水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组织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陈陆霞;贺忠江;张凤妍;王卫群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羊水 (human amniotic fluid,HAF)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知觉及透明度恢复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36只,双眼行PRK.术后,右眼为实验眼滴用HAF液,左眼作为对照眼滴用人工泪液(artificial tears,AT).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进行裂隙灯、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及722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查,并运行两组比较.结果 术后第3~第5天两组角膜上皮全部愈合,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一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第16周(第2周除外);实验组角膜知觉敏感、透明度均匀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第16周.实验组角膜透明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AL滴眼液能促进PRK后角膜知觉及透明度的恢复,该研究将为浅表角膜损伤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 硅水凝胶角膜接触镜在乙醇法-和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术后的应用

    作者:吴莹;瞿小妹;周行涛;戴锦晖;褚仁远

    目的 评价Galyfilcon A硅水凝胶软性角膜接触镜(acuve advance)作为乙醇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和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术后绷带式接触镜应用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1例(58眼)行LASEK或epi-LASIK的患者参与了本前瞻性临床研究,其中9例双眼行LASEK手术者作acuve advance和月抛型镜片的对照研究,其余22例均使用acuve advance镜片.根据角膜上皮愈合的情况,镜片连续配戴3 d或7 d.在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观察镜片的中心位置、移动度、湿润度和沉淀物,在裂隙灯下对角膜缘充血和角膜上皮水肿情况进行评分,并由患者对其不适感(疼痛和异物感)行主观量化评分.结果 Acuve advance的镜片中心位置、移动度、湿润度均良好,常见散在沉淀物.大部分患者疼痛感无或很轻,而异物感是主要症状.与月抛型镜片相比,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戴acuve advance者异物感更轻(Z=2.72,P=0.007;Z=2.37,P=0.018);戴acuve advance者术后第1天的疼痛感更轻(Z=2.60,P=0.009);戴acuve advance者术后角膜缘充血与角膜上皮水肿也略轻,但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Galyfilcon A硅水凝胶软性角膜接触镜作为LASEK和epi-LASIK术后绷带式接触镜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与月抛型镜片相比,更适合于长期配戴.

  • 三种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作者:王忠海;李莹;王若蛟;金玉梅

    目的 观察比较角膜表层LASEK与基质层的LASIK、飞秒LASIK屈光手术后患者主观视觉感受与视觉质量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0例(320眼)行准分子激光治疗且随诊1年以上的患者,接受表层LASEK手术40例,基质层LASIK、飞秒LASIK手术各60例.LASEK组术前SE平均为(-4.35± 1.07)D;LASIK组平均为(-5.05±1.13)D;飞秒LASIK组平均为(-5.11±1.25)D.术前及术后1年检查UCVA、BCVA、球镜及柱镜度、SE以及术后总体评价、术后与术前佳矫正时的视觉质量及视觉症状对比采用ANOVA、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x2检验.结果 术后1年以上,白天及夜间开车容易程度、生活方便、白天远视力、夜间视力、总体视力的评分由高到低依次是飞秒LASIK组、LASEK组和LASIK组.同术前戴镜相比,白天远视力、生活方便是患者认为优于术前的显著项目;眩光和夜视质量下降是患者术后主要主诉;视近物疲劳、夜间开车眩光、夜间视力评分差,夜视症状随时间延长明显好转,但是视觉疲劳随着时间加重.女性视近物疲劳主诉多,男性夜视力差主诉多.结论 准分子术后患者视觉质量评分飞秒LASIK高于LASEK和LASIK.视近物疲劳、夜视力差为手术后的长期问题.

  • 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联合MMC治疗RK术后屈光不正

    作者:张钰;陈跃国;夏英杰;杨红玉

    目的 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K术后视功能下降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EK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的患者13例(16眼),分为远视组(11眼)和近视组(5眼).对术前及术后1年等效球镜度(SE)及散光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和角膜地形图指数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远视组手术前后UCVA中位数分别为0.22和0.09 (logMAR)(Z=-1.732,P<0.05),术后9眼UCVA≤0.3,5眼UCVA≤0(logMAR);仅1眼BCVA下降1行,其余均等于或高于术前1~2行;术前平均SE为(+2.63±1.69)D,平均散光值为(-1.45±0.90)D,术后两者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5,P<0.01;t=-2.359,P<0.05).远视组术后5眼SE≤±0.50 D,9眼SE≤±1.00 D;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角膜高度非对称性指数(IHA)及角膜像差系数(ABR)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28、-2.135、-1.827,P<0.05).近视组手术前后UCVA中位数分别为0.92和0.09 (logMAR)(Z=-1.863,P<0.05),术后5眼UCVA≤0.3 (logMAR),2眼UCVA≤0(logMAR);所有眼BCVA均等于或高于术前1行;术前平均SE为(-3.63±2.26)D,平均散光值为(-1.55±0.70)D,术后两者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9、-3.143,P<0.05).近视组术后2眼SE≤±0.50 D,5眼SE≤±1.00 D;术后ISV和IHA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27、-1.827,P<0.05).2组术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光学区偏小及偏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后1年2眼有环形haze,BCVA并未下降.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联合MMC治疗RK术后屈光不正合并光学区偏小和(或)偏心安全、有效.

  • 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像差的变化

    作者:胡琦;吴琼;王珂萌;康杨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球差(C球)、彗差(C慧)、三叶草像差(C三)和总高阶像差(C高)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并计算LASIK组17例(34眼)、LASEK组17例(34眼)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的各像差.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角膜前表面C球、C慧和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LASIK组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高于LASEK组,术后3个月仍呈现同样趋势,而角膜前表面C慧始终低于LASEK组,C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的增高值(△C球、△C高)高于LASEK组,而C慧和C三的变化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与矫正的等效球镜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种术式间、同种术式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各像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前表面的C球、C慧和C高会增大,且在术后3个月时尚无明显恢复;到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在LASIK组始终高于LASEK组,而这种变化与所矫正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两种术式对角膜后表面的各像差均无影响.

  • PRK与LASEK治疗近视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钱志刚;柯敏;黄刚;邹娟

    目的 系统评价和比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 Meta分析.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和重庆维普数据库,文献语种限制为中、英文.收集对PRK与LASEK治疗近视进行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选择试验、评价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884只近视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PRK和LASEK治疗近视的有效性(OR=1.08,95%CI:0.62~1.89),可预测性(OR=0.81,95%CI:0.53~1.24)以及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角膜上皮生长完整的时间(WMD=-0.04,95%CI:-0.82~0.73)及术后眼部疼痛发生率(WMD=0.41,95 %CI:0.00~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PRK相比,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程度较轻(WMD=0.23,95%CI:0.13~0.33).结论 PRK和LASEK治疗近视疗效相同,但LASEK术后上皮下混浊程度较轻.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治疗单眼高度近视性弱视患儿的临床研究

    作者:袁凡;余素英;董万江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单眼高度近视性弱视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7年2月我院单眼高度近视性弱视患儿1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84)、对照组(n=84).对照组行传统遮盖法,观察组行切削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4.52%(71/84),术后12个月高眼压发生率13.10% (11/84),视功能下降发生率17.86%(15/8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K治疗单眼高度近视性弱视患儿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视力,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安全性高.

  •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对兔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朱洁;廖荣丰;刘贺婷;王道斌;胡向阳

    目的 观察兔行不同切削深度的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随机选择一只眼行LSEK术,分别按近视-3.00、-9.00和-15.00D设计切削,另一只眼为对照眼.24 h和7 d后常规取角膜制成石蜡切片,采用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TUNEL)法检测基质细胞凋亡,计数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进行分析.结果 凋亡细胞呈棕黄色,体积缩小,核固缩成团.术后24h-3.00、-9.00和-15.00D三组激光切削眼凋亡指数分别为0.39±0.10、0.55±0.08和0.54±0.12,均分别高于对照眼;-9.00D的切削较-3.00D组凋亡细胞增多,-15.00D组凋亡指数与-9.00D无显著性差异;术后7 d激光切削组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眼无显著性差异,且较24 h减轻.结论 LASEK术可导致兔角膜基质细胞凋亡,且随切削深度的增加,细胞凋亡呈增加趋势.

105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