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Indana Pouch)家庭护理指导

    作者:李雪芬

    近年来全膀胱切除后流路改道手术有很大的进展,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Indana Pouch)是利用一段升结肠建成贮尿囊(人工膀胱),开口于腹壁,由患者自行间歇导尿.既可控制排尿,也可抗尿液逆流,但不足之处是仍需腹壁造口.

  • 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控尿机制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晓明;薛蔚

    目的探讨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患者12例,采用改良的回肠乳头瓣作为输出道,外口与脐孔作皮瓣嵌入防狭窄吻合,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结果12例随访14~50个月,昼夜控尿满意,尿动力学显示:储尿囊容量350~720(435±88)ml,充盈时内压15~32(20±5)cm H2O,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大闭合压力74~142(98±23)cm H2O,空虚时为49~105(68±20)cm H2O,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P<0.01);充盈过程中无收缩波出现.结论改良回肠乳头瓣输出道及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是比较理想的可控技术改进.

  • 浆膜间隧道技术在尿路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谷宝军;加藤晴朗;刘峰;沈婷;吴登龙;金三宝;乔勇;徐月敏

    目的 评价浆膜问隧道技术在原位膀胱、可控尿流改道和回肠代输尿管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浆膜间隧道技术是将重建输出道或再植输尿管置于储尿囊的回肠壁浆膜之间以达到可控或者抗反流的目的 .应用浆膜间隧道技术在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患者中行输尿管再植31例,可控回肠膀胱重建患者中行可控瓣成形和输尿管再植13例,回肠代输尿管成形患者中在输尿管近端应用该技术抗反流3例. 结果平均随访27(12~132)个月.88根植入回肠新膀胱或可控膀胱的输尿管功能良好,造影显示无梗阻或反流,13例可控瓣12例无漏尿,3例回肠输尿管成形患者造影均无回肠输尿管反流,IVU显示肾积水较前明显好转. 结论应用浆膜问隧道技术进行输尿管再植和可控瓣成形临床效果良好,可以作为尿路重建中的常规应用.

  • Studer新膀胱术控尿重要结构的保护

    作者:徐勇;张志宏;乔宝民;权昌宜;马宝杰;刘冉录;杨阔

    目的 探讨保护控尿重要结构对原位新膀胱功能的作用. 方法男性膀胱癌患者68例,平均年龄63(42~73)岁.均为多发浸润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Studer新膀胱术,术中积极保护尿道横纹括约肌、阴部神经及尿道肌筋膜支持组织等控尿重要结构.对新膀胱术后的控尿功能进行随访. 结果手术时间210~360 min,输血0~800 ml,分期为T3aN0M0 20例,T2N0M048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均恢复生理控尿.术后3个月时IVU显示新膀胱形态良好,上尿路无扩张,无反流及明显残余尿.BUN、SCr和电解质均无异常.术后6个月白天控尿率为100%,夜间遗尿1例,给予夜间定时唤醒排尿后克服.膀胱完全排空者59例,残余尿20~30 ml者9例.膀胱容量200~350 ml;充盈期膀胱压17~22 cm H2O(1 cm H2O=0.098 kPa),排尿期膀胱压45~80 cm H2O;Qmax 16~32 ml/s. 结论保护控尿重要结构可改善Studer新膀胱的功能.

  • 肠道储尿囊粘膜远期形态学改变的研究

    作者:许可慰;黄健;林天歆;郭正辉;叶枫

    目的初步探讨术后肠道储尿囊粘膜远期形态学的变化与临床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肠道储尿囊代膀胱术后随访25例患者,其中结肠储尿囊15例,回肠储尿囊10例.取得活检组织后行光镜和电镜检查. 结果结肠储尿囊术后远期病例肠粘膜腺体深度为(0.17±0.04)mm,明显浅于对照组腺体深度[(0.42±0.04)mm],微绒毛高度为(0.35±0.05)μm,明显短于对照组微绒毛高度(0.69±0.08)μm,出现粘膜明显萎缩;回肠储尿囊术后肠粘膜绒毛高度,近期组为(0.61±0.22)mm,远期组为(0.37±0.16)mm,与对照组(0.41±0.14)mm比较,远期、近期都有明显的粘膜萎缩.在远期病例,2种储尿囊粘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都保持良好.没有发现明显恶变的形态学征象.发生了代谢性酸中毒或储尿囊结石的病例在粘膜形态结构上无特殊改变. 结论术后肠道储尿囊粘膜出现了结构上的萎缩,是"适应性”的变化,认为肠管是一种良好的膀胱替代物.

  • 可控性尿流改道术中原位阑尾输出道的选择及应用

    作者:肖克峰;刘大乐;章道恒;陈彤;吴志亮;关志忱

    目的探讨在可控膀胱术中原位阑尾输出道的选择方法和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自1990年以来共进行原位阑尾输出道的可控膀胱术26例,其中阑尾套叠组11例,阑尾埋藏组15例.结果全部患者白天尿流可控率为100%;3例夜间间断尿失禁,均发生在阑尾套叠组;3例插管困难,1例阑尾穿孔,均发生在阑尾埋藏组;1例阑尾缩入腹腔,3例阑尾黏膜脱垂.结论阑尾埋藏的方法较阑尾套叠的方法可控效果好,使用原位阑尾作输出道较其他方法有操作简单、省时、可控效果佳、并发症少等优点,我们认为原位阑尾输出道是尿流改道手术中一种理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 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临床研究

    作者:周祥福;梅骅;高新;陈凌武;赵鼎;蔡育彬;陈炜;温星桥;吴家清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较理想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方法对26例膀胱癌等肿瘤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游离截取15~20 cm盲升结肠,间隔0.5~1.0 cm切断结肠带,建成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并开口于脐部. 结果随访2~51个月,可控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6个月3~6 h放尿1次,每次尿量为350~600 ml.尿动力学显示:大充盈压为(59±24) cmH2O,输出道大闭合压为(104±34) cmH2O. 结论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控膀胱术.

  • 回结肠代膀胱术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卢洪凯;臧运江;刘鲁东;曾少文;高远;王沈阳;张明荣

    目的简化手术方法,提高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生存质量. 方法对18例膀胱癌患者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采用全部剔除网膜结肠带及前结肠带和多处切断结肠环状肌的方法,建成低压储尿袋,行回结肠膀胱术. 结果随访6~20个月,18例患者白天完全可控,夜间完全可控13例,溢尿3例.膀胱容量为410~520 ml,大充盈压为39~60 cmH 2O,剩余尿15~46 ml,大尿流率12~28 ml/s.无输尿管狭窄或返流. 结论回结肠膀胱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储尿囊压力低,控制排尿满意.

  • 可控膀胱增强缩窄回肠控制机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月敏;乔勇;撒应龙;张心如;张炯;陈忠;陈嵘;徐佑璋;金三宝

    目的设计一种控尿可靠,导尿容易和手术方法简单的可控膀胱输出道. 方法对20例尿流改道的患者,采用缩窄的回肠作为输出道,并将部分输出道固定在回肠储尿囊与腹壁之间,输出道的内口与回肠储尿囊作端侧吻合,其外口与脐孔作端端防狭窄吻合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1.5~3个月和6~ 17个月分别对输出道和储尿囊行尿动力学检查. 结果 1例术后55 d死于心脏疾病,其余19例中,18例术后昼夜能控制尿.术后1.5~3个月尿动力学显示: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大闭合压为46~124(92±17)cmH2O(1 cmH2O=0.0 98 kPa),空虚时34~84(67±12)cmH2O,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0.5 9, P<0.01);6~17个月12例行尿动力学检查,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大闭合压为7 7~154(101±21)cm H2O,空虚时为56~115(74±15) cm H2O,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54, P<0.01);储尿囊容量为360~750 (455±111)ml,充盈时内压为16~35(23±6)cmH2O,充盈过程中没有收缩波出现. 结论储尿囊与腹壁的壁外支持可明显增强缩窄回肠的控尿能力,这种术式还具有导尿容易和手术方法简单的特点.

  • 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患者行膀胱功能训练对尿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袁敏

    目的:探讨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对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2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实验组进行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行普通膀胱功能训练,于术后3、9个月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9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2组患者3、9个月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9个月生活质量评价统计学意义显著(P <0.05)。结论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是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患者掌握和适应新排尿方式的有效途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可以有效提高控尿和排尿能力,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 膀胱全切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

    作者:周正东;邢念增;范长志;张宇坚;贾峰

    膀胱全切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的方法.尿流改道或膀胱重建一直是膀胱全切的重要课题.

  • 膀胱全切代膀胱术后病人的家庭护理指导

    作者:张惠然;牛艳萍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健康教育已成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对临床的各种工作及诊疗有增效作用,成为一种治疗方法,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1].

  • 脊髓损伤后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实验研究

    作者:

  • 人工膀胱反射弧建立术1例初步报告

    作者:衷鸿宾;侯春林;朱云杰;徐莹

    关键词: 人工膀胱 反射弧
  • 改良Studer回肠膀胱成形术15例报告

    作者:张关富;徐继恩;潘寿华

    目的:探讨理想的膀胱代替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所施行的改良Studer回肠膀胱成形术15例的手术情况,对Studer作了三点改良:①将近端尿道输入瓣由20 cm改为15 cm;②尿道内放入F22导尿管;③远端2/3肠瓣完全去管道.结果:15例平均随访15个月,1例再手术,1例出现肾积水,白天和夜间尿液可控率分别为95%和93%.结论:改良Studer回肠膀胱成形术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符合容量适当、低压、可控、可保护上尿路的理想术式要求.

  • 人用人工膀胱基本结构与造型的研究

    作者:王广有;李洪媚;刘春雨;马腾骧

    在对可控性全替代式人工膀胱的选材、制作工艺、结构、性能、植入手术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我们研制成实验用隔膜型人工膀胱.在体外与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人用人工膀胱总体设计及其贮尿囊结构及造型研究,并对研制样品进行流体力学性能测试和人体盆腔内原位置入实验,以评估人工膀胱行使人体膀胱功能的可能性和原位植入的可行性及合理性[1].

  • 全膀胱切除与重建自主控制排尿的储尿囊

    作者:郭德荣;胡贵祥;王卫国;邓健;许深;曹明奎

    目的:改进回肠储尿囊,使其更接近人体解剖和生理,原位、低压和具有自主控制排尿能力.方法:从1991年3月至2002年5月,9例多发或复发膀胱移行上皮癌或广基浸润性癌患者实施全膀胱切除,重建回肠储尿囊并与尿道吻合,实现自主控制排尿,并对回肠储尿囊进行尿动力学研究.结果:9例患者术后随访3~152个月,平均58.3个月.9例患者均能从尿道排尿,无尿道吻合口狭窄,8例自主控制排尿.1例术后6个月因癌肿转移死亡.1例术后有不完全尿失禁,1例术后尿液反流并右肾积水.结论:新型回肠储尿囊具有原位、囊内压低、无尿道吻合口狭窄、自主控制排尿,但需对更多病例进行观察.

  • 膀胱全切正位回结肠可控膀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郎琅;宋波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也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及排尿困难.膀胱全切正位回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本手术的主要优点是:病人可获得一个比较好的人工膀胱,且具有压力低、容量大、可控程度高以及很少发生返流和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特点.由于不需要佩带尿袋,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我科自1998年以来已实施此手术30余例,现将该手术围手术期的主要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 膀胱全切正位回结肠可控膀胱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张玉珍

    膀胱全切正位回结肠可控膀胱术是近年来治疗膀胱癌的一种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优点是病人可获得一个比较好的人工膀胱,具有压力低、容量大、可控程度高以及很少发生返流和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由于不需要佩带尿袋,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我科自1999年以来已实施此手术20余例,现将其手术后的主要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 可控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5例

    作者:罗洪;孔令宇;江晓梅;杨长庆;王兴武;易飞

    目的:寻求解决膀胱肿瘤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膀胱全切除可控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5例.结果:回肠膀胱自控功能良好,电解质紊乱不明显.随访3年5个月~10年2个月,1例术后3年脑溢血死亡,1例女性因转移死亡,余3例均健在.结论:可控回肠膀胱术并发症少,是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方法.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