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危重症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田歌;潘速跃;廖伟;苏全冠;顾葆春;吴永明;姬仲;王静新;马刚

    目的 研究影响神经危重症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08年12月至2011年2月,南方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0名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行气管插管,且插管时间大于6h的患者.排除了资料不完整,及治疗无效或脑死亡或个别拔除气管插管后立即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按拔管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的基本临床资料、呼吸参数、24 h出入量、痰液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四分法评分(Four Scale)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GCS评分及Four评分在拔管成功及拔管失败两组患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在评估拔管结果时效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并与插管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性(P=0.041),发生癫痫在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因素对于预测拔管能否成功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表明,GCS评分及Four评分对于预测神经危重症患者拔管能否成功存在意义,而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及常用呼吸参数及痰液性状、痰液量、24 h出入量等在传统拔管指征基础上的分级研究对于预测拔管能否成功暂无明确意义.而其他因素对NICU患者,能否起到预测拔管失败的作用,尚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进行.

  • 神经危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卢昌均;安红伟;韦冰心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危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0月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223例神经危重症并气管切开患者。按拔管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切开插管时的基本临床资料、重要脏器功能、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呼吸参数、肺部感染控制情况、营养状况、咳嗽反射、插管时间以及有无进行堵管试验之间的差异。结果223例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成功198例,拔管失败2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呼吸过快、咳嗽反射差共6个危险因素与拔管失败有显著相关( P 均﹤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咳嗽反射差与拔管失败较为密切,其中咳嗽反射差相对危险度大,是预测拔管失败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咳嗽反射差对于预测神经危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拔管能否成功存在意义,而患者的年龄、原发病性质、意识障碍程度呼吸参数、插管时间对于预测拔管能否成功暂无明确意义。拔管时除重视肺部感染控制外,还要重视患者的全身情况、营养状况、呼吸功能储备,特别是咳嗽是否有力。

  • 经颅彩色超声评估神经危重症患者脑中线移位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燕萍;王胜男;林镇洲;彭郁;潘速跃

    目的 探讨经颅彩色超声检查(TCCS)评估神经危重症患者脑中线移位(MLS)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 70例行头颅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检查的患者,根据中线结构是否居中,分为居中组和移位组,分别在3h内完成床旁TCCS检查,测得第三脑室MLS值,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在神经危重症患者中TCCS和头颅CT测得中线移位结果高度一致,居中组TCCS测得MIS值为(-0.01±1.50)mm,两种方法所测MLS的差值为(0.12±0.71) 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移位组两种方法测得MLS的相关系数为0.981(P<0.001).结论 TCCS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携、可重复且可靠的床旁监测第三脑室中线移位的技术,与头颅C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经颅超声多普勒在PICU的临床应用

    作者:卢志超

    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可以无创、实时监测脑血流变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尤其是神经危重症的诊治中应用广泛.在创伤性脑损伤、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痉挛、中风、脑血管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死亡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TCD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明确患儿的脑灌注情况,监测患儿对治疗的反应,指导治疗,提示预后;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脑血流的变化情况,可以分析疾病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本文就TCD对PICU神经危重症患儿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从而加深对TCD的认识,为神经危重症患儿的监测和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 渗透性治疗对神经危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

    作者:王凌;眭玉霞

    目的:考察神经危重症患者的渗透性治疗对其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本院重症医学科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的神经危重症患者130例,根据万古霉素是否联用渗透性治疗以及渗透性治疗的种类,分为未联用组(21例)、高渗盐水组(18例)、甘露醇组(29例)、甘油果糖组(20例)、利尿剂组(22例)和多药联用组(20例),回顾并统计患者基本临床信息、渗透性治疗及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和血药浓度。结果:神经危重症患者血药浓度达推荐范围的比例均较低,与未联用组的平均血药浓度(14.3±4.88) mg/L相比,甘露醇组、甘油果糖组和多药联用组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0.6±5.83) mg/L,(8.3±4.96) mg/L,(8.01±5.84) mg/L,均显著降低(P<0.05),而高渗盐水组、利尿剂组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4.8±6.03) mg/L,(12.6±3.47) mg/L,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渗透性治疗中仅甘露醇、甘油果糖以及同时使用多种渗透性药物才能显著降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神经危重症患者,尤其是采取渗透性治疗的患者需密切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给药剂量。

  • 模块式康复计划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术后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吕立娜

    目的 探讨模块式康复计划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术后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神经危重症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模块式健康康复计划.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rthel指数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块式康复计划能有效改善神经危重症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神经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作者:马春燕;曹杰;张楠;刘微;孙莉;王永红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86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记录患者一般人口资料、入院后24h内差的APACHE-Ⅱ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血红蛋白量、白蛋白水平;住院期间感染、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史、饮酒史、AP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住院期间出现的感染、低蛋白血症、亚低温治疗等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糖尿病病史、饮酒史、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小板比容、感染、低蛋白血症、气管插管等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预后差.

  • 肠内加肠外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早期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杜鸿雁;费兆霞;孙莉;高岚

    目的 分析肠内加肠外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早期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 2014年2月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危重患者共61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肠内营养(EN)+早期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补充肠外营养(PN)组.比较3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和营养支持1 w后的血清蛋白水平及免疫指标情况.结果 单纯EN组患者入院1 w后血清蛋白水平较入院时比较均降低,其中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EN+早期PN组、EN+补充PN组患者入院1 w后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较入院时比较均有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EN+早期PN组、EN+补充PN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EN组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EN+早期PN组、EN+补充PN组治疗后TLC升高明显,显著高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早期PN组治疗后前白蛋白指标较EN+补充PN组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EN+早期PN组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IgA、IgG较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后升高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内(1 w)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导致血清蛋白下降和营养不良.急性期(1 w)内,肠内、肠外联合营养较单纯肠内营养可改善神经危重症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早期添加肠外营养能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

  • 神经危重症患者高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作者:陈珍;刘晓霞;庞泉征;孙莉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高钠血症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2年6月首次入住我院NICU的200例神经危重症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主要诊断、卒中史(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高钠血症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者的预后等情况,根据患者血钠水平给予分组.结果 高钠血症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高钠血症组,随着血钠浓度的升高,患者的死亡率逐渐升高;甘露醇的大量使用、机械通气、肾功能不全分别高钠血症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钠血症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大量甘露醇的使用、机械通气和肾功能不全;高钠血症是影响神经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神经危重症患者发生胃潴留相关危险因素及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金林梅;孙莉;高岚;曹杰

    目的 分析神经危重症患者发生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及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2年7月~2013年2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共73例,根据残留量是否超过200ml,分为胃潴留组和非胃潴留组,胃潴留组给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非胃潴留组给予全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神经危重症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越低,发生胃潴留可能性越大(P<0.05);发病1w之内发生胃潴留的人数多,达68%;营养支持治疗1w、3w时两组间比较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营养支持治疗3w后非胃潴留组患者的IgG、IgA水平高于胃潴留组患者(P<0.05).结论 神经危重症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与胃潴留的发生关系为密切;在发病1w内胃潴留发生率高;对于有胃潴留的患者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可以获得与完全肠内营养支持相似的疗效;完全肠内营养还可改善神经危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

  • 前白蛋白在预测神经危重症患者急性期肌容积减少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焦泽玉;袁方;杨西爱;闫凤;毕立杰;江文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急性期肌容积减少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9月~2017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急性期神经危重症患者,依据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前白蛋白正常组(前白蛋白≥0.2 g/L)和前白蛋白低下组(前白蛋白<0.2 g/L),测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 d、第3 d、第7 d的大腿和小腿周径变化情况.结果 终纳入93例患者进行研究,前白蛋白正常组48例,前白蛋白低下组45例.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及干预措施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入院第1d大腿周径、小腿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第3 d和第7 d,前白蛋白低下组下肢周径减少明显大于前蛋白正常组(均P<0.01).结论 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低下的神经危重症患者急性期肌容积减少显著,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

  •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对神经危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作者:张英杰;元小冬;赵营;吴宗武;刘顺莉;刘颖;欧亚;江茜茜;王淑娟

    目的: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对神经危重症患者脑水肿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及时判断脑水肿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开滦总医院神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NICU)住院治疗且存在意识障碍的神经危重症患者127例,应用无创脑水肿监护仪床旁动态监测并记录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扰动系数,同时记录患者GCS评分、NIHSS评分,并于发病1个月时记录患者mRS评分,分析各类患者不同监测时间点大脑半球扰动系数的波动情况及双侧半球间的差异,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重症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患侧扰动系数在发病14 d内均随着时间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F=3.45,P=0.0249;F=3.75,P=0.0225);其患侧与健侧扰动系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重症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发病2~7 d及7~14 d监测组患侧扰动系数较健侧增高>0.3。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症脑梗死患者、GCS评分越低、患侧扰动系数和NIHSS评分越高,以及既往脑出血患者预后越差。结论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可相对准确地反映神经危重症患者脑水肿的轻重程度,并可为脑水肿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的判定提供一定的指导。

  • 黄芪建中汤联合肠内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的影响

    作者:朱亮;朱连雨;余尚贞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营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6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治疗,而治疗组同时再给予黄芪建中汤300mL,疗程为1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蛋白水平及免疫指标情况.结果:在治疗前,2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视黄醇结合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2组的TP、ALB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e-ALB、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均明显提高,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的IgA、IgG、IgM水平均有提升,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肠内营养能进一步改善神经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防御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神经危重症患者发生胃潴留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

    作者:孙丽霞

    目的:对我院神经内科病房收住的神经危重症发生胃潴留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干预对策。方法将我院近3a来在神经内科危重病房治疗的神经危重症并发生胃潴留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胃插管为患者供给营养,时间>1周,每隔6 h将胃中的残留物抽取出来,根据胃中残留物的量是否超过200 m L将患者分为胃潴留组23例和非胃潴留组49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对2组患者在入院时登记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在年龄、性别、血清蛋白等指标无明显差异,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机械通气、低血钾、高血糖、感染、低蛋白血糖、镇静、亚低温、离子絮乱与神经危重症患者发生胃潴留的关系相关性不高,而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胃潴留的发生相关性较强,且分数越低,胃潴留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危重症患者胃潴留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且胃潴留的发生率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机械通气、亚低温和低血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为防止神经危重症患者出现胃潴留,在治疗和护理期间应处理好相关干预对策,尽可能使患者降低病痛,也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保障。

  • 集束干预策略在神经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作者:谢冬莲

    目的:明确集束干预策略在神经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06—2013‐05我院收治的60例接受肠内营养护理的神经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及入院2周后的营养指标。结果集束组腹胀1例(3.3%),腹泻1例(3.3%),总并发症2例(6.7%);常规组腹胀2例(6.7%),胃食管反流2例(6.7%),误吸1例(3.3%),胃排空延迟1例(3.3%),腹泻1例(3.3%),消化道出血1例(3.3%),总并发症8例(26.7%)。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组 TP为(69.3±3.1)g/L ,ALB为(40.8±2.2)g/L ,PA 为(251.3±30.7)mg/L ;常规组TP为(63.1±2.9)g/L ,ALB为(33.7±2.0)g/L ,PA为(220.1±32.6)mg/L。2组患者住院2周后的营养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EN耐受性,在神经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集束干预策略在神经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李中瑞

    目的 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神经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16例神经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肠内营养,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集束干预策略,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中应用集束干预策略,能够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 神经危重症并发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观察

    作者:胡晓;李玫;瞿浩;顾然;李世容;刘蕊;王露;王建怡

    目的 观察神经危重症并发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PSH的发病特点及诊疗过程. 方法 选取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ICU住院治疗的神经危重症患者84例,按是否伴发PSH分为PSH组(n=10)和对照组(n=74).记录2组患者年龄、性别、GCS评分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日、气管插管或切开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原发病:脑梗死发生率在PSH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影像学结果:脑室周围及脑室系统病变在PSH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受体阻滞剂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PSH有效.PSH组患者平均住院日、ICU住院日、死亡率、气管切开人数、机械通气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SH在脑梗死患者中少见,脑深部白质损伤患者更容易伴发PSH;PSH是神经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可增加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 自主咳嗽在非昏迷神经危重症患者拔管中的作用

    作者:张利利;王胜男;林镇洲;吴永明;潘速跃

    目的 探讨自主咳嗽在非昏迷神经危重症患者拔管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危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行人工气道管理的患者资料,拔管医嘱均由临床医生根据科室固有拔管标准下达.对拔管失败组和拔管成功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常规撤机参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睁眼反应评分、肢体运动评分、是否遵从4项指令(闭眼、伸出两个手指、摆动脚趾、遵嘱咳嗽)和是否存在自主咳嗽等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145例患者进行了人工气道管理,27例非昏迷患者进行了拔管尝试,其中拔管成功19例,占70.4%;拔管失败8例,占29.6%.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常规撤机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GCS总评分、睁眼反应评分和肢体运动反应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总评分的截断值为10.5.是否遵从4项指令与拔管成功率无关(P=0.206),自主咳嗽存在是拔管成功的重要预测因素(P=0.000).对不能遵从4项指令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自主咳嗽存在是拔管成功的重要预测因素(P=0.002). 结论 自主咳嗽是非昏迷神经危重症患者成功拔管的预测因素,对不能遵从4项指令的患者同样适用.

  • 神经急危重症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

    作者:林念童;许统亮;吴汉森

    目的 探讨CBR技术在神经内科急危重症计算机辅助诊断中的应用及其辅助诊断软件的开发.方法 以神经内科学权威教材和临床专家的经验,确定神经内科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要素及初步确定其诊断权重值,建立起疾病原型库,采用Delphi7和SQLServer2000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结果 原创开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神经内科急危重症病例库及其辅助诊断系统.结论 CBR技术可应用于神经内科急危重症疾病的辅助诊疗,具有它独到的优势.

  • 亚低温治疗在神经危重症中的应用

    作者:覃华宏;李春祥;覃坚梅;郭亮

    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已得到肯定,近些年来,对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研究日渐深入,其临床应用也日趋成熟完善.本文对亚低温治疗技术作简要的介绍,并就亚低温治疗在临床神经危重症中的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 亚低温 神经危重症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