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视神经切断联合高眼压增高大鼠视网膜内P75NTR和Sortilin的蛋白表达水平

    作者:鹿宁宁;王宁利;魏勇;丁静文;韩松;李俊发

    目的 观察视神经切断联合高眼压状态下,视网膜内p75NTR和Sortili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n=6)、假手术(sham,n=6)、单纯视神经切断(NT,n=24)和视神经切断联合高眼压(NP,n=24)4组.NT和NP模型组,进一步分为术后第1、3、7和14天组(均n=6).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内P75NTR和Sortilin蛋白表达.结果 NP组大鼠视网膜内,P75NTR及Sortilin蛋白表达量在术后第3、7和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假手术组及单纯视神经切断组(P<0.05).结论 高眼压可使大鼠视网膜内RGC本身合成的Sortilin和P75NTR蛋白量增高,60/50 ku的P75NTR及90 ku成熟Sortilin蛋白可能参与了高眼压所致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

  • 视神经切断诱导金黄地鼠脑内视觉通路小热休克蛋白27的表达

    作者:柳华东;雷季良;杨磊;于恩华

    目的观察成年金黄地鼠左侧视神经眶内切断术后,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以及上丘内小热休克蛋白27(small heat shock protem,HSP27)表达的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光密度测定.结果在正常对照和手术对照组,双侧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和上丘未见明显免疫反应物,光密度值之间亦无显著差异.而在实验组,与左侧相比,右侧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和上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显增强.术后1周,右侧脑内视觉通路可见免疫反应物明显沉着的阳性细胞,形态类似星形胶质细胞.统计学分析显示,视交叉、外侧膝状体和上丘左、右两侧的光密度差值在术后1周时大,至术后第2周迅速降低,以后下降趋势减缓,到术后8周仍可见右侧光密度值高于左侧.结论一侧视神经切断后,对侧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和上丘等区域均有HSP27表达的增强,并可持续至术后8周之久.提示上述区域HSP27表达增强与视觉通路的损伤有关,但其发生机理及生物学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 眼视神经切断再生实验研究

    作者:郭晓玲;王元贵;柯显培;黄新民;刘运良

    [目的]观察家兔视神经切断后再生改变.[方法]采用硫喷妥纳腹腔内注射联合球后2%奴夫卡因液注射麻醉,剪开球结膜用视神经钳分离视神经,用显微手术剪将视神经2/3切断,30 d后手术取出视神经,进行病理染色检查.[结果]实验的30眼有28眼再生,视神经切断处间隙被再生的视神经纤维长满接通,再生的视神经纤维比正常的粗大,排列不整齐,呈条索状.[结论]视神经损伤是可再生的,其再生形式从切口两侧缘开始,而不象周围神经那样从近端开始向远端再生.

  • BDNF对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存的影响

    作者:

    目的应用成熟大鼠视神经切断模型研究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DiI经双侧上丘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后,切断视神经,同时玻璃体腔内注入BDNF,14天后取出视网膜,荧光显微镜计数存活的神经节细胞数,并同正常对照及阴性对照比较.结果单纯视神经切断2周后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存数为466±105/mm2.玻璃体内注入BDNF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存数为1052±173/mm2.切断视神经后玻璃体内注入BDNF实验组和单纯切断视神经组比较存活的RGCs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本实验证实了BDNF可维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

  • 黄芪甲苷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

    作者:王能;李茂;赵海洋;项平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T)在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对视网膜节细胞(RGCs)存活的影响.方法:动物分为正常组、单纯切断视神经组、AST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用荧光金(FG)逆行示踪标记法及定量解剖学技术观察正常和经AST处理的SD大鼠于视神经切断后5、7、14d的RGCs的密度.结果:正常组RGCs平均密度为(2 230±156)/mm2.单纯视神经切断组RGCs平均密度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ST处理组与单纯切断视神经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在各个时间点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黄芪甲苷可提高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短期存活.

  • 荧光金逆行标记评价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率

    作者:王能;李茂;栾文斌;项平

    目的:利用荧光金逆行标记评价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存活率.方法:将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切断后5 d、7 d和14 d组.用荧光金逆行标记和定量解剖学技术观察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切断后5 d、7 d和14 d 组RGCs的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呈放射状分布,边界清晰,可见明显细胞突起,无渗漏现象;视神经切断组RGCs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细胞分布不均匀,并且可见吞噬死亡细胞碎片和从死亡细胞渗漏的荧光金的小胶质细胞.正常对照组左眼与右眼RGCs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切断后RGCs进行性减少,切断后5 d、7 d和14 d组左眼RGCs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视神经切断后5 d、7 d和14 d存活率分别为53%、38%和13%.结论:荧光金逆行标记是评价视神经切断后RGCs存活率有效的方法.

  • 地西泮对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玲;武明媚;游思维

    目的 探讨地西泮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平均分为2组,麻醉后于眶内距视神经根部1.5 mm处切断左侧视神经,眶侧残端留置浸有荧光金的明胶海绵以逆行标记RGC.术前30 min及术后每天腹腔注射地西泮(地西泮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手术后2 d、7 d及14 d各处死6只大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将另外24只大鼠平均随机分为2组,每天腹腔注射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阻断剂荷苞牡丹碱(荷苞牡丹碱组)和荷苞牡丹碱+地西泮(联合应用组)以探讨地西泮的神经保护机制,2组在动物存活2 d及7 d后分别处死6只大鼠.动物处死后视网膜平铺,计数每只动物荧光金标记的存活RGC并得出存活RGC的平均密度.比较各组RGC密度.结果 地西泮组视神经切断后7 d RGC平均密度(1 730±75)mm-2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RGC密度(1 095±94)mm-2.在此时间点,联合应用组RGC密度(1 120±63)mm-2明显低于地西泮组,而荷苞牡丹碱组与对照组RGC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地西泮对RGC的保护作用可被荷苞牡丹碱拮抗.结论 地西泮可通过激活GABAA受体的途径在大鼠视神经切断后7 d促进RGC的存活.

  • 视神经切断激活小胶质细胞后血-视网膜屏障的功能状态

    作者:侯冰;邝芳;刘惠玲;焦西英;鞠躬;游思维

    目的观察视神经切断激活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后血-视网膜屏障(BRB)的功能状态.方法自眶内切断18只成年大鼠左侧视神经,12只近侧断端留置浸有50g/L荧光金的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7 d或14 d(每时间点各6只)处死动物,取左眼视网膜后固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胶质细胞的反应.另外6只存活7 d或14 d(每时间点各3只)后,股静脉注射30g/L伊文思蓝.2h后,以温生理盐水灌注动物,立即摘除双侧眼球,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右眼球为内对照.结果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层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随时间逐渐增多,部分小胶质细胞位于视神经层.术后7 d和14d均未发现伊文思蓝渗漏至手术侧视网膜.结论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内增多的活化小胶质细胞尚不足以破坏BRB,BRB的功能性完整得以维持.

  • 肌苷毫微粒对成年大鼠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侯冰;吴道澄;武明媚;焦西英;鞠躬;游思维

    目的研究载有肌苷的毫微粒对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RGC)存活的影响.方法制备肌苷毫微粒,体外测定理化性质.将等体积的肌苷毫微粒、空载毫微粒或生理盐水溶液分别注入成年大鼠左眼内,对照组未经任何治疗.1 d后于眶内切断所有动物左侧视神经,术后7 d取左视网膜,计数荧光金逆行标记的存活RGC.结果肌苷毫微粒形态规整,具有缓释特点.同对照相比,肌苷毫微粒能显著提高存活RGC的密度,而空载体和生理盐水无此作用;空载毫微粒与生理盐水、对照之间以及空载毫微粒和肌苷毫微粒两组间RGC密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注入眼球的肌苷毫微粒至少在7 d内能有效缓释肌苷,进而对轴突损伤RGC发挥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 GDNF对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存的影响

    作者:张小猛;徐春玲;庞利民;张晓光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一种在体内有广泛表达并且作用复杂的神经营养因子,离体培养时能明显刺激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存活、活性及突起的生长.本实验应用大鼠视神经切断模型,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法研究G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

  • 霍乱毒素及视神经植块对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

    作者:龙双涟;李雯;李海标

    目的探讨霍乱毒素及视神经植块对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荧光逆行示踪标记法和定量解剖学技术.结果 (1)切断视神经5、7及14天后,视网膜节细胞平均密度分别为1 193.8±94.2/mm2、846.9±55.6/mm2及217.5±40.3/mm2.(2)给予霍乱毒素组在5 d、7 d及14 d,视网膜节细胞的密度分别为1 386.3±88.0/mm2,1 196.9±75.2/mm2及396.3±72.4/mm2,与切断视经组相比在各时间段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玻璃体植入视神经组在5天、7天及14天视网膜节细胞的密度分别为1 367.4±90.8/mm2,1 140.6±83.5/mm2及238.8±37.3/mm2,与对照组相比,在5天及7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14天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联合给予霍乱毒素及视神经植块,在5、7、14天视网膜节细胞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 660.6±93.1/mm2,1 385.6±94.1/mm2及556.4±93.1/mm2,与神经切断组及单纯给予霍乱毒素或视神经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1)CTx和视神经植块都分别能促进受损视网膜细胞存活.(2)联合应用CTx和视神经植块,可显著提高受损视网膜节细胞存活.

  • 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Muller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变化特点

    作者:唐茂丹;陈家波;孙永芳;童世琼;武丽红;吴春云

    目的 观察视网膜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大鼠视神经切断后的变化特点.方法 应用大鼠视神经完全横断模型,随机分为术后1 d、3 d、7 d、14 d4个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n=5);分别用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OX-4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染色,以显示视网膜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在视神经切断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GS阳性产物立即增粗、深染,并与周同细胞紧密联系在一起,3d达高峰,14d明显减弱;小胶质细胞OX-42的阳性产物表达在视神经切断后7 d明显增强,14d达高峰.结论 视神经切断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反应性增生,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但反应高峰晚于Muller细胞,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不同剂量氯化锂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朱婷婷;武明媚;施维;游思维;李耀宇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氯化锂(LiCl)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作用.方法:眶内切断72只成年雌性SD大鼠左侧视神经且残端留置荧光金(FG)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低剂量(30 mg/kg/d)、中剂量(60 mg/kg/d)、高剂量(85 mg/kg/d)氯化锂实验组.术前1d及术后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的氯化锂溶液,直至术后2d、7d或14 d处死动物.平铺视网膜后取样计数FG逆行标记的存活节细胞,并由此计算出每一视网膜内节细胞的平均密度.结果:术后2d各剂量氯化锂组节细胞平均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存活时间增至7d时,各剂量氯化锂组节细胞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中剂量组节细胞密度增高为显著.术后14 d时,低剂量与中剂量组节细胞密度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高剂量组节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内注射氯化锂可显著促进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节细胞的存活,这种神经保护作用为剂量依赖性.

  • 不同穴位和频率的电针刺激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

    作者:刘曌;王涛;杨安安;邝芳;武明媚;游思维

    目的:研究不同穴位和频率的电针刺激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方法:54只成年SD大鼠接受右侧视神经眶内切断术及节细胞荧光金(Fluoro Gold,FG)逆行性标记后,随机分为9组,对照组(含2、7、14 d组)及不同穴位、频率和伤后存活时间组合的电针组(含假穴4/20 Hz电针7d组、百会穴4/20 Hz电针7d组、睛明穴2 Hz电针7d组、睛明穴4/20 Hz电针2、7、14 d组),每组6只动物.结果:(1)睛明穴4/20 Hz电针7d组存活节细胞平均密度显著高于对照、假穴和百会穴组(P<0.01),丽假穴和百会穴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睛明穴2 Hz与睛明穴4/20 Hz电针7d组节细胞密度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对照7d组(P<0.01);(3)分别以4/20 Hz电针刺激睛明穴2、7、14 d,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相比,仅在伤后7d出现节细胞密度的显著增高(P<0.01).结论:以4/20 Hz与2 Hz两种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睛明穴,均能在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7d延缓节细胞的死亡.就本研究所观察的不同穴位和频率而言,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取决于针刺穴位而非电针频率.

  • 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外网层突触可塑性研究

    作者:王晓晟;蔡艳;张恩东;王慧;罗学港

    应用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细胞色素c氧化酶(CO)组织化学染色及突触囊泡素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视神经切断术后,视网膜外网层相关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及突触可塑性变化.结果显示:fERG b波峰潜伏期在视神经损伤后均显著延长;b波振幅在损伤第3、5 d组增高.此后逐渐下降并在7、14、21 d组低于正常.外网层CO活性在视神经切断第3、5 d上调,此后逐渐下降,至第14、21 d低于正常.外网层突触囊泡素阳性颗粒在视神经切断第5 d增多,此后逐渐下降,至第14、21 d低于正常.本研究结果提示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内外网层神经元的功能在早期将出现一过性的增强,结构也有相应的代偿性改变,随后即发生跨神经元的逆行性溃变.

  • 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双极细胞PKC-α和recoverin的表达

    作者:蔡艳;张恩东;王晓晟;伍校琼;王慧;杨静;罗学港

    为了探讨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内部是否存在突触可塑性改变,本实验采用大鼠视神经切断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双极细胞PKC-α和recoverin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正常视网膜中,PKC-α和recoverin阳性产物主要见于视网膜内核层、内网层及节细胞层,另外外核层也可见少量recoverin阳性细胞.视神经切断后3 d,大鼠视网膜内网层高倍镜下可见PKC-α和recoverin免疫阳性终末的数量开始增加,14 d时增至高,21 d、28 d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本研究结果提示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双极细胞与节细胞之间的突触可能存在早期增生,后期溃变的可塑性变化.

  • 视神经切断再生实验研究

    作者:王元贵;柯显培;黄新民;王佐祥

    目的:观察家兔视神经切断后再生改变.方法:采用硫喷妥钠腹腔内注射联合球后20g/L奴夫卡因溶液注射麻醉,剪开球结膜用视神经钳分离视神经,用显微手术剪将视神经2/3切断,30d后手术取出视神经,进行病理染色检查.结果:实验30眼有28眼再生,视神经切断处间隙被再生的视神经纤维长满接通,再生的视神经纤维比正常的粗大,排列不整齐,呈条索状.结论:视神经损伤是可再生的,其再生形式从切口两侧缘开始,而不像周围神经那样从近端开始向远端再生.

  • 依托咪酯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召溪;武明媚;焦西英;钱新宏;游思维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ET)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的作用.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2只,眶内距视神经根部1mm处切断左侧视神经,残端留置浸有荧光金(50g/L)的明胶海绵逆行标记RGC.术后大鼠随机分为ET(4mg/kg,ip,1次/d)治疗组、1,2-丙二醇(PG)溶剂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再根据术后不同存活时间将前3组动物分为7d和14d两个亚组,正常对照组动物则存活2d.于相应存活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出各组大鼠左侧视网膜平铺后计数存活RGC并得出RGC的平均密度.结果:术后7dET治疗组存活RGC平均密度为1 307±55/mm2,显著高于PG对照组(1 128±75/mm2)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 068±75/mm2,P<0.001).然而,未能在术后14d观察到ET的这种保护作用,因为ET治疗组存活RGC平均密度(210±36/mm2)与PG对照组(215±20/mm2)和生理盐水对照(208±19/mm2)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ET在视神经切断后一定时期内对RGC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