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栓清除技术进展

    作者:郭军

    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成为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通过经皮介入的方法开通冠状动脉并置入支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已逐渐成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标准治疗.但是,介入治疗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冠状动脉血栓的清除就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血栓的存在,支架置入后远端血管床会因血栓碎屑栓塞造成慢血流和无复流,心肌灌注恢复不理想;甚至由于血栓负荷过重,现有手段不能有效开通冠状动脉.慢血流及无复流是影响心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减轻血栓负荷是保证急诊介入手术即刻成功及远期效果的关键环节.已有大量的文献证明,导致AMI的冠状动脉基础病变的狭窄程度大多数(68%)小于50%,管腔的完全闭塞主要是由于未造成严重狭窄的斑块突然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完全闭塞,造成AMI.

  • 冠心病并发冠状动脉血栓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分析

    作者:吴雨虹;张蓓蕾;程丛林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冠状动脉血栓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分析.方法 将2015年1月~2018年2月间本中心鉴定为冠心病并发冠状动脉血栓猝死患者100例案件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存在血栓患者,对照组为无血栓患者,通过对两组进行解剖,分析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中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比例,观察组中<42岁的患者比例高于≥42岁的患者,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低于对照组,两组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同季节的死亡人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心脏超重方面,观察组患者比例人数低于对照组,在血管重度狭窄方面,观察组患者比例人数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冠脉的部位除左主干在观察组中患者的比例较高以外(P<0.05),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和左旋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合并血栓的出现以及无血栓出现而导致的冠心病猝死情况中,患者都表现为男性并且在冠脉病变的位置、疾病的诱发以及导致死亡的因素方面都十分相似,并且在观察组中表明患者的年龄都较为年轻、病变情况和心脏质量较低等,在尸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冠状动脉需要进行多处取材,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相关的法医学问题.

  •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杨丽峰;吕吉元;贾永平

    通过对近年来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资料分析,阐述了斑块的易损性及狭窄严重性,进一步对斑块破裂的原因启动因素、动果、稳定概念等病理生理学方面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与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赵志宏;罗俊;李新明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的主要特征,并贯穿冠心病及ACS发病过程中,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直接相关性。冠状动脉血栓标志物主要包括前纤维蛋白、死亡诱导终结因子1、P‐选择素、可溶性CD40配体、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该文主要介绍ACS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与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

  • 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患儿8例药物治疗分析

    作者:俞惠娟;朱卫华

    目的:观察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并发血栓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KD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KD患儿年龄0.2~5.2岁;男6例,女2例。冠状动脉瘤瘤体内径8.3~13.8 mm,血栓发生时间在冠状动脉瘤形成后19 d至5月余。初发症状为突发胸痛1例,有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症状;休克样症状1例;无症状6例。心脏超声检查发现瘤内血栓大径2.8 mm×15.4 mm,呈长段条索状。冠状动脉血栓右侧4例,左侧2例,双侧2例。使用肝素、尿激酶溶栓,华法林、阿司匹林及潘生丁抗凝,抗血小板治疗。7例消溶成功,完全消溶所需要时间7d至4月余。1例4个月后血栓复发;1例发病12 h死亡。结论 KD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好发于KD发病半年内,药物溶栓治疗需要时间较长,血栓脱落不多见。

  • 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韩超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患者1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血栓抽吸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急性期死亡率为1.14%、恶性心律失常率为2.27%、急性心力衰竭率为2.27%、心源性休克率为3.41%,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良好。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是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

  •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血栓35例超声心动图随访及临床回顾分析

    作者:张晓琳;杜忠东;金兰中;王芳韵;马宁;张鑫;马桂琴;郑淋;卫海燕;李静雅;李培;孙妍;杨娇

    目的 总结儿童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血栓(CAT)的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35例KD并CAT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及急性期、恢复期临床特点.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出现心肌缺血,将其分为心肌缺血组和非心肌缺血组,对2组患儿急性期发热持续时间,首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时间,冠状动脉瘤(CAA)形成时间、CAA大内径峰值及急性期炎症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35例KD并CAT患儿均存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血栓均于CAA内检出.共检出99支冠状动脉存在瘤样扩张,CAA内径峰值为(9.6 ±3.1) mm(4.0~19.0 mm).于CAA内共发现CAT 54处.血栓形成的CAA内径大于元血栓形成者[(10.9±2.8)mm比(7.9±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个月~ 10年8个月[(39.2±29.5)个月],32支[32.3%(32/99支)]冠状动脉的CAA消退,其中4支[4.0%(4/99支)]冠状动脉内径完全恢复正常.CAA消退者冠状动脉内径峰值小于CAA未消退者[(7.3±1.9)mm比(10.6±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D并CAT患儿中,15例[42.9%(15/35例)]出现心肌缺血,20例[57.2%(20/35例)]无心肌缺血表现.15例心肌缺血患儿中6例[17.1%(6/35例)]发生心肌梗死,4例[11.4%(4/35例)]出现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1例[2.9%(1/35例)]患儿因心力衰竭并恶性心律失常死亡.与非心肌缺血组相比,心肌缺血组患儿急性期发热时间较长[(19.1±7.8)d比(12.1 ±3.3)d]、白细胞总数较高[(24.8±13.5)×1012/L比(19.7±4.0)×1012/L]、首次IVIG使用时间距发病较晚[(13.9±5.5)d比(9.8±3.8)d]、CAA形成时间较早[(16.0±4.9)d比(20.9±14.5)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KD并CAT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基础上.其急性期炎症反应重,CAA形成早、程度重、消退缓慢者更易因CAT形成导致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可动态监测CAA,及时检出血栓,早期发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患者长期随访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米杰;张春晓;孙中华;钟明惠;田刚;黄平;臧希文;陈涛;樊瑞娟

    目的:通过对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ST)患者的长期随访,分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05-01-2012-09在我中心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ST患者.收集患者既往病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左室射血分数、血脂及肾功能水平、ST分型(早期、晚期和超晚期ST)、介入诊治经过(是否应用血栓抽吸、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再次植入支架、再次植入同一种类药物涂层支架以及术后TIMI血流等)、住院及随访期间的抗血小板、他汀类和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方案.记录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明确的ST、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靶血管重建等).通过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确定MACE的预测因素.结果:54例ST患者人选,其中5例(9.3%)住院期间死亡,其余49例平均随访(48.1±25.1)个月,短16个月,长107个月.住院期间、1年、2年、3年、4年和5年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14.8%、16.7%、20.7%、25.3%、29.3%和39.1%.Cox回归分析显示,具有冠心病家族史的ST患者MACE发生率增加3.36倍;双支血管ST的患者MACE发生率增加5.15倍.结论:经过长期随访发现,ST患者预后较差,MACE发生率逐年升高.冠心病家族史和双支血管ST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 血栓抽吸在低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程铖;徐日新;谢勇;刘晓东;廖清池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联合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PCI在低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探讨直接PCI的佳策略。方法:回顾分析79例因STEMI行直接P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对血栓处理的不同分为单纯PCI组(n=38)和联合抽栓组(n=41)。比较两组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手术时间、直接支架植入术例数、术后1周和3个月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内径、住院期间心血管死亡率。随访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率。结果:联合抽栓组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有降低趋势(2.4%vs.7.9%,P>0.05),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73.10±18.15) min vs.(63.34±12.58)min,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低血栓负荷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常规抽栓,虽然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有降低趋势,但住院期间及3个月随访无明确临床获益。

  • 经导管预处理血栓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影响和临床意义

    作者:李学香

    目的 研究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手术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操作之前,通过指引导管向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尿激酶,配合血栓抽吸或小直径球囊反复捋过,预处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内的"新鲜血栓",对PPCI手术操作、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前向TIMI血流0级、伴有血栓积分3~4分、高血栓负荷影像的连续STEMI患者165例,分为常规PPCI组84例(只使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操作)和优化PPCI组81例(先使用抗栓药物序贯注入、抽吸或球囊捋过处理血栓,后球囊扩张伴或支架置入操作).观察2组患者PPCI球囊扩张前IRA前向TIMI血流情况;PPCI手术过程器械操作和耗材使用情况;PPCI器械操作对IRA血栓移行/它支血管闭塞情况;PPCI术中无复流发生率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成功率;PPCI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风险.结果 优化PPCI组有70.4%患者在球囊扩张操作前IRA的前向血流恢复到TIMI 2级以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成功率高于常规PPCI组(97.5%vs.89.3%,P<0.05),且介入器械耗材使用量较少[平均1(0,1)个根球囊和1(1,1)个支架/例vs.平均2(1,2)个球囊和2(1,2)个支架/例,P均<0.05];术中IRA血栓移行/它支血管闭塞及无复流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PPCI组(3.7%、1.2%vs.11.9%、14.3%,P均<0.05);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PPCI组(P<0.05);2组患者出血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PPCI术前经导管用药物和机械方法预先处理冠状动脉内血栓后,PPCI手术操作过程、有效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预后等方面显著优于单纯接受常规PP-CI操作的患者,且介入器械耗材使用更合理.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安超;兰鸿艳

    目的 针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内可见血栓的患者进行血栓抽吸的治疗方式,记录临床治疗信息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在本院收集6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干预,存在明显的急性冠脉内血栓负荷患者资料,均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干预,其中38例患者经过血栓抽吸导管抽出明显红色血栓视为治疗组,另外24例患者因血栓负荷过重无法抽吸出明显血栓,或血栓向血管远端移行,作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治疗后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信息,可以发现,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栓患者出现的病症采取血栓抽吸的治疗方式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症,改善冠状动脉中血液流动的情况,能够降低患者出现心血管病症的情况,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远期心脏事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