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东莨菪素大鼠在体胃、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夏玉凤;戴岳;孟庆玉;王强;仇玲玲

    目的:研究东莨菪素在大鼠胃、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小肠吸收实验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注液中药物的浓度,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的浓度.结果:东莨菪素在大鼠胃中2 h的吸收百分率为76.31%;东莨菪素在结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的吸收率分别为46.25%,40.54%,38.21%,32.77%;不同质量浓度东莨菪素(10.014 4,20.028 8,40.057 6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643 4,0.613 7,0.597 0h-1;不同pH(6.0,6.8,7.4)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621 7,0.603 3,0.613 7 h-1.结论:不同质量浓度、pH对东莨菪素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没有显著性影响,药物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东莨菪素在胃肠道均有较好的吸收,结肠为佳吸收部位,提示适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 黄芩苷和黄芩素大鼠在体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刘太明;蒋学华

    目的:研究黄芩苷和黄芩素在大鼠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药物的含量.结果:黄芩苷在胃、小肠及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8.05%,-0.94%,2.32%;黄芩素在胃、小肠及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34.53%,30.61%,4.89%.黄芩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每小时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90 7,0.083 7,0.076 6,0.048 3.结论:黄芩苷只在胃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在小肠和结肠基本不吸收;黄芩素在胃和小肠中吸收良好,在结肠有少量吸收.黄芩素在各部位的吸收程度明显优于黄芩苷,提示黄芩素比黄芩苷更适于制成口服吸收制剂;黄芩素具有广泛的吸收窗,提示适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 岩黄连生物碱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刘小叶;奉建芳;金从波;陈满仓

    目的:以脱氢卡维丁为指标成分研究岩黄连总生物碱在大鼠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药物的含量.结果:药物在胃和小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百分率分别为8.88%,2.08%;药物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的吸收速率常数略高于回肠和结肠部位,但无显著性差异;药物中、高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一致,低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明显降低;随灌流液pH升高,药物吸收速率常数增大,但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药物在胃、全肠道均有吸收,但吸收均较差,胃中高于小肠中;不同肠段和灌流液不同pH对吸收无显著性影响;中、高浓度范围内表现为被动扩散吸收机制.

  • 特女贞苷与红景天苷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比较

    作者:李慧芬;张学兰

    特女贞苷与红景天苷是女贞子炮制前后含量变化较大的2种活性成分.为探讨女贞子炮制增效机制,该实验采用大鼠在体胃肠灌流模型,用HPLC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胃与小肠灌流流出液中特女贞苷与红景天苷含量并计算吸收速率常数和吸收百分率,结果在特女贞苷的胃肠灌流流出液中均可检出其次级苷红景天苷.特女贞苷与红景天苷在小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55 3,0.1442 h-1,4h累计吸收率分别为24.46%,60.14%,在胃中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5.70,8.26 h-1,4h累计吸收率分别为34.21%,47.23%.实验证明特女贞苷在大鼠胃与小肠内均可被代谢为红景天苷,红景天苷较特女贞苷更利于胃肠吸收.结果提示女贞子炮制后补肝肾药效增强与特女贞苷转化为红景天苷后更利于机体吸收有关.

  • 乙酰丙酮钒在大鼠胃肠道吸收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双庆;潘铁成;孙锋;吕万良;张烜;张强

    目的:研究乙酰丙酮钒在大鼠胃、小肠和大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灌流实验,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钒(V)浓度.结果:乙酰丙酮钒在10mg·kg-1剂量下在胃和大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2.853h-1和0.587h-1,AUC分别为158.6ng·mL-1·h和642.7ng·mL-1·h;在不同给药剂量(以钒计)10,25和50mg·kg-1时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1.414,1.664和17.118h-1,AUC分别为1 714.0,4 641.2和5 554.7 ng·mL-1·h.结论:大鼠胃和大肠是乙酰丙酮钒的不良吸收部位,而小肠有较好吸收,吸收方式可能是被动扩散.

  • 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大鼠在体胃肠道吸收研究

    作者:李楠;冯玲玲;蒋学华;杨明

    目的 研究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在大鼠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比较黄芩苷、黄芩苷磷脂复合物以及黄芩苷和卵磷脂的物理混合物胃及全肠段吸收代谢特性;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分肠段吸收代谢特性.结果 黄芩苷、黄芩苷磷脂复合物以及黄芩苷和卵磷脂的物理混合物在胃的每小时吸收百分率差异不大.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在小肠全肠段的吸收程度明显优于黄芩苷以及黄芩苷和卵磷脂的物理混合物,其累积吸收量为(2940.87±1.45) μg,黄芩苷和卵磷脂的物理混合物为(1373.23±3.21) μg,而黄芩苷低为(992.66±3.65)μg;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在全肠段有广泛的吸收窗,十二指肠优,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百分率为51.81%、32.29%、29.56%、11.80%. 结论 当黄芩苷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可促进黄芩苷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

  • RP-HPLC法测定苦参素在大鼠胃肠中的吸收动力学

    作者:徐伟;SHA Mei;张淑玲

    目的:研究苦参素在大鼠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HPLC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药物的含量.结果:苦参素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31.02±10.08)%、(21.13±2.71)%、(28.22±6.09)%、(35.66±9.01)%和(33.12±13.22)%.结论:苦参素在胃和小肠上段中吸收良好,制剂研究应考虑其吸收特征.

  • 荆芥内酯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耿婷;朱慧;张丽;单鸣秋;丁安伟

    目的 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方法 应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的体积,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胃肠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质量浓度.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μg/mL)的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19.47±0.69)%、(21.66±1.92)%、(26.51±1.25)%;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3±0.007)、(0.159±0.011)、(0.134±0.012)h-1,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的吸收可能为被动转运,在肠道的吸收可能为主动转运.

  • 二苯乙烯苷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春英;李敏;袁志芳;杨维;解凤立;张兰桐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胃灌注液及肠循环液中二苯乙烯苷及酚红质量浓度的HPLC/DAD法,并研究二苯乙烯苷在大鼠胃、肠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HPLC/DAD法测定胃灌注液及肠循环液中药物的量,色谱条件为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2%磷酸(35:15:50),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320 am(二苯乙烯苷)和430 nm(酚红);进样量20μL.结果 二苯乙烯苷及酚红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分别为3.5~140μg/mL和1~40μg/m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3.1%,方法回收率均在99.48%~102.2%.不同质量浓度(2.5、5、10mg/mL)的二苯乙烯苷在大鼠胃部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72.7%,67.7 %和56.6%,不同质量浓度(30、60、120 μg/mL)的二苯乙烯苷在肠道内的吸收速率常数(K )分别为0.047 7、0.051 4、0.056 3 h-1,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实验首次建立了HPLC/DAD法同时测定胃灌注液及肠循环液中二苯乙烯苷及酚红的质量浓度,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二苯乙烯苷在肠道内吸收较差,主要吸收部位是胃,为延长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改善生物利用度,适合制成胃漂浮片.

  • 射干提取物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光函;姜鸿;孟莉;邹桂欣

    目的:研究射干提取物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鸢尾黄素和野鸢尾黄素的含量.结果:鸢尾黄素和野鸢尾黄素在胃内停留90 min时吸收率均已经达到90%以上;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428 h-1、0.0349 h-1、0.0351 h-1、0.0362 h-1和0.0436h-1、0.0375 h-1、0.0353 h-1、0.0360 h-1;吸收百分率分别为32.82%、26.44%、27.75%、23.72%和32.28%、27.87%、27.84%、25.13%.结论:鸢尾黄素和野鸢尾黄素在胃和十二指肠均有较好的吸收,适合于制备缓、控释制剂.

  • 女贞子酒蒸前后3种质变与量变化合物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比较

    作者:赵鑫;姜秋;张学兰;李慧芬;康怀兴;吴鹏;王均秀;宋梦晗

    目的:比较女贞子酒蒸前后3种质变与量变特征化合物(女贞次苷、oleopolynuzhenide A、红景天苷)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差异.方法:用大鼠在体胃肠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胃和小肠灌注流出液中各化合物的质量浓度,比较三者在大鼠胃和小肠的吸收差异.结果:大鼠胃和小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和4h累计吸收率顺序为:红景天苷>女贞次苷> oleopolynuzhenide A.结论:红景天苷较女贞次苷与oleopolynuzhenide A更利于机体吸收.研究结果为阐明女贞子酒蒸增效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女贞苷G13、oleonuezhenide与红景天苷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比较

    作者:栾茹乔;赵鑫;张学兰;李慧芬;姜秋;宋梦晗;徐保鑫;刁家葳

    目的:比较女贞子酒蒸前后质变与量变特征化合物(女贞苷G13、oleonuezhenide、红景天苷)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差异.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胃和小肠灌注流出液中3种化合物的质量浓度,通过计算吸收速率常数和4h累计吸收率比较三者在大鼠胃和小肠的吸收差异.结果:女贞苷G13、oleonuezhenide与红景天苷在胃和小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及4h累计吸收率的顺序为:红景天苷>oleonuezhenide>女贞苷G13.结论:红景天苷较女贞苷G13、oleonuezhenide更利于胃肠吸收.研究结果为阐明女贞子酒蒸增效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吴茱萸碱丁酰基衍生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及在体胃肠吸收研究

    作者:杨兰;万坤;杨建波;晏声蕾;张奇娆;张景勍;胡雪原

    目的 制备吴茱萸碱丁酰基衍生物 (evodiamine butyr-yl derivative,EBD) 和吴茱萸碱丁酰衍生物固体脂质纳米粒(evodiamine butyryl derivative-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EBDLN),并研究它们的体外释放特征以及在体胃肠吸收的能力.方法 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EBD,经薄膜分散法制备EBDLN.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EBD和EBDLN的体外释药特征,并用单向灌流法研究吴茱萸碱 (evodiamine, EDM)、EBD和EBDLN的胃肠道吸收.结果 在同种释放介质中, EBD和 EBDLN 的释药趋势完全一致,但 EBDLN 相对于EBD而言其释药速度更慢.EBDLN在各个肠道的Ka值和Papp值均明显大于EDM和EBD.且EBDLN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 Ka值分别为 EDM 的110.14、56.70、51.23、45.70、127.23倍,EBDLN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Papp值分别为EDM的9.74、4.48、3.82、11.30倍.结论 EBDLN具有缓释效应,增加了EDM和EBD在胃肠道的吸收.

  • 2-甲氧基雌二醇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特性

    作者:马伟峰;胡海英;连晓培;张正全;张振中

    目的: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特性.方法:建立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2-ME质量浓度的变化,分析2-ME的在体吸收特性.结果:2-ME在大鼠胃、小肠各段及结肠巾均可被吸收,但吸收百分率和吸收速率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存在吸收饱和现象.结论:2-ME口服给药可用于低剂量维持治疗,高剂量冲击治疗宜用胃肠外给药方式.

  • 齐墩果酸自微乳大鼠在体胃肠道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杨蕊;苏乐群;黄欣

    目的:研究齐墩果酸自微乳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道吸收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根据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减少量来确定药物的吸收.结果:在大鼠胃部,齐墩果酸微乳2h的吸收百分率为10.15%;在小肠中齐墩果酸微乳与胶束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901/h和0.0486/h,肠道佳吸收部位依次为十二指肠、回肠、空肠和结肠.结论:自微乳给药系统对齐墩果酸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提高了齐墩果酸的生物利用度.

  • 白芍总苷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韩丽;张玲非;贾春英;谢敏;王鑫国;牛丽颖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在大鼠体内胃、肠道吸收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HPLC色谱法,以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为指标,测定白芍总苷分别在1 mg/ml、2 mg/ml、4 mg/ml 3个浓度下在体胃吸收情况,白芍总苷3个浓度(其中芍药苷浓度分别为40μg/ml、80 μg/ml、120 μg/ml,芍药内酯苷浓度14.275 μg/ml、28.55 μg/ml、42.817 μg/ml)的肠循环液在小肠整个肠段的吸收情况,白芍总苷溶液(芍药苷浓度80 μg/ml,芍药内酯苷浓度28.55 μg/ml)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等各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3个浓度白芍总苷在胃内吸收量与药物浓度成正比.白芍总苷3个浓度在小肠内吸收量与药物浓度呈正比,3个浓度吸收速率常数值基本一致.白芍总苷在十二指肠、空肠的吸收量较回肠、结肠大,在十二指肠、空肠吸收速率常数值较回肠、结肠大,在十二指肠、空肠吸收半衰期较回肠、结肠短,经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显示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白芍总苷在胃内吸收可能为被动扩散机制,十二指肠可能为白芍总苷在肠段内吸收主要部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