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宁痫合剂治疗小儿痫病60例临床观察

    作者:邓毓漳;郭卫东;邓斌

    小儿痫病是一组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对小儿健康危害极大,属小儿难治之证.根据痫病以肝风内动、痰浊闭窍、瘀阻脑络互为作用的病机特点,确立熄风止痉、豁痰开窍、活络化瘀为治疗原则,在发掘民间治疗痫病单验方的基础上,结合单味中药现代药理的作用机理,我们自拟专方宁痫合剂治疗小儿痫病患者60例,并与苯妥英钠组30例作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健脑通络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崇泉;金幼兰;赵李剑

    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综合征,通常以多发性脑梗塞和大面积特定部位脑梗塞引起的痴呆常见.笔者于1997年6月~1999年12月采用健脑通络胶囊与三乐喜胶囊对照,共治疗瘀阻脑络兼气阴两虚型血管性痴呆6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作者:乔慧芳;栾莉;王利峰

    脑卒中偏瘫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脑卒中偏瘫是由于风痰痹阻,瘀阻脑络,气血不荣,肢体不养而致肢废不能用。脑卒中偏瘫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逐渐受到重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综合治疗与护理以达到散瘀醒脑开窍,通经活络的作用。

  • 脑得康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后精神障碍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徐定凯;蔺建新;陈才德

    目的:观察脑得康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后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神经外科的住院患者62例,按简单随机化原则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2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西药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从每日4 mg开始,逐渐减量至每日1 mg。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脑得康胶囊(黄芪60 g,赤芍15 g,川芎25 g,当归15 g,地龙10 g,桃仁10 g,红花15 g,丹参15 g,天麻15 g,钩藤10 g,柴胡20 g,葛根15 g,石菖蒲15 g),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利培酮,从每日2 mg开始,逐渐减量至每日1 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6、12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精神症状控制时每例患者抗精神病西药的平均每日用量。结果两组治疗后BP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从治疗后6周起中西医结合治疗组BPRS评分的降低程度较西药治疗对照组更显著(分:38.68±7.81比54.05±6.75,P<0.05),持续到治疗后12周(分:15.46±8.51比23.98±8.03,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84.4%(27/32)比76.6%(23/30), P<0.05〕。精神症状控制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抗精神病西药利培酮用量少于西药治疗对照组(mg/d:1.5±0.1比2.8±0.2,P<0.05)。结论西药常规治疗联合脑得康胶囊治疗双额叶脑挫伤后精神障碍有较好疗效。

  • 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瘀热阻窍证

    作者:袁园;过伟峰

    中风有急性期和恢复期之分.在急性期,中医学根据有无意识的改变把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仅有肢体经络形证而无神志改变者为中经络,同时有意识症状者为中脏腑,其中邪实窍闭者为闭证,正虚阴竭阳亡者为脱证.中风闭证多因风阳痰火蒙闭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中风急性期之风火相煽、痰瘀闭阻,源于血分瘀热,搏击不解,闭阻脑窍,而令邪热愈炽,瘀阻益甚,进而化火生风,进一步加重瘀热阻窍的病势.

  • 电针结合加味散偏汤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31例

    作者:胡文君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加味散偏汤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 2017年11月,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偏头痛患者62例,用完全随机法分为针药组31例采用电针结合加味散偏汤治疗;西药组31例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呋喃硫胺片治疗;疗程终止后,3个月后分别进行追踪,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结果:①VAS评分:组组比较,针药组分数明显好于西药组,(P<0.05)具统计意义;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效果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进行比较:针药组P<0.05,具有统计意义;西药组P>0.05,没有统计意义.②综合评分法评分比较: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55%,西药组为77.4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意义(Z=3.657)P<0.05.结论:电针结合加味散偏汤对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西药组,

  • 益气祛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探析

    作者:张树泉;徐西元

    因虚致瘀、瘀阻脑络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这一核心环节,历代医家均有述及.从<内经>、<金匮要略>至<景岳全书>,从朱丹溪,李东垣至王清任,因虚致瘀、瘀阻脑络论逐渐形成完善,当今的众多医家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实验和临床上验证和应用这一理论.而痰与瘀,这两个从中医学气血津液理论衍化而来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同源相关,密不可分,具重要地位.基于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益气祛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治疗方法,痰瘀同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法.当今众多医家的临床实践也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因此,益气祛瘀化痰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法则之一,值得临床重视和应用.

  • 推拿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头痛38例

    作者:傅建苗

    1 临床资料 瘀血头痛患者共38例,诊断均符合<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头风"的诊断依据,符合瘀阻脑络的主症及体征.其中男性11例,女性27例;年龄位于35~56岁之间、平均41.6岁;病程2~7年;其中伴高血压者11例,颈椎退行性改变者15例.全部患者经相关检查,排除脑脓肿、脑血管疾病急性期、颅内占位性疾病,脑挫裂伤,外伤,颅内血肿急性期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

  • 自拟头痛穴切割疗法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

    作者:宋春华;陈梦媛

    目的:观察头痛穴(宁神穴)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穴切割疗法相对于普通针刺组的治疗优势。方法:选择符合瘀阻脑络型偏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疗程为一周。以治疗前、治疗当天、治疗第三天、治疗一周为观察点,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观察其镇痛疗效,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综合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头痛穴切割组愈显率96.7%,普通针刺组为53.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头痛穴切割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普通针刺组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当天、治疗第三天、治疗一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临床综合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穴治疗偏头痛有效,且头痛穴切割疗法优于普通针刺组。

  • 火针治疗瘀阻脑络型头痛42例

    作者:陶善平;丁金磊;何天峰;罗永宝;段希栋;宋银花;周丽艳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瘀阻脑络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瘀阻脑络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毫针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取合谷、三阴交、大包、膈俞、太冲为主穴,火针组采用火针疗法,毫针组采用毫针针刺,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和VAS疼痛评分。结果:火针组治愈率为71.43%,而毫针对照组治愈率47.62%,火针组疗效优于毫针对照组( P<0.05);同时火针治疗后能消除头痛或明显减轻头痛的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持续时间和降低发作频率。结论:火针是治疗瘀阻脑络型头痛的一种较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通窍活血汤结合西药治疗瘀阻脑络型癫痫26例

    作者:胡宁;楼敏芳;吴轶颖;陈桂芳

    笔者采用通窍活血汤结合西药治疗瘀阻脑络型癫痫26例,收效良好,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观察收入符合中医诊断和辨证标准的癫痫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男21例,女5例;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4.78岁;病程2月~3年,平均18.27月.观察组男18例,女8例;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5.21岁;病程1月~2.5年,平均17.95月.两组各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通络头风汤治疗偏头痛88例小结

    作者:张小芝

    对88例瘀阻脑络型偏头痛采用通络头风汤治疗,并与采用颅通定治疗的88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总有效率前者为96.6%,后者为72.7%,且远期疗效前者亦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血管性头痛临证辨治

    作者:谭光彦

    血管性头痛属中医头痛病中"头风"的范畴,头为阳气交会之处,名曰"清空",肝郁化火,火极生风;肝木克脾土,或因脾胃自伤而致脾运失健,痰湿内生;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风、痰、瘀三邪合而为一,上扰清空,瘀阻脑络,气机逆乱,清空失养则生头痛.治宜熄风涤痰、活血通窍,清空通窍方主之.

  • 针灸补泻法治疗瘀阻脑络型眩晕60例临床观察

    作者:潘青花

    目的:对针灸补泻法在瘀阻脑络型眩晕症状的临床观察研究与讨论。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瘀阻脑络型眩晕患者60例,患者的症状大多数是眩晕。患者的基底动脉(BA)、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这三项经过颅多普勒(TCD)监测,其收缩期峰值处于正常值之下。观察组30例,对患者三阴交、百会、曲池、水沟、合谷、丰隆、足三里这些穴位进行针灸补泄法治疗。对照组30例,让患者口服复合维生素 B、维脑路通药物。结果对照组的眩晕症消失率是13.3%,而观察组的眩晕症消失率是93.3%。BA、MCA、VA 血流速度这几项在治疗前后有很大的提高。结论针灸补泻法可以改善瘀阻脑络型眩晕症状,补血益精,使眩晕自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