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阴道斜隔综合征的CT征像分析

    作者:王绍波;季云海;高文涛;王绍丽

    目的 探讨阴道斜隔综合征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经妇科阴道镜或宫腔镜证实的7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的CT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显示双子宫、双宫颈.其中,6例患者显示隔后腔,隔后腔扩张伴积液4例.所有7例患者均为单肾畸形并伴有肾体积增大,左侧单肾4例,右侧单肾3例.3例患者合并输尿管轻度扩张.3例患者合并单纯性卵巢囊肿.1例患者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结论 阴道斜隔综合征有其特征性CT表现,识别这些征象有助于影像学医师做出正确诊断.

  • 螺旋CT在踝关节及跗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兆立;梁京印;潘志峰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踝关节及跗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分析43例踝关节及跗骨骨折,所有病例均行普通X线摄影和螺旋CT薄层扫描,35例螺旋CT扫描后选择性应用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平面重组(M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在43例骨折病例中,28例(65.1%)普通X线检查报告为阳性的病例经螺旋CT扫描又发现其他部位骨折,15例(34.9%)普通X线检查报告为阴性的病例经螺旋CT确诊为阳性;螺旋CT上骨折线表现为长度、宽度、走行及数量不同的线状低密度影,对粉碎性和撕脱性骨折病例再行SSD和MPR图像重建,进一步明确骨折线的空间走向和碎骨片的形状、大小及空间位置.结论 螺旋CT薄层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及跗骨骨折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正侧位定位像技术在降低胸部CT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健;郭满涛;杨晓;高芳;李娜;王春全

    目的:初步探讨正侧位定位像扫描技术在降低胸部CT平扫的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12月在我院4周内行两次64层螺旋CT胸部检查的患者72例,第一次定位扫描只扫正位定位像,然后进行定位、扫描;第二次采用正侧位定位像进行扫描,两次扫描均打开CARE Dose 4D,并且其他扫描条件均相同。比较两次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的差异。结果两种扫描模式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由正位定位像扫描的(4.82±1.03) mSv和(2.31±0.48) mSv下降到正侧位定位像的(4.12±1.20)mSv和(1.96±0.54) mSv;平均下降0.70 mSv (14.52%)及0.35 mSv (1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部CT扫描中正侧位定位像扫描技术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基于CT影像的肺结节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进展

    作者:谷宇;吕晓琪;杨立东;赵建峰;喻大华;任国印;李刚

    2016年2月,国际著名癌症期刊Cancer Letters发表中国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团队的文章,该文章是我国癌症现患数据的首次发布.结果显示,2011-2016年,5年内诊断为肺癌且仍存活的肺癌患者占88.41万,仅次于乳腺癌(102.46万)、结直肠癌(89.78万),肺癌5年患病比率分别为男性84.6/10万,女性45.6/10万,呈现上升趋势[1].我国的肺癌5年存活率较低,只有15.4%.如果肺癌能在早期被诊断和治疗,其5年生存率将上升至49%.因此,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预防才能取得较好的肺癌防治效果.

  • 定量CT 与MRI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及分布的比较

    作者:张晨鑫;张勇;王玲;端木羊羊;徐黎;李娜;程晓光

    目的:研究定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及分布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对44例健康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同一天行腹部定量CT和MRI检查,选取腰椎4/5层面图像,CT 图像采用定量CT分析软件 QCT PRO v5.0测量,M RI图像采用图像分析软件Analyze v12.0进行测量,半自动区分该层面腹内脂肪和皮下脂肪并测量其面积。统计分析两者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定量CT 和 MRI对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腹内脂肪面积(SFA)、总脂肪面积(TFA)的测量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96、0.94、0.96,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MRI和定量CT测得的腹部脂肪面积的差值很小(差值均数分别为8.6、-2.8、5.7 cm2)。结论定量C T和M RI对腹部脂肪面积的测量结果具有明显相关性和较好的一致性,二者有可比性且在临床应用中可互相代替。

  • PET/CT在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艳;杨艺民(综述);沈丽达(审校)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人们对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和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1955年Gall根据病理学特点,将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两大类[1]。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界定了60多个亚型[2]。在全球范围内,HL 和NHL的发病情况有显著差别,NHL占所有肿瘤病例的3%左右;而HL约为NHL 的1/5[3]。HL 在欧美国家较常见,美国的年发病率为2.9/10万,占恶性淋巴瘤的30%。在我国HL较少见,年发病率为0.6/10万,根据对我国9828例ML患者的分析,HL占ML的4.3%。2006年美国NHL年新发病例58870例,我国NHL的年发病率为0.02%,每年新增患者约为2.5万例[4]。有文献报道,我国ML病死率为1.5/10万[3],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占第11~13位。ML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人类的健康影响越来越大。

  • 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

    作者:谢陈

    目的 探讨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focal ground-glass opacity,FGGO)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分析54例经病理证实的FGGO患者的MSCT表现,比较细支气管肺泡癌(BAC),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及其它良性结节的MSCT表现.结果 54例FGGO中,BAC 38例,AAH 10例,其它良性结节6例.良、恶性FGGO病灶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边缘形态、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GO病灶边缘有分叶或毛刺、界面清楚、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为MSCT诊断恶性FGGO的重要征象.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CT 误诊分析

    作者:何瑜;孙凤;王晋秋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PICC)的多层螺旋CT误诊原因,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且术前CT误诊的32例患者资料,观察病变形态、位置、影像学特征,总结CT误诊原因。结果32例误诊患者中,12例误诊为肝细胞肝癌,9例误诊为肝脓肿,6例误诊为胆管结石或胆管炎伴扩张,4例误诊为肝乏血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误诊为转移瘤。误诊的原因主要有病变本身病理、血供特点不典型,扫描期相不准确或未做延迟扫描致病变强化特点欠明确,合并其他肝脏病变致影像表现复杂,影像诊断医师诊断草率、观察不仔细遗漏一些细节特点等。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不典型病例较多,适时延迟扫描可发现一定的特征,是诊断PICC的有效方法。

  • 多层螺旋 CT 诊断脾脏淋巴瘤14例分析

    作者:李文波;林伟;钱树森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脾脏淋巴瘤的CT资料,探讨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13例继发,1例原发。弥漫粟粒型5例,增强扫描见脾脏弥漫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多发肿块型7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直径1.6~6.5 cm;单发肿块型2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肿块,轻度强化,其中1例可见钙化及坏死。12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腹腔内脾外病变的CT表现有助于诊断。

  • 64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诊断肾脏动静脉瘘18例分析

    作者:银文杰;邓光洪

    目的:探讨肾脏动静脉瘘( ren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rAVF)的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CTA)征象,以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分析1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rAVF患者的CTA影像学资料,所有扫描图像均进行容积再现( VR)、多平面重建( MPR)、大密度投影( MIP)和曲面重建( CPR)等后处理。结果18例rAVF共发现18个病灶,检查结果与DSA相符。 CTA均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畸形血管团,其中8例清楚显示肾动脉与静脉间的瘘口。结论 rAVF具有典型的CTA征象,CTA检查可以提供可靠的无创性诊断依据。

  •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作者:林华;罗敏;田志诚;刘启瑜;李木生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 GCTTS)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CTTS患者,均行X射线检查,5例行CT平扫,13例行MR平扫,3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①X射线:26例显示近关节区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影,2例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2例正常,6例伴有压迫性骨质侵蚀、破坏。②CT:能清晰显示软组织肿块及骨质破坏。③MRI:清晰显示病灶,局限型7例,弥漫型6例;T1 WI上8例与骨骼肌信号相近,2例呈稍高信号,3例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 WI上7例稍高于骨骼肌信号,3例呈不均匀等高信号,3例呈不均匀等低信号;3例增强扫描呈中度到明显不均匀强化;关节积液2例;骨质受侵犯2例。结论 X射线可初步发现病灶及骨质破坏;CT对于肿块及骨质受累的显示优于X射线;MRI对GCTTS有特征性表现,并敏感显示关节内外组织结构的侵犯程度及范围,是诊断GCTTS的理想检查方法。

  • 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彭泽华;蒲红;白林;陈加源;蒋瑾;董丹丹

    目的 探讨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upertentorial primitiv eneuroectodermal tumors,SPNET)的CT、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SPNET的CT、MR影像特点及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①12例SPNET均位于幕上大脑半球脑实质内,均累及灰白质,位置较表浅;②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约6.3 cm,直径大于5 cm者9例;③肿瘤占位效应明显,但瘤周水肿轻或无,3例瘤周未见水肿,7例瘤周轻度水肿,2例瘤周中度水肿;④8例可见囊变坏死,4例为实性肿块,肿瘤实质部分CT平扫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MRI扫描T1 WI呈等或稍低信号、T 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囊变坏死的范围相对较小,较大的囊变区域常位于肿瘤边缘;⑤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为高度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免疫组化示CD99 (8/1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8/12)、突触素(12/1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6/12)阳性较多.结论 成人SPNET罕见,影像学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点,确诊有赖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 多层螺旋CT 80 kV低剂量头部血管造影可行性研究

    作者:蒲红;刘登平;王娜;赵原

    目的 评价80 kV管电压头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该条件下头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60例行头部CTA检查的患者按检查先后顺序分为A、B两组各30例,管电压分别为80 kV和120 kV,其它扫描条件(层厚、螺距、矩阵、管电流)完全一样.对图像的血管CT值(大脑中动脉M1段)、图像质量、信号噪声比(signal-to-noise,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CNR)、图像噪声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有效毫安秒、背景信号、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S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DIvol及ED较B组下降了50.7%和61.0%.结论 当管电压降低为80 kV时图像质量并无明显下降,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并且辐射剂量有明显降低,可以应用于头部CTA检查.

  • 颈段脊髓前根动脉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

    作者:谈嘉祺;陈林;郝引;杨华;刘云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在颈段脊髓前根动脉(AR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ARA显示情况进行分析,观察ARA的起始、走行及分布情况;对20例临床怀疑颈髓缺血要求了解脊髓前动脉(ASA)及ARA情况的患者颈髓CTA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组(CPR)评价颈髓缺血患者ARA的损伤情况.结果 颈髓ARA的数量为1~3支,左右两侧非对称、随机分布,在横突水平起自椎动脉、颈升动脉或颈深动脉.CTA能清楚显示ARA的受压及损伤情况.结论 MDCTA能较准确显示颈段ARA的解剖、走行及损伤情况,对确定功能性根动脉有一定意义.

  • 腹膜后纤维化4例影像学表现

    作者:陈婧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且影像资料完整的RPF病例,观察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密度或信号强度以及邻近组织改变.4例均位于腹膜后,不同程度包绕腹主动脉,累及髂动脉、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受累及下腔静脉;3例累及输尿管致肾、输尿管积水,其中2例肾功能受损;1例合并布加氏综合征,病灶内包绕大量迂曲侧支血管;增强后病灶因所处时期不同,呈多种强化方式.MRI显示腹主动脉周围环形等T1、等T2异常信号,SPIR及DWI上为稍高信号.

  • 肺挫伤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预后

    作者:王凌;唐怨;孔德会;陈友强;付子文;杨华

    探讨肺挫伤(occult pulmonary contusion,OPC)患者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影像学表现与预后.对143例胸部钝性伤后行常规胸部正位平片和MSCT检查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87例患者检出肺挫伤,其中显性挫伤58例,24例继发肺炎,13例继发脓胸,16例继续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隐匿性肺挫伤(OPC)29例,6例继发肺炎,1例发展为ARDS,未见继发脓胸患者;其余56例中7例继发肺炎,1例继发ARDS,未见继发脓胸患者.在OPC患者中,所有挫伤局限于一个肺叶的患者临床预后均较好;所有继发肺炎的患者挫伤范围均大于两个肺叶.OPC患者总体临床预后较好,MSCT能可靠的评价挫伤的范围,对OPC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18F-FDG PET/CT显像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红军;宋文忠;刘浩;刘兆辉

    目的 探讨FDG PET/CT显像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临床初诊食管癌患者行全身PET/CT显像,以大SUV值(SUVmax)>2.5为PET阳性,局限性食管壁增厚伴管腔狭窄为CT阳性.以病理为终判断标准.结果 病理证实40例食管癌,39例PET/CT为阳性,1例阴性;5例食管慢性炎症,2例阳性,3例阴性.45例患者中,PET/CT阳性41例,阳性率为91.1%,敏感性97.5% (39/40),特异性60%(3/5),准确性93% (42/45).28例淋巴转移,PET/CT阳性25例,3例阴性,敏感性为82.1%,特异性83.3%;双时相显像30/40食管癌患者SUV值增加,食管炎SUV值变化不明显.结论 PET/CT对食管癌诊断准确率高,对有无淋巴结转移也有较高的准确性;但病灶仅限于黏膜患者,PET/CT可出现漏诊.

  • 可逆性后脑白质病综合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作者:陈超;杨志远;黄伟;余东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脑白质病综合症(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我院经临床随访证实RPLS13例,其中8例行常规MRI扫描,4例接受普通CT扫描,1例先行CT扫描后再接受MRI检查.结果 13例RPLS患者中孕高症6例,恶性高血压4例,肾病综合症2例,小细胞肺癌化疗药物治疗后1例.5例接受CT扫描患者中4例发现异常,阳性率为80%.1例先行CT扫描未发现异常,后再接受MRI扫描检出病变.8例行MRI扫描患者(孕高症6例)均发现异常;枕叶受累13例、顶叶11例,额叶2例,基底节1例,丘脑1例,脑干1例,小半球1例.CT主要表现为位于后循环供血区域脑白质内不规则稍低密度影,常呈对称性分布.MRI表现上述区域脑组织水肿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影,FLAIR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RPLS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及随访复查可作出正确判断.

  • 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

    作者:覃由宣;陈攀;赵志勇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测量肝叶体积与肝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120例,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分别测量肝脏左外叶、方叶、右叶、尾叶及全肝的体积.结果 观察组患者除肝尾叶外,其余各个肝叶的体积和全肝体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越高,肝左外叶、肝方叶、肝右叶和全肝的体积越小(rY1=-0.357,P<0.05);肝尾叶体积与Child-Pugh分级无关(P>0.05).结论 16层螺旋CT能准确地测量肝脏及各肝叶的体积,其大小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将Child-Pugh分级与肝叶体积测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准确评价肝脏潜在的储备能力.

  • 胃癌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

    作者:周瀚;杨志刚;闵鹏秋

    目的 探讨胃癌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布特点及其螺旋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选取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胃癌且有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62例,均经螺旋CT进行腹部增强扫描,重点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以及强化后表现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胃癌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以肝胃韧带(79%)、腹腔动脉周围(58.1%)、腹主动脉周围(33.9%)及胃结肠韧带(30.6%)转移发生率较高.中上腹部共计160个部位发生淋巴结转移,每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数为1~7个,平均2.58个/例.转移性淋巴结的大短轴径(MSAD)为1.1 ~5.3 cm,平均3.7 cm.共计有123个部位(71.3%)转移淋巴结中观察到较明显坏死,转移淋巴结≥2.5 cm较多见.结论 胃癌的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布主要沿胃的淋巴引流途径,与肿瘤在胃中所处位置有关.增强螺旋CT扫描转移淋巴结常呈等低密度,边缘多模糊,可发生坏死,部分可见融合.

135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