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

    作者:陈永顺;姜华军;李志荣

    目的:制备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及稳定性.方法:以白蛋白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优化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制备[艺,并对微球的粒径和体外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0.95±0.14) μm,平均载药量(53.58 ±3.26)%,平均包封率(62.54±3.17)%,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10.402 8 t1/2 -1.205 6(r=0.998 2).结论:本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其体外释放特性符合缓释制剂特征.

  • 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作者:陈永顺;吴珍

    目的:研究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以汉黄芩素溶液为参比,用3P97软件计算大鼠尾静脉给予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后,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模型及药动学参数,用靶向效率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结果: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α=(0.550 0±0.128 2)h,t1/2β=(14.776 1±1.578 2)h,CL=(0.005 96±0.001 4) mL·h·kg-1,AUC0→∞=(126.331 7±9.501 2) ng·h·L-1.其在肝脏,脾脏,心脏,肺脏及肾脏的靶向效率分别为2.21,2.02,0.58,0.64,0.26.结论:与汉黄芩素溶液相比,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能提高对肝脏,脾脏的趋向性,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作用.

  • 卡铂白蛋白微球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主皓;蒋雪涛;杨跃伟;张云斌

    目的:考察卡铂白蛋白微球对小鼠移植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二种动物模型:小鼠前肢腋下接种Hep A22得到实体瘤模型和腹腔接种Hep A22得到腹水癌模型.试验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卡铂注射剂组和卡铂白蛋白微球组,分别瘤内和腹腔内注射.结果:卡铂注射剂和微球剂瘤内注射均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P<0.01),注射剂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29.2%,微球剂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49.6%,后者明显强于前者(P<0.01).注射剂能提高腹水癌小鼠的存活率,但不能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卡铂白蛋白微球剂既可以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又可以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结论:卡铂微球剂抑制小鼠移植肿瘤生长的作用优于注射剂.

  • 盐酸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工艺及其理化特性研究

    作者:钟延强;张国庆;吴诚;郭志强;鲁莹;单磊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制得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的理化特性.方法采用乳化热固化法和高压电场法制备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通过均匀设计考察乳化热固化法制备工艺条件对微球粒径、释药速率、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微球的体外释放度.结果搅拌速度和药物/蛋白浓度比可分别显著影响粒径大小和药物包封率.不同粒径大小微球的释放行为表明,随着微球粒径增大,其释放行为愈符合Higuchi方程,微球粒径愈小,愈符合一级动力学释放模式.高压电场法与乳化热固化法制备工艺相比,高压电场法制备微球的粒径分布集中,跨度由1.98缩小为0.52,包封率由原来的50.87%提高到91.62%.结论高压电场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白蛋白微球制备新方法.

  • 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兔耳中央动脉栓塞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昶光;侯世祥;高庆红;甘良春;王新春;毕岳琦

    目的 研究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PYM-BSA-MS)兔耳中央动脉栓塞过程中的平阳霉素(PYM)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 采用兔耳中央动脉为栓塞模型,分别给予PYM水针剂与PYM-BSA-MS混悬液,在不同时间经另侧耳缘静脉取血,经血浆样品处理后,采用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给药后,微球组平阳霉素显示明显的缓释效果,药-时曲线下面积与同剂量水针剂组相当,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延长.结论 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具有在栓塞部位缓慢释药,并维持局部血药浓度的作用.

  • 醋酸乙酯为油相制备阿霉素白蛋白微球

    作者:徐希明;余江南;蔡承国;张钧寿

    目的研究阿霉素白蛋白微球的新型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与大小、载药量、包封率加以考察.方法以醋酸乙酯为油相,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白蛋白微球.结果所得微球扫描电镜观测呈球型,粒径分布范围为0.25~3.30μm,跨距为1.20,平均粒径为1.37μm,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6.74±0.37)%,(85.1±3.27)%.结论本法工艺简便、重现性好、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HPLC研究以白蛋白微球为载体的氟尿嘧啶鼠体内分布

    作者:余江南;徐希明;傅海珍;陈红霞;柳春华;张钧寿

    目的研究以白蛋白微球为载体的氟尿嘧啶鼠体内分布.方法氟尿嘧啶包封于白蛋白微球,并经小鼠尾静脉给药后,采用HPLC离子抑制技术,测定氟尿嘧啶在小鼠血浆、心、肝、肺、肾、脾、脑中的浓度.结果以白蛋白微球为载体,氟尿嘧啶可主要分布于肝,给药15 min,肝中聚集达大,为给药剂量的67.15%,小鼠单核巨噬系统经空白微球饱和后,肝中分布显著减少(P<0.01).结论氟尿嘧啶包封于白蛋白微球后可实现肝脏被动靶向,所建HPLC用于氟尿嘧啶体内分布研究结果良好.

  • 制备工艺对卡铂白蛋白微球性质的影响

    作者:主皓;蒋雪涛;徐风华;张万国

    目的:考察制备因素对卡铂白蛋白微球的粒径、表面形态、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加热固化法制备卡铂白蛋白微球。结果:搅拌速度、乳化剂、白蛋白浓度影响微球的粒径大小。药物与白蛋白的投料比例直接影响微球的表面特征、载药量和包封率。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受微球含药量、粒径大小、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等因素影响。结论:控制制备卡铂白蛋白微球的工艺条件,可以制备不同释药速率的微球。

  • 卡铂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和体外性质

    作者:主皓;蒋雪涛;徐风华

    目的:制备可生物降解的卡铂白蛋白微球。方法:以白蛋白为载体,用乳化直接加热固化法制备了卡铂白蛋白微球。结果:微球外观呈米黄色,平均粒径58.2 μm,药物含量(11.26±0.48)%,包封率(84.5±3.6)%。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突释效应,2 h后的药物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释放曲线方程为:Q=21.90+8.50t(d),r=0.995 8,t50=3 d。微球在4 ℃和37 ℃贮存3个月,其外观、粒径及含药量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本法工艺简便,重现性好,所得微球稳定,药物包封率高,体外药物释放符合零级过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卡铂 白蛋白微球
  • 白蛋白微球的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作者:樊继波;陈永斌;周洁

    微球给药系统在实现药物靶向给药,其在缓、控释放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近年来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白蛋白微球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白蛋白微球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归纳.

  • 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诱导兔耳中央动脉闭锁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庆红;郑根建;王晓毅;周岚;董佳增;王昌美;温玉明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PYM-AMS)诱导兔耳中央动脉闭锁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采用区组随机法,在每只兔的双耳分别注射1号液(PYM水剂)、2号液(PYM油剂)、3号液(PYM-AMS油剂,为实验组)各0.26ml,PYM浓度为5mg/ml.每天观察注射药物后的动静脉变化,并于注射后2、7、14、21天处死6只动物,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兔耳中央动脉的组织学变化.结果:PYM水剂组血管壁和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改变;PYM油剂注入后约14天,血管充盈略下降,21天有血管内膜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实验组,7~14天时,注药血管出现缩窄,但仍可见血流通过,远心端有小血栓.21天时,可见血管闭锁,小动脉有较小血栓,血流中断.光镜下,注射后2、7天,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肿胀、脱落,小血管远心端可见微球栓塞.注射后14天,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缩小;微球有吸收改变.注射后21天,动脉管壁增生明显,个别细胞核呈分裂像,血管腔闭锁;微球吸收明显,其远心端血管腔出现闭锁,小静脉内膜增生.经Masson和van Gieson染色证实,中央动脉增生血管壁为肌性细胞.透射电镜下,内弹性膜的管腔侧可见多层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结论:PYM-AMS通过栓塞和缓释PYM,可明显诱导兔耳中央动脉闭锁,PYM-AMS可用于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 缓释盐酸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的研究

    作者:钟延强;张国庆;王彬;龚纯贵;鲁莹;高申;陈琰

    目的:制备缓释盐酸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bupivacaine human serum albumin microspheres,Bupi-HSA-MS),并对其理化特性、体外释放、体内药动学、药效学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高压电场法制备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微球的体外释放度.采用改良的RP-HPLC法测定体内布比卡因血药浓度,以家兔为实验对象,以针刺疼痛反应圈半径大小评价其麻醉效果.结果:微球的粒径分布集中,平均粒径为(108.9±2.6)μm,药物含量为31.56 %,包封率为91.62 %.体外释放结果表明,Bupi-HSA-MS具有明显缓释作用.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剂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浓度高,药物驻留时间短.微球组峰浓度显著低于注射剂组并长时间维持低浓度.微球组的平均保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微球组皮下给药大麻醉圈直径显著小于注射剂对照组(P<0.01),而微球组局麻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高压电场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白蛋白微球制备新方法.Bupi-HSA-MS兔皮下给药,药物扩散少,局部麻醉作用持续时间长,是一种安全、长效的局部麻醉止痛新方法.

  • 苦参碱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性质

    作者:邹东娜;张典瑞;张学顺;席延伟

    以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苦参碱白蛋白微球.采用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法考察微球的特性,并用动态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规律.所得微球外观圆整,包封率为(83 55±3.17)%,载药量为(6.19±0.24)%,平均粒径(0.94±0.15)μm.体外释放试验结果显示,苦参碱白蛋白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 布比卡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药理学研究

    作者:贾文斌;钟延强;张国庆;王彬;龚纯贵;鲁莹;陈琰

    目的制备盐酸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Bupi-HSA-MS),并对其体内药动学、药效学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高压电场法制备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采用改良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内布比卡因血药浓度,以家兔为实验对象,以针刺疼痛反应圈直径大小评价其麻醉效果.结果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剂组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短,浓度高,药物驻留时间短.微球组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注射剂组并长时间维持低浓度.微球组MR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微球组皮下给药大麻醉圈直径明显小于注射剂对照组(P<0.01),而微球组局麻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高压电场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白蛋白微球制备新方法.Bupi-HSA-MS兔皮下给药,药物扩散少,局部麻醉作用持续时间长,是一种安全长效的局部麻醉止痛新方法.

  • 三氧化二砷白蛋白微球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洁;曾甫清;童强松;高翔;谢蜀生;魏树礼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白蛋白微球(As2O3-HAS-NS)对人膀胱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交联固化的方法制备As2O3-HAS-NS,用原子吸光光度法测量微球中的砷浓度,采用显微镜观察和MTT法研究As2O3-HAS-NS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3氢-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测定其体外杀伤活性,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微镜观察及MTT法显示As2O3-HAS-NS对人膀胱癌EJ细胞体外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呈现出时间及剂量依赖性.3H-TDR掺入法测得As2O3-HAS-NS作用的EJ细胞存活率开始较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较As2O3降低快.流式细胞分析显示As2O3-HAS-NS有明显地促进EJ细胞凋亡的作用,G0/G1期百分比明显减少,而G2/M期百分比明显增多,至24 h达57.1%.24 h Sub-G1期细胞占9.4%.结论:As2O3HAs-NS对EJ细胞的作用优于单纯As2O3,可能成为实体肿瘤治疗的更优剂型.

  • 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考察

    作者:陈永顺;吴珍;董永成;杜士明

    目的:制备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方法:以白蛋白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优化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粒径,形态,体外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16.82±1.25)μm,平均载药量为(52.08±3.26)%,平均包封率为(60.54±3.17)%,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11.584 6t1/2 - 1.207(r=0.998 5).结论: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体外释放特性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 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作者:陈永顺;吴珍

    目的:研究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12只大鼠随机分成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组和沙美特罗溶液组,每组6只,分别灌胃给药(20 μg·kg -1)后不同时间取血,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沙美特罗溶液和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0.73±0.15)和(3.22±0.20)h,Cmax分别为(1.10±0.19)和(1.25±0.24) μg·ml-1,t1/2ka分别为(0.35±0.05)和(1.58±0.07)h,t1/2ke分别为(2.30±0.85)和(8.21±1.20)h,AUCo→∞分别为(1.55±0.25)和(3.45±0.55) mg·h·L-1.结论:与沙美特罗溶液相比,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同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作者:陈永顺;吴珍;杜士明;董永成

    目的 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 以市售去甲斑蝥素注射液为参比,测定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血浆中的药动学模型及药动学参数,用靶向效率来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结果 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 t1/2α=(0.57±0.11)h,t1/2β=(20.69±1.06)h,CL=(0.016±0.0024) ml·h·kg-1,AUC0-∞=(63.41±9.08) mg·h·L-1,其在肝脏,脾脏,心脏及肾脏的靶向效率分别为为2.36,1.78,0.43和0.35.结论 与去甲斑蝥素注射液相比,NCTD白蛋白微球能提高对肝脏,脾脏的趋向性,减少对肾脏及心脏的分布,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 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在小鼠体内肝靶向作用

    作者:陈永顺;吴珍;董永成;杜士明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白蛋白微球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体外细胞毒性及肝靶向性.方法:采用体外细胞毒性和体内全身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评价NCTD白蛋白微球的抗肿瘤活性及其生物安全性;通过小鼠尾静脉给药得到各主要药动学参数,并与NCTD注射液组比较得其靶向效率.结果:NCTD白蛋白微球在肝脏和肾脏的靶向效率分别为2.3891和0.3754,NCTD白蛋白微球体内外的生物安全性与其注射液比较无显著差异.体外细胞毒性显示其对肿瘤细胞具有特殊亲和力和靶向释药作用.结论:NCTD白蛋白微球具有肝脏靶向性,能降低肾脏分布,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

  • 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

    作者:陈永顺;吴珍;董永成;王启斌;杜士明

    目的:对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进行研究.方法:以白蛋白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去甲斑螯素白蛋白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粒径、形态、体外释放特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0.54±0.13)μm,平均载药量为(51.36±2.45)%,平均包封率为(62.28±3.27)%,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 10.1854 t/1/2-1.0858( r=0.998 1).结论:本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其体外释放特性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