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

    作者:胡勇;何贤峰;马维虎;徐荣明;阮永平;冯建翔;杨述华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30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大.为(1 255.8±381.9)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901.8±373.3)N]、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776.1±306.8)N]和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640.8±302.9)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可作为枢椎后路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章凯;刘景发

    目的 评价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5例枢椎椎弓根细小的寰枢椎脱位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了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枢椎椎板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棘突两侧椎板交界处,交叉置人对侧椎板内;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中线上,距寰椎后弓上缘少3 mm,内斜10°,上斜5°.螺钉直径3.5 mm,枢椎椎板螺钉长26~32 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8~32 mm,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效果满意,是又一可供选择的寰枢椎后路固定术式.

  • 三维打印成型导航模板辅助枢椎椎板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轩;李凤宁;张帆;王琨;陈智;阳青松;党瑞山;杨学东;沈洪兴;李明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打印成型技术制备个体化枢椎椎板螺钉导航模板的可行性,并对该方法辅助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选取19具成人尸体的正常颈椎标本,行CT扫描后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枢椎行选择性重建,设计与枢椎椎板背侧贴合的阴模,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成型,基于枢椎模型直视下徒手将阴模制成带钉道的导航模板,并在其辅助下于枢椎标本置入双侧椎板螺钉。术后再次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基于CT图像,使用Mimics软件能够精确重建枢椎,并建立其对应阴模。共制作19个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枢椎椎板螺钉38枚。术后CT扫描图像显示38枚螺钉均完全位于枢椎椎板内,无穿破椎板壁或进入横突孔的螺钉。结论:利用三维打印模型设计的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枢椎椎板螺钉的精确置入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方法。

  • 枢椎椎板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强度的比较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刘景发;赵卫东;林斯萍;何帆;杨进城;廖穗祥

    目的:比较枢椎椎板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强度,为临床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7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枢椎标本上进行枢椎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和双皮质椎板螺钉固定,测试螺钉拔出力.结果: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大拔出力平均为875.3±403.2 N,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的大拔出力平均为679.5±308.2 N:椎弓根螺钉的大拔出力大于椎板螺钉,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枢椎椎板螺钉进行双皮质固定具有可靠的力学固定强度,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

  • 对后路寰枢椎固定技术的评价及选择策略

    作者:倪斌;郭翔

    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是解决寰枢椎不稳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后路寰枢椎固定技术包括钛缆捆扎术(Gallie技术和Brooks技术)、Apofix椎板夹、Magerl螺钉技术、侧块螺钉或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或枢椎椎板螺钉技术等.

  •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可行性研究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刘景发;麦小红

    目的:评价对国人进行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探讨进钉技术.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在30例干燥枢椎标本上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枢椎椎板的厚度,棘突根部、椎板和下关节突的高度.设定枢椎椎板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棘突中线两侧5mm,上位螺钉距椎板上缘5mm,对侧的下位螺钉距椎板上缘9mm,螺钉在棘突根部上下交叉进入对侧椎板,并于下关节突中心点出钉,测量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和进钉角度.结果:枢椎椎板上缘、中部、下缘的厚度分别是3.02mm、5.91mm和5.59mm;枢椎棘突根部、椎板和下关节突中部的高度分别是12.40mm、12.95mm、14.03mm;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的平均长度分别是25.41mm和27.39mm;上位螺钉前斜26.4°,下斜7.6°;下位螺钉前斜30.1°,上斜1.4°.结论:对国人进行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枢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的补充.

  • 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在颈椎管扩大单开门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胡勇;徐荣明;顾勇杰;马维虎;赵红勇

    颈椎椎板成形术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椎板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得到发展,用于治疗颈椎脊髓病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失稳和后凸畸形[1].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型的颈后路内固定技术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 上胸椎椎板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杰;刘建东;姚建强;马捷;冯俊翔;宋文慧

    目的:测量成人上胸椎T1~T6椎板解剖学参数,探讨上胸椎椎板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21具成人T1~T6的干燥标本(不分男女),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其椎板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椎板高度(H)、厚度(T)、宽度(W)、钉道长度(L)、外倾角(angle A)。结果21具成人尸体T 1~T 6节段椎板高度、厚度、宽度分别为16.48~21.20 mm、6.33~6.90 mm、6.68~10.18 mm,椎板外倾角为51.7°~55.9°,钉道长度为36.00mm~26.60mm。解剖学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胸椎椎板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有可能作为上胸椎后路固定的一种替代或者补救方法。

  • 经枢椎椎板交叉螺钉技术解剖学研究

    作者:袁峰;杨惠林;郭开今;张志明;龚维成

    目的 探讨枢椎椎板交叉螺钉技术用于国人内固定的可行性及其技术方法.方法 上椎板螺钉在对侧椎板上缘的延续线与该侧椎板中上1/3线的相交处为进钉点,至对侧椎板中下1/3线与关节突的中垂线相交处为出钉点;下椎板螺钉在对侧椎板上缘与该侧椎板中下1/3线的相交处为进钉点,至对侧椎板中下1/3线与关节突的中垂线相交处为出钉点.测量30具成人完整干燥枢椎骨标本,指标为椎板高度(H)、上椎板螺钉钉道长度(D1)、下椎板螺钉钉道长度(D2)、椎板中上1/3厚度(T1)、椎板中下1/3厚度(T2)、椎板上缘角度(AI)、椎板下缘角度(A2)、下位人钉点距椎板中下1/3与对侧椎板下缘延长线交点距离(D3).结果 H、D1、D2、T1、,12、A1、A2、D3值分别为(13.0±1.2)、(26.7±1.3)、(28.7±1.8)、(4.4±0.9)、(6.2±1.3)、(54.0±4.2)、(54.5±2.9)、(0.2±1.3)mm.左右侧比较,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D2和12明显大于D1和T1(P<0.01),A1与A 2之间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椎板高度和厚度的关系呈线性相关.结论 本解剖研究和固定方法对Wright技术作出了补充和完善,结果提示枢椎椎板交叉螺钉技术可用于成年国人;椎板高度和厚度线性相关,能指导术中不同直径螺钉的选择.

  • 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新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袁峰;杨惠林;张志明;王以进;郭开今;龚维成;施伟

    目的对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这一新的内固定技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估.方法成年国人甲醛固定的枕颈(C0~C4)标本10具,对寰枢椎不稳模型分别行Gallie法内固定、双侧Magerl法内固定、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进行寰枢关节的强度、刚度测量,分析寰枢椎的载荷-位移、应力-应变、扭矩-扭角关系和扭转刚度指标.结果Gallie法内固定明显增强了寰枢椎不稳模型的稳定性,但其固定强度明显小于Magerl法和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P<0.05),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强度大于双侧Magerl法,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能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坚强的生物力学环境,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儿童枢椎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建华;夏虹;尹庆水;吴优;朱昌荣;乔国庆

    目的:探讨儿童枢椎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儿童颈椎薄层CT影像资料32套,其中年龄2~5岁(幼龄组)及5~10岁(学龄组)各16套32侧。测量枢椎椎弓根虚拟钉道宽度、长度、内倾角,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宽度、长度及外展角数据。结果幼龄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宽度>3.5 mm为15侧、学龄组为26侧;幼龄组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宽度>3.5 mm为24侧、学龄组为31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幼龄组和学龄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平均宽度、平均长度,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平均宽度、平均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内倾角、椎板虚拟钉道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5~10岁的学龄期儿童,可根据情况选用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内固定方式;而对于年龄<5岁的低龄患儿,术前需基于患儿颈椎薄层CT扫描螺钉内固定相关解剖参数的精确测量和评估,合理选择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混搭式固定,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内固定的可靠性。

  • 下颈椎椎板螺钉固定可行性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伟;付晓玲;吴凯;陈伟高;吴庆

    目的:探讨下颈椎(C3~C7)椎板螺钉技术用于成人后路颈椎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9具甲醛溶液固定湿润成人下颈椎标本,其中男6具,女3具,年龄38~63岁,平均51.9岁,平均身高165.6 cm。测量C3~C7椎板厚度(T)、高度(H)、椎板长度(L1、L2)以及椎板长轴和矢状面的夹角(A )。结果成年男性C3~C7椎板的 T、H、L1、L2较成年女性大,不同性别间的椎板 T、H、L1、L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性别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3~7平均 T为4.70、3.87、3.30、3.84、5.16 mm ,所测 T大于4.00 mm占54.4%;C3 T大于4.00 mm占77.8%,C4 T大于4.00 mm占61.1%,C6 T大于4.00 mm占33.3%,C7椎板厚度大于4.00 mm占88.9%。结论下颈椎交叉椎板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能够在直视下操作,可准确估计钉道的长度以及进钉角度,可用于解剖异常患者,及在其他固定模式失败时作为替代方式。

  • CT血管造影枢椎椎弓根矢状面术前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健;林旭;万盛钰;曾俊;钟泽莅;吴超;谭伦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薄层扫描枢椎椎弓根矢状面术前评估在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8月行后路枢椎内固定患者34例、68个椎弓根,术前接受薄层CTA扫描.统计椎动脉发育情况;测量并读数枢椎矢状面横突孔处椎弓根高度≥4 mm连续层数(f);记录枢椎内固定方式;CT扫描术后椎弓根螺钉钉道;有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骨折或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右侧为优势血管者8例,左侧为优势血管者18例,均衡者8例.16个椎弓根f>9层,27个椎弓根f=9层,17个椎弓根f=8层,8个椎弓根f<8层.f≥9层的43个椎弓根采用螺钉固定;f=8层的17个椎弓根中,16个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个采用椎板螺钉固定;f<8层的8个椎弓根中,4个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4个采用椎板螺钉固定.f>9层的椎弓根螺钉钉道分级A级14个,B级2个,C级0个;f=9层的椎弓根螺钉钉道分级A级16个,B级7个,C级4个;f=8层的椎弓根螺钉钉道分级A级3个,B级5个,C级8个;f<8层的椎弓根螺钉钉道分级A级0个,B级0个,C级4个;另外4个椎板螺钉固定均未侵犯椎管.术后f<8层的1例C级患者出现轻度头晕、嗜睡临床表现.术后获得6~11个月随访,平均随访(8±3)个月,6个月以上见骨折或植骨融合.结论 基于术前CTA薄层扫描,通过读数枢椎CT/CTA矢状层面上横突孔处椎弓根高度≥4 mm连续层数,可以有效判断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确定合理的手术方式,从而提高椎弓根固定的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

  • 枢椎椎板螺钉结合寰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齿状突骨折

    作者:张志跃;陈在飞;梁正忠;廖湘波;王海龙;张晋夏;瑞涛;肖劲松;李宏伟

    齿状突骨折占颈椎外伤的9%~20%,而其中老年患者致伤原因多为跌倒伤等低能量的损伤,年轻患者致伤原因多见于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打击伤等高能量的损伤.在齿状突骨折中AndersonⅡ型骨折常见,约占65%~74%.进行非手术治疗的AndersonⅡ型和浅Ⅲ型骨折不愈合率较高,导致寰枢椎不稳,甚至引起严重的继发性损伤,故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