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起丁酸梭菌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暴发事件的实验室诊断与溯源

    作者:李颖;董银苹;张迪;李凤琴

    目的 对一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暴发事件进行实验室确证诊断与溯源.方法2016年10—11月,以我国山东省某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同一病区3例以便血为主要表现的NEC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粪便、进食乳粉、母乳及其所住病房内环境和使用的新生儿护理用品等样品,共37份,进行梭状芽胞杆菌分离鉴定;对病房进行彻底消毒后再次采集同类样品进行检测,共24份;对分离的菌株进行PFGE溯源分析.结果 NEC暴发期间采集的37份样品中,17份(46%)被梭状芽孢杆菌污染,其中15份样品检出丁酸梭菌,包括10份样品仅检出丁酸梭菌,5份样品既检出丁酸梭菌又检出生胞梭菌,其余2份样品仅检出生胞梭菌.在医务人员手涂抹、病房仪器设备表面涂抹、患儿进食的奶粉样品中只检出丁酸梭菌;母乳样品和母乳保鲜袋内壁涂抹样品仅检出生胞梭菌;母乳盒内壁、储藏母乳的冰箱、患儿所用暖箱表面涂抹样品和患儿粪便中不仅检出丁酸梭菌,还同时检出生胞梭菌.15株丁酸梭菌和7株生胞梭菌菌株的PFGE分型显示,15株丁酸梭菌和7株生胞梭菌均分别呈同一PFGE型.对病房彻底消毒后未再出现新发NEC病例,消毒后采集的所有样品中均未检测到任何梭状芽孢杆菌.结论 本次NEC暴发与院内感染丁酸梭菌密切相关.

  • 乳酸杆菌与丁酸梭菌联用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的探索

    作者:刘凌云;杨伟峰

    目的 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Caspase-1和 PC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Caspase-1的表达,同时,促进PCNA的表达,两菌合用组对Caspase-1和 PCNA表达的影响作用强.结论 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UC有协同治疗作用,抑制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促进其增殖可能是它们发挥协同治疗作用的部分分子机制.

  • 乳酸杆菌联合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作者:左和宁;杨伟峰

    目的 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无特殊处理;模型组:饮用DSS造模;阴性对照组:仅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灌胃;阳性对照组:用巴柳氮(40mg/ml)灌胃;乳酸杆菌组:DSS造模+2×1010/ml 乳酸杆菌菌液灌胃;丁酸梭菌组:DSS造模+2×108/ml 丁酸梭菌菌液灌胃;合用组:DSS造模+(2×1010/ml 乳酸杆菌菌液+2×108/ml 丁酸梭菌菌液灌胃.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EMAP-Ⅱ表达的变化.结果 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EMAP-Ⅱ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强.结论 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对EMAP-Ⅱ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部分分子机制.

  • 丁酸梭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趋化因子RANTES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作者:桑云华;卢放根;侯恒

    目的 观察丁酸梭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趋化因子RANTES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2.5%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5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模型对照组,丁酸梭菌108 CFU/mL组.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病理组织学积分检测干预组的疗效;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趋化因子RANTES和MCP-1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RANTES、MCP-1基因的表达.结果 丁酸梭菌可改善小鼠一般情况,降低DAI积分,与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RANTES和MCP-1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均减少(P<0.05);其效果与美沙拉嗪相当.结论 丁酸梭菌对急性期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有治疗作用,其部分机制可能与通过减少结肠黏膜趋化因子RANTES和MCP-1的表达有关.

  • 丁酸梭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趋化因子RANTES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作者:桑云华;卢放根;侯恒

    目的 观察丁酸梭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趋化因子RANTES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2.5%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5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模型对照组,丁酸梭菌108 CFU/mL组.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病理组织学积分检测干预组的疗效;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趋化因子RANTES和MCP-1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RANTES、MCP-1基因的表达.结果 丁酸梭菌可改善小鼠一般情况,降低DAI积分,与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RANTES和MCP-1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均减少(P<0.05);其效果与美沙拉嗪相当.结论 丁酸梭菌对急性期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有治疗作用,其部分机制可能与通过减少结肠黏膜趋化因子RANTES和MCP-1的表达有关.

  • 微生态制剂的质量控制要求

    作者:袁佩娜

    1 国内外微生态制剂发展现状1.1 国外微生态制剂研制及发展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发展,抗生素问世及广泛应用、无菌动物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微生态学的发展.在日本、法国、德国等一些国家,开始利用人体肠道内正常生理性细菌(主要为双歧杆菌、乳酸菌),在体外培养发酵后制成活菌制剂,然后再回到体内,可以调整肠内微生态平衡,防治菌群失调引起腹泻等疾病.以后又利用一些外来的、对人无毒无害的芽胞菌(例枯草杆菌、丁酸梭菌等)制成活菌制剂,或利用寡糖类物质作成制剂,人服用后,它们在肠道内能促进正常菌群的生长繁殖,间接调整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 丁酸梭菌引起新生儿败血症1例

    作者:刘俊保;翁小红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厌氧菌培养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内外有关厌氧菌引起儿童及新生儿感染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厌氧菌血培养阳性率在所有阳性血培养中可达1 %~17%,其中以拟杆菌居多,梭菌属的报道相对较少[1].现将1例丁酸梭菌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报道如下.

  • 微生态调节剂中益生菌检测方法探讨

    作者:任锦玉

    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快速发展,以微生态调节剂为主的新一类的保健食品更为迅猛发展,并正在形成产业.微生态调节剂是由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益生菌是指必须对宿主有益而无毒、无害、安全、无副作用的在肠内或其他生境内具有活力的一类菌.至1998年获卫生部保健食品证书的微生态调节剂约50个[1],使用的益生菌菌种有:双歧杆菌、乳杆菌、丁酸梭菌、脆弱拟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肠球菌、光和菌等8种.对益生菌的检测方法作如下探讨.

  • 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凌云;左和宁;杨伟峰

    目的 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并探泔其治疗机制. 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KS)诱导的小鼠急性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粘膜的病理改变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变化. 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粘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TNF-α和MCP-1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强. 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蒲对DSS诱导的UC有治疗作用,对TNF-α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可能足其发挥协调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 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凌云;杨伟峰

    目的: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TNF-α和P-SEL 表达的变化.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TNF-α和P-SEL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强.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UC有治疗作用,对TNF-α和P-SEL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协调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 丁酸梭菌对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佳荃;汤展宏;凌鸿英

    目的:为寻找疗效好毒性小的抗肿瘤药.方法:用小鼠肝癌H22株建制荷移植肝癌小鼠模型,将自行分离获得的一株丁酸梭菌(简称Cb)作抑瘤试验.设6个实验组,即试验治疗组,环磷酰胺(简称Cy)及复方中药两个阳性治疗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简称NS)阴性对照组.Cy为皮下注入.其余均为灌胃给药,每天2次,连续12 d.实验全程16 d.效果观察指标是抑瘤百分率、瘤体细胞凋亡数、瘤体WBC浸润情况,以及血清SOD活性的改变.结果:Cb治疗试验组平均抑瘤率46%,明显高于两个抑瘤阳性对照组(P<0.05),Cb与Cy联合治疗试验组平均抑瘤率达66%,很明显地高于Cb 单独治疗组(P<0.01).结论:Cb对小鼠移植肝癌的抑制作用是强的,Cb与Cy联合治疗时抑癌作用更强,有望成为临床上的抗肿瘤药.

  • 梭状芽胞杆菌鉴定用荧光PCR方法的建立

    作者:董银苹;李凤琴;王美美;江涛

    目的 建立梭状芽胞杆菌属水平和丁酸梭菌、产气荚膜梭菌2个种水平上的荧光PCR快速鉴定方法.方法 针对梭状芽胞杆菌基因序列中属特异性和种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荧光PCR方法反应参数和条件,并用标准菌株、分离株和牛奶样品对方法准确性和灵敏度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的荧光PCR方法在梭状芽胞杆菌属和2个种水平鉴定时,准确性均可达100%;纯梭状芽胞杆菌菌种鉴定的灵敏度均为102 CFU/g(ml),牛奶样品经18~20 h增菌后梭状芽胞杆菌鉴定的灵敏度为10CFU/g(mL).结论 所建立的梭状芽胞杆菌鉴定用荧光PCR方法在属和种的鉴定上均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能够实现纯菌种和样品中梭状芽胞杆菌的快速、准确鉴定.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