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泪小点栓塞治疗水液缺乏性干眼症疗效分析

    作者:黄凯;孔巧

    干眼是由于泪液的质或量异常及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及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等症状的一类疾病,是目前全球为常见的眼表疾病.大部分轻度患者经滴用人工泪液后症状可得到改善.对于经频繁滴用人工泪液及全身治疗效果不明显的中重度患者,笔者采用SmartPLUG泪小点栓塞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湿房镜对翼状胬肉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肖丽;沈满意;马晓萍

    目的 研究湿房镜对翼状胬肉合并干眼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50例(50只眼)翼状胬肉合并干眼患者,随机分为术后佩戴湿房镜组(观察者 A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 B组),每组25只眼.所有患者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0.1%的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湿房镜组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佩戴湿房镜.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及3个月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调查表、Schirmer'sⅠ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评价干眼严重程度.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术前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为(23.22 ±9.18)分和(25.17 ±8.36)分;SIt分别为(6.85 ±3.75) mm/5 min和(6.04 ±2.65)mm/5 min;BUT分别为(3.18 ±1.55)s和(2.79 ±1.21)s;两组间上述3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3个月,A组和B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为(10.27 ±4.12)分和(16.47 ±5.66)分;SIt分别为(10.33 ±3.44)mm/5 min和(7.65 ±2.17)mm/5 min;BUT分别为(6.38 ±1.63)s和(3.60 ±1.30)s;两组间上述3项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湿房镜能增加泪膜的稳定性,改善翼状胬肉术后干眼.

  • 原发性进展性翼状胬肉和干眼的相关性临床观察

    作者:李妍;王萍;秦莉

    目的:探讨原发性进展性翼状胬肉和干眼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门诊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45例确诊原发性进展性翼状胬肉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翼状胬肉眼位观察组,对侧眼为对照组,分别检查干眼主观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 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It)、角膜荧光染色评分( FL)和干眼患病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BUT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干眼主观症状评分和F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的SIt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干眼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原发性进展性翼状胬肉降低泪膜稳定性,引起角膜上皮损伤和干眼症,增加干眼的患病率,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

  • 斜视手术不同切口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作者:谭业双;周霞;袁均;王志斌

    目的 观察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分析斜视矫正术不同切口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59例(59只眼)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30只眼),行Swan结膜切口或Limbus切口;B组29例(29只眼),行Parks结膜切口.分别观察术前1d及术后7、14、28d患者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等,并行泪液分泌检查(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CFS)测定.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结果 ①主观症状:术后7、14 d,患者于眼主观症状明显,A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It试验:术后7、14d,SIt明显增加,A组SIt较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S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BUT:术后7、14 d,BUT明显缩短,B组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CFS评分:术后7、14 d,CFS评分增加,A组CFS评分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C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Swan结膜切口或Limbus切口行斜视手术,显著降低泪膜的稳定性;Parks结膜切口行斜视手术,轻微影响泪膜的稳定性.

  • 甾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对LASIK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影响

    作者:王必灵;雷澄;胡庆华;姜艳碧;罗晓亮;侯杰

    目的探讨甾体类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影响.方法将54例(100只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后分别给予0.3%妥布霉素+0.1%地塞米松滴眼液及0.3%妥布霉素+0.1%普拉洛芬滴眼液.术后1、2、4周对随访患者进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中央角膜知觉检查和主观干眼症状调查.结果术后各时间段两组患者的Schirmer值、主观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1、2周两组BUT值和中央角膜知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4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LASIK术后早期,应用NSAIDs的患者泪膜更不稳定,角膜知觉的恢复较甾体类消炎药组缓慢.NSAIDs对泪膜稳定性及中央角膜知觉的影响大于甾体类消炎药.

  • 近视眼泪膜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雅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发现不少近视患者主诉眼干涩、烧灼感、易疲劳、流泪等不适,为此,我们随机选择了一些不同近视程度的患者,对其泪膜稳定性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退翳明目汤应用于初发翼状胬肉术后患者的效果及对泪膜稳定性与复发率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越

    目的 分析初发翼状胬肉术后患者应用于退翳明目汤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03例初发翼状胬肉术后患者分组,对照组51例应用典必殊滴眼液治疗,观察组52例给予退翳明目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泪膜稳定性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水肿消退、角膜创面上皮修复时间及干眼症状计分均低于对照组,Schirmer-Ⅰ及BU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0%低于对照组13.89%(P<0.05).结论 退翳明目汤能够有效提升初发翼状胬肉术后患者泪液分泌量,提升泪膜稳定性,消除干眼症状,促进创面上皮修复,降低复发率.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及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刘娟;胥传连

    目的 对比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及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25例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B组25例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前术后泪膜稳定性变化.结果 B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A、B组患者术前SIT、BU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A、B组患者Schirmer I泪膜分泌量(SIT)、泪膜破裂时间(BUT)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A组SIT、BUT指标与B组术后比较仍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6个月随访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均可有效治疗翼状胬肉,但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视力改善更为理想,具有临床应用及研究价值.

  • 两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泪膜稳定性观察

    作者:胡军华;廖洪斐;易敬林;甘莆英;黄琴;王耀华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30眼,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比较两组间术前、术后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l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羊齿状物试验(TFT),评估手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Schirmerl试验:A组和B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UT:A组和B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前1d、术后2周、术后4周数值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周B组BUT较A组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 TFT:A组和B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泪膜稳定性较术前均有改善;两者相互比较,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改善无明显差异,但3个月后前者对泪膜改善更佳。

  • 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泪膜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利焕廉;周金文;左炜

    目的 探讨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泪膜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住院的74例(74只眼)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采用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进行抗炎等常规治疗,观察组(3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玻璃酸钠滴眼液1滴/次,4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天.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泪膜厚度测量、泪液分泌试验(shirmer I test, 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及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测量,依据检测结果评估两组内膜结构和稳定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泪膜厚度(24.73±1.64)μm、SIt(9.12±1.13)mm、BUT(9.69±1.24)s,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22.56±1.25)μm、(6.73±0.74)mm、(6.74±1.23)s显著较高,FL评分(1.13±0.76)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3.03±1.12)分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59%较对照组75.68%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可改善患者泪膜结构,提高泪膜的稳定性,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翼状胬肉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观察

    作者:王艳丽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单眼翼状胬肉且排除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头部侵入角膜缘内2~3 mm,胬肉肥厚充血,有增大趋势者78例入组,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单纯切除,研究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时点泪膜破裂时间( BUT )、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Ⅰtest,SⅠt)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泪液分泌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应用于翼状胬肉患者效果确切,术后早期可保持良好的泪膜稳定性,患者舒适度高,复发率低。

  • 结膜松弛症患者泪膜稳定性、杯状细胞及黏蛋白5AC表达的变化

    作者:项敏泓;贾元玲;周欢明;李青松;王晗敏;张兴儒;陈星星

    目的 检测和观察结膜松弛症患者泪膜稳定性、杯状细胞变化及黏蛋白5AC的表达情况,探讨结膜松弛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在我院就诊的结膜松弛症患者30例(30眼)为结膜松弛症组,另选取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15例(15眼)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进行眼部症状评价[国际眼表面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积分法]、泪膜破裂时间检测、Schirmer Ⅰ试验、泪液羊齿状结晶试验,分别对结膜松弛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结膜组织标本行HE染色、AB染色、黏蛋白5A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膜松弛症组OSDI评分为(37.80±8.94),高于正常对照组(11.40±4.08) (P<0.01).结膜松弛症组泪膜破裂时间为(6.70±2.76)s,低于正常对照组(13.67±3.48)s(P <0.01).Schirmer Ⅰ试验结膜松弛症组为(6.23±3.13)mm,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3.40±3.74) mm (P<0.01).结膜松弛症组患者泪液中羊齿状结晶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14.309,P=o.003).光镜下结膜松弛症组较正常对照组球结膜厚度变薄,胶原纤维少,弹力纤维缺失,固有层间质淤血水肿,杯状细胞减少,黏蛋白5AC染色阳性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x2=9.499,P=0.023).结论 结膜松弛症患者泪膜功能受到影响,杯状细胞减少,泪液中羊齿状结晶减少,黏蛋白5AC含量减少,终导致球结膜过度松弛,出现眼表泪液学异常.

  • 角膜地形综合分析仪在干眼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蓝倩倩;满平仪;陈琦;曾思明

    目的 研究角膜地形综合分析仪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选择符合干眼症诊断的62例118眼为干眼组,符合正常眼标准的59例114眼为对照组,用角膜地形综合分析仪定量测量首次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first non-invasive tear break-up time,fNIBUT)、平均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non-invasive tear break-up time,aNIBUT)、泪河高度、泪膜稳定性分级及泪膜破裂的位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39岁年龄段:干眼组、对照组fNIBUT分别为(5.513±2.516)s、(10.349±6.164)s;两组aNIBUT分别为(7.927±4.374)s、(16.058±5.240)s.>39~ 60岁年龄段:干眼组、对照组fNIBUT分别为(5.685±4.187)s、(11.487 ±7.171)s,aNIBUT分别为(7.458±4.671)s、(16.289±5.092)s;同一年龄段两组间fNIBUT和aNIBU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泪膜稳定性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331,P=0.000).两组间泪河高度正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37,P=O.119).角膜荧光素染色面积大的象限与泪膜首次破裂点所在象限吻合者41眼(65.1%).结论 利用角膜地形综合分析仪可以定量测量NIBUT,并能对泪膜稳定性进行客观分级,与传统诊断干眼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儿童频繁瞬目与泪膜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刘海凤;张向东;杨洋

    目的 探讨儿童频繁瞬目与泪膜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眼科门诊以“频繁眨眼”为首诊原因的患儿96例(192眼),进行病史采集、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染色检查.结果 96例患儿中除10例患儿因睑内翻、倒睫存在明显眼部刺激症状而无法进行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检查外,余86例(172眼)患儿中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查结果低于10 mm/5 min者42眼、低于5 mm/5 min者18眼,大于10 mm/5 min者112眼;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少于10s者118眼,大于10s者54眼.结论 频繁瞬目患儿病因较复杂,而泪膜稳定性降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 LASEK与Epi-LASI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及泪膜稳定性临床研究

    作者:宋艳伟;张金莎;格尔勒·陶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USEK)和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Epipolis 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恢复的情况.方法 将60例(120眼)近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60眼),分别行LASEK和Epi-LASIK,对两组患者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的恢复情况随访24周,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EK组术后2周、4周角膜知觉计测定的角膜中央知觉分别是(44.85±5.78)mm和(49.85±5.01)mm,Epi-LASIK组则为(48.36±6.22)mm和(52.66±5.86)mm,术后2周和4周时LASEK组和Epi-LASIK组角膜中央知觉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术后12周LASEK组和Epi-LASIK组分别为(55.55 ±4.02)mm和(56.31±4.6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周两组分别为(57.31±3.11)mm和(57.62±2.6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膜稳定性表现为术后2周、4周时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LASEK组分别为(6.88±2.32)s和(9.06±3.15)s,Epi-LASIK组为(7.46±1.56)s和(9.62±1.29)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2周、24周LASEK组的值为(11.21±5.13)s和(12.11±1.65)s,Epi-LASIK组分别为(12.06±0.98)s和(12.15±2.10)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通过对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角膜中央知觉的恢复比较,Epi-LASIK组患者术后刺激症状相对较轻,能较快恢复视觉.

  • 复发性翼状胬肉中MUC5AC与iNOS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璐;杨炜;丁剑锋;张奕霞

    目的 检测MUC5AC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c oxide synthase,iNOS)在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MUC5AC和iNOS在翼状胬肉复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例正常结膜组织、6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及22例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MUC5AC和iNOS的免疫学定位及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SchirmerⅠ试验,并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结膜组、原发性翼状胬肉组及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的Schirmfer Ⅰ试验结果分别为(10.86±0.80)mm、(9.97±0.34)mm、(9.32±0.51)mm,BUT分别为:(10.40±0.16)s、(9.65±0.26)s、(9.00±0.55)s,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发性翼状胬肉组中MUC5AC的着色强度与正常结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5AC阳性细胞数与正常结膜组和原发性翼状胬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经半定量分析,3组间iNOS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MUC5AC的表达与BUT呈负相关(r=0.616,P<0.01),与iNOS呈正相关(r=0.385,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杯状细胞形态功能发生改变、MUC5AC的高表达可能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有关.

  • 翼状胬肉泪膜稳定性变化的研究

    作者:薛玲;刘向玲;和寅放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单眼原发性进行期翼状胬肉患者30例;以翼状胬肉眼为观察组,另一眼为对照组.两组分别检查并记录泪液分泌试验、泪液羊齿状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将结果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Schirmer Ⅰ试验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液羊齿状试验观察组羊齿状结晶级别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UT平均为8.7 s,对照组平均为13.9 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结膜鳞状上皮化生级别较对照组的级别高(P<0.05).结膜鳞状化生级别与BUT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翼状胬肉患者泪膜稳定性下降.

  • 电针配合中药超声雾化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傅兰萍

    干眼症是一种由泪液分泌异常等多因素所致的眼部不适、视觉障碍、泪膜稳定性差、眼表面炎症及其潜在性损伤的眼科常见疾病。其主要症状有眼睛干涩、异物感、烧灼感、视物模糊等,持久损伤可使角膜透明度下降、视力减退,从而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国内报道[1]干眼症患病率高达13%。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变化,干眼症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升高并有低龄化发展的趋势。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笔者运用电针配合中药超声雾化治疗本病,并与西医眼药水治疗的疗效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 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王俞方;夏世刚;罗洁;陈磊;燕建军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160眼)患者分成四组:硬性角膜接触镜( RGP组):长期配戴RGP (20例,40眼);角膜塑形镜组:长期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22例,44眼);软性接触镜组:长期配戴软性接触镜(20例,40眼);对照组:为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低度近视患者(18例,36眼),分别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检测视力,施墨(Schirmer I)试验检测泪腺分泌功能,泪膜破裂时间( BUT)测定泪膜破裂时间,结膜印迹细胞学( CIC)观察结膜表层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结膜杯状细胞数目,泪膜羊齿状实验评估泪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的泪腺分泌功能和泪膜破裂时间均降低,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长期持续配戴角膜接触镜后结膜杯状细胞减少,且不能形成良好的蕨样变现象。结论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可致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量减少。

  • 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对泪膜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湘萍;邓叶华;雷小浪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选取连续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以上的患者50例95眼,夜间戴镜8~10小时,检测戴镜前及戴镜后1周、1月、3月、6月、1年泪膜稳定性,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结果泪膜稳定性戴镜前后比较明显降低(P<0.05),戴镜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泪液基础分泌量戴镜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 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在戴镜后出现增多,都为Ⅱ级以下着色。结论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可使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上皮出现损伤,对泪液分泌影响不大。

91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