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农村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刘文雯

    农村留守幼儿是我们国家不能忽视的弱势群体,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的发现问题,有利于我们对其采取及时有效地措施,帮助幼儿更好的发展.本研究随机抽取某幼儿园100名幼儿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整体上低于农村非留守幼儿.且农村留守幼儿在助人、合作、分享和安慰四个维度都显著低于非留守幼儿.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希望能为幼儿亲社会能力的培养提供现实依据.

  • 生命早期电视暴露状况及其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作者:曹慧;严双琴

    久坐行为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生命早期久坐行为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看电视.随着电视普及,儿童电视暴露时间越来越长,且向小年龄段的儿童发展,此类公共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1-2].研究显示,生命早期看电视习惯形成后可持续存在,并能预测生命后期不良的健康结局(如肥胖、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以及认知功能损伤等)[3-5].本文就生命早期电视暴露情况及其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提高公众对早期电视暴露危害的认识,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 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与行为的关系

    作者:袁茵;欧阳旭伟;李仲强;唐鹏;邱剑;鲁娓;杨改芳;袁梦

    目的:探讨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长处与困难问卷( SDQ)对129名流浪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4.985,-4.720,-2.291,-3.798,-4.826,-3.623;P<0.05);男生敌对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573,P<0.01);二次以上流浪的儿童焦虑、偏执、强迫显著高于初次流浪的儿童(t=2.55,1.98,2.272;P<0.05);留守过的流浪儿童偏执、精神病性分数显著高于未留守过的流浪儿童(t=2.398,2.234;P<0.05)。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问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亲社会行为相关性较弱(P<0.05)。结论负性经历对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负性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与问题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 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认知移情的中介作用

    作者:王梦云;王志浩;张文杰;尹忠泽

    目的:探讨认知移情在自恋和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移情问卷、亲社会倾向问卷和自恋人格问卷对222名大学生进行考察,进一步探讨三者间的关系.结果:①大学生在自恋人格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 =2.83,P<0.01),且男性的自恋水平均略高于女性;②自恋与认知移情,亲社会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18,0.20;P<0.01);③认知移情在自恋人格和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效应占总比的27.54%.结论:认知移情在大学生自恋人格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 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 、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作者:丁梦媛;方燕玉;倪军;冷玥;邓慧华

    目的 :探究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 、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了南京某高校大一到博一的大学生531名,对其进行母亲教养方式,基本共情和亲社会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母亲鼓励自主(β=0.104,P<0.05)和关爱(β=0.103,P<0.05)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认知共情(β=0.12,P<0.01)与情感共情(β=0.096,P<0.05)均可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情感共情调节母亲鼓励自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β=-0.108,P<0.05).结论 :鼓励自主 、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都有助于增加亲社会行为.母亲鼓励自主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受到个体情感共情的影响.

  • 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作者:安连超;耿艳萌;陈靖涵;李春梅;赫英娟

    目的:探讨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和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对3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共情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共情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4.454,P<0.001);④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16.726,P<0.001);⑤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共情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3.105,P<0.001);⑥文科生与理科生的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8.647,P<0.001);⑦共情可以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结论:大学生共情可以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 大学生志愿行为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作者:龙忆;吴明蔚;龙建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志愿行为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广州地区的216名大学本科生志愿服务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发生志愿行为的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明显高于没有发生志愿行为的大学生组(t=2.360),特别是家庭支持方面差异显著(t=3.582).结论 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着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感受到社会支持度越高的人,越倾向于产生亲社会行为.

  •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张振红;李伟强

    移情一直都是社会心理学家和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所密切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 亲社会行为类型在时间定价影响亲社会行为中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继波;陈盈盈;Yingying

    目的:考察亲社会行为类型(纯粹利他和互惠利他)在时间定价影响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为影响个体幸福感的政府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2(实验操纵:时间定价组和控制组)×2(亲社会行为类型: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计算预期小时工资的方法操纵自变量,测量被试愿意参与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程度。结果:亲社会行为类型和实验操纵交互作用显著(F(1,89)=4.07,P <0.05)。对纯粹利他组被试来说,控制组被试利他程度高于时间定价组被试(F(1,89)=4.48,P <0.05)。对互惠利他组被试来说,实验操纵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时间定价削弱了纯粹利他行为,对互惠利他行为没有影响,亲社会行为类型调节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时间定价激活经济效用心理定势的理论假设。

  • 初中生社会支持网络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

    作者:朱美侠;张文娟;蔡丹

    目的::了解初中生社会支持网络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以临沂市某城镇中学277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与社会关系网络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朋友在肯定与支持维度上的支持和父亲在冲突与惩罚维度上的支持对亲社会行为预测显著,解释率为15.7%。社会支持网络的其他维度对亲社会行为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性别调节初中生父亲的满意度(β=-0.690,P <0.05)、老师冲突与惩罚(β=0.416,P <0.01)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论: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大学生共情在亲社会行为与尴尬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刘艳丽;陆桂芝;张守臣;金童林;张亚利

    目的:探讨大学生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在亲社会行为与尴尬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哈尔滨市2所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380人[男159人,女221人;年龄17~27岁,平均(21±2)岁],采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尴尬易感性量表中文版(SES)和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进行测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对共情在亲社会行为与尴尬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在亲社会倾向与尴尬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为(0.15,0.28),其中介效应为遮掩效应,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的绝对值为| 0.03/-0.15 |,且性别在尴尬对认知共情的作用中存在调节效应.结论:尴尬情绪会直接抑制个体的亲社会倾向,尴尬也可以通过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间接对个体的亲社会倾向产生作用,促进其亲社会行为产生.

  •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实验

    作者:左宏梅;韦小满

    目的: 探讨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内容及方法.方法: 用自编量表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和亲社会行为进行前测,以班级管理为途径,通过心理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干预形式,借助榜样示范、移情训练、价值澄清、行为训练等具体方法,对实验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干预训练,对控制班学生不施加任何专门的干预.三个月后用自编量表对两班进行实验后测.结果: 干预前实验班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三种类别上的人数分布与控制班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05),表现为利他取向者少于控制班,而难以判断者多于控制班,但干预后两班差异不显著(P>O.05);干预后实验班组内价值取向人数分布亦发生显著变化(P=O.027),表现为利他取向者人数增加,难以判断者人数减少,而控制班前后测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前实验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总分及调节、利他、习俗、公正和控制维度得分均低于控制班学生(如,总分:28.8±6.5/34.5±6.3,P0.05).结论: 以班级为单位对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综合性的教育干预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 听障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作者:李高明;王国兴

    亲社会行为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培养听障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听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本文在介绍亲社会行为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层面阐述了影响听障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听障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策略,以期为听障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提供参考.

  • 青少年运动员成就目标、完美主义对体育运动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影响

    作者:祝大鹏;单曙光;赵鹏

    以238名青少年运动员(男性139人、女性99人)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检验运动员成就目标、完美主义与运动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运动员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在性别、成就目标和完美主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年龄和训练年限对运动员运动中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负向预测效应;(3)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和知觉教练压力可以有效预测青少年运动员运动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知觉父母压力对运动员的亲社会(队友)行为具有显著预测效应;(4)追求成功(追求掌握和追求成绩)的成就目标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运动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回避失败(回避掌握和回避成绩)的成就目标仅对运动员的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性正向预测效应.

  • 不同风险决策框架和收益信息下的青少年运动员竞赛中的亲社会与反社会行为:竞赛焦虑的调节作用

    作者:祝大鹏;赵鹏;单曙光

    体育道德决策是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决策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34名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焦虑、不同决策框架和收益信息情境下的选择以及体育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进行测量,以检验运动员不同方案(冒险方案、保守方案)选择和风险偏好(风险追求、风险回避)对其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检验了竞赛焦虑情绪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运动员的自信心可以有效预测其在体育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P<0.05),躯体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的反社会行为(P<0.05);(2)竞赛焦虑对于不同框架下青少年运动员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调节效应(P<0.05);(3)竞赛焦虑对于不同收益情境下青少年运动员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调节效应(P<0.05).

  • 创伤后成长、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猜;张月娟;王乾宇;郝立君

    [目的]探讨被试经历创伤性生活事件后心理成长和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分析创伤后成长、感恩和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measure,PTM)和感恩问卷(gratitude questionnaire-6,GQ-6)对411名被试进行整群施测,利用SPSS和Amos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TGI条目均分为(2.95±0.85)分,成长程度为“变化中等(3分)”.PTM条目均分为(3.25±0.41)分,GQ-6总分为(34.97±4.50)分,总分在不同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创伤后成长、感恩和亲社会行为等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TG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正向预测感恩继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结论]被试在经历了创伤性生活事件后普遍觉知到心理成长,且心理成长和感恩是进一步促进亲社会行为发生的重要认知和情感变量.

  • 医学专业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作者:陈海丽;郑佳莹;耿楠楠;张李斌

    ①目的探讨医学专业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公正信念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与自编讨论题对华北理工大学265名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③结果年级及家庭教养方式在公正世界信念总分及三个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独生子女与公正世界信念的内在公正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28,P <0.05)。年级和家庭教养方式在亲社会行为总分与情绪性、依从、利他、匿名性、公开性及紧急性六个维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独生子女在亲社会行为的利他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39,-3.014,P <0.05)。医学专业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总分与亲社会行为总分有显著正相关(r =0.301,P <0.05)。④结论医学专业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越高,其亲社会行为越高。

  • 3~5岁儿童助人与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毕岢;吴丽芸;施建农;张真

    目的 探讨3~5岁儿童助人与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两类不同亲社会行为间存在的差异提供解释.方法 于2013年5-7月,选取北京市某一私立教育集团2所幼儿园3~5岁儿童108例进行助人和分享试验,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参加试验并且父母问卷有效的被试94例进行研究.其中助人试验为捡东西任务,分享试验为独裁者任务;调查问卷包括《幼儿气质问卷》和《教养方式问卷》,分别采用儿童行为问卷简版(CBQ)、父母教养方式和维度问卷(PSDQ)进行测量.结果 儿童助人与分享行为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2.5、1.2分;外向性、消极情绪、努力控制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4.6、4.2、5.0分;母亲权威型教养方式、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父亲权威型教养方式、父亲专制型教养方式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3.9、2.0、3.7、1.8分.儿童助人与分享行为得分无直线相关性(r=-0.08,P=0.64).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第一、二、三层回归分析中,月龄均能正向预测儿童助人行为得分(β值分别为0.46、0.45、0.43,P<0.05);在第三层回归分析中,父亲专制型教养方式得分能正向预测儿童助人行为得分(β=0.26,P<0.05),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得分能正向预测儿童分享行为得分(β=0.25,P<0.05).结论 助人和分享这两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早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且分别只受到父亲或母亲专制教养方式的影响,提示这两种亲社会行为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 12~18岁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倾向及其与主观健康水平的关系

    作者:陈宁;张亚坤;施建农

    目的:探讨12~18岁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倾向及其与主观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2012年12月—2014年6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变迁过程中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问题疏导与咨询技术》项目中的8029例儿童为调查对象。项目组采用统一编制的人口学问卷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PTM)对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东7个区域的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是否为留守儿童分为留守组(2103例)和非留守组(5926例)。记录各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亲社会行为倾向得分和主观健康水平。结果两组儿童年龄分布、地区分布、主观健康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留守组和留守组儿童 PTM 总分均随年龄的增长先下降后上升。在 PTM 总分、公开维度得分、匿名维度得分上,组别主效应和年龄主效应均显著(P <0.05);组别与年龄有交互作用(P <0.05)。在利他维度得分、依从维度得分、情绪性维度得分、紧急性维度得分上,组别主效应不显著(P >0.05);年龄主效应显著(P <0.05);组别与年龄有交互作用(P <0.05)。在 PTM 总分、公开维度得分、利他维度得分、依从维度得分、情绪性维度得分、紧急性维度得分上,组别主效应和地区主效应均显著(P <0.05);组别与地区有交互作用( P <0.05)。在匿名维度得分上,组别主效应和地区主效应均显著(P <0.05);组别与地区无交互作用( P >0.05)。在PTM 总分、公开维度得分、匿名维度得分、利他维度得分、依从维度得分、情绪性维度得分、紧急性维度得分上,组别主效应不显著(P >0.05);主观健康水平主效应显著(P <0.05);组别与主观健康水平无交互作用( P >0.05)。留守组、非留守组 PTM 总分与主观健康水平均呈正相关(r =0.099、0.077,P <0.01)。结论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倾向随年龄的增长先下降后上升;年龄、地区和主观健康水平对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倾向均有显著影响;主观健康水平越高,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倾向越高。

  • 浙江省高职院校新生紧急救护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现状分析

    作者:陈井芳;黄金银;王小丽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自愿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既包括自愿帮助别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也包括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所企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1].高职院校作为高校中的一部分,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3年,3年后便踏入社会,而亲社会行为是社会适应的良好预测指标[2].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可以为其进入社会进行铺垫.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