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ITP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孙亚萍;周小红;孙敏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splenectomy,LS)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09/2006-05我院收治的25例难治性ITP(血小板计数<50×109/L)进行LS的临床资科.探讨LS围手术期的护理特点及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4例顺利完成LS.1例中转传统开腹手术.术后1周内血小板快速回升,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为12~24h,平均住院时间为8d.并发症发生2例(腹壁静脉刺破出血).25例均获随访,1例复发.结论 Ls治疗难治性ITP在围手术期护理有其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

  • CD4+CD25+调节性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杨阳;赖永榕

    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一群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系雏持机体自身耐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紊乱或数目下降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CD4+CD25+Treg细胞的特征和作用、ITP的发病机制及CD4+CD25+TregM胞在ITP发病中的作用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α-干扰素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郝建华;罗继霞;符莹

    目的 寻求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个经济、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案.方法 A组在常规应用地塞米松0.5mg/(kg.d)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按400mg/(kg.d)静滴,连用5d;B组:在常规应用地塞米松0.5mg/(kg.d)的基础上给予α-干扰素5万U/kg.次,肌注每周3次,连用12周.结果 B组(干扰素组)显效与A组(丙球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A组(丙球组)进步与B组(干扰素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良效、无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明显差异.结论 B组(干扰素组)在治疗ITP预后好,认为是佳方案,治疗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体会(附48例报告)

    作者:孙丽娜

    目的:讨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以4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病人于我科进行治疗的过程进行探讨,进行正确的护理措施,既基础护理:观察病情、预防出血、用药及心理护理等。结果:48例病人通过治疗和正确的护理措施后,有效率35.4%,显效率60.4%,无效率4.2%。结论:由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观察病情的结果可看出,对病人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显著的增加病人的治愈率,提升病人满意度。

  •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体会

    作者:黄松乐

    补中益气汤出自干<脾胃论>,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是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诸证的主方,其功效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主.笔者在此基础上加减治疗脾虚气不摄血型紫癜,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 怎样防止血小饭减少性紫癜的复发

    作者:王小曼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是一种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症,又成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根据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和治疗效果,可将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ITP多发病于20~50岁之间,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3倍,绝大多数慢性ITP患者缺乏前驱症状或病因.本病起病隐袭,症状多变,有些病历除发现血小板减少外,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数病历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和瘀斑.

  • 大剂量甲泼尼龙对危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红;董会敏;周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于免疫机制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从而导致出血性疾病,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包括外周血小板急剧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血小板更新率加速,从而导致凝血障碍,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1].目前临床通常口服常规剂量泼尼松进行治疗,但常规剂量对危重患者疗效有限,不能及时纠正异常血象,从而无法挽救生命.有研究表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危重患者能大大提高其临床疗效及生存率[2].本研究对常规剂量及大剂量甲泼尼松对重症ITP进行治疗,对我院共收治危重症ITP随机分成2组,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指导临床.

  • 6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干预

    作者:郭桃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 针对我科收治的6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一般护理,避免出血的一些措施,病情观察、用药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 此组患者经治疗和有效地护理干预措施后显效率32.8%,有效率61.1%,无效率5.9%.结论 根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有效的病情观察,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重视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治

    作者:林其德

    自身免疫就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组织和(或)自身抗原识别为"非我",从而产生免疫应答,自身免疫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生理性的自身免疫对内环境的平衡、清除衰老退行的细胞和创伤的修复具有积极的生理意义.病理性的自身免疫反应,即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病理性免疫应答,从而损伤、破坏正常的自身组织和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 中剂量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5例

    作者:王杨;赵美蓉;吴丽华;李秀杰

    我科自1993年1月~1998年9月对出血倾向重、血小板明显减低的35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采用中剂量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其疗效短、起效快,用药总量少,副作用轻,减少近期死亡,其疗效优于其他常规疗法,现报道如下.

  • 流式细胞术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郝彩霞;刘延香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单细胞定量分析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对流动液体中排成单列的细胞或颗粒进行逐个分析、测定细胞或颗粒的光散射和荧光情况,以获取其大小、内部结构、DNA、RNA等理化特性.它借鉴了荧光技术、激光技术、单抗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和技术,具有检验速度快、测量指标多、采集数据量大、对所需的细胞或颗粒可以进行分选等特点,已广泛使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由于FCM标本要求是单细胞悬液,而血或骨髓有取材方便、利于系列追踪疾病发展等天然优势,因此在血液学界发展尤为迅速[1].

  • 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4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再生;李健;郑耀辉

    目的 探讨耍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4例ITP晏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ITP婴儿以男耍为主,男:女=3.96:1;年龄以6个月以下多见(74.6%).临床多表现为发病急,出血症状轻,但血小板数量重度减少多见(69.4%).发病前有感染史57例(42.5%).血小板抗体检查阳性率52.7%.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51.7%)明显高于EB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93例,有效率达88.2%.结论 耍儿ITP大多发病急,血小板数量重度减少,多数有病毒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联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明显.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患儿治疗后末梢血血小板数和骨髓巨核细胞数的变化

    作者:曾毓华;严健;钟小红;梁昌达

    目的观察大剂量低PH人血丙球蛋白(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后,观察末梢血血小板数和骨髓巨核细胞的变化.方法经临床确诊了的ITP患儿30例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IVIG400mg/kg·d-1静点,连用5 d,同时加用地塞米松0.5~1 mg/kg·d-1冲击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第2、4、6、8天测定末梢血血小板数的变化,于治疗第8天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并设单用地塞米松治疗组进行对照.结论治疗组在治疗后第2、4、6 d末梢血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幼巨核细胞数、颗粒型巨核细胞数和过巨型、裸核型巨核细胞数在治疗后明显减少,以颗粒型巨核减少为主,P<0.01,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观察到在治疗第8天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增多.结论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小儿ITP末梢血血小板上升快,治疗后2d血小板平均可升至190×109/L.本疗法是治疗高危ITP患儿,防止重要脏器出血,降低死亡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红;贾红英

    目的:研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0例ITP,35例AA及60例正常人外周血的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并计算RP绝对值。结果:ITP组RP百分比为(23.61±7.26)%,明显高于对照组(7.62±2.01)%)(P<0.01),其RP绝对值为(8.36±4.01)×109/L,则低于对照组(21.35±7.78)×109/L(P<0.05),ITP患者经过治疗好转后RP百分比明显降低(8.58±1.97)%,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A组RP百分比((4.12±1.81)%)(P<0.05)和RP绝对值(2.63±1.22)×109/L (P<0.01)都低于对照组。结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P简便易行,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 急性ITP患者T细胞亚群及血小板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作者:欧国生

    目的检测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T细胞亚群及血小板中的表达,分析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ITP患儿及健康儿童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得T细胞和血小板.以PE标记的CD30 mAb和Cy5标记的CD4、CD8 mAb及FITC标记的Fas、FasL mAb作三色流式细胞术,分析ITP患儿Th/Tc、Th1/Th2、Tc1/Tc2细胞Fas、FasL表达的变化;以FITC标记的Fas、FasL mAb作单色流式细胞术,分析ITP患儿血小板Fas、FasL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儿童相比,ITP患儿Th、Th1、Th2及Tc、Tc1、Tc2细胞Fas、FasL表达均显著性升高(P<0.05);同时,ITP患儿血小板Fas的表达显著性升高(P<0.05)而FasL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ITP患儿存在免疫功能失调,T细胞亚群及血小板Fas、FasL表达异常可能与ITP免疫病理机制有关.

  • ITP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武四云;李艳明;简子娟;唐发清

    目的:观察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的疗效以及其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H.pylori阳性的ITP患者31例进行抗H.pylori治疗(奥美拉唑20 mg/次+克拉霉素0.5 g/次+阿莫西林1.0 g/次,均2次/d共1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8 d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31例ITP患者抗H.pylori治疗后,有21例治愈,10例无效,根治率为67.74%.H.pylori治愈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H.pylori治疗可使H.pylori阳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升高,H.pylori感染可能与部分ITP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有关.

  •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孙德华;裘宇容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对107例血液病人及100例正常人进行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并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2例ITP病人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测量结果为(28.87±8.91)%(范围从15.16%~44.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例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为(9.06±3.87)%,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2例AA的RP%为(5.96±3.01)%(范围从2.50%~14.49%),低于正常对照组, RP绝对值为(1.57±1.90)×109/L,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6例ALL组RP%为(12.20±5.33)%.30例ANLL组RP%为(10.83±5.1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RP绝对值为(139.67±80.06)×109/L, RP绝对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5例MDS病人RP%为(21.75±7.3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分析了6例病人骨髓巨核细胞检测结果,并与RP%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6例病人的网织血小板的检查结果与骨髓巨核细胞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RP%及RP在不同血液疾病中的测定结果显示RP%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测定

    作者:宫立众;张茂宏;徐从高

    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具有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和血小板生成的作用.为了探讨TPO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和用于治疗ITP患者的可能性,我们检测了30例ITP患者血清TPO水平,现报道如下.

  • 网织血小板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肖成华;冯建明;李文倩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的百分比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RP的百分率,并与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3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30例ITP病人治疗前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为(27.2±8.3)%,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为(8.3±2.4)%,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RP%为(8.4±2.3)%,治疗前的ITP病人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5例AA的RP%为(6.3±2.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RP%测定,有助于ITP的诊断及治疗监测.

  • NF-k B介导的细胞凋亡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

    作者:朱影;戴锡孟

    NF-kB是一种具有多向性调节作用的核转录因子,可表达于各种类型细胞,参与调节多种炎症蛋白基因的转录并且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过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癜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