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身麻醉中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的应用比较

    作者:代岱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中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的应用,并进行比较,其中深度监测技术为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深度指数,通过监测两指数的变化来调整临床麻醉药的用量.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下进行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麻醉药物瑞芬太尼的靶浓度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A组为0.9%氯化钠,B组为2.0μg/(kg·min)瑞芬太尼,C组为3.0μg/(kg·min)瑞芬太尼,D组为4.0μg/(kg·min).结果:对4组患者麻醉后进行OAA/S(警觉与镇静评分)评分,4组患者的OA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深度指数均有明显的降低,B、C、D三组降低幅度没有A组明显,对4组患者进行Spea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电双频指数或麻醉深度指数与OAA/S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患者在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其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深度指数高于A组.结论:深度监测技术中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与麻醉深度指数有相似性,两指数的变化能明显反应血浆中镇痛药物浓度的变化,与OAA/S评分相关性一致.

  • 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肖琼宇

    目的:探究全麻手术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深度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成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300例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常规麻醉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双频谱脑电图监测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术中产生的局部或全身痛觉的消失及记忆的遗忘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的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评价总得分为4.61分(s=0.32),对照组得分为3.93分(s-1.25),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维库溴铵、芬太尼等麻醉药物用药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将双频谱脑电图监测的方式运用于全麻手术中,能有效监测麻醉深度指数,便于术中更好地观察各项麻醉指标,准确用药.

  • 麻醉深度指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麻醉监测中的作用

    作者:李志刚;于金辉;李明颖;王振元

    目的:观察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的作用。方法60例择期LC,按就诊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麻诱导,术中维持吸入异氟烷和笑气复合麻醉,实验组诱导和术中维持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血浆靶控给药,术中通过调节异氟烷浓度及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使CSI维持在45±5,MAP、HR在基础值±20%的范围内。观察并记录入室静卧10 min( T0)、气腹开始( T1)、气腹后5 min( T2)、气腹后10 min( T3)、气腹后15 min( T4)、气腹后20 min( T5)、气腹停止时( T6)各时点MAP、HR,比较T1、T2、T3、T4、T5、T6各时点CSI值。结果2组CSI在T1~T6时点组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T0~T6 MAP和HR均无显著性变化(F=0.92,P=0.485;F=0.41,P=0.870),对照组MAP和HR T0~T6有显著性差异(F=10.19,P=0.000;F=10.44,P=0.000)。实验组T2~T5时点MAP、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后及术后8~12 h询问所有患者,术中知晓均为0级,无不良感受,对麻醉效果满意。结论与吸入全麻比较,依靠CSI监测能较好地调控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LC术中的麻醉深度。

  • 麻醉深度指数反馈调控在老年肿瘤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俊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SI)反馈调控在老年肿瘤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选取132例胃癌和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肿瘤患者(≥65岁),随机分为CSI反馈靶控输注麻醉的试验组(66例)和靶控输注麻醉的对照组(66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均有明显变化,对照组患者T3、T4和T5的MAP值低于试验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心率(HR)和心率变异(HRV)均存在波动,其中对照组患者T3和T5的HRV较试验组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患者的CSI值波动和丙泊酚总用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CSI反馈调控可以提高老年肿瘤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的安全性,有利于指导合理用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麻醉深度指数监测

    作者:秦秉玉;张加强;王开伟;刘贺;崔明珠;孟凡民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在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38例,年龄18~55岁,其中男16例,女22例,体重46~68kg,心功能Ⅱ~Ⅲ级,其中包括低温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27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乙托咪酯0.3mg/kg及维库溴铵0.1mg/kg.麻醉维持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异丙酚6~10mg·kg-1·h-1,切皮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转机后体外循环机内加入芬太尼5μg/kg及维库溴铵0.05mg/kg,异丙酚维持原注射剂量不变.体外循环采用高流量100ml·kg-1·min-1非搏动性血流灌注.记录入室后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即刻、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前即刻、降温至32.0℃、阻断主动脉前即刻、阻断主动脉后2min、开始复温即刻、停CPB即刻及停CPB后15min时的CSI、鼻咽温度、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结果 麻醉诱导后各时间点患者的CSI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期间各时间点的CSI指数均低于体外循环前即刻(P<0.05);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鼻咽温度均低于基础值及CPB前即刻(P<0.05);气管插管、CPB前即刻及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的MAP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的MAP低于CPB前即刻(P<0.05);阻断前即刻的HR明显高于基础值及CPB前即刻(P<0.05).结论 CSI监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中可有效反映麻醉深度,低温体外循环期间麻醉深度指数进一步降低.

  • 麻醉深度指数指导全麻手术麻醉药物用量70例观察

    作者:王琳琳

    目的就麻醉深度指数指导全麻手术麻醉药物用量140例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择140例全麻剖腹探查手术患者,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根据肌松监测状况,为了维持肌松,应该适当地加入丙泊酚+静注维库溴铵,使CSI值维持在(50±5)。B组患者同样泵入丙泊酚吸入,按照患儿的麻醉深度、麻醉医生经验来调整其浓度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结论在全麻手术中应用麻醉深度指数(CSI)进行监护,能够提高全麻的质量和安全性,知道麻醉过程中的全过程用药,以此来保障患者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顺利康复。

  • 麻醉深度指数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监测麻醉深度的应用

    作者:李乾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手术期间全身麻醉麻醉深度指数(CSI)的变化来调整麻醉药用量,评价CSI在监测麻醉深度方面的实用性.方法:随机选择拟施气管内插管的全麻患者50例,ASA-Ⅱ~Ⅲ,分为CSI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CSI组,CSI监测数据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对照组,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监测记录患者入室10 min(T0)、插管前1 min(T1)、插管后3 min(T2)、切皮时(T3)、手术刺激强时(T4)、拔管前(T5)、出手术室(T6)等各时点的SBP、DBP、HR、SpO2、CSI值,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苏醒状态、术后24 h内随访是否存在术中知晓、是否发生疼痛不适.结果:CSI组,术中维持CSI值在50±5范围内,各项指标均较平稳,麻醉药用也较对照组少,苏醒时间较短,苏醒过程平稳,无术中知晓现象发生;对照组,术中各项指标均下降明显,术中波动也较大,而且苏醒时间较长,存在知晓、恶心、呕吐、躁动、嗜睡等现象.结论:术中根据麻醉深度指数调整麻醉药用量可以保证患者生命指征平稳,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苏醒时间,使苏醒过程更加平稳、安全.

  • 麻醉深度指数指导下依托咪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诱导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兴;何军民;刘媛媛;雷亨发;田杰;田大斌

    目的:通过靶控输注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对比,探讨应用麻醉深度指数(CSI)监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身麻醉诱导期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1~2期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每组20例,观察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1 min及气管插管后1、3、5 min的CS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血糖、皮质醇。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前CSI、MAP、心率、血糖、皮质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前1 min及气管插管后1和3 min CSI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但气管插管后1和3 min较气管插管前1 min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气管插管前1 min及气管插管后1、3、5 min MAP明显高于丙泊酚组[(85.9±9.2) mmHg(1 mmHg =0.133 kPa)比(70.8±8.1) mmHg、(112.6±9.8) mmHg 比(90.6±10.8)mmHg、(96.5±8.2)mmHg比(86.5±8.6)mmHg、(95.2±8.3)mmHg比(80.6±8.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气管插管前1 min心率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和同期依托咪酯组[(65.1±6.2)次/min比(85.8±10.2)次/min,(78.2±6.7)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各时间点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前1 min血糖和皮质醇较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而气管插管后1、3、5 min血糖和皮质醇较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气管插管前1 min及气管插管后1、3、5 min皮质醇较同期丙泊酚组明显降低[(260.6±39.6)nmol/L比(290.2±35.6)nmol/L、(380.3±37.6)nmol/L比(410.8±46.6)nmol/L、(361.2±25.2)nmol/L 比(392.6±31.6)nmol/L、(352.3±25.6)nmol/L 比(370.3±28.8)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SI指导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诱导,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有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

  • 麻醉深度指数(CSI)用于老年患者喉罩全麻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

    作者:杨占民;卢兰生;边磊

    目的 研究麻醉深度指数(CSI)复合喉罩技术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静脉复合全麻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行经膀胱前列腺电切的老年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通过维持CSI值于40~60左右来调节异丙酚的靶浓度值;Ⅱ组仅凭临床经验来调节异丙酚的靶浓度值.观察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喉罩置入前(T1)、喉罩置入时(T2)、电切镜置入时(T3)、手术进行30min时(T4)、术终患者改良镇静清醒评分(OAA/S)≥4分时(T5)6个时间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CSI.记录异丙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以及麻醉清醒时间,即停用异丙酚至术终患者改良镇静清醒评分(OAA/S)达4分时的时间.结果Ⅰ组平均清醒时间为(9±3)min,Ⅱ组平均清醒时间为(15±6)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异丙酚的实际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点Ⅰ组的CSI值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SBP、DBP、MAP明显较Ⅰ组低.结论 通过CSI为麻醉深度监测提供量化指标,可有效应用于喉罩通气时的老年患者短小手术静脉复合麻醉,减少麻醉药物的过量使用.

  • 麻醉深度指数在休克患者围手术期的监测和调控作用研究

    作者:蔡剑波;廖梅苑;李悄媛;陈长江;陈潮世;马华斌

    目的 研究麻醉深度指数(CSI)在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力争做到精确麻醉.方法 应用前瞻性研究,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0例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由同一组医师根据临床经验调节麻醉用药,观察组以CSI监测值反馈调节诱导期、维持期药物剂量,CSI维持在(50±5).结果 插管后5min(T1)时刻观察组MAP高于对照组,手术结束(T2)时刻HR低于对照组,而MAP高于对照组(P<0.05);T1、T2时刻观察组CS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入室后不用镇静药完成诱导插管例数多于对照组,观察组瑞芬太尼、丙泊酚的维持用量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术毕48h内可拔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休克患者围手术期,CSI监测和调控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有助于减少生命体征的波动范围,有利于患者抢救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可行性强.

  • 脑电双谱指数监护技术在麻醉镇静深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毕虹

    目的 研究脑电双谱指数监护技术在麻醉镇静深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全麻麻醉手术的患者30例,研究以患者自身对照的形式进行,对比同一患者经麻醉进入手术室后麻醉深度监测仪监测的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谱指数监护技术监测的脑电双频谱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在手术不同时间点麻醉深度监测仪监测的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谱指数监护技术监测的脑电双频谱指数变化一致,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脑电双谱指数监护技术在麻醉镇静深度检测可以准确反应患者的麻醉深度变化,可以作为患者麻醉深度监测的一项指标.

  • CSI 监测下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在老年高血压全麻诱导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林良青;吴志伟;喻耀华

    目的:研究麻醉深度指数(CSI)监测下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在老年高血压全麻诱导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在全麻诱导中应用丙泊酚,而观察组应用依托咪酯。对比两组患者各时间段麻醉深度指数(CSI)、血糖、皮质醇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时间段 CSI 指数与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1min(T1)、即刻拔管后(T2)、拔管后30 min(T3)、拔管后60 min(T4),皮质醇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 CSI 监测下应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行全麻诱导,能够有效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降低应激反应,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七氟醚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夏武香;刘金龙;周树保;冯健伟;彭道珍

    目的:就静脉全麻复合七氟醚麻醉能否达到或接近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腹部手术患者3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两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麻醉深度指数、术后躁动程度进行观察和记录,再计算心率差和平均动脉压差,并分别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差、平均动脉压差、麻醉深度指数、术后躁动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全麻复合七氟醚麻醉能达到或接近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 不同麻醉深度指数下拔管对行全身麻醉患者的影响研究

    作者:林清勇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麻醉深度指数(CSI)监测下拨管对行全身麻醉患者的影响,以选择恰当的拔管时机.方法:将4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将CSI为80~90区间拔管的20例患者设为A组,将CSI为70~80区间拔管的20例患者设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停止泵注瑞芬太尼时(T 1)、拔除气管导管时(T 2)、拔管后10分钟(T 3)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观察拔管时患者是否清醒、配合及躁动等并记录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观察拔管后10 min患者是否发生呛咯、气道痉挛、通气不足甚至缺氧等呼吸不良事件;记录血氧饱和度数值.结果:A组患者T 2时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明显升高,3例出现躁动,提醒后可安静配合,2例出现不耐受气管导管甚至挣扎烦躁,需按压并用约束带固定以避免发生意外,1例患者强烈挣扎试图翻身起床,语言提醒无法安静,约束带固定制动效果欠佳,给予静脉镇静药物控制,其余14例SAS 4分.B组患者T 2时刻生命体征平稳,2例患者出现躁动,提醒后可安静配合,其余大多处于镇静睡眠状态,SAS 3~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 1、T 3时刻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等监测指标无明显差异,拔管后10 min自主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处于正常范围,患者无呛咯、气道痉挛及躁动不配合等情况发生,两组患者拔管后10 min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深度指数在70~80区间拔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苏醒躁动,拔管后呼吸平稳,无通气不足等不良事件,无苏醒延迟等.

  • 麻醉深度指数监测在休克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监测的应用

    作者:廖梅苑;蔡剑波

    目的:观察麻醉深度指数监测在休克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3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均在全麻下手术,观察CSI与麻醉趋势指数(NTI)在全麻恢复期不同阶段的变化.结果:本组休克患者在全麻苏醒期刺激无反应、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三个关键阶段NTI和CSI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休克患者全麻苏醒期NT分级分别是刺激无反应阶段A级、B级、C级、D组构成比例分别是0%、26.67%、60%和13.33%;呼之睁眼即刻分别为0%、86.67%、13.33%和0%;定向力恢复分别是16.67%、83.33%、0%和0%,呼之睁眼即刻和定向力恢复NTS与刺激无反应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深度指数监测可准确及时反映休克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水平变化.

  • 麻醉深度指数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

    作者:赵晓虹;李金宝;邓小明;熊源长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44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R0、R2、R4、R6组(n=11).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2、R4、R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RCe) 2、4、6 ng/ml TCI瑞芬太尼,输注10 min时开始TCI丙泊酚,初始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PCe)均为1.5 μg/ml,每4 min增加0.5 μg/m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记录在睫毛反射消失、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CS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PCe,并对CSI与改良OAA/S评分、BIS、PCe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R0组相比,R2、R4、R6组睫毛反射消失、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CSI、BIS明显升高,PCe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CSI与改良OAA/S评分、BIS呈正相关,与PCe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CSI可用于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

  • 麻醉深度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在静脉麻醉中判断意识变化的多中心比较研究

    作者:付阳;许涛;谢克亮;魏威;高萍;聂煌;邓小明;王国林;田鸣;严敏;董海龙;岳云

    目的 评估基于样本熵(sample entropy, SampEn)等脑电参数的麻醉深度指数(depth of anesthesia index, Ai)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反映意识状态的情况. 方法 将Ai和BIS的电极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贴于同一患者前额的左右两侧.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以每分钟增加0.5 mg/L的速度增加直至患者意识消失(loss of consciousness, LOC).记录麻醉诱导和麻醉复苏过程中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Ce)、Ai和BIS数值并比较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意识状态和Ai、BIS的相关性. 结果 6家医院144例患者顺利完成实验. LOC时Ai为61±12、BIS为62±11,LOC后1 min内Ai减少15.0%、BIS减少9.3%;意识恢复(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ROC)时Ai为74±14、BIS为76±8,ROC后1 min内Ai增加15.0%、BIS增加7.0%. 95% LOC时Ai为48.3、BIS为52.3; 5% ROC时Ai为55.7、BIS为63.1. 结论 在LOC时和ROC时,以及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50% LOC和50% ROC时,Ai对比BIS二者的差距均很小,在临床判断麻醉深度上没有差别.在意识的变化过程中,Ai的改变比BIS更明显,更能反映意识的改变.

  • 麻醉深度监测仪Narcotrend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李尚福;袁宝龙;黄文起

    随着人们对术中维持适宜麻醉深度重要性及术中知晓危害性认识的增加.新型脑电监测系统麻醉/意识深度监测仪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了它的有效性.现从麻醉深度评价、新领域的探索及研究展望3个方面,就其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 全麻下血流动力学指标与麻醉深度指数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王天海;段文明;张冰;胡建军;赵红玉;刘亚华

    选取择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血流动力学稳定模式组(H组,n=20)与CSI稳定模式组(C组,n=20),H组以控制患者血压在基础血压±20%,心率60~100次/min内为目标实施麻醉,C组以控制患者CSI值在40~60内为目标实施麻醉;记录术中知晓例数、插管、切皮,气腹时血压、心率超出目标范围及CSI值超出目标范围的持续时间.两种麻醉模式患者均无术中知晓,两组中插管,气腹时血压、心率超出目标范围与CSI值超出目标范围的持续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压与CSI的相关性均高于心率与CSI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率相比,血压更好的反映麻醉深度;患者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血流动力学指标与CSI无法同时控制在目标范围.

  • 异丙酚TCI及CSI技术在硬膜外麻醉下清醒镇静的应用

    作者:魏俊;叶军明;钟茂林;单热爱;温新院

    目的:研究异丙酚TCI及CSI技术用于硬膜外麻醉下清醒镇静的有效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下肢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效果确且后,行异丙酚TCI清醒镇静,记录OAA/S评分在4、3、2、1分时效应室靶浓度、CSI值,及MAP、HR、SpO2变化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OAA/S评分在4、3、2、1分时效应室靶浓度、CSI值分别为:0.98±0.19、1.36±0.13、1.75±0.16、2.16±0.23,和86.2±11.2、74.7±9.4、61.8±9.7、52.3±12.3,CSI值与OAA/S评分相关系数r=0.893(P<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硬膜外麻醉下行异丙酚TCI清醒镇静可控性强,循环、呼吸维持稳定,CSI技术可较好地反应镇静程度,指导临床用药.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