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用于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敏;农丕地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时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影响,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用于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40例妇科腹腔镜检查术的病人,分为地中海贫血组(T组,n=20)和时照组(C组,n=20).设定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分别为6 ng/ml和3 g/ml进行麻醉诱导,术中根据病人反应进行调整.观察给药后意识消失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麻醉诱导的平稳性,术中麻醉维持的方便性.记录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睁眼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瑞芬太尼的用量.结果T组意识消失时间明显短于C组.麻醉诱导期间两组均能引起明显的低血压,T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C组,但均未见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两组术中血液动力学保持较低水平,麻醉维持简便易行.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疼痛评分和瑞芬太尼总用量差异亦无显著性. 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可安全地用于地中海贫血患者.

  •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

    作者:耿志宇;宋琳琳;许幸;吴新民

    目的评价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60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C)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R)组及异丙酚芬太尼靶控(F)组,每组20例.观察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心率;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观察病人拔管后即刻、离开恢复室、拔管后1、3和24 h的意识状态(OAAS),认知功能测试(MMSE),疼痛评分(VRS)及主诉需要阿片药镇痛的时间;观察恶心呕吐等副反应,记录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和病人满意度等.结果①C组诱导时的舒张压低于R组和F组,低血压者多于R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R组.F组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R组.②三组病人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但F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术后恢复室(PACU)的时间早于C组.F组病人在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时、拔管后1 h和3 h的OAAS评分高于C组,R组病人离开PACU时的OAAS评分高于C组.F组病人拔管后1 h的MMSE评分高于C组.R组病人在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时、拔管后1 h和术后24h的VRS评分高于C组和F组,需要阿片药镇痛者R组多于其他两组.三组病人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比较,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诱导更加平稳,异丙酚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在苏醒质量上更优良.由于瑞芬太尼半衰期短,病人术后很快就会感到疼痛,术后镇痛应及时开始.

  • 两种靶控方法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作者:易杰;叶铁虎;罗爱伦;陈广俊;任洪智;黄宇光;郭向阳

    目的比较靶控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4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病人,年龄18~65岁,ASA I~Ⅱ级,随机分为靶控血浆浓度组(P组)和效应室浓度组(E组).设定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浓度分别为4μg/ml和2ng/ml.观察给药后意识消失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s)的变化.术中调整两药靶浓度保持AAIs低于20.记录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和睁眼时间和AAIs的恢复.结果 E组意识消失的时间[(0.45±0.10)min]明显短于P组;此时两药的用量也明显高于P组.两组均能引起明显的低血压,但降低程度相似,且均未见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AAIs在意识消失时P组为41±22;E组49±16;但插管时均在20以下.术中血液动力学保持较低水平(P<0.01).两组的插管评分、麻醉质量评分相似.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睁眼时间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Aldrate评分及手术结束时疼痛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靶控血浆和效应室浓度输注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但靶控效应室诱导时间更短,且无明显心血管副作用.

  • 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异丙酚血药浓度及系统性能的影响

    作者:郑宏;王江;曹兴华;刘进

    目的探讨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血药浓度及TCI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 3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稀释组(n=18)与对照组(n=18).稀释组按10 ml·kg-1输入乳酸林格氏液补充生理需要量后行TCI,10 min后实施血液稀释(以20ml·kg-1输入6%羟乙基淀粉).TCI以恒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μg·ml-1)变速输注60min,对照组按10ml·kg-1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并以相同方式行TCI,但不实施血液稀释.间断采集动脉血90min,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并评价TCI系统性能.结果血液稀释后血红蛋白(Hb)和血球压积(Hct)较基础值分别下降30.8%和31.3%.TCI后稀释组各时点血药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大降幅为38.5%;系统偏离度和精确度分别为-27.18%和27.18%.结论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导致异丙酚TCI血药浓度明显下降,TCI系统先低估后高估了实测血药浓度,原因是血液稀释导致中央室容积增大,室间转运速率加快所致.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量效关系

    作者:耿志宇;许幸;吴新民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对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5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按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随机分为5组(R0、R2、R4、R6、R8组),即0、2、4、6、8 ng/ml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从3 μg/ml开始,与瑞芬太尼同时输注诱导,病人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辅助插管.结果 R0和R2组诱导时间明显长于R4、R6和R8组(P<0.05),R0和R2组意识消失时的异丙酚的血浆和效应室靶控浓度高于R4、R6和R8组(P<0.05).R2和R4组插管后1 min及2 min的MAP高于插管前(P<0.05),而R6和R8组仅插管后1 min的MAP高于插管前(P<0.05).结论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在诱导意识消失时具有协同作用,以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复合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6 ng/ml诱导能较好地控制插管时的血液动力学反应.

  • 不同靶控浓度反馈输注异丙酚的药效动力学

    作者:徐卉;田玉科;杨辉;杨光

    目的探讨靶控反馈输注异丙酚的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寻求佳靶控浓度.方法24例ASAⅠ~Ⅱ级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例.术中行异丙酚反馈靶控输注.三组靶浓度分别为3.0μg/ml(A组)、3.5μg/ml(B组)、4.0 μg/ml(C组).术中监测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分别于诱导前、异丙酚输注后1、2、3、4、5min、插管后、10、15、20、30、40min、唤醒时、拔管时抽取桡动脉血,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麻醉诱导期间,A组BIS下降与B组、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异丙酚诱导剂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麻醉维持期间,A组用药量少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MAP、HR的波动明显大于B组、C组(P<0.05).麻醉诱导期C组患者的MAP下降幅度大于B组(P<0.05).各点实测血药浓度(Cm)低于预测血药浓度(Cp).B组Cm、Cp的曲线波动均较C组小.三组BIS与Cp均良好负相关.结论在LC术中3.5μg/ml靶控浓度为异丙酚靶控反馈输注静脉麻醉的推荐浓度.

  • 高龄病人异丙酚分步TCI时效应室浓度及BIS的变化

    作者:于布为;彭章龙;赵永泉

    目的研究高龄病人异丙酚分步靶控输注(TCI)时效应室浓度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应镇静程度和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 10例年龄67~77岁病人,进行异丙酚分步TCI,靶浓度(Ct)由1μg/ml,分6步渐增加至4μg/ml.观察效应室浓度(Ce)、BIS和镇静警觉评分(OAA/S),并于Ct分别为1、2、3和4μg/ml时取桡动脉血测异丙酚浓度(Cb).结果①Ce随Ct增加而增加,但较Ct明显滞后,Ce达到4μg/ml较Ct滞后时间为(14.4±0.5)min.②Cb均高于Ct.PE、MDPE和MDAPE分别为16.3%,9.7%和11.2%.③BIS与Ct和Ce均呈显著负相关(r=-0.878和-0.888,P<0.01).OAA/S与BIS呈显著正相关(r=0.913,P<0.01),与Ct、Ce均呈显著负相关(r=-0.876和-0.893,P<0.01).④意识和痛刺激反应消失时BIS值分别为64.6±10.6和43.6±8.1,Ce分别为(1.67±0.49)μg/ml和(2.78±0.46)μg/ml.结论高龄病人Ce变化较Ct明显滞后,高龄病人BIS监测可很好反映异丙酚麻醉的深度.

  • 国人靶控输注异丙酚的群体药代动力学

    作者:郑宏;王江;曹兴华;芮建中;刘进

    目的运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软件计算国人异丙酚靶控输注(TCI)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分析药代动力学特点. 方法 61例行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男26例,女35例,年龄18~64岁,体重41~83 kg.采用Tackley药代动力学参数,恒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 μg·ml-1)变速输注60 min,间断采血90 min,共976个血标本,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异丙酚的血浆药物浓度.运用NONMEM软件估算异丙酚TCI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分析药代动力学变化特点.结果国人异丙酚TCI可用二室开放型药代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终药代动力学参数:K10、K12、K21分别为0.111、0.064、0.023 min-1;V1、V2分别为0.205、0.404·L·kg-1;CL1、CL2分别为22.76、13.24 ml·min-1·kg-1.终回归模型中异丙酚血药浓度估算值与实测浓度间线性关系良好.在固定效应参数中,体重影响V1、CL1,年龄影响K21,性别对参数无影响.结论国人异丙酚TCI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可用二室指数开放模型进行描述,中央室分布容积明显小于欧美人群,药物从中央室向外周室转运和消除速率较快.

  • 持续泵注曲马多对靶控输注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作者:高宝斌;岳云;赵秋华

    目的观察麻醉中持续泵注曲马多对靶控输注(TCI)异丙酚麻醉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ASAⅠ~Ⅱ级病人50例分为两组(各25例),Ⅰ组单纯TCI异丙酚麻醉,Ⅱ组TCI异丙酚麻醉复合曲马多3mg/kg后以0.5 mg@kg-1@h-1持续泵注.以BIS值50±10来调节TCI血药浓度.麻醉中连续观察BIS、MAP、HR、异丙酚血药浓度(CP)、心率变异性(HRV)、LF/HF等指标,以及术中异丙酚用量和麻醉苏醒时间.结果两组间BIS差异无显著性.Ⅰ组CP仅在切皮和拔管时显著高于Ⅱ组(P<0.05),而异丙酚总用量,苏醒及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仅在术毕时HRV高于Ⅱ组;切皮时和术中Ⅰ组HR明显高于Ⅱ组;Ⅰ组LF/HF在切皮前及术中较Ⅱ组显著升高.结论持续泵注曲马多对TCI异丙酚麻醉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但曲马多的镇痛作用使其较单纯TCI异丙酚麻醉术中自主神经反应性下降,术后恢复期更加平稳.

  • 维库溴铵靶控输注与间断单次静注肌松效应的对比

    作者:赵芸慧;王俊科

    目的探讨维库溴铵靶控输注的肌松效应.方法选取40例择期全麻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靶控组各20例,设定肌松水平为T1/Tc=25%.对照组当T1/Tc恢复至25%时静脉推注维库溴铵负荷剂量的1/4;靶控组则启动维库溴铵动态靶控和反馈程序,反馈指标为T1/Tc>25%.结果肌松平均水平对照组为(14.0±2.2)%,靶控组为(22.9±1.8)%;肌松水平的平均偏移对照组为(-0.4±0.1)%,靶控组为(-0.1±0.1)%,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恢复指数、维持肌松水平期间用药量和总药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维库溴铵靶控输注能达到设定肌松水平并维持该肌松水平的恒定,肌松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给药方式;靶控输注对维库溴铵恢复时间和用药量没有影响.

  • 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与血浆靶控输注的比较

    作者:王庚;吴新民;曲元;宋琳琳

    目的观察人工流产手术使用效应室靶控输注异丙酚时的药效学变化,并与血浆靶控输注比较.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成效应室靶控(E)和血浆靶控(B)两组,给予芬太尼1μg@kg-1后分别以4 μg@ml-1(E组)和6 μg@ml-1(B组)的靶浓度输注异丙酚,观察起效时间、恢复时间、脑电频谱(BIS)值以及心率(HR)、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E组起效时间及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 01),而BI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E组的SpO2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效应室靶控和血浆靶控同样适用于人工流产手术,并且起效快、恢复快,但同时应注意其呼吸抑制作用.

  • 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时记忆与BIS、AEPI和效应室药物浓度的关系

    作者:王云;岳云;孙永海;吴安石;吴奇伟

    目的研究异丙酚靶控输注(TCI)不同镇静深度对记忆的影响,探讨内隐记忆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和异丙酚效应室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36例行择期下肢手术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后TCI异丙酚镇静,根据镇静水平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OAA/S评分3分,B组OAA/S评分2分,C组OAA/S评分1分.各组在镇静前呈现一次听刺激,达目标镇静深度后呈现第二次听刺激.监测第二次听刺激呈现前后的BIS和AEPI值.试验完毕后4h采用加工分离程序对患者进行包含和排除测验,并推算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成绩.结果 A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与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镇静期外显记忆成绩与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内隐记忆成绩与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与0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B两组镇静期内隐记忆成绩差异无显著性(P>0.05).内隐记忆成绩与BIS和AEPI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BIS、AEPI和效应室药物浓度均可很好地预测内隐记忆消失与否(P<0.01).ROC曲线下面积:BIS>AEPI>效应室药物浓度.应用BIS、AEPI和效应室药物浓度诊断内隐记忆消失与否的截断点分别是:47、28、2.3μg/ml.结论在无伤害性刺激传入、无意识的情况下仍存在内隐记忆.镇静至OAA/S评分1分时可使内隐记忆消失.BIS、AEPI和效应室药物浓度可作为临床上用来监测内隐记忆的较好的指标.

  • 靶控输注芬太尼对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李群;吴新民;蒋建渝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芬太尼对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4例行结肠或直肠癌根治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硬膜外组(A组,n=8),异丙酚复合2 ng@ml-1芬太尼组(B组,n=8),异丙酚复合4 ng@ml-1芬太尼组(C组,n=8),三组患者均采用靶控方式输注芬太尼与异丙酚,异丙酚靶浓度均为3μg@ml-1.测定靶控输注中及停止输注后异丙酚的血浆浓度,并拟合得到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异丙酚药代动力学模型符合三室开放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快速分布半衰期(t1/2α)、慢速分布半衰期(t1/2β)、消除半衰期(t1/2γ)、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清除率(CL)及中央室容积(Vc),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靶控输注临床剂量的芬太尼(2 ng@ml-1与4 ng@ml-1)并不影响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 微囊化人嗜铬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作者:杨晓明;毕好生;杨茂元;田玉科;张伟杰;汤红;褚海辰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人嗜铬细胞(HCC)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ME-HCC)的儿茶酚胺(CA)及甲-脑啡肽(M-ENK)的释放功能,了解微囊技术对ME-HCC形态和活性的影响.方法取6例ABO同型健康成人脑死亡的双侧肾上腺进行HCC原代培养,对HCC进行HE染色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查,计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用2%海藻酸钠经微囊技术包裹HCC并进行培养,在光镜下观察;每48h更换和收集HCC和ME-HCC培养液,-20℃保存;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检测培养液及烟碱刺激试验后培养液中CA和M-ENK水平.结果 (1)ME-HCC形态圆整,体外培养生长良好,与HCC相似;(2)HCC和ME-HCC培养液中CA及M-ENK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低水平烟碱刺激能提高培养液中HCC和ME-HCC释放CA及M-ENK量,且二者CA及M-ENK增加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包膜材料和制囊技术对HCC无损伤,ME-HCC体外培养的活性和释放功能良好,适合移植.

  • 瑞芬太尼抑制患儿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

    作者:朱志鹏;沈颖彦;吴军民;肖旺频

    目的 确定瑞芬太尼抑制患儿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方法 择期前臂或手外科手术患儿,年龄5~12岁,性别不限,发育正常,麻醉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2 mg/kg.瑞芬太尼初始血浆靶浓度5.0 ng/ml,采用序贯法确定其血浆靶浓度,穿刺诱发体动反应时下一例上调1级浓度,否则下调1级浓度,相邻浓度比值1.2.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时,行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体动反应判断标准:穿刺诱发的肢体或/和头颈部的运动反应.计算其Cp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 瑞芬太尼抑制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Cp50为3.9ng/ml,其95%可信区间为3.6~ 4.2 ng/ml.结论 瑞芬太尼抑制患儿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Cp50为3.9 ng/ml.

  • 异丙酚分步效应室靶控输注用于全麻诱导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钊;赵砚丽;李建立;张煜东;岳立辉

    目的 评价异丙酚分步效应室TCI诱导模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效应室TCI诱导组(Ⅰ组)和分步效应室TCI诱导组(Ⅱ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开始前(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前即刻(T2)及气管插管完成时(T3)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及麻醉深度状态指数值.记录起效时间(开始输注异丙酚到意识消失时间),异丙酚血浆峰浓度,插管完成时间(开始输注异丙酚到气管插管完成时间),插管完成时异丙酚用量.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82和25.69,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均于T1时出现降低(P<0.05),T2时达低值(P<0.05),T3时恢复至T0水平(P>0.05); T1、T2时间点组间比较显示Ⅰ组平均动脉压低于Ⅱ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均于T1时出现降低(P<0.05),T3时恢复T0水平(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起效时间、插管完成时间显著延长(P<0.05),异丙酚血浆峰浓度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气管插管完成时异丙酚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分步效应室TCI诱导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轻,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全麻诱导.

  • 靶控输注异丙酚术中镇静的药效学研究

    作者:冯顺华

    目的:确定不同异丙酚药代学参数的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硬膜外麻醉的药效学.方法:27例ASAI~Ⅱ级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术中分别采用Tachely(T组)和Shafer(S组)报告的异丙酚药代学参数TCI系统靶控输注镇静,靶浓度从0.4μg/ml开始,以0.4μg/ml梯度逐渐上升,直至患者入睡,每个靶控浓度至少维持15min以上.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镇静警醒(OAA/S)评分.结果:T组和S组50%患者的意识消失浓度分别是1.1μg/ml和1.4μg/ml.MAP随靶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T组和S组MAP大降低幅度分别为19%和21%.结论:硬膜外麻醉下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可控性强,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但不同药代学参数TCI系统的临床应用各有特点.

  • 硬膜外麻醉下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彭玉梅;顾丽莉

    目的观察不同药代学参数靶控丙泊酚输注系统镇静时,对硬膜外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确定血压降低50%的靶控浓度.方法 26例择期行硬膜外麻醉手术的病人,ASAⅠ~Ⅱ ,术中分别采用内嵌Marsh(M组)和Shafer(S组)丙泊酚药代学参数的TCI系统镇静,靶浓度从0.4 μg/ml开始,以0.4 μg/ml梯度逐渐上升,直至患者入睡,每个靶控浓度至少维持15 min以上.观察并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镇静警醒(OAA/S)评分.结果 MAP随靶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M组和S组MAP大降低幅度分别为17%和26%,MAP降低50%的靶控浓度分别为7.3 μg/ml和4.5 μg/ml.结论硬膜外麻醉下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时,达意识消失状态时的靶控浓度远低于EC50,镇静深度易于调控,血液动力学较稳定.但Shafer参数TCI系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大.

  • 靶控输注异丙酚及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

    作者:张月英;赵林林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TCI)异丙酚、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苏醒期特点.方法选择40例行扁桃体或增殖体切除术的患儿,年龄4~12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静脉麻醉(TIV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C)组,每组2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TIVA组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C组采用吸人异氟醚及静脉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立即停止所有药物的输入.记录术中的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观察患儿拔管后即刻、1 h、3 h的意识状态(OAA/S评分)以及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C组术中的HR较TIVA组明显增快,并且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也较TIVA组高.2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但TIVA组拔管后即刻、1 h的OAA/S评分高于C组.结论靶控输入异丙酚、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术中的HR较低、苏醒质量较优良.

  •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技术用于支撑喉镜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严敏;王屹;胡训诗;程玮;柳子明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下手术的临床可行性,并比较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枸橼酸芬太尼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的应用.方法:ASAⅠ~Ⅱ级耳鼻喉科支撑喉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TCI组麻醉诱导时设定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6 μg/L、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 mg/L,术中靶浓度维持不变,术毕停药;对照组麻醉诱导以异丙酚1~2 mg/kg、枸橼酸芬太尼2.5 μg/kg静注,术中吸入1%异氟烷和静注芬太尼0.03 μg.kg-1.min-1维持麻醉,术毕停止.记录2组各时段生命指征(血压、心率、氧饱和度),麻醉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和药物使用情况,观察患者拔管后即刻、离开恢复室(PACU)、拔管后30 min、1 h和3 h的意识状态(OAAS)、术后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①术中TCI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维持在6 μg/L、异丙酚血药浓度维持在3 mg/L的给药速度,血流动力学稳定;②在行气管插管、支撑喉镜置入、拔管前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TCI组,有统计学差异;③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PAC时间TCI组早于对照组;④TCI组在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拔管后30 min、1 h OAAS评分高于对照组;⑤2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下行支撑喉镜手术相比,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更平稳,苏醒更快,更适用.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