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atex-Ohmeda S/5麻醉监护仪故障维修

    作者:陈平;郭俊方;陈超

    Datex-Ohmeda S/5麻醉监护仪是GE公司生产的中高档临床监护系统,主要适用于手术中患者麻醉监护,其监护参数除常规的心电、血氧饱和度、温度、血压、呼吸频率外,同时还配备了气体监测、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监测、麻醉深度监测等可选模块,能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生理的状况、麻醉深度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可作为特定麻醉药效监测的辅助手段.本文介绍了在使用过程中该麻醉监护故障一例,供大家参考.

  • 麻醉深度监测在麻醉恢复室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陈燕勤;杨世忠;邱灿金

    目的:探究麻醉深度监测对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的影响及其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在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外科行全麻手术的患者1 0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32例,实验组患者行麻醉深度监测,对照组行常规麻醉,根据患者生理指征调节麻醉药物使用量,术中采用吸人麻醉,手术结束后在麻醉恢复室中对患者加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拔管时Ai、SpO2、HR、MAP、拔管时间、观留时间、不良反应、S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Ai、HR、MAP、拔管时间、观留时间、S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患者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深度监测应用于麻醉恢复室,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肖琼宇

    目的:探究全麻手术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深度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成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300例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常规麻醉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双频谱脑电图监测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术中产生的局部或全身痛觉的消失及记忆的遗忘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的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评价总得分为4.61分(s=0.32),对照组得分为3.93分(s-1.25),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维库溴铵、芬太尼等麻醉药物用药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将双频谱脑电图监测的方式运用于全麻手术中,能有效监测麻醉深度指数,便于术中更好地观察各项麻醉指标,准确用药.

  •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展的研究

    作者:袁利

    监测麻醉的深度是临床麻醉科医生日常工作遇到的重要问题.近似熵、听觉诱发电位及脑电双频指数是当前常用的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作者根据日常工作的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对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加以总结.

  • 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作者:佘守章

    全麻和椎管内麻醉期间往往需要适当的镇静治疗.全麻需要监测意识转换、术中知晓和预测苏醒,临床上常用警觉及镇静评估法(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OAA/S)进行镇静程度的评分,而术中频繁的唤醒患者来判断镇静程度是不现实的.

  • 理想麻醉状态与麻醉深度监测

    作者:于布为

    麻醉深度监测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关注的问题.然而要理解麻醉深度,必须首先明确麻醉及麻醉状态的含义,这些含义是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因此,麻醉深度的监测也是随着麻醉学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入的.

  • 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与远景

    作者:于布为;王坚伟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逐渐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日间手术的不断增长,使麻醉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新型肌松药和镇痛剂等药物的联合应用,使得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意识状态常被掩盖以致难以被识别、判断并控制.因此,如何判断合适的麻醉深度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诞生了麻醉深度监测.

  • 患者状态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列亮;徐磊;鲍红光

    传统的临床麻醉深度监测主要是通过观察术中患者的自主神经反射和躯体运动来判断,临床上常被用于调控麻醉和镇静深度的自主神经反射主要有:心率和血压、呼吸频率、呼吸形式、节律和潮气量、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发汗及流泪、唾液分泌等,躯体运动反射主要是骨骼肌运动。但现代麻醉中,由于患者术前用药以及术中骨骼肌松弛药和血管活性药的联合使用,使得全麻状态下的临床体征难以十分准确客观地用来评估麻醉深度。比如大量血管活性或抑制性药物的应用,特别是降压药的使用,表现为心率、血压的下降,骨骼肌松弛药的使用,导致患者对疼痛刺激引起的躯体运动反射的消失以及其他药物的使用,阻滞腺体的分泌等,从而使得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意识状态的改变常被掩盖或难以判断。

  • 小波指数在颅脑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期的应用

    作者:卢海洋;王恩杰;焦希平;池萍;王保国

    麻醉深度监测是一种实时、持续、无创的监测方法。小波指数(wavelet index,WLI)是用小波分析的方法计算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变化,得出一个0~100的指数值,从而表示麻醉深度。相关研究表明小波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具有良好的一致性[1-3]。但是,小波指数在全身麻醉诱导期如何随时间变化的问题仍缺乏临床数据。本研究拟前瞻性观察小波指数在神经外科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期的数值变化,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改良警觉与镇静评分在无痛腔镜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文芳;孙莉

    目的 探讨应用警觉与镇静(改良OAA/S)评分指导实施无痛腔镜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无痛内镜受检者1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80例.A组采用分步给药法,1%丙泊酚注射液(1~1.5 mg/kg)分两次以1.5ml/s静脉推入,两次给药时间间隔30 s.B组采用靶控静脉注入1%丙泊酚注射液,起始靶浓度3ng/ml.两组均待睫毛反射消失、OAA/S评分为0分时,开始进镜操作.内镜操作中依据OAA/S评分调整浓度.结果 通过内镜检查,160例受检者中检出肿瘤92例(57.5%),其中上消化道肿瘤74例(80.4%),下消化道肿瘤15例(16.3%),胰腺癌3例(3.3%).随着丙泊酚用量的增加,OAA/S评分分值越来越低,当OAA/S评分在0~2分时,患者均可顺利完成内镜检查和治疗.两组间一般资料和基础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OAA/S评分为0分时,两组血流动力学较基础值明显降低,两组间用药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OAA/S评分0分所需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OAA/S评分适用于评价无痛内镜诊疗麻醉镇静深度.

  • 基于脑血氧信号近似熵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研究

    作者:冯一鸣;李金铭;高成成;闫相国;王刚

    目的 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研究麻醉与清醒阶段人脑前额脑血氧的近似熵值,得到一种新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方法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了8位病人前额的左侧与右侧、近端与远端的脑血氧中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还原血红蛋白(Hb)信号,应用近似熵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结果 HbO2与Hb信号的近似熵值在麻醉维持阶段大于清醒阶段,并且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表明近似熵指标对麻醉与清醒的区分能力较强.通过阈值分析表明近似熵指标能够设定统一的阈值.对左侧与右侧的组合信号进行比较分析,左侧与右侧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脑血氧信号的近似熵指标具有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

  •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进展

    作者:夏纯;岳云

    麻醉深度监测是临床麻醉医生一直关注的问题.目前研完较多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脑电双频指数.听觉诱发电位.近似熵等.本文将对目前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加以综述.

  • 麻醉深度指数指导全麻手术麻药用量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庆;吴向群;何文胜

    目的 观察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指数(CSI)的变化,评价其在指导麻醉维持用药方面的价值.方法 将ASA Ⅰ~Ⅱ级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根据CSI值来调整丙泊酚用药;B组凭借麻醉医生经验调整丙泊酚用药.记录患者入室10 min(To)、插管前1 min(T1)、插管后3 min(T2)、切皮时(T3)、手术刺激强时(T4)、拔管前(T5)、出手术室(T6)等各时点的CSI监测值,计算全麻药的用量.诱导期每20 S记录一次CSI值并进行OAA/S评分.结果 A组CSI值在各时点波动较B组小;A组术中麻醉药追加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诱导期CSI与OAA/S评分具有显著的等级相关性.结论 采用麻醉深度指数(CSI)监测全麻手术,指导麻醉医师调控用药,提高了全身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 "S/5TM熵"检测模块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荆凤娥;李红宝;徐志新

    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肌松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广泛联合应用,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和意识状态常被掩盖或难以判断.双频谱指教、听觉诱发电位指教、脑功能状态指数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熵"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在国内应用相对较少,这里就其原理和应用现状予以综述.

  • 麻醉深度监测对全身麻醉恢复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鹿曼曼;杨改生

    目的 分析评价全身麻醉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对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应用麻醉深度监测,如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或脑电双频指数(BIS),或未应用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共纳入11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受试者743例.在全身麻醉中,应用AAI监测或BIS监测时患者术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未应用任何麻醉深度监测者明显缩短(P<0.05);应用AAI监测者与应用BIS监测者比较,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中应用麻醉深度监测,可以缩短麻醉结束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定向力恢复时间.应用AAI监测与BIS监测麻醉深度对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相当.

  • Narcotrend指导全身麻醉对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郭静;杨改生

    目的 评估Narcotrend (NT)指导下的全身麻醉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的全身麻醉对患者术毕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万方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5年1月~2016年10月,纳入比较NT监测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871例患者,其中NT组438例,对照组433例.NT组患者的睁眼时间(WMD=-2.97,95%CI:-3.33~-2.62,P<0.00001)、定向力恢复时间(WMD=-4.08,95%CI:-7.77~-0.39,P=0.03)、拔管时间(WMD=-4.25,95%CI:-6.46~-2.03,P=0.0002)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RR=0.69,95%CI:0.39~1.21,P=0.19)及术中知晓率(RR=0.33,95%CI:0.04~3.17,P=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NT监测麻醉深度,可以缩短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但对术中知晓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没有影响.

  • 分析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价值

    作者:蒋晶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全身麻醉(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老年全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每隔5 min唤醒1次,达到拔管指征后拔管;观察组行麻醉深度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拔管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各项生命体征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29.33±2.44)min长于对照组的(24.69±2.76)min,拔管时BIS值(96.11±3.46)大于对照组的(88.64±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8、7.789,P<0.05);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2、0.418,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遗忘、低血氧症发生率分别为12.00%、8.00%,均低于对照组的36.00%、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4.500,P<0.05).结论 针对老年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行麻醉深度监测意义重大,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广泛推广.

  • Angel-6000型脑电麻醉深度监护仪在腹腔镜妇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杨文超;刘义超;黄华艳

    目的 探讨Angel-6000型脑电麻醉深度监护仪在腹腔镜妇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2~8月我院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3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并对患者意识指数(IoC)进行监测,对照组麻醉根据麻醉师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生命体征给予麻醉药物,观察组根据监测IoC反馈调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min(T1)、手术开始后5min(T2)、术中探查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前1min(T5)、拔管后5min(T6)的IoC值,统计分析两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开手术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离开手术室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T0和T6时间点,两组患者IoC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T1~T5各时间点的IoC值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围术期内使用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的剂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内使用丙泊酚剂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腹腔镜妇科手术应用Angel-6000型脑电麻醉深度监护仪监测患者围术期内IoC值的变化,可良好的反映患者意识水平,实时反映围术期不同时间点的操作产生的刺激对患者脑电影响.

  • 监测麻醉深度的新指标40Hz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提取方法的探讨

    作者:李晓;陆尧胜

    近年来40Hz听觉稳态诱发电位(ASSR)由于与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有共同的发生源,抗干扰能力强,与意识水平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所以在麻醉深度监测上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基于ASSR的特点提出了几种有效、稳定的提取方法,并通过临床采集到的实际记录信号对各种方法的处理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较为适合临床麻醉监测的提取方法.

  • 基于Renyi排序熵的小儿麻醉深度监测研究

    作者:刘彦涛;李晓宇;梁振虎

    目的 探讨Renyi排序熵(RPE)在小儿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患儿2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7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例.术前禁食、禁饮8 h.患儿入手术室后行静脉快速诱导全身麻醉,术中以静吸复合药物维持麻醉.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记录患儿的脑电图(EEG)信号,包括清醒期、诱导期、深度麻醉期和意识恢复期4个阶段,同时记录手术中的用药情况和各个时间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 在对不同指标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同步快慢比(SFS)与β比率在区分清醒期和诱导期有较大的重叠,而RPE的重叠现象不明显.在对不同指标的相关性统计表中可以看到β比率、SFS与BIS的相关性在0.8以下,而RPE与BIS的相关性在0.83左右.结论 RPE对小儿麻醉深度监测具有很好的状态分辨能力,与BIS具有更高的相关性,RPE在小儿麻醉深度监测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7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