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21WAF1/CIP1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研究概况

    作者:杜国亮;张正坤;田君才

    细胞周期正常有序完成,受控于精密的分子调控机制,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物(cyclin kinase inhibitor,CKI)在该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增殖抑制基因p21WAF1/CIP1(wide-type p53-acfivateA factor 1,WAF1/cyclin-depedent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 1,CIP1,下述p21概指p21WAF1/CIP1)是CKI所包含的双重组特异性家族(CIP/KIP)的代表[1,2],具有广泛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抑制活性,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负调节作用,表达异常可致使细胞周期调节紊乱,而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引起肿瘤发生,研究显示,p21基因对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将p21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作一介绍.

  • 大肠癌DNA倍体和指数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

    作者:黄有群;汤鹏

    目的分析Dukes'B、C期大肠癌DNA倍体及DNA指数(DI)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前瞻性研究,应用FCM分析新鲜肿瘤的DNA含量,分析DNA倍体及DI,并比较DNA倍体类型与肿瘤的解剖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同时,在异倍体肿瘤中,我们又按DI的大小分成DI≤1.4及DI>1.4两级,分别比较异倍体肿瘤的解剖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在这两级中的差异.结果在Dudes'B、C期单发性大肠癌中,相对于分化程度高、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近端大肠癌,分化程度差、有淋巴结转移的远端大肠癌异倍体更为常见(P=0.033,0.044,0.001).在异倍体肿瘤中,分化程度高、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近端肿瘤DI相对较小,分化程度差、有淋巴结转移的远端肿瘤DI相对较大.但是,发现DNA倍体及DI的大小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相关性不大.结论 DNA倍体类型及DI可作为Dukes'B、C期大肠癌的预后因子,特别是对于Dukes'B期病人,其术后是否需要进一步的静脉辅助化疗,DI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PTEN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性的 Meta分析

    作者:方程;龙行华

    目的:评价PTEN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所有已发表的关于乳腺癌患者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表达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偏倚评估。结果共28篇研究文献(3172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雌激素受体(OR=3.16,95%CI:2.01~4.97,P<0.01)、孕激素受体(OR=2.27,95% CI:1.70~3.04,P<0.01)、淋巴转移(OR=0.36,95% CI:0.27~0.49, P<0.01)、临床分期(OR=2.59,95% CI:2.04~3.30,P<0.01)和组织学分级(OR=2.19,95% CI:1.74~2.75,P<0.01)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PTEN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进展、浸润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是乳腺癌早期诊断和内分泌治疗中较有价值的分子标志物。

  •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朱敏;王护国;张英;吾甫尔·依马尔;苗玉堂;赛力克·马高维亚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PTC的7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是否合并CLT分为单纯PTC组(562例)和PTC合并CLT组(194例),比较2组患者在临床资料、超声特征、甲状腺功能指标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PTC合并CLT组女性患者比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升高者以及多灶癌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纯PTC组(P<0.05),2组患者在术前超声、癌灶大小、被膜侵犯、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TG-Ab升高、TPO-Ab升高以及多灶癌是PTC合并CLT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P<0.05).结论 PTC与CLT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合并CLT的PTC好发于女性,以多灶癌多见,但合并CLT并未增加PTC的侵袭性,这可能与CLT限制了PTC结节的发展有关,推测CLT可能是PTC的保护性因素.

  • 血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发生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艳利;陈茂山;杨光伦

    目的 探讨血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以及血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乳腺癌病例788例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395例,分析其血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以及血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①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高(OR=0.950,P=0.006)、BMI (OR=1.062,P=0.041)以及血清LDL-c水平(OR=1.349,P=0.016)均是乳腺癌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BMI越大、血清LDL-c水平越高,患乳腺癌的风险越大;相反,身高越高,患乳腺癌的风险越小.②血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血清TC水平与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淋巴结转移均相关(P<0.05),PR表达阴性者的血清TC水平略高于PR表达阳性者,淋巴结有转移者的血清TC水平略高于无转移者;血清TG水平与BMI相关(P<0.05),BMI≥25 kg/m2者的血清TG水平略高于<25 kg/m2者;血清HDL-c水平与BMI及肿瘤直径相关(P<0.05),BMI≥25 kg/m2者的血清HDL-c水平略低于<25 kg/m2者,肿瘤直径≤2 cm者的血清HDL-c水平略高于>2 cm者;血清LDL-c水平与BMI、雌激素受体(ER)表达、PR表达及分子分型相关(P<0.05),BMI≥25 kg/m2者的血清LDL-c水平略高于<25 kg/m2者,ER表达阴性者的血清LDL-c水平略高于ER表达阳性者,PR表达阴性者的血清LDL-c水平略高于PR表达阳性者,Luminal型患者的血清LDL-c水平略低于非Luminal型患者.结论 血脂异常尤其是高LDL-c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血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可能与乳腺癌组织的激素受体表达、肿瘤分子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44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亚飞;宋军;梁勇;宋虎;徐溢新;许腾;樊瑞智;徐为

    目的 总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4例G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研究其治疗方案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44例GNEN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腹痛18例(40.9%),腹胀16例(36.4%),纳差4例(9.1%),反酸暖气4例(9.1%),恶心呕吐1例(2.3%),进食后哽噎感3例(6.8%),消化道出血2例(4.5%),腹泻1例(2.3%),心悸伴乏力3例(6.8%).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手术26例(59.1%),内镜下切除13例(29.6%),局部切除1例(2.3%),姑息性手术切除2例(4.5%),保守治疗2例(4.5%).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及N分期均与预后无关(P>0.050),而肿瘤发生部位及T分期与预后均相关(P<0.050),病灶位于胃上部(U区)及浸润深度达浆膜层(T3期+T4期)者的预后不良,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T分期及N分期均与预后无关(P>0.050).结论 GNENs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需进一步研究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 33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周瑞;高胜国;张亚飞;许腾;徐为

    目的 总结直肠间质瘤(rectal stromal tumor)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33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 33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部不适21例,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15例,便血13例,肛门疼痛9例;CT和MRI表现为盆腔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向肠腔内、外突出生长,密度及信号不均,可见坏死、钙化和出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31例,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28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15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13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3例.治疗方法:局部切除术13例,低位前切除术11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5例,保守治疗4例.26例手术患者接受了伊马替尼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0~ 10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8个月,随访期间,发生复发或转移8例,死亡15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术后复发和转移是直肠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RR=19.338,95% CI为(2.821,132.568),P=0.003],随访期间发生复发和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结论 CD117和CD34是诊断直肠间质瘤的有价值的指标,手术切除是其有效的治疗方式.

  • Aurk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的研究

    作者:徐秀连;肖江卫;魏寿江;谢贤庸;黄一帆;田小兵;王崇树

    目的 研究胃癌和癌旁组织中Aurka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并分析胃癌组织中Aurka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期间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的198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Aurka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同时探讨胃癌组织中Aurka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RT-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urka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6.62±1.85和7.10±1.59,癌组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8,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Aurka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93.9% (186/198)比16.2% (32/198),P<0.01].胃癌组织中Aurka mRNA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术前癌胚抗原(CEA)和CA19-9表达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TNM分期、T分期、N分期及分化程度均有关(P<0.05).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胃癌组织中Aurka mRNA的表达水平为15.38±1.73,高于HP阴性患者(7.20±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P<0.01).结论 Aurka基因及其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提示其作为一种致癌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及复发的预测指标.

  • 94例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傅月荷;陈洁;谭秋雯;田春祥;吕青

    目的 总结纯型乳腺黏液腺癌(PMB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6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诊断为PMBC的9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以及其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①临床病理学特征:本组94例PMBC患者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同期乳腺癌的1.48%(94/6 330),均为女性,中位年龄为45岁(29~85岁),中位病程为90d(5~2920d),有63.83%的患者(60/94)尚未绝经;98.94%的患者为单侧PMBC (93/94),1.06%的患者为同时双侧PMBC (1/94),共计95个病灶.有85.29% (58/68)的病灶T分期为T1+T2期,有82.80%(77/93)的病灶未出现淋巴结转移,1.05% (1/95)的病灶就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92.54%的病灶(62/67)处于Ⅰ+Ⅱ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HER-2/neu)阳性的病灶分别占84.34%(70/83)、74.70%(62/83)和20.25%(16/79);保乳率为6.32%(6/95).②术前诊断:单纯乳腺X片、单纯彩超检查及乳腺X线+彩超检查的恶性肿块检出率分别为60.87%(14/23)、83.33%(40/48)及100%(18/18),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③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术后76例患者获访,随访率为80.85%,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19~188个月).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其中1例患者死亡.获访患者的5年及10年总生存率均为98.50%,5年及10年无复发生存率均为95.80%.T1期患者均无淋巴结累及,随访中未曾出现复发、转移或者死亡.生存分析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程、肿瘤T分期、TNM分期及HER-2/neu基因表达情况均是无复发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0).结论 本组PMBC患者较欧美国家有发病年龄较小、绝经前患者居多、HER-2/neu表达阳性率更高、保乳率低及早期转移的趋势.PMBC具有良好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病程、肿瘤T分期、TNM分期及HER-2/neu表达情况是其无复发生存的影响因素;乳腺X线联合超声检查可提高PMBC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无保乳禁忌的患者可推荐行保乳手术.

  • 原发性输卵管癌25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新莲;王和;刘珊玲;肖雪;张雪梅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5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病例.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5岁.18例(72%)为绝经后妇女.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盆腔肿块23例(92%),异常阴道流血10例(40%),阴道排液9例(36%)和腹痛9例(36%).组织学类型:浆液性腺癌20例(80%),混合性腺癌3例(12%),子宫内膜样腺癌2例(8%).细胞分化:低分化17例(68%),中-低分化5例(20%),中分化3例(12%).FIFO分期: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17例,Ⅳ期4例.结论: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很少能在术前明确诊断.该病恶性程度高,临床多为晚期病例.手术及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 子宫肉瘤的组织学分类及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周先荣

    子宫肉瘤( uterine sarcoma)是子宫间叶组织起源恶性肿瘤的笼统称谓.组成子宫的间叶成分包括平滑肌、各种纤维细胞、子宫内膜间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淋巴组织等,每一种间叶成分均可以发生相应的恶性肿瘤.完全由间叶成分构成的肿瘤为单纯性间叶源性肿瘤,常见的包括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等,而由上皮和间质混合形成的肿瘤称为苗勒管混合瘤.不同间叶成分起源的肿瘤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其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并不能完全一样地对待.

  • 乳腺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奕杰;孙妍

    目的:探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法:对1例女性乳腺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肉眼观:神经干丛状肿大,受累及的神经束扭曲、变形,大小和形状不一,呈"蠕虫袋状".镜下:瘤细胞排列成丛状结构或多结节状,埋于神经组织的背景中.免疫组织化学:肿瘤中,神经鞘细胞S-100弥漫性阳性,丛状结构内的轴索NSE阳性,神经束衣上皮细胞EMA阳性,神经束衣的纤维母细胞NF阳性,CD68、p53、Ki-67均阴性.结论:丛状神经纤维瘤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神经纤维瘤亚型,常发生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是诊断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的一个关键指标.丛状神经纤维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其独特的大体特征和组织学特点,同时与具有丛状结构和/或富于粘液的肿瘤鉴别,免疫表型起关键作用.该肿瘤生物学行为潜在恶性,治疗首选早期手术切除.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奕杰;孙妍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复习2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做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临床资料和组织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眼观:包块边缘呈推挤状,直径1.5~4.2cm,切面灰粉色、实性、质脆.其中,6例标本切面上可见一囊内明显的乳头状成分,质脆易碎,边界不清.镜检: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乳头被覆单一的腺上皮,≥90%的乳头完全缺乏肌上皮层,腺上皮单层或多层,与纤维轴心垂直,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Actin、SMMHC、Calponin、p63、CD10、CK5/6显示≥90%的乳头缺乏肌上皮层;乳腺导管上皮细胞AE1/AE3、CK7全部病例阳性、CEA18例病例阳性.结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诊断必须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免疫组织化学在鉴别诊断中起关键作用.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已属充分治疗.

  •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中国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间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杨敬;严淑萍;龚艳萍;朱精强;李志辉;龚日祥

    目的 对BRAFV600E基因在中国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的突变率及其与PT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依据定义的选择标准检索2014年1月以前PubMed、Embase、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文献,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46篇文献纳入分析,共5 831例PTC患者进行了BRAFV600E基因突变探测,突变率为25%~83%,总的突变率为54.6%.5 542例患者纳入了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Meta分析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传统组织亚型[OR=2.30,95%CI(1.32,4.01),P=0.003]、滤泡组织亚型[OR=0.44,95%CI (0.23,0.86),P=0.02]、甲状腺外浸润[OR=2.18,95%CI(1.83,2.59),P<0.000 01]、多灶性[OR=1.31,95%CI(1.07,1.60),P=0.009]、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OR=0.31,95%CI (0.23,0.42),P<0.000 01]、淋巴结转移[OR=1.95,95%CI(1.40,2.72),P<0.000 1]、高TNM分期[OR=2.41,95%CI (2.01,2.88),P<0.000 01]和复发[OR=3.22,95%CI (2.04,5.09),P<0.000 01]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性别、年龄≥45岁、平均年龄、肿瘤直径≥10 mm、平均肿瘤大小、高细胞组织亚型和远处转移的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国PTC患者中,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的PTC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学特征;BRAFV600E基因突变可以作为中国PTC患者的一个预后评估指标.

  • 宫颈原位腺癌合并微小偏离型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侯绍章;张婷;贺茂涛;李媛

    目的 探讨宫颈原位腺癌合并微小偏离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的病理学认识.方法 对1例宫颈原位腺癌合并微小偏离型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7岁,无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量及经期无明显改变.宫颈部分腺体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原位腺癌和微小偏离型腺癌改变.肿瘤主要由呈浸润性生长的分化较好的粘液性腺体组成.腺体分布大多密集、紊乱,呈多种形状.瘤细胞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免疫组化结果:微小偏离型腺癌CEA(灶性+)、P53(-)、Ki67 index5%、P16(-)、Calponin(平滑肌+)SMA(平滑肌+)、ER(+)、PR(-)、CA125(-).结论 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分化粘液腺癌,分化程度高,容易漏诊.在病理学诊断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 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龙义国;杨文秀;罗玉琳

    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相对罕见,发生部位广泛,相互间有部分重叠[1~4].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对本病变认识较少,对该疾病组织的发生、好发部位、组织学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等的认识尚不完全清楚.收集2003-2005年有该病变特点的病例15例,希望通过这些病例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其临床病理学特点.

  • 原发性输卵管癌6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潘佩英;李惠;胡晓燕;徐韬;尤佳

    原发性输卵管癌(Primary fallopian tube carci-noma,PFTC)是罕见的肿瘤,仅占生殖系统恶性病变的0.14%~1.8%左右.本组病例收集了我院2004~2010年诊断的6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资料,并讨论PF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Ez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樊祥山;余慧萍;孟凡青;周强;吴鸿雁;周祀乔

    目的:探讨Ez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乳腺纤维腺瘤、腺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zrin表达与IDC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以及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等的表达情况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构建乳腺病变的组织芯片,其中包括IDC101例,乳腺纤维腺瘤29例,腺病8例;采用EnVsion两步法进行Ezrin、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免疫组化标记;统计分析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分析Ezrin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相应标记间的关系.结果:在91.89%(34/37)乳腺纤维腺瘤和腺病中,Ezrin表达于导管管腔内缘;而在75.25%(76/101) IDC中,却示细胞质内弥漫着色,无一例管腔内缘着色.在IDC组织中,Ezrin表达与肿瘤大小(r=0.277,P=0.005)、TNM分期(r=0.334,P=0.001)、淋巴结转移(r=0.323,P=0.001)、间质细胞内MMP-9(r=0.246,P=0.013)表达呈正相关.而与年龄、分化程度以及癌细胞内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的表达和间质细胞内MMP-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Ezrin蛋白在乳腺良性病变和癌组织内的定位有明显差异,可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Ezrin的表达水平增高提示癌组织具有更高的浸润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风险.

  • CK19及β-catenin 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铭;师艺;张巍;王智;苗娜

    目的:探讨 CK19、β-catenin 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肝脏不同病变组织中(正常肝组织30例,肝炎30例,肝硬化30例,早期肝癌30例,进展期肝癌80例)CK19、β-catenin 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 CK19、β-catenin 蛋白表达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CK19和β-catenin 在早期肝癌和进展期肝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K19在肝细胞肝癌中阳性表达与有无癌栓、淋巴结转移、卫星灶、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有一定相关性(P <0.05);β-catenin 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肝被膜浸润、卫星灶等因素有一定相关性(P <0.05)。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CK19和β-catenin 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CK19和β-catenin 异常表达患者较无表达患者预后差,且 CK19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P <0.05)。结论CK19和β-catenin 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提示二者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对肝细胞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判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 阔韧带Wolff管附件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宋汉香;郭乔楠;唐雪峰

    目的:探讨Wolffian管附件肿瘤( Wolfffian adnexal tumor,WA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发生于阔韧带的WAT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位于阔韧带,呈带蒂有包膜的囊实性肿块,组织学可见大小腺管紧密排列、筛状及实性区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pan-cytokeratin、Vimentin、CK18、CD99阳性表达, alpha-in-hibin灶性阳性;calretinin、CD10、EMA、ER、PR、Syn、CA15-3和CA19-9阴性,Ki-67指数小于5%。 PAS染色腺样结构周围基底膜阳性。结论 WAT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具有特征性的wolffian管残件结构诊断。

81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