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吴任钢;张春改;邓军;隆春玲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和安慰剂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8名慢性失眠症男女患者自愿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接受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安眠药物和认知行为结合、安慰剂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主观和客观(夜间多导睡眠图,简称PSG)指标.结果:治疗开始后第8天,药物组和结合组的主观记录睡眠潜伏期分别为20分钟和27分钟,睡眠效率80%和82%,睡眠总时间分别为381分钟和356分钟,睡眠状况显著改善,效果好于认知行为组.经8周疗程治疗结束时,认知行为组上述睡眠3项指标好于治疗前,安慰剂组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结束8个月时,认知行为组PSG记录睡眠潜伏期26分钟,睡眠效率84%,睡眠总时间378分钟,睡眠状态好于药物组和结合组,后两组较治疗刚结束时睡眠指标变差,药物组睡眠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结论:安眠药物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效果好,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主观和客观(PSG记录)证明的长期效果,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睡眠心理状态也有改善.安眠药物与认知行为结合治疗远期效果不如单纯认知行为治疗.

  • 认知行为治疗和运动干预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影响的效果评价

    作者:邹海欧;王凤;李峥;姚秀钰;张梁;封砚村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及运动干预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运动状况、服药状况以及是否复发等的影响.方法:将133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5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接受护理和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3个月的院内认知行为治疗和运动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时的体重、体重指数、运动状况、服药状况以及是否复发.结果: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时体重、体重指数、运动状况及服药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是否复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结论:院内为期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以及运动干预可预防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体重及体重指数的增加、改善患者的运动状况以及服药状况.

  • 认知行为疗法与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的影响

    作者:倪爱华;边艳珠;靳春英;郭树苗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与喜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38例抑郁症患者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18例和西酞普兰药物治疗20例.采用99Tcm-双半胱乙酯局部脑血流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显像结合感兴趣区(ROI)技术,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局部脑血流变化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均有改善,但西酞普兰组早于认知行为治疗组;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增加右基底节血流量,认知行为治疗组亦有右边缘系统扣带回后部局部血流量增加,西酞普兰组亦有右颞叶后部局部脑血流量增加.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抑郁症均有效,但改善脑血流的部位不同.

  • 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作者:李素荣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 120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采用Zung氏自评焦虑量表(SAS)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试验组患者经认知行为治疗后,S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P<0.001).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特征

    作者:江钟立;贺丹军;刘莉莉;李勇;吴玉琴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的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的特征,为临床康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29例CFS患者和363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疲劳评定量表、饮食行为量表和生活习惯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饮食行为量表结果显示,CFS人群的代理摄食因子和饮食内容因子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体质认识、饮食心理、满腹感、饮食方法、饮食节律等因子积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生活习惯调查表显示,CFS人群的"外出办事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觉体力状况良好程度"和"目前身体状况的良好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FS人群多有"便秘习惯"(P<0.05).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多伴有代理摄食心理和饮食内容的不合理,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正确,存在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采取认知行为治疗、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控制和预防CFS的发生发展.

  • 四种治疗原发性慢性失眠症方法的效果比较

    作者:程宇;姚传斌;沈秀梅;王志广

    目的:比较四种治疗原发性慢性失眠症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20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合并组、认知组、刺激组和药物组,每组50例.认知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刺激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合并组给予认知行为合并rTMS治疗,药物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对四组患者给予多导睡眠监测(PSG),观察指标包括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和睡眠效率(SE).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价四组的睡眠质量.比较四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SG检测结果:合并组、认知组、刺激组TST、SL和SE均于治疗2周后开始明显改善,且直到第8周末,三组以上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药物组从治疗第1周末到第4周末,TST、SL和SE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第8周末以上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周末和第2周末,药物组TST、SL和SE水平均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其他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末,合并组TST和SE水平明显优于认知组(P<0.05);药物组SL水平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治疗第8周末,合并组TST、SL和SE水平均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PSQI得分情况:合并组自治疗2周末即有明显改善,直到第8周末,PSQI得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认知组和刺激组自第4周末才有明显改善,直到第8周末,PSQI得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药物组仅治疗第1周末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2周末时,药物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合并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认知组和刺激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末,药物组得分明显大于其他三组(P<0.05),合并组得分明显小于认知组(P<0.05).治疗第8周末,药物组得分明显大于其他三组(P<0.05),合并组得分明显小于刺激组(P<0.05).认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合并rTMS治疗原发性慢性失眠症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认知行为和rTMS单独治疗效果.

  • 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作者:陈智敏;李培新;金鑫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文拉法辛联合奥氮平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显效率为76.67%,对照组为70.00%,两组患者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6、8周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对照组患者的食欲增加和体质量增加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文拉法辛联合奥氮平治疗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轻.

  • 重度抑郁症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及其跟踪随访研究

    作者:杨冬林;申连城;李遵清;柳群方;栾清明;钱丽菊

    目的:探讨重度抑郁症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8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盐酸舍曲林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增加认知行为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均为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和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 PSP)测评两组康复效果。并且于出院后,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1周和2周后,两组 HAMD、CGI、PSP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和6周后,研究者组HAMD、CGI、PSP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前后,研究组HAMD、CGI、PSP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度抑郁症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疗效,降低复发率,促进康复。

  • 产后抑郁症认知行为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张文霞;张翠红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方法:符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3例,实验组32例进行联合治疗(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完成30例;对照组31例进行药物治疗,完成30例.结果采用HAMD、SDS、SE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各量表评分实验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HAMD、SDS评分均下降,而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单纯药物组,自尊评分联合治疗组高于单纯药物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缓解抑郁症状,提高自尊.

  • 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女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焦虑情绪的疗效观察

    作者:和西波;李志文;陈玉辉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女性患者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选取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28天、每天1个小时的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原有药物治疗.在研究结束后进行心理治疗,以符合伦理学原则.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12周时进行HAMA量表评分,观察焦虑疗效.结果:研究组脱落15例,对照组脱落10例.研究组35例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分别为(11.03±1.30)分、(4.30±1.84)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83,P=0.005).治疗后研究组HAMA评分(4.30±1.84)分,对照组(5.02±2.33)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95,P=0.000).12周随访研究组HAMA评分(3.58±1.47)分,仍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120,P=0.043).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症女性患者的焦虑情绪,在12周随访时疗效依然存在.

  • 认知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评估

    作者:马中子;张永珍;汪四美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患者给予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药物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末和36周末进行评定。结果:第24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因子分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第36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PANSS 总分(P<0.01)、阳性症状分(P<0.01)、阴性症状分(P<0.05)、一般精神病理分(P<0.05)、PSP 分值(P<0.05)和 ITAQ 分值(P<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作为改善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 认知行为治疗对女性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邱玲玲;王继丰;吴迎春;刘大威;朱德超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治疗( CBT)对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疗效和预后观察。方法:选取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CBT合并奥氮平组)和对照组(奥氮平组)各30例,研究组在口服奥氮平基础上,进行为期12周的CBT治疗,随访6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疗效,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社会功能,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末及随访结束时,研究组与对照组同期对比,PANSS各项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半年随访时,研究组SDSS大部分项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3.3%和51.7%,研究组与对照组停药率分别为6.7%和31.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BT合用奥氮平治疗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比单一药物治疗更具有优越性,近期疗效更明显,治疗依从性更好,复发率明显降低。

  • 认知行为治疗对1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作者:马文华;石莎莎;喻慧;赵衍山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 CB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1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治疗,两组患者治疗为3个月。通过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精神病量表( BPR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一定改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5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G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施行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症状,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认知行为治疗与氯丙咪嗪联合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作者:陈琴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与氯丙咪嗪联合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将52例强迫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与氯丙咪嗪治疗,对照组单纯以氯丙咪嗪治疗,疗程为2个月.采用Yale-Brown量表评定疗效.结果:在治疗后第4、8周,观察组Yale-Brow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与氯丙咪嗪联合治疗强迫症优于单用氯丙咪嗪.

  • 社区综合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及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洪建;舒京平;黄承保;孙菡;朱颖之;汪四美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及其主要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50例。因各种原因22例患者在观察期脱落,后认知行为治疗组患者48例、家庭治疗组患者46例、职业康复组患者40例及对照组患者4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共1年;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进行治疗前后评估。结果:①前3组患者治疗后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抑郁、焦虑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SCL-90躯体化、人际因子分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1);②前3组患者治疗后FBS总分、因子分(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娱乐活动和家庭关系)均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与其主要照料者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和职业康复均能有效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改善其主要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雪峰;潘信明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是否有所改善。方法:随机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患者(n=40)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患者(n=40)不予认知行为治疗。治疗观察为期6个月。患者在入组前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评分;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是否有所改善。结果:大部分分测验项目、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及智商总分等在患者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

  • 强迫症的亚型探讨与疗效比较

    作者:文有生;王牮;缪绍疆;陈静;舒建民;汤炯;童俊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CBT)在强迫症(OCD)患者各亚型治疗中的有效性和规律性.方法:本研究为临床对照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强迫症患者按患者自愿原则分为两组,治疗观察3、6个月.疗效评定分别运用Yale-Brown强迫量表,自拟的自评好转程度量表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组31例,临床有效率70.9%,其中治愈率1.8%.单纯药物治疗组24例,临床有效率33.3%.Yale-Brown强迫量表在6个月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强迫症亚型(怕脏型、反复检查型和反复担心型)的疗效比较,怕脏型在治疗3个月末两组间自评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复担心型在治疗6个月末两组间Yale-Brown强迫量表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复检查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强迫症的亚型在治疗中的有效性次序为:反复担心型>怕脏型>反复检查型.

  • 认知行为治疗对缓解期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介勇;孙荣莲;史泊海;王丽;蒋纬;汪作为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治疗对于缓解期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解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等进行评定随访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进一步缓解,HAMD-17评分相对治疗前明显或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在治疗后GAF、WHOQOL-BREF、GWB等的量表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能明显改善缓解期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 认知行为干预对恢复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张颖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恢复期流浪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79例恢复期流浪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执行常规治疗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以及自制治疗依从性量表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实施认知行为治疗六周后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及自制治疗依从性量表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坚持服药者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流浪精神病患者的认知行为和服药依从性。

  • 认知行为治疗加药物治疗性交恐惧症1例

    作者:沈远凤

    1 病例女性,21岁,工人,初中文化,已婚,育有1子,个性偏内向.丈夫33岁,再婚.病史如下: 18岁结婚,3年来与丈夫从未有过1次真正的性生活.每当感觉丈夫有欲望就开始紧张,一接触丈夫生殖器就出现强烈恐惧,心慌、出汗、四肢发抖、甚致惊叫,遂推开丈夫,极力回避.

346 条记录 3/18 页 « 12345678...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