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ROM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孙启才;王祥华;宋柏杉;朱芳兵;严世贵

    目的:探讨S-ROM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30例36髋,其中6例双侧,24例单侧.采用S-ROM假体结合股骨转子下横断截骨短缩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髋臼侧均采用生物型假体,假体在真臼水平或接近于真臼水平植入.对临床结果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均拍X线片进行观察.结果:30例中早期死亡l例(双髋),失访2例(2髋),余27例32髋获得随访,时间7~84个月,平均48个月.2髋分别于术后12、18个月随访时仍可见骨折线,下肢行走无异常,术后未发生感染或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改良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7±3.7改善至术后89.1±2.9.无假体松动或位置不当需要翻修的病例.影像学复查显示关节假体在位,金属臼杯、股骨假体与宿主骨嵌合良好,无明显松动.所有施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的患者植骨及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无假体松动,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患髋无痛,Trendelenburg征阴性,均无须使用行走辅助工具.结论:对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良好的真臼暴露、加深髋臼、股骨短缩、斜行截骨及使用SROM组配式股骨柄假体假体能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

  • Zweymuller系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分析

    作者:翁文杰;邱旭升;张海林;袁涛;陈东阳;徐志宏;蒋青

    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Zweymu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62髋,男14例(15髋),女42例(47髋);平均年龄48.6岁(30~67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观察项目包括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5~11年,平均6.5年.X线检查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住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髋臼假体外展角35°~50°,股骨假体内、外翻3°以内,术后患肢短缩平均(0.5±0.2)cm.术后近期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予溶栓治疗后好转.近期脱位1例,复位、制动3周后下地行走.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术后Harris评分(87.4±3.5)分,与术前(43.2±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优良.

  • Zweymuller系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分析

    作者:翁文杰;邱旭升;张海林;袁涛;陈东阳;徐志宏;蒋青

    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Zweymu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62髋,男14例(15髋),女42例(47髋);平均年龄48.6岁(30~67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观察项目包括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5~11年,平均6.5年.X线检查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住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髋臼假体外展角35°~50°,股骨假体内、外翻3°以内,术后患肢短缩平均(0.5±0.2)cm.术后近期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予溶栓治疗后好转.近期脱位1例,复位、制动3周后下地行走.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术后Harris评分(87.4±3.5)分,与术前(43.2±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优良.

  • 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固定界面骨整合力学分析

    作者:李永奖;张力成;张美超;杨国敬;林瑞新;蔡春元;钟世镇

    目的:探讨不同假体粗糙面和界面压配下,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固定界面初始稳定性以及对骨长入,继发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imics软件模拟髋关节置换术重建人工髋关节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假体柄-骨界面摩擦系数为0、0.15、0.40及1.00,代表不同的假体表面粗糙程度;根据实际操作,构建假体柄-骨界面压配为0、0.01、0.05及0.10 mm,选择人体45%步态相模拟人体攀爬楼梯工况,计算并比较骨-假体界面的微动以及相对应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界面压配为0.05 mm情况下,摩擦系数为0、0.15、0.40和1.00相对应的假体-骨界面正向压力分别为230、231、222和275 MN,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正向压力总体趋势变化不大;界面的相对滑移量分别为0.529、0.129、0.107和0.087 mm,表明两界面之间的相对滑移量不断减少.摩擦系数为0.40情况下,界面压配为0、0.01、0.05及0.10 mm相对应的假体-骨界面摩擦力分别为56.0、67.7、60.4和49.6 MN,界面的相对滑移量分别为0.064、0.062、0.043和0.042 mm,说明随着压配量的增加,股骨假体与骨通道之间的正向压力呈下降趋势,摩擦力在压配量为0.01 mm时达到大值,界面之间的相对滑移量则不断减少.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和骨组织之间存在骨改建、骨整合的动态过程,其程度决定了假体的远期使用效果.骨-假体界面的间隙和摩擦系数是决定骨假体界面骨整合的关键因素.

  • 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的髋臼假体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组合

    作者:李永奖;蔡春元;张力成;杨国敬;周德彪;彭茂秀;陈文良;赵章伟

    目的: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优化组合.方法: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一般标准,而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直径比为2~2.92,假体颈前倾角为0°~30°,髋臼杯前倾角为0°~70°,外展角为10°~60°,颈干角设定为135°,计算满足上述两组活动范围,髋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杯前倾角安装角度,在以臼杯外展角为横坐标,臼杯前倾角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画图进行描述,采用SAS 6.1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直径比增大而增大,头颈比大于2.37时,臼杯角安全范围增大明显,严格标准活动度下的安全范围比一般标准条件下的小.颈干角135°,髋关节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0.816X1+39.76 (R2=0.993),Y2=-0.873X2+47.04 (R2=0.999).结论:头颈直径比较大的假体髋臼杯角安全范围明显增大,建议选择头颈比直径大于2.37的假体.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选择较大头颈直径比的假体来纠正.杯颈前倾角呈负相关.

  • 双杯技术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1例

    作者:吴伟乾;王重阳;赵星宇;李冬松

    患者,女,45岁,4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左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骨盆正位X线片(图1a)示假体未脱位,坐骨支线性骨折.部分负重状态下行功能锻炼,术后2个月内出现多次脱位,曾在当地医院手法复位,但仍出现反复脱位的情况,后一次脱位时骨盆X线片(图1b)示假体中心性脱位,坐骨支骨折线变模糊.为进一步治疗入我科.查体:左下肢肌力Ⅲ级,左小腿外侧放射性麻木,左髋关节活动范围为伸直0°-屈曲30°,内外旋受限.

  • 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骨质疏松行双髋双膝关节置换术1例

    作者:刘军;甄平;周胜虎;陈慧;杜珊珊;石杰;李旭升

    近20年来,关节置换术日趋成熟,可全面改善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重建下肢负重力线、缓解疼痛、纠正畸形和恢复功能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笔者于2015年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骨质疏松行双髋、双膝关节置换术1例,报告如下.

  •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伴髋臼内陷骨盆畸形1例

    作者:谭兴春;薛高峰;郭洪章

    2011年收治l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髋关节病变伴髋臼内陷、骨盆骨折畸形愈合病例,分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假体由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提供),通过6年随访,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男,37岁,强直性脊柱炎17年,车祸致骨盆骨折、右侧髋臼骨折、左侧大粗隆骨折3年.家族中无类似疾病病史.查体:脊柱后凸畸形,头部前倾,颈胸腰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均为0°,双侧髋关节轻度曲屈内收畸形,总活动范围0°,双下肢肌肉明显萎缩.X线:骨盆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双侧骶髂关节骨性融合,胸椎后凸畸形,部分胸腰椎见“竹节样”改变,双侧髋臼内陷,髋臼囊性变,关节间隙均匀性变窄,股骨头密度均匀一致;左侧大粗隆螺钉内固定术后骨性愈合.

  • 髋部非典型骨膜软骨瘤1例

    作者:杨勇志;刘凡;张德宝;谷贵山

    患者,男,22岁,入院前7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髋部疼痛,行走时加重,休息可缓解.无发热、盗汗及夜间痛,无外伤史.前往当地医院拍片未见异常,未予处理.近40 d来症状加重,并伴右侧髋部活动受限,遂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髋部无红肿,右侧腹股沟中点及右侧坐骨内侧压痛阳性,右髋后伸、外展受限.右髋Tomas征阳性,“4”字试验阳性.入院后检查:髋关节多排CT平扫加三维重建影像显示右侧闭孔外肌见3.5 cm×3.5 cm高密度肿块,CT990HU,边界较清.周围肌间隙清晰,邻近坐骨骨皮质密度略增高.余髋关节骨质未见破坏.磁共振髋关节平扫检查见:右侧闭孔外肌异常信号,大小约3.5 cm×3.5 cm,T1W1、T2W1呈低信号,内见点状稍高信号,病灶边缘清晰,周围见少许条状长T1长T2信号.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ESR无异常,胆碱酯酶1 266 IU/L.

  • 慢性髋部骨髓炎合并膀胱瘘及膀胱结石1例

    作者:官丙刚;韩燕;杨迪生

    患者,男,52岁.因右下肢跛行30年余,右髋外侧流清液10年伴疼痛2个月入院.自诉30年前因右髋外伤行关节手术,术后伤口愈合但跛行,10年前右髋关节外侧开始出现渗液,无尿急、尿痛,髋关节疼痛可忍,未处理,2个月前右髋疼痛伴跛行加重.

  • 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

    作者:祖罡;毕大卫;费骏

    假体置换术后周围骨溶解是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髋关节的功能与稳定性,因此需要对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在诊断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必要对术后的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二磷酸盐在防治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方面有积极意义,但仍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以髋关节置换为切入点,对假体周围骨溶解作简要综述.

  •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纪泉;路奎元

    股骨颈骨折后的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是非常棘手的问题.通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有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半髋关节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三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因为其术后较多的并发症而使得选择一种佳的治疗方式非常困难.骨折是否移位、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神志状况(依从性)、骨骼质量、骨折类型、复位情况以及患者的期望程度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

  • 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新进展

    作者:袁磊;包倪荣;赵建宁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髋关节终末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术后常存在大量隐性失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如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THA术后隐性失血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麻醉、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是THA手术失血的潜在因素,但其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仍然不清.氨甲环酸在预防围手术期失血中的作用显著,今后有必要对隐性失血与纤溶机制的关联性进行证实,这对完善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 全髋翻修骨缺损分型的现状

    作者:高兆宾;王志生;王志强

    全髋翻修中骨缺损的分型包括髋臼侧和股骨侧.髋臼侧的分型有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分型(AAOS),Paprosky分型,Engh分型,Gross分型,Gustilo & Pastemak分型和重庆髋臼骨缺损分型等.股骨侧的分型有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分型(AAOS),Paprosky股骨缺损分型,Mallory分型,Taylor和Rorabeck的改良Mallory分型等.不同分型之间的术前评估不一致,导致了应用混乱,需要更多的研究.

  • 全髓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进展

    作者:丛宇;赵建宁

    全优关节TL换术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手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是其并发症之一,假体周围骨折分为优臼假体周围骨折和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危险因素包括微创技术的使用、压配式非骨水泥假体柄的使用、优关节翻修术和骨质疏松等.本文就全优关节里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和重建

    作者:康志伟;张耀辉;杨自权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项逐渐成熟的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所熟知和开展,但随之也使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增多.翻修的原因主要包括假体的无菌性松动、不稳、周围骨折、内衬磨损等,而髋臼骨缺损和髋臼假体的选择一直困扰着广大医师.本文总结了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和重建,比较各种分类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有多种植骨方式及髋臼假体的选择来重建髋臼,阐述了植骨的材料来源、植骨方式、复杂髋臼骨缺损的重建以及假体固定方式的选择,为临床医生处理各种髋臼骨缺损提供依据,以期更精准地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熊炎;吴立东

    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往往存在骨缺损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复杂情况,修复骨缺损、维持假体的稳定是翻修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往往需要骨移植.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种骨移植物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假体周围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应用以修复骨缺损,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异体骨的使用,改善异体骨骨折的愈合及重建等,结果显示骨形态发生蛋白较其他骨移植物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该文将对这些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横向偏心距重建策略的研究进展

    作者:范秋平;王波;季卫平

    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一重项要指标,偏心距的重建及重建程度对疾病预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骨偏心距的重建与股骨距长度保留、假体头颈长度、颈干角大小、下肢是否等长密切相关.重建策略包括术前细致规范的模板测量,股骨距预测及长度保留,术中选用近似解剖颈干角的假体,假体头颈的长度调整等.本文就偏心距的重建策略思想及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假体磨损、术后疼痛、跛行、双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的影响及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大转子延长截骨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赵智越;齐欣;杨晨;李叔强

    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怎样取出固定牢固的生物型或骨水泥型股骨假体,以及完整取出股骨远端的残留骨水泥直接影响到股骨端的翻修效果.大转子延长截骨术具有较高的截骨处骨愈合率,极佳的术中暴露效果,以及外展肌张力调整等优点,已被国外学者广泛运用到全髋关节翻修及复杂的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本文对该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以及其优势作一综述,以期待更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全髋关节翻修的进展

    作者:张小斌;王坤正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THA)手术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翻修的病例也逐年增加,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比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差,假体的选择至关重要.1髋臼侧假体的翻修1.1骨水泥固定髋臼假体1.1.1单纯骨水泥固定髋臼假体多数翻修病例中髋臼窝植入床已经完全硬化,骨水泥与植入床之间难以达到良好的附着,新近的一组病例显示12年松动率为54%[1].尽管随着骨水泥技术的改进,松动率有所下降,但效果仍然不够满意[2].目前对单纯骨水泥固定髋臼假体使用较一致的看法是,骨质质量差,对活动要求不高的老年病人可选择性的使用.

2251 条记录 5/113 页 « 12345678...1121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