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的中期疗效分析

    作者:甄建国;张卫国

    目的:通过对一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随访6~10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中期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初次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58例患者,男27例,女31例;手术时年龄25~73岁,平均56岁.随访从术前开始,术后于1.5、3、6、12个月随访评估,以后每年1次,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并按Grhen股骨分区行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率的影像分析.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10年,平均8.2年.Harris评分术前平均(54.0±7.8)分,术后后一次随访时平均(88.3±6.1)分,优32例,良22例,可3例,差1例.影像学分析:48例达骨长入稳定,10例纤维稳定.4例出现了轻度下沉(1~3mm);4例观察到骨溶解,以I、Ⅵ、Ⅶ区较高,与其他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同时假体柄是否与股骨髓腔匹配和髓腔形态有关.结论:非骨水泥假体柄的稳定性高,无松动,中期临床表现良好.

  •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章军辉;凌晶;刘华;陶昆;章云峰;何志勇;狄正林;冯建翔;徐荣明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膝置换术后发生急性结肠假性梗阻(ACPO)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膝置换术后发生的12例ACPO病例(ACPO组),与同期行人工全髋膝置换术的853例(对照组)比较.统计分析ACPO的发生率,分析2组间年龄、性别、手术类型、麻醉ASA分级、临床表现、放射学征象、发生时间、治疗方法、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ACPO总的发生率为1.4%,初次全髋置换术ACPO的发生率(1.3%)高于初次全膝置换术(0.4%),翻修手术(5.0%)高于初次置换手术(1.0%),全髋翻修术(5.5%)与全膝翻修术(4.0%)ACPO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PO组的平均年龄为(78±12岁,对照组为(71±13)岁;ACPO组男女之比为5:1,而对照组的男女之比为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SA分级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PO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2.5 d,12例均有腹胀,8例有恶心或呕吐,3例有腹痛;放射学上均有结肠扩张,3例有小肠扩张.治疗上所有患者给予禁食、胃肠减压及口服石蜡油,3例给予肛管排气,1例严重患者行结肠镜辅助下肠道减压,无死亡病例.ACPO组平均下床时间为(5.0±2.2)d,对照组为(2.5±1.1)d;ACPO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6.5±6.4)d,对照组为(10.5±4.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PO好发于老年男性,绝大多数病例保守治疗有效,预后较好,但会延长术后的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中期随访

    作者:孙启才;茹选良;钱志钢;吴立东;严世贵;王祥华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中期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男17例,女15例),采取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其中4例死亡病例排除在外,28例纳入研究,年龄69~83岁,平均75岁;内固定手术与髋关节置换之间相隔8~72个月.其中EvansⅠ型6例,Ⅱ型11例,Ⅲ型9例,Ⅳ型2例.手术前显示侧板断裂9例,头钉切割股骨头颈切出15例,螺丝松动4例.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变化,并随访术后影像学结果(X线)、血沉等指标.结果:2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4~7年,平均5.3年.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2例活动后有中度疼痛,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末次随访时,19例恢复自由行走,8例需要手杖帮助下行走,1例需要助行器帮助下行走.Harris评分由术前34.9±2.4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83.4±5.7;末次随访时优1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及下沉断裂.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高龄患者,行挽救性THA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中期随访结果较好.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朱立军;李晓飞;刘超;吕成昱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F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BPH)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8月采用LPFP、PFNA内固定及BPH治疗的75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患者临床资料,LPFP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72.54±4.78)岁;EvansⅡ型5例,Ⅲ型12例,Ⅳ型9例.PFNA组男17例,女22例;年龄(74.41±5.65)岁;EvansⅡ型11例,Ⅲ型18例,Ⅳ型10例.BPH组男9例,女12例;年龄(76.23±6.97)岁;EvansⅡ型1例,Ⅲ型10例,Ⅳ型10例.病程2~3个月.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84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率为97.6%).随访时间22~41个月,平均26.3个月.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中,BPH组比LPFP组和PFNA组明显缩短(F=19.782,21.981;P<0.05);术中出血量的比较中,BPH组比PF-NA组和LPFP组明显减少(F=12.976,P<0.05);PFNA组与LPF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79,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LPFP组较PFNA组和BPH组高(F=30.976,P<0.05);PFNA组与BP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02,P>0.05).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比较中,PFNA组和BPH组均优于LPFP组(F=19.692,P<0.05),而PFNA组与BP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971,P>0.05).结论:对于全身情况较差的高龄患者(>75岁),BPH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是优的选择.对于单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术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对于高龄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不建议应用LPFP.

  • 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新分型

    作者:马海洋;周勇刚;郑充;曹文哲;王森;吴文明;朴尚;杜银桥

    目的:比较有继发臼和无继发臼两种病理形态的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是否存在实质上的不同,从而决定有无必要将CroweⅣ型DDH进一步分出亚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5月由同一名高年资医生应用S-ROM假体对CroweⅣ型DDH行THA患者112例(145髋关节),单侧79例,双侧33例,年龄18~68岁,分为无继发臼组和继发臼形成组.无继发臼组108髋,男12髋,女96髋,平均年龄(39.38±11.19)岁;继发臼形成组37髋,男2髋,女35髋,平均年龄(38.19±10.92)岁.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均拍X线片进行观察,对临床结果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比较两组在脱位高度、髓腔闪烁指数、是否需要做粗隆下截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无继发臼组髋关节脱位高度为(4.74±1.57)cm,继发臼形成组(3.12±1.15) cm,无继发臼组大于继发臼形成组.无继发臼组髓腔闪烁指数为2.69±0.68,继发臼形成组3.42±0.79,继发臼形成组大于无继发臼组.无继发臼组术前Harris评分58.1±15.3,继发臼形成组58.3±16.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评分无继发臼组91.0±4.1,继发臼形成组91.0±5.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无继发臼组4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4髋脱位,4例出现神经症状;继发臼形成组无假体周围骨折,1髋脱位,1例出现神经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继发臼的CroweⅣ型DDH与无继发臼者在脱位高度和股骨解剖形态方面有差异,这也决定了两者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不同,因此有必要将其进一步分成无继发臼的IⅣA型和有继发臼的ⅣB型2个亚型.

  • 髋关节置换术中肢体长度控制方法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张阳阳;左建林;高忠礼

    目的:通过引入一种新型测量工具,结合术前设计,可精确控制术后肢体长度,为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控制肢体长度提供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102例需行单侧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应用新方法控制肢体长度作为试验组,共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37~92岁,平均60.41岁.应用常规方法(如shuck test,触摸对侧肢体长度等)控制肢体长度作为对照组,共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35~87岁,平均61.00岁.102例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试验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35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颈骨折16例;对照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38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13例.在术后标准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双侧偏心距a,股骨头旋转中心相对于大粗隆高度b,小粗隆高点到双侧泪滴连线垂直距离c.然后取双侧测量值差的绝对值作为判断肢体长度的评价指标,分别是:d1,双侧偏心距之差的绝对值;d2,双侧股骨头旋转中心相对于大粗隆高度之差的绝对值;d3,双侧小粗隆高点到双侧泪滴连线距离之差的绝对值.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d1分别为4.49、7.32 mm;d2分别为2.37、4.32 mm;d3分别为3.32、6.08 mm;试验组患者d1、d2、d3均小于对照组.结论:新型测量工具及方法可有效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长度和头颈偏距.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中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俞磊;张成欢;郭亭;丁浩;赵建宁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3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或)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7~69岁,平均52岁.23例骨折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侧入路5例,后侧入路12例,混合入路6例;10例行保守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前髋臼骨折均已愈合,术中完全去除内固定5例,去除部分内固定3例,植骨20例.6例术中使用骨水泥假体,27例使用生物型假体.观察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10年评分,以假体松动、骨溶解或翻修为终点的生存分析显示假体10年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术后10年死亡1例,随访时间平均12年(10~15年),术后10年时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升高.1例假体早期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2例骨溶解形成合并假体无菌性松动并行翻修术治疗,单纯骨溶解无假体松动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4例,假体脱位2例,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感染各1例.假体10年生存率为84.8%(28/1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的功能,并有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中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俞磊;张成欢;郭亭;丁浩;赵建宁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3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或)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7~69岁,平均52岁.23例骨折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侧入路5例,后侧入路12例,混合入路6例;10例行保守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前髋臼骨折均已愈合,术中完全去除内固定5例,去除部分内固定3例,植骨20例.6例术中使用骨水泥假体,27例使用生物型假体.观察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10年评分,以假体松动、骨溶解或翻修为终点的生存分析显示假体10年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术后10年死亡1例,随访时间平均12年(10~15年),术后10年时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升高.1例假体早期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2例骨溶解形成合并假体无菌性松动并行翻修术治疗,单纯骨溶解无假体松动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4例,假体脱位2例,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感染各1例.假体10年生存率为84.8%(28/1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的功能,并有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前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外展肌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徐远;端木群立;杨明;林杭;何荐;何俊;童永骏;赵正旭;郝毅

    目的:探讨前关节囊入路和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共施行全髋置换术149例,随访130例,分为改良Gibson前外侧切口的前关节囊入路(A组)65例和常规Gibson后外侧切口的后关节囊入路(B组)65例.A组男26例,女39例;年龄(72.5±8.3)岁;体重指数(24.7±3.7) kg/m2;健侧外展肌力(1.08±0.49) N·m/kg.B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71.6±7.1)岁;体重指数(25.5±3.9) kg/m2;健侧外展肌力(1.05±0.51) N·m/kg.另外招募60名60~80岁志愿者作为年龄相关对照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73.1±7.5)岁;体重指数(24.2±3.8) kg/m2;股外侧肌力(1.17±0.53) N·m/kg.A组、B组及年龄相关对照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及健侧外展肌力(骨折患者采取健侧测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术后第1、2、3、6、12个月术髋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活动角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手术路径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对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度及功能的恢复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1、2、3、6、12个月股外侧肌肌力A组分别为(0.53±0.13)、(0.66±0.21)、(0.85±0.15)、(0.95±0.19)、(1.03±0.13)N· m/kg,B组分别为(0.46±0.14)、(0.57±0.18)、(0.78±0.12)、(0.85±0.18)、(0.98±0.14) N·m/kg,术后前6个月A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优于B组,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3、6、12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A组分别为(25.35±4.31)o、(36.53±5.13)°、(48.07±1.62)°、(61.53±1.77)°、(68.62±3.16)°,B组分别为(23.47±2.41)°、(33.42±4.23)°、(46.64±2.51)°、(60.96±1.75)°、(67.47±4.36)°,前3个月A组患者髋关节外展角度大于B组.术后1、2、3、6、12个月Harris评分,A组分别为72.23±2.57、79.36±3.91、84.75±3.17、88.63±2.16和95.21±1.37,B组分别为71.58±3.62、78.96±2.21、83.97±3.57、87.92±2.94和94.83±1.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组手术入路肌肉累及和损伤少于B组,尤其是外展肌的损伤少于B组.结论:两种关节囊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前关节囊入路术中对外展肌的手术干扰更少,术后早期外展肌肌力和外展活动度恢复更快.

  • 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

    作者:尚大财;钟生财;张小兆;逯登鹏;刘钦林

    目的:探讨成人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5月至2013年12月对15例(17髋)成人CroweⅣ级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女13例,男2例,平均年龄30.9岁(22~58岁),术前Harris评分34.0±6.5.术前未行患肢牵引,术中在广泛松解、延长软组织的基础上,行股骨粗隆下截骨,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及髋关节外展功能.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6个月~5年),Harris评分85.0±7.3,较术前提高.患肢延长1.6~5.4 cm,平均(3.42±0.65) cm,大部分患者单侧肢体缩短畸形明显得到纠正,双下肢不等长控制在1.5cm之内.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不完全损伤,经保守治疗3个月后基本恢复;1例出现坐骨神经完全损伤,经保守治疗6个月后部分恢复,患肢远端形成足下垂内翻畸形,经行肌腱转位移植术后得以好转.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随访期内未发生脱位、感染、假体松动、下沉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软组织松解延长、股骨粗隆下截骨、重建关节功能、选择合适的假体,并注重对神经血管的保护,成人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可以通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人工髋关节翻修的股骨假体柄的形态及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闵重函;张洪美;周瑛;严世贵;秦宏敏;叶先才;朱振康;荆琳;赵革军

    目的:根据全髋关节翻修所得资料,分析人工股骨柄在生理应力作用下的状态,讨论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年限的注意事项,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选择53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要行翻修手术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5例;平均年龄74.66岁(61~84岁).人工关节平均使用年限18.24年(3~27年),首次置换术后初始下地负重时间平均11 d(5~16d),翻修的主要原因为自发松动和外伤.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直观所见进行分析,并根据组织学病理做出推断.结果:股骨柄假体在生理应力下存在微动沉降,其二次稳定与股骨柄设计、患者动态、骨质和骨长入性状有关.直柄假体有利于生理性沉降,实现紧密接触的骨长入稳定,可以在患者条件允许下早期负重锻炼.有领假体和结合内固定假体限制股骨柄沉降,其稳定性取决于首次安置时的压配和后期骨长入支撑,对该类患者建议延长非负重时间.结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股骨假体和下地负重时机可以延长股骨假体的使用年限,减少松动概率.

  • 组配式生物型股骨柄在复杂髋翻修中的应用

    作者:张振东;卓奇;张庆猛;宋俊雷;杨帆;陈继营

    目的:探讨组配式生物型股骨柄MP假体应用于复杂髋翻修的手术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MP假体翻修的患者,共246例获得随访,男148例,女98例;年龄26~83岁,平均62.5岁.术后随访0.5~11年,平均5.7年.翻修原因:无菌松动10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04例,其他35例有不明原因疼痛、假体周围骨折、磨损及脱位等.根据Paprosky分型,股骨骨缺损Ⅰ型14例,Ⅱ型39例,ⅢA型171例,ⅢB型22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37.4±7.5.随访患者行影像学检查、临床疗效评估及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随访时Harris评分提升至87.8±4.2,高于术前(t=92.13,P=0.00).双下肢长度、术后稳定性及患者总体主观满意度结果:非常满意分别为27、60及61例.常见的并发症为骨折29例,其中术中21例,术后8例;其他并发症包括感染7例,脱位5例,坐骨神经不全损伤所致患肢麻木6例、肿胀3例.随访X线显示4例假体下沉(>1 cm),其中2例翻修.结论:MP假体用于复杂髋翻修(尤其是股骨近端严重骨缺损)患者,远、近期随访效果良好,且用于感染翻修成功率高.为避免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术中需要仔细操作,掌握适应证及手术技术要点.

  • 股骨颈骨折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真空负压引流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骆国钢;张鸿振;姚剑川;林忠勤;谢海风

    目的: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后放置真空负压引流瓶,不同负压下术后失血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成高负压引流组和低负压引流组.高负压引流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平均年龄(75.94±9.02)岁;术毕放置60 kPa负压真空负压引流瓶.低负压引流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74.93±8.90)岁;术毕放置30 kPa负压真空负压引流瓶.对术后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改变值、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计算的所有患者总失血量等进行观察,并做统计学分析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第1天,高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1.74±15.69)g/L,总失血量(1 217.73±459.50) ml,术后引流量(312.94±103.44) ml;低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34.90±12.90) g/L,总失血量(904.01±381.58) ml,术后引流量(129.25±44.25) ml,高负压引流组的数值均高于低负压引流组.术后3d,高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6.00±13.29) g/L,总失血量(1 304.72±421.75)ml;低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3.87±11.39) g/L,总失血量(1 196.78±344.20)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颈骨折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时,根据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情况选择负压引流压力大小,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选择低负压引流更为合适.

  • 氨甲环酸不同用药途径对女性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疗效分析

    作者:骆国钢;林忠勤;谢海风;姚剑川;张鸿振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不同应用方式治疗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7例分成4组:A组(静脉用药组)21例,年龄(77.10±7.02)岁,于手术切皮前5 min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并且术中生理盐水灌注关节腔;B组(局部用药组)18例,年龄(73.83±6.56)岁,于手术切皮前5 min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且术中使用总剂量为3 g的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C组(联合用药组)19例,年龄(74.26±6.04)岁,术前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静滴并且术中使用总剂量为1.5 g的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D组(对照研究组)19例,年龄(76.69±9.27)岁,于手术切皮前5 min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且术中生理盐水灌注关节腔.记录术后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变化,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等.结果:A组术后引流量为(111.91±35.02)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26.86±12.99)g/L,总失血量为(628.6±306.78)ml;B组术后引流量为(108.89±36.61)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26.28±8.59)g/L,总失血量为(584.41±250.86)ml;C组术后引流量为(102.63±47.36)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26.89±12.47)g/L,总失血量为(634.78±384.89)ml;D组术后引流量为(107.37±40.53)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40.95±12.48)g/L,总失血量为(1005.24±483.37)ml.4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术后血红蛋白改变量、总失血量少于对照组D组(P<0.05),但是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但是佳给药方式及给药剂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快速康复疗效

    作者:曾智敏;黄哲宇;陶崑;凌晶;狄正林

    目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快速康复理念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分析并评价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4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高龄患者154例,年龄80~96(83.9±3.2)岁,女127例,男27例,GardenⅢ型68例,GardenⅣ型86例,应用快速康复理念优化围手术治疗策略,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记录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等,统计并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54例患者中,12例失访,随访率为92.2%,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4~38个月),32例(20.8%)在入院48 h内完成手术,67例(43.5%)在入院72 h内完成手术,76例(49.4%)术后48 h内出院,术后输血率15.9%.1例因假体脱位再次入院,再入院率为0.6%,其余患者无因浅表或深部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再次入院.末次随访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90.2±7.1,优106例,良23例,可9例.结论:应用快速康复理念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输血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率,同时不增加患者的再入院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臼杯外展角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崔瑞开;左建林;吴海贺;高建朋;高忠礼

    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双髋正位X线上相关参数的测量,分析各参数间关系,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安放髋臼的可靠解剖标志及参考标准,精确控制髋臼外展角.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的182例患者235髋,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157髋.其中男91例,女37例;左髋82例,右髋75例;年龄22~78岁,平均55.1岁.在术后双髋正位X线上测量:外展角(β),髂骨厚度(a),髋臼上缘臼杯置入深度(b),坐骨厚度(c),髋臼下缘臼杯置入深度(d),髋臼磨挫深度(e),并对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β与b呈正相关(r=0.424,P=0.000),β与d呈负相关(r=-0.407,P=0.000),β与b/a呈正相关(r=0.419,P=0.000),β与d/c呈负相关(r=-0.472,P=0.000),并且β与b/a呈线性相关(t=5.753,P=0.000),β与d/c呈线性相关(t=-6.671,P=0.000).结论:术中主要以臼杯外缘距坐骨外缘的距离d来控制外展角,而臼杯外缘距离正常髋臼上缘的距离b可作为参考.

  •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

    作者:黄小刚;曾斌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12例(24髋),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27~62岁,病程5~32年.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功能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0~96个月,平均7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髋关节活动度提高;优3例,良6例,中3例.异位骨化1例,为BrookerⅠ级,无临床症状未处理.1例术前严重屈曲畸形患者术后出现股神经牵拉损伤,随访1年后恢复.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假体下沉及臼杯松动,无关节脱位、急性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有效方法.

  •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黎贤泰;江晓敏;郑志远;黄焕森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ASA分级Ⅰ-Ⅱ级)60例分为3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接受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及吸入七氟醚麻醉维持.术中静吸复合维持先给予1.0μg/kg右美托咪定的负荷量10 min,维持量根据分组分别为右美托咪定0.3μg·kg-1·h-1(B组)和0.6μg·kg-1·h-1(C组)泵注,A组以相同方式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3组拔管、清醒、恢复时间,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MMSE)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S100β蛋白水平等.结果:3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气管拔管时间、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B、C组MMSE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高于B组(P<0.05).C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0.0%(0/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6/20),A组分别为25.0%(5/20)、0.0%(0/20),B组分别为5.0%(1/20)、10.0%(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3组IL-6、IL-10及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B、C组IL-6、IL-10及S100β蛋白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IL-6、S100β蛋白显著低于B组(P<0.05),IL-10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对于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丙泊酚使用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且呈现剂量依赖性,但是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剂量.

  • 电针与药物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炎疗效对照观察

    作者:圣小平;樊天佑

    目的:观察电针与药物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电针组选取髀关、居髎、足五里、阴廉,采用电针治疗;药物组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电针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分别为67.83±8.48和55.83±9.66,药物组分别为68.67±8.09和61.50±7.78,两组治疗后髋关节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01),电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电针组治疗后Harris总分及关节疼痛、功能和运动范围单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01);药物组治疗后Harris总分、疼痛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01);电针组治疗后Harris总分、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较药物组增加更明显(均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地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炎,能够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疗效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特殊群体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侯洪涛;李红军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特殊群体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9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4例行加长生物型非股骨柄全髋关节置换,1例行常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4例行加长水泥型股骨柄全髋关节置换;结果9例均获1~5年随访,1例术后2年死亡,至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系统评定,优1髋,良3髋,中2髋,差2髋.运用Green股骨分区对股骨假体进行影像学评估:6髋股骨柄假体在Ⅰ、Ⅱ、Ⅳ、Ⅴ区,可见大于1mm的非连续性透亮线,2髋在以上区域可见大于1mm的连续性透亮线;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因股骨近端尤其是股骨矩的破坏,股骨假体柄松动、下沉风险增高,而股骨转子部的重建对假体柄的稳定无直接作用,加长型股骨柄是维持假体稳定的关键,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2251 条记录 8/113 页 « 12...567891011...1121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