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杨子波;王秉钧;邬培慧;黄志宇;傅明;廖威明;何爱珊;康焱

    目的:对选择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两种术式对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60岁以上选择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选择内固定手术治疗组83例,男32例,女51例;年龄61.44~98.75岁,平均(78.52±7.98)岁.关节置换组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71.82~96.54岁,平均(79.99±6.11)岁.观察两组患者的当前生存情况,第1、2、5年总体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两组患者第1、2年死亡率;两组患者第1、2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25个月,平均(46.93±29.53)个月.所有患者伤口甲类愈合,无院内死亡病例.其中31例患者死亡,79例患者存活,生存分析显示全部110例患者的l、2、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2.8)%、(82.5±3.9)%和(57.6±6.5)%,平均生存期为(84.137±5.902)个月.内固定组术后1、2年死亡比例分别为7.2%和12.0%,关节置换组分别为14.8%和2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1年生存率为(92.6±2.9)%,2年生存率为(85.8±4.3)%,平均生存期为(87.508±6.063)个月,关节置换组分别为(85.2±6.8)%和(73.9±8.5)%,平均生存期为(67.294±11.18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2,P<0.05).结论:选择内固定手术较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较佳.

  • 髋部骨折患者的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郎俊哲;章轶鸥;金建锋;吴鹏;陈雷

    目的:探讨肌少症在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7年1月收治髋部骨折患者187例,男99例,女88例;年龄50~95(77.40±10.58)岁.观察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脂肪总量、骨矿含量(BMC)、身体质量指数(BMI),握力、术前血维生素D、血白蛋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评分(ASA)及NMS运动评分.根据握力和ASMI,将患者并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统计分析.结果:符合肌少症诊断的患者99例(52.9%),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的发生与高龄、高ASA、低脂肪总量、低骨矿含量、低BMI,低白蛋白、低NMS评分相关,随后进行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OR=1.804,p=0.048),高ASA评分(OR=3.052,P=0.001),低脂肪总量(OR=0.843,P=0.006),低骨矿含量(OR=0.203,P=0.026)是髋部骨折患者肌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高龄、高ASA评分、低脂肪总量、低骨矿含量可能是髋部骨折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关键词: 骨折 危险因素
  • 肌少症对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郎俊哲;吴聪聪;金建锋;吴鹏;陈雷

    目的:探讨肌少症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18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8例,女123例;年龄53~92岁.术前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测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及握力.术后随访临床预后包括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2周及3、6个月),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指标.根据握力和ASMI,将患者并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根据随访6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分为预后佳与预后不佳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肌少症是否是患者髋关节术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此研究共有181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第2周及3、6个月.结果显示,术后创口周围感染16例,下肢静脉血栓14例,无脱位、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符合肌少症诊断患者82例(45%),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更高,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更长,术后感染及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早期关节功能评分相对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肌少症(P=0.008),半髋(P<0.001),糖尿病(P=0.016),术后感染(P=0.018)是术后功能不佳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肌少症是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预后不佳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治疗肌少症可能是改善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重要措施.

  • 活血复元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阮洪江;张世华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方法.方法:本组112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52例和对照组60例.预防组联合应用活血复元汤及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血液流变学、血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①DVT的发生率预防组为3.85%,对照组为8.3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预防组用药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术后2 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③预防组用药后APTT和PT明显延长,与术后2 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活血复元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大转子滑移截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的应用

    作者:胡文林;张占丰;施利华

    目的:探讨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的作用,以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强直髋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9.9岁(37~62岁).临床效果评估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包括大转子截骨愈合情况、假体松动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5~22个月,平均17.3个月.Harris评分术前43.96±8.46,术后88.00±6.11,术后评分明显改善(t=-18.34,P=0.00).所有大转子截骨均骨性愈合,未见假体松动、异位骨化、假体脱位发生.术后感染1例,大转子区域疼痛1例.结论: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是一种有效的增加手术暴露的方式,未发现严重的截骨相关性并发症,截骨愈合率可靠.

  • 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春祯;李登禄;张红;颜世香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sis,DVT),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吕厚山等[1]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7.1%.本院1993年以来进行髋关节置换术140例,其中80例采用中药加推拿预防DVT的发生,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早期临床研究

    作者:赏后来;赵建宁;王与荣;郭亭;周利武;程秀红;周娟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THA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13例(13髋),其中男10例,女3例.10例髋臼骨折曾行单纯内固定治疗,3例曾行保守治疗.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3例全部得到随访,持续1年,分别拍摄患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患侧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术后随访1年,未见假体松动征象,Harris评分平均(83.38±3.33)分,较术前(37.19±20.12)分明显提高.结论:陈旧性髋臼骨折因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失败后骨折再次移位,大面积不规则骨缺损等问题,治疗难度大,术中恢复解剖位置困难,THA是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有效手术方法.但较普通全髋关节置换,需很强手术经验和技巧.

  • 变异髋臼初次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前设计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铁军;张洪美;陈卫衡;顾立军;孙钢;刘道兵;尹天;张淳

    目的:探讨变异髋臼初次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的正确放置位置及手术疗效.方法:对34例(38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变异的各类髋关节疾病进行术前设计,其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岁(29~75岁).股骨头坏死继发骨性关节炎15例(19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12例,创伤性骨关节炎5例,髋关节融合术后1例,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例.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5~38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优(>90分)12髋,良(80~90分)23髋,尚可(70~79分)3髋,失败0髋(<70分).评定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7.9分,术后平均90.3分.结论:对于髋臼解剖结构异常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时,通过术前对髋臼正确位置的设计,使髋关节中心置于正确的位置上,既可简化术中操作的难度,又可以使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及良好的骨覆盖,有利于人工全髋关节的长期疗效.

  • 氨甲环酸的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出血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倪进荣;王立新;陈新军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0±6.4)岁,血红蛋白(121.33±8.15)g/L,红细胞比容(0.470±0.039)L/L;B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7.5)岁,血红蛋白(125.28±9.37)g/L,红细胞比容(0.490±0.041)L/L.手术切口采用统一的后外侧入路并按照常规手术方式手术,假体选择生物型假体.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氨甲环酸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静脉应用组:于术前10 min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局部应用组(B组):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20 ml的生理盐水中并分成3等份,用2块纱布浸入40 ml氨甲环酸溶液,分别填塞于在髋臼锉刨削好髋臼壁和股骨侧扩髓之后的髓腔内,持续5 rain.剩余40 ml在切口关闭之前注射入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夹闭3h后开放.术后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2.34±7.42) g/L,总失血量(833.6±81.4) ml,隐性失血量(276.3±57.9) ml,红细胞比容(10.1±1.4) L/L;B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8.2±6.1)g/L,总失血量(792.5±61.8)ml,隐性失血量(297.5±50.3)ml,红细胞比容(9.2±1.2)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PT(12.78±2.03)s,APTT(34.27±3.91)s,INR 32.34±7.42;B组PT(13.17±2.19)s,APTT(32.36±3.18)s,INR 28.24±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同样有效地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率,并没有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Ⅱ期翻修手术治疗

    作者:董伊隆;杨国敬;林瑞新

    目的:探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和临床体会,以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17例(17髋)髋关节疾患,男7例,女10例;年龄43~75岁,平均58.5岁.17例患髋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关节液或假体周围组织细菌培养,11例阳性,6例阴性;术中所有患者假体周围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急性炎症;8例出现与假体相通的窦道;15例血沉增快,15例C反应蛋白增高;17例X线片有骨融解、假体松动及骨膜反应等表现.所有病例采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Ⅰ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以含万古霉素的骨水泥假体临时旷置,术后静脉输入抗生素4周后,改为口服抗生素6周.术后定期复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待结果正常后再Ⅱ期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结合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Ⅱ期翻修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荻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9.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确.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9.3±5.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平均(84.4±10.3)分(t=15.86,R<0.01).结论:Ⅱ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疗效良好、安全可靠等优点,其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 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翁润民;雷广宇;胡景阳;张朝德;张俊斌

    目的:对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综合处理,探讨其围手术期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方法:68例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男28例,女40例;年龄70~88岁,平均76.4岁.所有患者于关节置换术前采用有效的降糖,降压,营养心肌,保肝,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综合处理,控制合并症.患者全身情况、脏器功能状况可耐受手术后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切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早期出现腹泻并发症,经应用制霉菌素及金双岐调节肠道菌群,腹泻控制.按Harris标准评价疗效,优39例,良24例,可5例,优良率92.6%.结论:严格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是处理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安全保障.

  • 股骨颈骨折对人工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常晓;钱文伟;翁习生;张保中;林进;金今;王炜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是否为髋部人工关节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排除不适合纳入研究病例,其余为候选病例.候选病例均在术前经B超检查除外DVT,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规范的预防DVT治疗.对术后出现DVT或肺栓塞(PE)症状、体征者,通过相应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选取术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体重作为匹配条件选取对照组病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以股骨颈骨折为暴露因素,计算比值比(OR)并比较其暴露率,验证其关联强度.结果:在670例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中,408例为候选病例.其中13例术后发生症状性DVT作为病例组,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77岁(57~91岁),全部为股骨颈骨折患者.对照组52例中男18例,女34例,平均年龄76.98岁(57~91岁);其中39例因股骨颈骨折接受手术.病例组中股骨颈骨折的暴露率为100%(13/13),对照组为75%(39/52),2组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尚不能认为股骨颈骨折是髋部人工关节术后症状性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决定了其患病人群既是DVT的高危人群,也是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主要人群.人工髋关节手术可以降低股骨颈骨折的DVT风险,与手术本身的DVT风险增加相平衡,故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DVT风险较非股骨颈骨折患者并未显著升高.

  • 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16例

    作者:李帅垒;孙永强

    目的:观察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疗效,评价髋臼骨缺损进行自体骨重建的优越性.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16例(16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1~72岁,平均56.3岁;病程3.6~37.2年;交通事故伤12例,坠落伤4例.所有患者进行系统跟踪随访,评定术后1个月髋关节疼痛指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变化.结果:16例(16髋)均获随访,时间11~78个月,平均27.3个月.16例(16髋)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56.2±23.4)°,VAS评分86.3±7.2, Harris评分32.6±12.6;术后1个月髋关节总活动度(181.8±17.6)°,VAS评分11.1±2.6,Harris评分86.3±7.2,均较术前改善,术后解决了疼痛和髋关节功能受限,假体位置均完好.结论: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髋臼的初始稳定性及远期稳定性均较好,自体骨植骨避免了异体骨的并发症,骨源合理利用,价格低廉,减轻了患者负担.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骨性强直髋治疗中的临床及放射学评估

    作者:冯卫;刘建国;齐欣;李冬松;杨晨;李叔强;付莉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在骨性强直髋治疗中的临床及放射学效果进行评估.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20例(30髋)骨性强直的髋关节患者采用THA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6岁.术后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患者疼痛缓解满意度、肢体长度差异、髋关节活动范围以及髋关节外展肌力进行评价.X线影像学随访包括对髋臼及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松动、透光线及异位骨化进行评价.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结果: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75±6.5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6.40±5.42)分;邻近受累关节疼痛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7例;13例外展肌力量恢复满意,跛行症状明显缓解,肢体短缩下降至小于0.5 cm;髋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改善.放射学评估发现2例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1例股骨假体周围透光线,无关节假体脱位及翻修的病例.结论:近期随访发现THA在治疗骨性强直的髋关节中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矫正髋关节畸形,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患髋邻近关节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王峰;孟晨;曹兴兵;陈奇;徐晓峰;程千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的优缺点.方法:自2013年8月至2017年1月治疗6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男20例,女46例;年龄80~95岁,平均85岁.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Ⅲ型33例,Ⅳ型24例,Ⅴ型9例.既往病史:高血压31例,糖尿病10例,重度骨质疏松症12例,房颤5例,肺心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34例,内固定3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并发症、Harris评分.结果:术中和术后失血量:关节置换组分别为(320±20) ml和(200±25) ml,内固定组分别为(350±30) ml和(250±30)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85.0±6.4高于内固定组72.0±3.4(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基础疾病多,预期生存期短,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较内固定术可以及早及大程度地恢复髋关节功能,使患者早期下床负重,有效降低内固定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早期疗效好,是一种可以补充的治疗方式,符合快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理论,但不应扩大适应证,同时需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选择

    作者:康维杰;夏晨波;邓勇军;张居适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选择.方法: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男25例,女33例;年龄65~93岁,平均79岁.按Evans分型:Ⅰ型30例,Ⅱ型28例.58例中25例采用关节置换治疗(A组),33例采用内固定治疗(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引流量、并发症及关节活动功能进行比较,其中关节活动功能采用Harris评分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A组1例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肺炎死亡,其余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方面均优于A组.并发症:A组死亡1例,深静脉血栓1例,尿路感染2例,肺炎1例;B组发生褥疮1例,髋内翻1例,尿路感染2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比A组低(x2=10.164 8,P<0.05).根据Harris评分系统,术后3个月,B组总分(75.45±3.22)分,A组总分(78.43±5.32)分;术后6个月,B组总分(76.33±4.12)分,A组总分(81.67±4.87)分;术后12个月,B组总分(88.65±3.77)分,A组总分(87.66±4.01)分.术后3、6个月两组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总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优14例,良5例,中5例,差1例;B组优8例,良13例,中9例,差3例.术后6个月:A组优18例,良5例,中2例,差0例;B组优10例,良15例,中6例,差2例.术后12个月:A组优18例,良5例,中1例,差1例;B组优21例,良9例,中3例,差0例.术后3、6个月,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但到术后12个月,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先选择内固定治疗,关节置换主要适用于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被忽视的骨折畸形以及股骨干骨质差无法采用或尝试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或同侧症状性退行性关节病的患者、内固定失败的翻修以及粗隆间粉碎骨折比较重且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

  • 后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

    作者:祝海炳;蒋垚;龙亨国;沈灏;刘玖行

    目的:观察后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小切口-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24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女13例,男11例;年龄65~78岁,平均73.4岁.均为外伤后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位线差,其中Garden分型为Ⅲ型10例,Ⅳ型14例,全部应用后路小切口技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所有病例随访10~24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0 min,手术切口平均长8.0 cm,平均输血300 ml,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出现.按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UCLA评分由术前平均(11.0±3.8)分升至术后平均(24.3±4.5)分(P<0.01).本组优17例,良4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后路小切口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可获得与常规后路相同的治疗效果,尤其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 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

    作者:童培建;季卫锋;章建华;武中庆;肖鲁伟

    我们近年采用工人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2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作者:李永奖;张力成;杨国敬;张春才;王伟良;林瑞新;蔡春元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 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并发症研究

    作者:杜银桥;周勇刚;郝立波;吴文明;马海洋;郑充;朴尚;高志森;孙菁阳;王森

    目的:研究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控制率及其并发症.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6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骨关节科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行占位器植入患者265例(266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3例(144髋),女122例(122髋).占位器均利用自行设计的压模器术中制作,全部占位器均加入万古霉素,同时根据细菌药敏结果加入另外一种抗生素.记录是否行大粗隆延长截骨术(ETO)取出感染假体、占位器并发症(断裂和脱位)的发生率、Harris评分和感染的控制率.结果:占位器植入时患者的平均年龄(57.4±14.2)岁.39例(14.7%)行ETO取出感染假体.38例(14.3%)出现了占位器的并发症,其中28例(10.5%)出现了占位器断裂,10例(3.8%)出现了占位器脱位.平均随访时间(83.4±14.6)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7.56±14.23上升到末次随访的86.43±12.84(P<0.05).256例(96.6%)植入占位器术后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Ⅱ期翻修术后到末次随访,4例患者再次出现感染,并再次行Ⅱ期翻修,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总的控制率为95.1%(252/265).结论: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显著效果,占位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占位器结合钢丝、钛缆、捆绑带、异体骨板及螺钉不影响感染的控制.

2251 条记录 3/113 页 « 12345678...1121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