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风湿壮骨胶囊治疗风湿痹病180例

    作者:李家波

    1 临床资料患者均为我院1994~1995年门诊及住院病人,共180例(住院56例,门诊124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的诊断标准.

  • 桂中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布的研究

    作者:肖敬;尹智功;蒋耀平;刘江;蒙继勇;徐宏;关建国

    目的 初步探讨桂中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 从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取RA患者128例,采用SPSS(11.0)建立数据库及统计研究其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发病年龄、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 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病情活动情况、实验室指标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桂中地区RA证候以湿热阻络多见,且病程短,病情重,且多见于疾病活动期,ESR、CRP与其相关,PLT与痰淤互结型相关,可作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及判断中医药疗效的实验室指标.

  • 七味玄驹蠲痹口服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作者:陈红燕;陈志军;肖正运

    目的:研究七味玄驹蠲痹口服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属肝肾不足、风湿阻络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原则,试验药100例口服七味玄驹蠲痹口服液和模拟剂,对照组100例口服玄七通痹胶囊和模拟剂.结果:对照组、试验组两组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疗效,其中对照组药物总有效率为78%,试验组药物总有效率为86%,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疗效相当.用药后两组安全性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无异常情况.结论:两组试验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病肝肾不足、风湿阻络证)的患者,对改善疾病症状、体征、中医症候及实验室客观指标均有确切疗效,试验组药物略优.临床试验中未见毒性反应,临床使用安全.

  • 浅析通阳法在胸痹中的应用

    作者:郝建军;张介眉;冯云霞;朱旭;刘用;章茜;丁舟

    胸痹是指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所养所致的以胸闷、反复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其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其主要病理因素是血瘀、痰浊.

  • 瘦素、趋化因子受体-3和钙结合蛋白-A12基因在热痹中的表达

    作者:黄闰月;黄清春

    目的 运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痹病寒热证型的基因表达差异,探索炎性反应相关基因在痹病分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4例寒痹患者(C组)与3例热痹患者(H组)的滑膜组织标本,制备标记探针,采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提供的GeneChip Human Genome U133 Plus 2.0芯片进行杂交与扫描程序.结果 筛选出P<0.05且H/C差异表达变化超过2倍的差异表达基因,鉴别出3条炎性反应相关基因,即瘦素(leptin,LEP)、趋化因子(C-C基序)受体-3[chemokine(C-C motif)receptor 3]和钙结合蛋白-A12(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12)基因,它们均在H组中高表达.结论 LEP、CCR3、S100A12基因与热痹存在高度关联,其编码产物可能是热痹的活性分子标志物.

  • 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治痹思想初探

    作者:俞志超;李艳

    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出现于明代初中期,主张温养气血、培补脾肾.痹病是临床常见疑难病,固本培元派对于痹病的论治独树一帜,对于深入掌握痹病的辨治规律,处理扶正与祛邪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痹病证治特色初探

    作者:文彬

    先秦两汉时期,在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指导下,结合早期的解剖知识及日渐积累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从而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就痹病而言,在基础理论方面,对痹病病因病机有了创新性认识,强调外因责之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内因责之于营卫失调.在痹病脉象理论的阐述方面,提出五脏之痹脉象各异,以人迎寸口脉诊详辨痛痹,以太谿脉诊决阴痹生死,并且确立了营卫气血在痹病发生中的地位.尤其在痹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方药等方面发挥甚多,创新了痹病的的外治方法,初步形成了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中医痹病诊疗体系,对后世诊治痹症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

  • 155例退行性膝痹的辨证施护效果观察

    作者:林菲

    目的 探讨退行性膝痹患者辨证施护的效果.方法 对155例退行性膝关节病(膝痹病)患者采用辨证施护的方法,即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及八纲辨证方法制定施护措施,结合情志护理及饮食调护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 治疗前关节功能评定中优1例,良47例,可55例,差52例,采用辨证施护后,达到优136例,良8例,可7例,差4例,治愈率达98.9%.结论 运用中医护痹的理论与经验施护可获良效.

  • 现代湖湘医家对痹病论治理论的探讨

    作者:葛晓舒;易法银

    "痹"作为病名,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按照《中医大辞典》,痹病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中医学中的"痹病"多取狭义,指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引起关节、筋骨、肌肉酸痛、麻木、重着、灼热,或是关节肿大、僵直、畸形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1].它和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强制性脊柱炎、神经末梢炎、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病等病症有一定联系.

  • 王银山辨治痹病发热经验

    作者:崔玲;王银山

    痹病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临床一般将现代医学结缔组织病纳入痹病辨证论治.王银山教授治痹病发热着重突出健脾、化湿、通络、解毒之法,常用六君子汤合四妙散加减治疗.热毒炽盛者加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臭牡丹;关节痛甚者加蜈蚣、全蝎、三七、水蛭、天龙;关节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丝瓜络;关节肿胀甚者加忍冬藤、络石藤、木瓜、防己;腰脊疼痛者加桑寄生、续断.

  • 从《素问·痹论》探讨脾阳虚为痹病发病的根本内因

    作者:李文龙;高永翔

    痹病由风寒湿三气夹杂而致病,但本虚才是痹病形成的基础本文解读《素问·痹论》中的相关经典,认为“脾阳虚”实为痹病发病的内在根本原因,在治疗过程中当始终坚持“勿伤脾阳”及“扶脾阳”的思想.

  • 湖湘医家痹病验方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葛晓舒;易法银

    湖南由于气候、环境、居民体质等原因,历来是痹病的高发区,湖湘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痹经验.本文将古今湖湘医家治痹验方进行了汇总、除重后,精选出236方,在此基础上对湖湘痹病验方的药类组成、药物使用频次和常用药对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湘医治痹的用药规律.

  •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思想探微

    作者:曹正同;林昌松;段力

    《医宗金鉴》自成书后,对医学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杂病心法要诀》为《医宗金鉴》分册之一,论治杂病治法,以歌诀形式高度总结杂病治则、治法,其对各项疾病证治的总结“前瞻古人,后启来者”.《杂病心法要诀》发展了八纲学说,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8个方面论述杂病证治方法.本研究将详细分析《杂病心法要诀》有关痹病证治,发掘痹病证治规律,以指导临床痹病治疗.

  • 《金匮要略》历节病探析

    作者:徐鹏刚;雷西凤;任宝娣

    从理论上对《金匮要略》辨治历节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和总结.认为张仲景是在继承《内经》有关痹病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对特殊类型痹病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其病因病机包括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内有蕴热,复感外邪;阴血不足,风邪侵袭;气虚湿盛,汗出当风;偏食酸咸,内伤肝肾.主要证候有风寒湿痹阻、化热伤阴证和寒湿痹阻证,分别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治疗,对后世风湿病临床影响深远.

  • 基于痹病处方对比古今疾病治疗理念的差异

    作者:王璞;王聿成;王嘉伦;王培杰;王亚旭

    通过收集整理并对比古代和现代用于治疗痹病的处方发现,古今医家治疗痹病用药在中药类别、寒热属性和归经方面存在差异,分析这些差异的产生是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患者所处社会环境、自然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不同,疾病的病证模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医家对于疾病的认识,乃至临床用药方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导致了古今医家疾病认知和用药理念的差异,并从某些角度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 《金匮要略》湿病探析

    作者:徐鹏刚;王素芝

    张仲景《金匮要略》湿病应归属于中医痹病、风湿病范畴.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痹病思想,将湿病纳入六经辨证体系,治疗注重因势利导,扶正与祛邪兼顾,重视扶助阳气和健脾除湿.

  • 中医对"痹"病的认识

    作者:张凤娥;朱文锋

    文章在回顾中医对"痹"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痹"是根据病理特点而命名的病类概念,并指出痹病的分类.

    关键词: 中医学 痹病 病理
  • 痹病的辨证施护

    作者:罗京花

    作者根据痹病的不同类型,除介绍了一般护理外,还按不同的证型进行不同的护理,配合内服中药,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 痹病 辨证施护
  • 浅探《黄帝内经》脏腑痹的证与治

    作者:赵正孝;吴娅娜;蔡光先

    <黄帝内经>脏腑痹是外痹日久、内传脏腑而成,是一种内外合痹.尽管脏腑痹内外均可因气血凝滞不行而呈现出实象,但多是因虚致实,治疗应内外兼顾,攻补兼施,重在益脏腑之气血,补正以祛邪,而不可冒昧攻伐,徒伤正气.

  • 浅探五体痹的证与治

    作者:赵正孝;彭坚;熊继柏

    在<黄帝内经>中,五体痹是发生在皮、肌、脉、筋、骨等不同部位的风寒湿痹,以疼痛或酸痛、麻木、不仁、重著、屈伸不利、寒冷或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后世医家的治疗经验,在临床辨证治疗痹病时,不仅应进行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辨证,而且应进行病位辨证,即根据病位之不同和偏重,分别选用达皮肤、走肌肉、通经脉、窜筋骨、利关节之药,配合宣肺、健脾、行血、养肝、补肾之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224 条记录 8/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