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乔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施琳;蒋智铭;张惠箴

    目的 总结乔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复习27例HT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除观察HE切片外,并选择部分病例做HBME-1、CK19、galectin-3、Ret-Oncoprotein和p53.探讨HT癌变的可能机制.结果 105例HT中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合并B细胞淋巴瘤2例.2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占HT的25.7%(27/105),其中乳头状微癌17例,普通型4例,滤泡型2例,实体型2例,弥漫硬化型1例,嗜酸细胞型1例.合并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镜下形态学表现以及免疫组化HBME-1、CK19和galectin-3表达均与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相似.2006年随访21例(77%)均健在,其余6例失访.结论 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好发于中年女性,并且临床多无症状.肿瘤的发生与HT关系密切.由于HT患者中乳头状癌发病率较高(25.7%),而且又以微小癌占多数(63%),因此对中年女性的HT,应该仔细检查.

  • 探讨nm23-H1、VEGF-C和CD3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刘翠云;董惠;成慧;王星辉;孟兆武

    目的 探讨nm23-H1、VEGF-C和CD31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诊断与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0例PTC手术切除标本中nm23-H1、VEGF-C和CD31表达情况,同时以6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组织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nm23-H1、VEGF-C和CD31在PT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1%、68.2%和64.1%,明显高于良性乳头状增生组(35%、33.3%和43.1%),其中nm23-H1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73.5%)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组(35.7%)(P<0.05);而VEGF-C和CD31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90.5%和78.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4.4%和51%)(P<0.05).且PTC组织中nm23-H1的表达与VEGF-C的表达呈负相关(r=-0.63,P<0.05).结论 在PTC组织中,nm23-H1可能通过对G蛋白的控制来影响VEGF-C、CD31的表达及淋巴结的转移,三者联合检测为早期判断PTC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潜能提供重要依据.

  • BRAF V600E基因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潜在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英凤;王树军;郁敏;孙静;宋梦圆;刘安琪;李小强;王颖

    目的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丝/苏氨酸特异性激酶基因V600E蛋白突变特异性抗体(即BRAF V600E)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BRAF V600E在315例样本中的表达(包括151例PTC).结果 ①BRAF V600E在PTC中阳性率为36.4%,显著高于甲状腺对照组(15.8%,P<0.05)及其他病变组(6.3%,P<0.05),且高于甲状腺对照组中的结节性甲状腺组(18%,P<0.05)和滤泡型肿瘤组(7.1% 、Fisher's精确值=0.0359),与乳腺病变组(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RAF V600E在PTC中表达与有无甲状腺被膜外侵、有无淋巴结转移2个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被膜外侵组(71.5%)显著高于无被膜外侵组(28.5%),有淋巴结转移组(9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8.2%),与组织学类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是否多发肿块无关;③BRAF V600E在PTC伴随桥本组阳性率(59.1%)高于PTC无伴随病变组(30.7%,P<0.05),PTC伴随结节性甲状腺肿组、或滤泡型腺瘤组、或钙化组与PTC无伴随病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RAF V600E基因蛋白在PTC中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提示BRAF V600E基因蛋白可能在PT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annexin A2在人甲状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作者:赵玲;王鹏;崔全才

    目的 观察annexin A2在甲状腺癌不同病理类型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在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5例甲状腺滤泡癌、22例甲状腺髓样癌及2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检测annexin A2的表达.结果 乳头状癌中annexin A2的阳性率为45.8%(11/24),明显高于滤泡癌、髓样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阳性率(4%、9.1%、8.3%)(P<0.05).annexin A2的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滤泡癌髓样癌及滤泡癌与髓样癌之间无显著差异.乳头状癌中,annexin A2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结论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annexin A2过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机制.

  • 易漏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蒋婷;王媛媛;洪艳玲;杨长绍;徐文漭;杨举伦

    目的 探讨易漏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易漏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冷冻切片及常规石蜡切片观察、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检测,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甲状腺术中冷冻镜下见,甲状腺滤泡上皮部分呈乳头状增生,细胞核稍增大,但不拥挤,未见明显的毛玻璃样核、核沟及核内包涵体,局灶区域偶见少许砂砾体,形态学较温和.术后组织见甲状腺滤泡上皮呈乳头状或实性生长,可见砂砾体,但细胞学仍缺乏乳头状癌的形态特点.多处取材发现肿瘤周围组织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甲状腺内及淋巴结内肿瘤细胞TTF-1、TG、CK19和galectin-3(+),TPO(-).分子病理示KRAS基因12密码子(34G> C)突变,G12R(Gly12Arg)突变型.结论 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缺乏典型细胞学特征,应通过广泛取材和免疫组化确诊.

  • 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宋秀平;宦大为;王翠芳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复习该病变的相关文献并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乳头状癌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癌细胞嗜酸性变.免疫组化示肿瘤组织CK19、HBME-1、CK、TG、TTF-1和EMA呈弥漫或大部分(+),calcitonin、p53和Ki-67均(-).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具有比较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很容易误诊为桥本甲状腺炎伴滤泡上皮嗜酸变等形态结构相近的良、恶性病变.形态学上乳头状癌癌细胞特征性核改变及免疫组化CK19和HBME-1(+)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 卵巢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成殷;吴焕文;钟定荣

    目的 分析发生于卵巢的甲状腺乳头状癌(TCASO)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生物学行为及分子机制.方法 结合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并进行BRAF、RAS基因突变检测,对比研究2例卵巢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特点.结果 2例均无颈部甲状腺病变,肿瘤境界清楚,滤泡型结构,部分细胞具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核特征.2例免疫组化均呈MC和cyclin D1(+);例1CK19(+),CD56(-);例2 CK19(-),CD56(+).2例BRAF、RAS突变均为(-).例2具有卵巢恶性肿瘤典型临床表现.2例随访4~15个月,未复发.结论 发生于卵巢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与原发于甲状腺的乳头状癌可能有相似的分子生物学发生机制,预后较好.

  • 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白杨;孙璐;郭爱桃;韦立新;石怀银

    目的 探讨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08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PTH) 35例和不典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PTH-A) 17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表达情况.结果 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在PT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5.2% (92/108)、75%(81/108)、66.7% (72/108);在PTH-A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9.4% (5/17)、5.9%(1/17)、11.8% (2/17);在PTH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7.1%(13/35)、22.9%(8/35)、2.9%(1/35).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在PTC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PTH(P<0.05).在PTC的诊断中,syndecan-1的特异性高(97.1%),CK19的敏感性高(85.2%).联合3种抗体中的任意2种均可以将诊断特异性提高至100%.3种抗体在PTH-A和PTH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K19不能作为PTC独立的诊断指标;syndecan-1在PTC诊断中具有和galectin-3同样的价值.联合应用galectin-3和syndecan-1并结合组织学特点对甲状腺乳头状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间变性未分化梭形细胞癌淋巴结转移1例

    作者:廖秋林;赖日权;陈晓东;田野

    患者女性,80岁.3年前因右颈前区肿物,行手术治疗,术后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1年前又发生同侧颈前区肿物,再行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4个月前同侧颈部又明显增大,CT检查示癌肿复发.行甲状腺切除术.术中见右叶甲状腺9cm×8cm×6cm大小,质地硬,活动度差,左侧无异常.临床诊断:右甲状腺癌术后复发.

  • 靴钉样细胞变异型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

    作者:张会芳;梁梦;任永葆

    患者女性,19岁.发现颈部无痛性肿块2月余.查体:右侧甲状腺Ⅱ°肿大,表面光滑,可触及栗子大小肿块.肿块界清,表面光滑,无触痛,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CT检查示右侧甲状腺可见团块状占位,大小约2.3 cm ×2.6 cm,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行右侧甲状腺切除术.

  • 甲状腺去分化型乳头状癌1例

    作者:王兴波

    患者男性,57岁.颈部肿物缓慢增大15年,近来生长较快.B超示甲状腺右叶增大,轮廓失常,内可见2.7 cm×1.7 cm×l.4cm大小团块,呈低、强回声及少量无回声,边界较清,内未见血流信号,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右叶近峡部可见0.5 cm ×0.3 cm大小低回声,边界清,内未见血流信号,左叶可见0.5 cm ×0.3 cm大小无回声,边界清,内未见血流信号,峡部厚0.5 cm;两侧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像.血清总T3略高,其余各项均正常.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术中发现右叶一3 cm×1.5 cm大小肿物,质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略有粘连;左叶一0.5 cm ×0.3 cm大小结节.

  • 甲状腺乳头状癌双肺粟粒性转移1例

    作者:程秀英;门康

    患者女性,25岁.曾于10年前在外院行右颈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4cm× 3cm× 3cm大,侵及胸锁乳突肌后缘,病理诊断:右侧甲状腺外侵型乳头状癌Ⅱ级,癌组织侵及胸锁乳突肌.术后第12天又行甲状腺根治术,术中见左侧甲状腺内亦有一肿物,5cm× 3cm× 3cm大,病理诊断: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Ⅱ级,其中右侧为甲状腺外侵型乳头状癌,双侧甲状腺周围未查见淋巴结.手术后未做任何治疗.术后10年来一直干咳、胸闷、低热、乏力,咳血3次,鲜红色,量不多.

  • 以右眼肿物首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报道

    作者:张易青;周晓峰;张晓昉;郭新建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生长缓慢,临床生物学行为较为惰性,发生局部侵袭和/或远端转移的概率较低.甲状腺癌发生远端转移时累及眼眶和/或眼球者少见[1,2],其中以眼部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转移性PTC报道甚少,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VEGF-C、TAMs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梁青春;魏启幼;范松青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能力强.VEGF-C具有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徙,促进淋巴管形成的独特功能[1].TAMs是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降解细胞基质的酶及调节酶[2],从多方面影响肿瘤局部微环境,加速肿瘤的侵袭及转移.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TAMs在PTC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PTC侵袭、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双染色观察VEGF-C在TAMs中的表达.

  • 卵巢甲状腺肿伴乳头状癌1例报道

    作者:丁莉;邹先进;蔡兰

    卵巢甲状腺肿是一种单胚层高度特殊化的畸形瘤,在临床病理检查中并不少见,但卵巢甲状腺肿伴乳头状癌则很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4岁.月经经期延长3个月.彩超提示右侧附件包块.患者无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颈部未触及甲状腺肿大.1.2 方法 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SP法.所用抗体包括TG、CK19、galectin-3、CA125、CDll7、Oct3/4和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免疫组化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怀建国;蒋艳;杨小苗;司有谊;徐曼;朱燕燕;申成香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多发生于女性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但近年年轻男性患者也有增加趋势.该肿瘤生长缓慢,可在甲状腺内局限生长数年,病灶可经腺内淋巴管自原发部位扩散至腺体的其他部位和局部淋巴结,也可局限数年,故易忽视其性质.它常侵犯淋巴管,沿淋巴道转移至颈部区域淋巴结,侵袭性和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近年来,甲状腺良性病变和合并PTC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早期诊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

  • 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萌;滕梁红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且大部分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仍有一部分PTC病理学亚型存在相对不良的生物学行为,被称为高侵袭性PTC亚型.目前对该部分亚型的研究也已成为PTC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回顾相关文献,对高侵袭性PTC亚型的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及共同的分子学特征等作一综述,以期在临床诊断工作中提高对该类亚型的正确认识.

  • 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B-raf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荧;王鸿雁

    甲状腺乳头状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上升较快.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B-raf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联系近年来研究较多.本文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B-raf蛋白表达三个方面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探讨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B-raf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甲状腺乳头状癌高细胞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成殷;崔全才

    甲状腺乳头状癌高细胞亚型(TCV)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预后较差的一种亚型.由于诊断标准中对高细胞的高度及比例尚有争议,目前对高细胞亚型未达成共识.微小乳头状癌也可出现高细胞亚型改变,但其总体预后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病理诊断对这种特殊成分的明示能对临床治疗有所提示.BRAF在高细胞亚型 乳头状癌中的高突变率可能是今后研究并治疗这类疾病的重要方向.

  • MC、34βE 12、CK19、galectin-3及CD56免疫组化套餐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作者:徐晓艳;李时荣;宝鲁日;孙勤暖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癌中常见类型,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复杂的乳头状分枝及其核的特征(图1),病理学诊断难度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甲状腺良性病变如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性腺瘤中常出现良性乳头状增生,这些乳头状增生或假乳头,有时与PTC中的“真性乳头”结构相似而难以鉴别;另外滤泡亚型乳头状癌与良性滤泡在组织学方面也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临床病理诊断过程中制定了一套简便且特异的适宜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的免疫组化套餐,保证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正确诊断,从而使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治疗中获益.

1529 条记录 4/77 页 « 12345678...767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