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阴转的临床疗效

    作者:柳学志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7年1—12月医院收治的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予以阿德福韦酯治疗,试验组在阿德福韦酯治疗基础上加以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在阿德福韦酯治疗基础上加以拉米夫定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HBsAg、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HBsAg、A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有效促进HBsAg的清除,并能有效降低HBsAg水平,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PreS1和HBV-DNA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曦;朱兆奎;滕峥;王刚毅;姜庆五

    目的研究前S1(PreS1)抗原和HBV-DNA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的存在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采集无症状HBsAg阳性和HBsAg、HBeAg阳性两组血清,应用ELISA方法检测PreS1抗原,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PreS1抗原在HBeAg阴性和阳性两组中阳性率分别为43.75%和85.71%(χ2=53.92,P<0.01),HBV-DNA在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4.04%和97.14%(X2=35.15,P<0.01);PreS1与HBV-DNA在两组中的检验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PreS1和HBV-DNA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reS1能指示HBV的复制情况;同时,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仍有一定比例的PreS1和HBV-DNA阳性率,值得引起重视.

  • 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疗效观察

    作者:倪纯明

    多数医家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要求患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必须在100 U/L以上,只有在肝硬化或肝穿提示有肝脏炎症的情况下才放宽标准[1].临床上部分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4log10copies/ml,ALT波动于50~100 U/L之间却无法正常进行抗病毒治疗.我科自2008年以来,采取恩替卡韦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白花香莲解毒方对HepG2.2.15细胞HBV表达和复制的影响

    作者:邱华;陈月桥;石清兰

    目的:观察壮药白花香莲解毒方药物血清体外对HepG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BV)表达和复制的影响.方法: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d,于末次给药90、120后腹主动脉采血,制备药物血清,将稀释为40%、20%、10%的3种浓度药物血清分别作用于HepG2.2.15细胞96h后,采用MTT法检测药物血清的细胞毒性,ELISA 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滴度,RT-PCR法检测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结果:白花香莲解毒方药物血清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很低,具有抑制HBsAg、HBeAg分泌及HBV-DNA复制的作用.结论:壮药白花香莲解毒方安全性高,具有较强的直接抗HBV作用.

  • 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载量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状态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徽;王富珍;沈立萍;张国民;王锋;陈园生;龚晓红;崔富强;梁晓峰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例(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CHBP)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乙肝病毒e抗原(HBV e Antigen,HBeAg)状态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测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的确诊CHBP采血,检测肝功能和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HBeAg]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载量.ALT指标在采血24h内由当地医疗机构检测.HBsAg、HBeAg及HBV DNA载量检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统一完成.HBsAg、HBeAg使用美国雅培(Abbott)试剂光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ent Microparticle Immunoassay,CMIA)检测.HBV DNA载量使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工具包(中国复星医药有限公司)检测.结果 <20岁、20 ~ 40岁和>40岁CHBP中,高病毒载量[HBVDNA>105拷贝/毫升(Copies/ml)]者比例分别为70.21%、40.37%和28.75%(x2=29.38,P<0.001).在HBV DNA低(<103 Copies/ml)、中(103 ~ 105 Copies/ml)、高(>105Copies/ml)载量组内,HBeAg阳性率分别为2.36%、9.40%和82.24%,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5.57,P=0.02;x2=177.78,P<0.001;x2 =140.31,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CHBP ALT的独立因素有年龄、性别和HBV DNA载量.相对于0~19岁CHBP,20 ~ 39岁CHBP ALT升高比值比(Odds Rate,OR)=3.2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2 ~8.01],>40岁CHBP ALT升高OR=3.92 (95% CI:1.54 ~9.98).相对于女性,男性CHBP ALT升高OR=2.93(95% CI:1.64 ~5.24).中病毒载量和低病毒载量对CHBP ALT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P=0.66),但高病毒载量组ALT升高的OR =3.01 (95% CI:1.33 ~6.80).结论 HBeAg阳性CHBP体内HBV复制活跃,HBVDNA高病毒载量是CHBP ALT升高的危险因素.

  •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及其相关标志物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金涛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垂直传播分为母婴垂直传播(mother to infant vertical transmission,MIVT)和父婴垂直传播(father to infant vertical transmission,FIVT).目前,MIVT如何阻断已受到广泛关注,但FIVT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FIVT可能也是导致HBV慢性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引起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FIVT可通过精子使受精卵感染HBV,从而传播给胎儿,也可通过血液、精液等使孕妇感染HBV而间接传播给胎儿.为阻断FIVT,对父母、婴儿进行HBV血清学相关标志物水平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室检测血清学相关标志物主要分为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能够定量检测血清学相关标志物,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能够检测出低水平HBV感染人群,为阻断和降低MIVT和FIVT,确保母婴安全健康提供保障.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可提示活动性HBV感染,还可以监测临床治疗效果和评估预后,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少,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在检测HBV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的应用价值

    作者:叶儒军;郑培锐;区宇洁;魏威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的应用价值比较.方法:分别使用PCR-EB定性及Amp-lisensor定量法对HBV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HBsAg阳性、抗-HBs阳性、HBsAg与抗-HBs同时阴性进行血清HBV-DNA检查,观察2组患者阳性检测率.结果:B组(HBsAg阳性)患者HBSAg(S/N)值高于A组(P<0.05),C组抗-HBs值高于A组(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P<0.05),Amp-lisensor定量检测下,患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PCR-EB定性组(P<0.05).Amp-lisensor定量检测中,C组(抗-HBS阳性)患者的阳性检测率低(P<0.05),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对数值均有明显的上升,与E组(乙型肝炎两对半全阴性)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HBV-DNA对数值明显高于C组与D组(HBsAg与抗-HBs同时阴性)(P<0.05),A组与B组HBV-DNA对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p-lisensor定量法检测血清HBV-DNA的灵敏度较高,在抗-HBs阳性患者中仍可以检测到HBV-DNA.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金涛

    统一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检测和判定标准已成为临床应用实践中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尤其应进一步对OBI的分子机制及分子模式发生频率的不同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为更进一步阐明OBI的临床及公共卫生学价值奠定基础,OBI的检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临床实践意义。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DNA与乙肝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关系的分析

    作者:王海滨;张冬青;陈嫚;赵娇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水平与乙肝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2 37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含量,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肝标志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结果:2 374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率为45.4%(1 078例),HBeAg的检出率为29.6%(704例):501例HBsAg(+)、HBeAg(+)、HBcAb(+)模式的患者HBV-DNA检出率达75.4%(378例),1 586例HBsAg(+)、HBeAb(+)、HBcAb(+)模式的患者HBV-DNA检出率为34.3%(544例).与HBV-DNA阴性组比较,HBV-DNA阳性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α-L-岩藻糖苷酶(AFU)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其水平随着病毒复制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在反映HBV复制方面,HBV-D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因此应定期进行血清HBV-DNA的定量检测,评估病毒的复制情况,同时检测血清ALT、AST、AFU水平,以尽早发现肝功能的损害,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郑玲;李丹;潘晨

    目的 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58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组(10 mg/d)36例和安慰剂组22例,分别接受12周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进入为期36周的开放用药(阿德福韦酯10 mg/d)阶段.观察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HBeAg和肝脏生物化学功能的变化.结果 经过12周的治疗,阿德福韦酯组患者的血清HBV DNA平均下降3.17 log10拷贝/ml,降幅显著高于服用安慰剂组的0.79 log10拷贝/ml(P<0.05).第12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b血清转换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结束时,有5例患者出现了HBV DNA反弹,其中1例患者发生了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变异.结论 (1)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临床疗效;(2)在48周疗程中,5例(8.8%)患者出现HBV DNA反弹,其中1例为耐药突变,其余4例未检测到相关耐药突变;(3)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相关耐药突变的发生率为1.7%.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大蛋白与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程晓蕾;杨延敏;刘洁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随着对乙型肝炎病毒前S区的深入研究,其临床意义逐渐得到重视.HBV-LP在空间具有两种跨膜构象,是HBV颗粒成熟包装的关键.

  • 血清HBV NRAg的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张华;罗振元;黄圣文;刘强;叶震璇;刘广宣;费蓉;许泽华;李贵芳;王树辉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 NRAg)用于临床乙型肝炎诊断的实验价值及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门诊及住院患者标本432份,ELISA法检测血清HBV NRAg、HBV血清标志物,FQ-PCR检测HBV DNA,同时进行肝功能生化检测.结果 HBV NRAg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为90.70%;86例HBV DNA阳性样本中,HBV NRAg阳性率为95.35%,显著高于PreS1(79.06%)和HBeAg(5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 NRAg与HBV DN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HBV感染的筛选及判断HBV复制的有意义的补充项目.

  • 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与分析

    作者:马聪;荣扬;李文伟;刘敏;王海东;吕会净

    目的 通过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试图客观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分布状态及其临床意义;并同步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测定,探讨不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方法 用化学发光定量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491例临床样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及分型.对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103例样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测定.结果 491例被检者用化学发光法检出15种模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出仅9种模式.前者中可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乙型肝炎抗体双阳(9例,1.84%)和乙型肝炎e抗原与乙型肝炎e抗体双阳(10例,2.03%)等少见模式.检测103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63例,占61.1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测定值在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不同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分布具有多样性;化学发光法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优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 乙型肝炎病毒DNA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作者:陈恋恋;朱春凯;马骉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64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标本,对其血清HBV-DNA和HBV免疫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与HBV-DNA的关系.结果 HBV-DNA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存在明显一致性,312例HBeAg(+)血清中,HBV-DNA阳性率98.1%;328例HBeAg(-)血清中HBV-DNA阳性率28.0%,230例"小三阳"患者中HBV-DNA阳性率26.1%.结论 HBV-DNA是乙型肝炎病原学的一种临床诊断依据,具有较高准确性,值得临床应用.

  • 超敏和普敏两种方法在血清HBV-DNA定量检测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郑志远

    目的 对比分析超敏和普敏两种方法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5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分别采用超敏、普敏进行血清HBV-DNA定量、定性分析,并对HBV-DNA水平和HBV感染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定性分析结果显示,85例血清HBsAg阳性患者超敏法检出80例阳性,阴性5例,阳性检出率94.12%;普敏法检出56例阳性,29例阴性,阳性检出率65.88%.超敏法阳性检出率高于普敏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载量组中,超敏定量分析法和普敏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结果具有相关性(P<0.01).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显著高于临床诊断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普敏法而言,超敏法用于HBV-DNA定量检测的灵敏度更高,对于临床中出现的<104 IU/ml的低载量病毒血清标本检测,超敏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应用价值更高,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例

    作者:顾小军

    目的:研究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4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在一般保肝治疗(水飞蓟宾)基础上加用双环醇25mg,tid,疗程6个月;对照组21例,使用一般保肝(水飞蓟宾)治疗,疗程6个月.两组均停药后继续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组在HBV-DNA阴转、HBeAg阴转、HBeAg/HBeAb转换率上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环醇具有明显的降酶和一定的抗病毒疗效,其抗病毒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高.

  •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

    作者:王志明;陈伟华;刘丽宁;李明山;田琦琦

    目的:对比双环醇及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双环醇组(52例)和拉米夫定组(30例),分别服用双环醇25 mg,tid或拉米夫定100 mg,qd,共24周.结果:治疗结束时,e抗原转阴率两组分别为7.4%与8.8%(P>0.05),总有效率两组分别为83.3%及67.3%(P>0.05).HBV DNA阳性但e抗原阴性或ALT正常的患者亦适合双环醇治疗.疗前病毒定量的高低、性别及年龄并不影响疗效.结论:双环醇对乙型肝炎患者降低转氨酶及抗病毒疗效与拉米夫定类似,无明显不良反应.

  • 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评价

    作者:张旭东;蔡温儒;吴惠珍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查阅近几年有关中、外文献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拉米夫定能快速高效降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水平。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CHB)及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疗效较好,用于 HBeAg阳性及丙氨酸转氨酶( ALT)正常的携带者的治疗效果不佳。结论:拉米夫定是治疗 CHB的高效药物,应用方便、安全,不良反应少且轻微,耐受性好。

  • 血液检测方法对控制输血风险残余度的影响

    作者:宫济武;周航;林东;邓巍

    目的 探讨献血者血液病毒标志物检测中试剂及检测方法的选择对输血风险残余度的影响.方法 对成品血液随机进行艾滋病抗体(抗-HIV)、丙肝抗体(抗-HCV)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测定 ,共9236份,同时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其中500份HBsAg阴性的标本进行HBV DNA检测及进行HBV标志物其他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再检测结果不符率:抗HIV为0,抗HCV为0.37%,HBsAg为0.42%,有显著性差异(P<0.005);500份HBsAg阴性的标本中PCR测定HBV DNA阳性率为2.8%,HBV标志物其他四项指标(HBeAg、HBeAb、HBsAb、HBcAb)中阳性率为1%,HBV DNA定量在104~106cp/ml.结论 要有效控制输血风险残余度,建立专门的试剂质量评估方法并提高试剂质量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成熟的检测技术(如PCR)尽快用于实际检测.

  • 新喋呤水平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状态

    作者:朱一堂;王景阳;李云霞;张瑞青;孙艳;于庆杰

    目的 通过测定患者血液新喋呤(neopterin,Np)水平,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活化状态.

114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