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路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作者:刘贵建;程实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不典型,白细胞尿和菌尿的检出是其筛检和确诊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对尿中白细胞和细菌检验项目和技术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做了简要概述.

  • 尿液有形成分镜检与自动化检测方法学利弊和互补分析

    作者:丛玉隆;马骏龙

    结合当前国内外尿液分析的发展现状和目前国内常规检验工作忽视尿有形成分检查的错误倾向,笔者参考国家(际)标准、文献及本人的临床实践、科研成果,阐述了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临床价值、标准检验流程,评论了应用各种仪器进行镜检筛选的优点与不足,并对如何加强我国尿液分析的质管理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尿分析 显微镜检查
  • 尿沉渣显微镜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惊子

    自动化仪器检测尿常规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适于大批量样本筛查.但是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仍是尿液检查的标准方法.这项传统的检查方法除作为一般的常规检查外,从初筛血尿来源,到预测肾组织病理增殖性和非增殖性损伤;从应用尿沉渣评分系统鉴别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和肾前性急性肾损伤(AKI),再到尿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损伤的标志物对肾小球疾病进行定位、鉴别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和微小病变肾病(MCD)等,都有着特殊价值.

  • 呼吸系统蠊缨滴虫实验室形态的识别

    作者:杨麦贵;杨铮;杨阳;岳波;郝晓柯;郑善銮;颜楠

    近年国内随着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的开展,呼吸系统罕见的机会性致病病原体蠊缨滴虫检出报道增多,根据多年临床检测经验及动物实验结合报道文章的图片研究分析,报道的蠊缨滴虫似为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应引起同仁们的重视,防止错判错报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误诊。(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77-478)

  • 胃镜直视显微镜检查确诊十二指肠钩虫病一例

    作者:张美玲;邢新坡

    患者男,54岁.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农民,2007年3月底,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伴消瘦、乏力,腹胀易饥,小便深黄,大便颜色正常.遂来我院就诊,行腹部MRI检查:示脾脏增厚,肝内外胆管增粗;

  • 摒弃尿干化学法筛选标准推行干化学法+混匀一滴尿镜检作为过筛

    作者:张晓宁

    编辑同志:关于尿液干化学法筛选标准,本人有一些看法,提出来与同道商榷.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明确规定了尿液干化学法筛选标准,只有符合筛选标准的4条指标要求才可以不做镜检[1].也就是说,只有干化学法检测尿液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亚硝酸盐4项检查均阴性时,检验人员可不做显微镜检查.目前全国多数医院都在实行卫生部"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多数使用光学显微镜、电脑及沉渣计数板三位一体化的"尿液沉渣工作站"检查.如果完全按照标准执行,那么将会有相当一部靠分人漏检.检验学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检验人员.本人对检验分会尿液干化学法筛选标准免于镜检的反对理由如下:

  • 自动全血细胞分析和白细胞分类复检规则的制定及评价

    作者:江虹;曾婷婷;曾素根;郭曼英;朱新勤;左永太;李倚;贾永前

    目的 制定合理的全血细胞分析和白细胞分类复检规则并对其评价.方法 利用Sysmex XE-2100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身的报警系统,参考国际一致性工作组(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roup)的41条规则,制定暂定复检规则.按临床标本的检测流程和方法对2 795份门诊和住院标本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检测和推片染色,由本室技术人员进行镜检,对各条暂定规则和仪器提示细胞数量异常和形态异常的报警分别进行了统计学评估.结果 各暂定规则中出现假阳性、假阴性多的复检规则是仪器出现未成熟粒细胞/核左移和异型淋巴细胞报警,其次为仪器出现有核红细胞报警.反映白细胞各类细胞数量变化的评估显示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很低.形态学评估结果为真阳性占标本总数的17.44%,假阳性占15.82%,真阴性占63.49%,假阴性占3.25%.异型淋巴细胞、未成熟粒细胞和原始细胞报警是常见的假阳性报警.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并结合临床医师的意见终制定出了本室的血细胞分析和白细胞分类复检规则.该规则的临床应用复检率为36%,镜检率为26%.结论 制定的血细胞分析和白细胞分类复检规则可提高标本检测的真阳性率.对于使用五分类自动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血液实验室,能够减轻复检工作量,降低漏检率,提高工作效率.

  •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评价及细胞警示信息的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王静;黎明;沈立松

    目的 探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SYSMEX XS1000i)的各项参数指标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价值.方法 比对209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标本的XS1000i与LH75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并比对509份标本的仪器分类与手工复片结果,分别计算XS1000i批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携带污染率等指标,比较两仪器主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XS1000i精密度的CV均在厂家允许范围内,WBC、RBC、Hb、HCT、PLT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0.19%、0.93%、0、-0.88%、-0.76%.除嗜碱粒细胞外,XS1000i与LH750的各项参数均显示良好的相关性,WBC、RBC、HGB、PL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 5、0.996 8、0.997 0、0.974 6,P均<0.001.幼稚细胞报警诊断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9.7%,异型淋巴细胞报警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6.7%.3份白血病化疗期间白细胞数值极低的标本,外周血极少量幼稚细胞的检测与流式细胞术的骨髓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监测均显示阳性.结论 XS1000i的警示系统可为临床复片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在白血病化疗的监测方面,若与流式细胞仪结果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优势.

  •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复检标准制定及评价

    作者:陈小剑;王晓欧;李绵绵;黄晓彤;朱丽丹

    目的 制定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复检的标准并加以评价,以求准确、合理、有效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方法 根据医院及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特点制定血涂片复检的标准,通过对1 368份标本血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评价仪器提示与手工检查的一致性和标准执行的可行性.结果 仪器提示血小板减少与血涂片显微镜镜检结果相比较Kappa值0.95,U=35.19,P<0.01,显示两者一致性满意;提示未成熟粒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核左移、血小板聚集的仪器结果与镜检结果比较,Kappa值分别为0.64、0.60、0.52、0.60,U值分别为24.9、22.2、21.98、17.65,P<0.01,提示两者一致性尚可;而提示原始粒细胞、有核红细胞的仪器结果与镜检结果比较,Kappa值分别为0.39、0.36,U值分别为13.54、8.24,P<0.01,显示两者一致性尚不够理想.依据标准复检血涂片,敏感度为81.9%,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95.5%.结论 本复检标准敏感度高、特异性强,表明符合本复检标准的标本均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显微镜镜检,以免造成漏诊、误诊现象.

  • 自动化尿液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复检规则的制定和应用

    作者:陈雨;程闽;李薇;杜娟;李建英;吴卫;黄媛;李覃;崔巍

    目的 结合尿液干化学分析(简称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简称尿流式),制定自动化尿常规分析的复检规则.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1 714份中段尿标本,其中1 300份用于建立复检规则,214份用于验证所建立的规则,另外200份健康体检者的标本用于建立UF-1000i尿流式分析仪的参考范围.所有标本通过Siemens Bayer Clinitek 500型干化学分析仪、Sysmex UF-1000i尿流式分析仪及尿沉渣显微镜(简称尿沉渣)检测,进行RBC、WBC、PRO及CAST分析.针对自动化尿常规的不同检测方法,设计了4种复检方案:(1)方案1:单独使用干化学时RBC、WBC和PRO任何一项参数出现阳性者;(2)方案2:单独使用尿流式时RBC、WBC和CAST任何一项参数超出参考范围上限者;(3)方案3:联合使用2种方法检出的WBC结果不相符合,即同一项参数在一台仪器上检测为阳性或超出参考范围上限,在另一台仪器上检测为阴性或不超出参考范围上限,而RBC、PRO(对应尿流式的CAST)中任何一项参数在任何一台仪器上出现阳性或超出参考范围上限者;(4)方案4:联合使用2种方法检出的RBC、WBC、PRO(对应尿流式的CAST)结果不相符合者.通过Sysmex Laboman UriAccess Ver 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不同检测方法的自动化尿常规分析的复检规则.结果 UF-1000i尿流式分析仪的参考范围:RBC为0~7.5个/μl(男)、0~15.9个/μl(女);WBC为0~11.6个/μl(男)、0~12.7个/μl(女);上皮细胞为0~6.5个/μl(男)、0~21.4个/μl(女);CAST为0~1.3个/μl.尿沉渣显微镜镜检结果显示,1 300份用于建立复检规则的标本中,阳性标本占47.46%(617/1 300),阴性标本占52.54%(683/1 300).在阳性标本中,RBC阳性者多,占60.13%(371/617),其次为CAST阳性者,占8.43%(52/617).4种方案的假阴性率(漏诊率)分别为8.38%(109/1 300)、4.69%(61/1 300)、0.62%(8/1 300)和0.54%(7/1 300);复检率分别为47.85%(622/1 300)、59.38%(772/1 300)、72.85%(947/1 300)及52.23%(679/1 300);方案4的漏诊病例中无1例血肌酐结果异常.采用214份临床标本对所建立的复检规则(方案4)进行验证,其漏诊率为0,复检率为53.74%(115/214).结论 方案4的漏诊率低,复检率也较低,且无严重肾功能异常者漏诊,是理想的复检方案.

  • 尿干化学与流式细胞术联合用于尿液有形成分镜检筛选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马骏龙;丛玉隆;陆玉静;王成彬;刘培培;张永强;凌励

    目的 制定针对UF-1000i尿液分析流水线(由UF-1000i尿流式分析仪和AX-4030尿干化学分析仪组成)自动化检测结果的尿液镜检复检规则.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尿液常规标本共2 839份.首先利用UF-1000i尿液分析流水线对2 839份尿液标本进行有形成分分析(包括RBC、WBC、CAST)和干化学检测(包括ERY、LEU、PRO).每份标本在尿液分析流水线上检测完毕后由选定的2名主管检验师采用双盲法做显微镜镜检计数,以2名主管检验师检测结果的均值作为镜检结果.以镜检结果为判断标准,采用UriAccess3.0软件对2 839份尿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检规则的设置和调试,计算复检规则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漏诊率)及复检率.再选择299份尿液标本对该复检规则进行临床有效性验证,终通过漏诊率与复检率的结果来评判所制定的复检规则的可行性.结果 采用UriAccess3.0软件,根据2 839份尿液标本的6项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检规则的设置和调试,筛选出37条需要复检的规则和27条无需复检的规则.以镜检结果为标准,该复检规则的符合率为81.11%(2 311/2 839),真阳性率为40.51%(1 150/2 839),假阳性率为16.17%(459/2 839),真阴性率为41.00%(1 164/2 839),假阴性率(漏诊率)为2.43%(69/2 839),复检率为18.28%(519/2 839).将制定的复检规则输入UriAccess3.0软件,选取299份尿液标本进行复检规则的验证,其验证结果符合率为82.27%(246/299),真阳性率为36.12%(108/299),假阳性率为16.39%(49/299),真阴性率为46.15%(138/299),假阴性率(漏诊率)1.34%(4/299),复检率为19.06%(57/299).对其中的4份假阴性标本进行分析,均为非泌尿科和肾病科患者,且RBC、WBC镜检结果均在3~8个/HP范围内,对严重肾功能异常患者不会造成漏诊.结论 针对UF-1000i尿液分析流水线制定的复检规则能够有效地筛选出真正需要镜检确认的异常标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检验质量.

  • 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

    作者:孙芾;王厚芳;于俊峰;穆煜;柳杰;杜振波

    目的建立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准确性,以利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医院具体情况依据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制定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通过对9 992份标本结果的数据分析,评价标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所制定的标准经临床验证有重要临床价值和意义.仪器检测的标本中有29.3%的CBC标本需要复检,其中32.2%存在杆状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或其他类型的异常.结论制定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非常重要,可以加强血细胞检查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诊断和治疗.

  • 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复检规则的制定及应用评估

    作者:吴晓华;肖迨;李秋晨;柯群

    目的:制定针对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检测结果的尿液镜检复检规则。方法收集2013年3至5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尿液常规标本共3154份,用于建立复检规则。用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对3154份尿液标本进行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同时采用双盲法进行显微镜检查,以此结果的平均值为判断标准,对3154份尿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检规则的设置。根据自动化尿液分析工作站的检测方法,设计制定4种方案如下:(1)方案1:单纯干化学尿液分析仪检测的潜血(BLD)、中性粒细胞酯酶(LEU)、蛋白(PRO)、亚硝酸盐(NIT)任一参数出现阳性;(2)方案2:单纯尿液有形成分仪器检测的RBC、WBC、管型(CAST)任一参数出现阳性;(3)方案3:联合干化学与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的BLD、LEU与RBC、WBC结果不一致,或定量结果梯度相差2个或2个以上;(4)方案4:联合干化学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BLD、LEU与RBC、WBC结果不一致,及CAST阳性或有报警提示出现,均进行复检。对4种复检规则方案分别进行评估,并选取400份尿液常规标本对该复检规则进行临床验证,评价其有效性。结果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标准,用于建立复检规则的3154份尿液标本中,阳性标本占43.47%(1371/3154),阴性标本占56.53%(1783/3154)。其中RBC阳性标本占55.58%(762/1371), WBC 阳性标本占59.66%(818/1371), CAST 阳性标本占6.42%(88/1371)。制定的4种方案的复检率分别为44.48%(1403/3154)、45.69%(1441/3154)、26.09%(823/3154)、28.95%(913/3154),假阴率分别为7.13%(225/3154)、4.53%(143/3154)、2.73%(86/3154)、1.02%(32/3154)。方案4的假阴性率低,复检率也较低,为理想的复检方案。选取400份尿液常规标本对其进行验证,其假阴性率为0.75%(3/400),复检率为26.25%(105/400),图片审核修正后的复检率为14.50%(58/400)。结论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的佳复检方案为联合干化学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BLD、LEU与RBC、WBC结果不一致,及CAST阳性或有报警提示出现时均应镜检。(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65-468)

  • 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在疟原虫检测和分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徐超;魏庆宽;李瑾;肖婷;王用斌;孔祥礼;张本光;魏艳彬;赵长磊

    目的 比较疟疾病例样本套式PCR检测和传统镜检结果,探讨套式PCR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疟疾患者血样,分别涂制厚、薄血膜用于常规镜检;抗凝血或滤纸血用于提取疟原虫DNA等.按要求设计属种等多套引物,应用套式PCR扩增感染人的4种疟原虫目的基因片段,将检测结果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鉴定等.结果 259份血样,套式PCR共检测出恶性疟187例、间日疟45例、卵形疟8例和三日疟1例,阴性10例.其中恶性疟阳性检出率高(75.10%),间日疟阳性检出率次之(18.07%),还检测到混合感染血样8份(3.21%).与GenBank标准序列对比显示,扩增片段大小及测序结果均完全正确,显示套式PCR在分型上比传统镜检更客观.套式PCR检测与传统镜检结果比较显示,前者阳性率(96.14%)明显高于后者(90.73%),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07,P<0.05).结论 套式PCR法检测疟原虫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且适用于疟原虫混合感染,在疟疾病例诊断和分型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大鼠小肠的微血管构筑

    作者:陈延民;李健;张建;段相林

    小肠是动物及人体内具有消化、吸收和内分泌等功能的重要器官,为揭示小肠的血管构筑与消化吸收等功能的关系,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人[1]、鼠[2]、猴[3]、兔[4]、鸡[5,6]等动物小肠的微血管构筑进行了初步研究.由于小肠微血管走行复杂,再加上实验动物不一致、研究技术的限制,致使各作者观点不一[7].

  • 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动态变化

    作者:陆雄;徐光福;陈文慧;刘成海;刘平

    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但目前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在肝纤维化中的形成过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肝窦毛细血管化是否可逆也未见报道.我们用二甲基亚硝胺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4 wk动态观察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逆.

  • 燃煤型砷中毒人体肝损伤临床研究

    作者:杨大平;张爱华;黄晓欣;郭渝成;王松;郭乔楠

    目的燃煤型砷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之一,肝硬变为其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尚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多.我们对在诊断和分度标准上按新疆天然高砷水所致慢性砷中毒标准已确诊的轻、中、重度患者184例进行了临床调研,旨在寻找早期防治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病史询问、常规体检、腹部B超、相关实验室生化检查.并对23例自愿者,在排除了长期酗酒、血吸虫病和甲、乙、丙型肝炎等疾病后,进行了常规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普通光镜和电镜的对比观察.结果常规体检及肝肿大者分别为轻度4例(4/45,8.89%),中度10例(10/54,18.52%),重度34例(34/85,40.48%).B超示肝大,肝回声增强者分别为轻度9例(9/45,20%),中度11例(11/54,20.37%),重度37例(37/85,43.53%).临床消化系症状以乏力(144/184,78.26%),纳差(127/184,69.02%),恶心(109/184,59.24%),腹痛(98/184,53.26%),腹胀(88/184,47.83%)等为主.肝脏病理早期表现以肝细胞及细胞器的肿胀、变性为著,中、晚期则以坏死及纤维增生为主.SBA对检查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GPT对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诊断没有实际意义.而血清r-GT,ET为显示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较晚期指标.结论燃煤型砷中毒对肝脏的损害,其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腹痛、腹胀、肝肿大等为主.病理早期表现以肝细胞及细胞器的肿胀、变性为主,中、晚期则以坏死及纤维增生为著.随着病情的发展,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肝脏表现为慢性纤维化硬变过程.SBA对检查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鉴别诊断没有特殊意义,故在确诊肝病类型时,尚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价.GPT对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诊断没有实际意义.而血清r-GT,ET为显示燃煤型砷中毒所致肝损伤的较晚期指标.SBA,r-GT,ET三指标联合应用在筛检及动态观察其病情进展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 胃肠道间质瘤的光镜电镜观察

    作者:赖晃文;杨传红;王卓才;赖日权;唐赓云

    目的为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来源和电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肿瘤分化形态特征和免疫表达.结果 16例间质瘤电镜观察可见各种分化的特征性超微结构:SF(skeinoid fibers,SF)神经内分泌颗粒、Luse小体(长间距胶原)、微管、突触样结构及平滑肌特征性结构,显示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神经源性的特征性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6例间质瘤S-100蛋白、SMA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81.3%,87.5%和87.5%;SMA,S-100和CD34均阳性9例(56.3%),SMA和S-100阳性11例(68.8%),SMA和CD34阳性12例(75%),CD34阴性而S-100,SMA阳性2例(56.3%).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呈多向分化和混合表达.结论提示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与原始间叶细胞有关,而小肠间质瘤则大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电镜检查与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对诊断和预后有辅助作用.

  • 组织蛋白酶D和嗜铬颗粒素A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表达意义

    作者:黄晓峰;王春梅;戴晓汶;潘伯荣;俞郦斌;方丽;钱斌;赵一岭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和嗜铬颗粒素A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CC 85例.结果组织蛋白酶D在正常肝细胞有弱表达,但在HCC组织,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显著增强,而且癌细胞荧光染色强度存在区域性差别,通常临床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分化越差,荧光染色较强的癌细胞越多. HCC的组织学分级越高,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越多. 85例HCC中有71例癌细胞呈组织蛋白酶D强阳性,阳性率83.5%. 在组织学分级为3~4级的28例中,组织蛋白酶D阳性的占26例(阳性率92.9%);组织学分级为2级的53例中,有46例阳性(阳性率86.8%);而组织学分级为1级的4例中,仅有1例阳性(阳性率25.0%). 组织蛋白酶D阳性细胞的分布,在组织学分级不同的HCC中有明显差别(P<0.01). 我们还发现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有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1.2岁±2.8岁(32岁~68岁),无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1.2岁±4.5岁(28岁~71岁)(P>0.05). 组织学分级为1级的HCC CgA阳性率为75.0%(3/4),2级的阳性率71.7%(38/53),3~4级的阳性率为71.4%(20/28). 经统计学分析表明,CgA阳性细胞的分布,在组织学分级不同的HCC没有明显差别(P>0.05). 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在大部分癌组织中,二者同时表达. 结果提示HCC的癌细胞对组织蛋白酶D的加工出现障碍,因此组织蛋白酶D在细胞中积聚. 由于组织蛋白酶D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和自分泌性丝裂原活性,因此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增加可能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有一定作用. 这些发现表明组织蛋白酶D对HCC有预后诊断价值.结论组织蛋白酶D和CgA在绝大部分HCC都可同时表达. 也提示肝癌细胞中组织蛋白酶D可能与CgA的加工有关. 因为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组织蛋白酶D在HCC表达显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冰乙酸性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建立及溃疡胃窦粘膜的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孙凤蓬;宋于刚;朱新生;汤事能;杜江;邱庆林;赵彤

    目的建立冰乙酸性大鼠胃溃疡模型,并对溃疡胃窦的粘膜组织结构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方法 3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冰乙酸0.01 mL组、冰乙酸0.05mL组、冰乙酸0.10mL组,生理盐水0.01 mL组、生理盐水0.05mL组、生理盐水0.10mL组,和正常对照组.以1mL注射器在各处理组大鼠胃窦前壁注入相应剂量的冰乙酸或生理盐水.对各组大鼠进行大体观察,对发生典型胃溃疡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胃窦组织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冰乙酸0.05 mL组大鼠胃窦前壁粘膜面发生溃疡,冰乙酸0.01 mL组鼠胃未见明显溃疡,冰乙酸O.10 mL组大鼠胃窦前壁穿孔,生理盐水0.01 mL组、生理盐水0.05mL组、生理盐水0.10 mL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胃窦均无溃疡.光镜观察见冰乙酸0.05 mL组大鼠胃窦溃疡部位粘膜腺体正常结构消失,溃疡边缘粘膜腺体间质充血水肿和结缔组织增生.电镜观察见冰乙酸0.05 mL组大鼠溃疡边缘胃窦粘膜粘液细胞、壁细胞、主细胞存在超微结构改变,并见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等细胞.结论大体、光镜和电镜三水平的观察表明,以大鼠胃窦前壁注入0.05 mL冰乙酸所建立的胃溃疡模型为典型.

1581 条记录 8/80 页 « 12...567891011...798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