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患者产后复发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治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产后复发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线索.方法 报道本院1例MS患者产后复发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血液、脑脊液、影像学、电生理检查和治疗,评价治疗前后EDSS评分.分析临床资料特点并随访4个月.结果 患者为27岁女性,主要表现为产后四肢无力(下肢重于上肢)、麻木、呼吸困难伴尿便障碍,EDSS评分:9.0分.血液检查正常,腰穿压力测不到,压颈试验不升,脑脊液白细胞数6× 106·L,蛋白285mg·dL-1,颈段增强MRI示颈段脊髓肿胀,存在颈段梗阻;肌电图(EMG)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下肢重于上肢.给予患者甲强龙、丙种球蛋白治疗.出院时EDSS评分:6.0分,随访6月时EDSS评分:4.0分.结论 MS患者产后复发率高,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情重,应注意鉴别诊断,可应用丙种球蛋白预防治疗.
-
成年大鼠持续性脑缺血后TGFβ1蛋白表达与凋亡的关系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持续性局灶脑缺血后TGFβ1蛋白表达与缺血后凋亡的关系。方法:单侧大脑中动脉近端电凝术建立大鼠持续性局灶脑缺血模型。缺血后1h,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氟美松(5mg/kg),对照组注射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缺血后3h~120h取材,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标记TGFβ1蛋白表达细胞和凋亡细胞。结果:持续性局灶脑缺血后TGFβ1蛋白呈双相性,主要分布在梗塞灶周围区域。 TGFβ1的表达可被氟美松抑制,同时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也加重。结论:大鼠持续性局灶脑缺血后梗塞灶周围区域TGFβ1蛋白表达可能有减轻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
内窥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目的:探讨内窥镜单鼻腔入路在切除垂体腺瘤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直径4mm的0°、30°硬性鼻内窥镜及配套摄像系统、内窥镜冲水系统、鼻窦钳等设备,内窥镜下切除垂体腺瘤30例,其中微腺瘤2例,大腺瘤25例,巨型腺瘤3例.泌乳素腺瘤18例,生长激素腺瘤4例,无功能腺瘤8例. 结果:内窥镜下全切肿瘤27例,近全切肿瘤3例,术后3例出现一过性脑脊液鼻漏,3例出现一过性多尿.术后19例内分泌化验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随访20例,1例复发,无鼻中隔穿孔、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 结论:内窥镜下手术创伤小,深部照明好,提供360°全景术野,切除肿瘤彻底,鼻腔结构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等优点.
-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海马萎缩的MRI定量测定
目的:探讨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海马体积的变化及其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MCI和16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行核磁共振(MRI)及MMSE检查,经标准化处理和年龄性别修正后比较海马体积变化及其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MCI组(6079±187mm3)、较对照组(7062±204mm3)的海马体积显著减少(P<0.01),萎缩程度14%.海马体积与MMSE评分相关性检测MCI组(r=0.33)、对照组(r=0.25),相关性均不明显(P>0.05);两组人群合并后,全体研究对象的海马体积与MMSE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069,P<0.001).结论:海马萎缩的MRI定量测定有助于MCI的诊断;海马体积萎缩是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因素.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的血流变化.方法对于我科2001~2002年间行尿激酶或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进行溶栓前后的床旁TCD检查,采用TIBI血流信号分级法,将受累大脑中动脉血流信号分为六型:1.无血流型;2.微小血流型;3.圆钝型;4.衰减型;5.狭窄型;6.正常型.然后合并为3级:1、2型为1级;3、4型为Ⅱ级;5、6型为Ⅲ级.同时评价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符合条件者共49人,不同血流信号级别患者,NIHS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血流信号的改善,NIHSS评分亦有所下降.结论经颅多普勒在静脉溶栓时能协助了解脑血管血流情况,其血流改善与患者临床情况的改善密切相关.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定量性状位点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定量性状位点: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和3'非翻译区4656(CT)2/3多态性与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5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ACl)、45例腔隙性脑梗塞、33例脑出血、40例高血压患者及66例正常对照者以多聚酶链反应-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PCR-AFLP)方法分析ACE基因I/D多态性、以多聚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检测4656(CT)2/3多态性.结果: 各受试组之间比较,仅ACI患者ACE基因I/D等位基因频率(0.546/0.454)分布与对照人群(0.674/0.326)显著不同(X 2=4.114,P<0.05),而高血压、脑出血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人群无显著差别;D等位基因决定高水平血AT-II.本受试人群中未发现3'非翻泽区4656(CT)2/3多态现象.结论: ACE D等位基因并非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是ACI发病的遗传性危险因素; 中国人3'非翻译区可能无4656(CT)2/3多态性.
-
恩必普软胶囊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口服d1-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和P300数据采样,同时给予同步MMSE、HDS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和HDS量表得分情况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300波潜伏期及P300波幅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安全有效.
-
河北省部分城镇白领人群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调查河北省城镇白领人群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石家庄市部分白领人群,由专业医师进行询问病史,查体,检测血脂、血糖,巨细胞病毒晚期抗原PP65与抗体IgG、IgM检测,心电图,胸透,B型超声检查肝、胆及颈动脉、椎动脉.结果:高血压患病率43.38%,城镇白领阶层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35.7%);高血脂男性发生率45.79%,女性为17.24%:男性公务员高血脂发生率与其他职业人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病率为8.82%,职业间和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颈、椎动脉超声检查,发现39.71%的人颈动脉或椎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男性发生率40.19%,女性发生率37.93%,男性稍高于女性,职业间、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长期大量饮酒率为82.3%,男性吸烟率56.07%:巨细胞病毒(HCMV)激活感染率3.68%.结论: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共有129人,占94.85%,其中86.76%的人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危险因素.采取早预防、早治疗的方针,关注城镇白领人群常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
脑血管病患者CGRP的临床研究
目的: 1.观察脑出血(CH)、脑梗死 (CI)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改变及其动态变化; 2. 观察CH、CI病情、病灶大小与CGRP水平变化的关系; 3. 研究CGRP与脑血管病(CVD)伴发疾病的关系; 4. 探讨CGRP 参与各型CVD及其伴发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并探讨其异常分泌的可能机制; 5. 探讨CVD防治的新途径. 方法: 选择CVD108例, 其中CH组46例, CI组62例. 用放免法检测血浆CGRP浓度. 结果: 1.CI组CGRP的变化: 显著低于对照组, 发病24h内即显著降低, 2~3d与4~7d进一步降低, 8~15d开始升高, 15d后逐渐升至正常水平. 伴发病积分≥6分组显著低于<6分组, 高血糖组显著低于正常血糖组. 2. CH组CGRP的变化: 显著低于对照组, 发病24h内即显著降低, 2~3d与4~7d进一步降低, 8~15d有所升高, 15d后进一步升高, 仍低于正常水平. 随病情加重, 脑出血量增加, CGRP水平明显降低. 结论: 1. CI、CH患者存在CBRP分泌异常, CGRP参与了CVD的病理生理过程. 2. 各组CVD、 CGRP动态检测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病灶大小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3. 本研究结果提示, 调整CGRP的分泌将有助于改善各组CVD的预后, 并为应用CGRP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对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意义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在化脓性脑膜炎(化脑)与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于入院后48小时(病程5天)内采集脑脊液,TNF-α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MMP-2、MMP-9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化脑组患儿脑脊液中MMP-2、MMP-9与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病脑组与对照组.结论:脑脊液中MMP-2、MMP-9与TNF-α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化脑和病脑患儿早期鉴别诊断的方法之一.
-
Kearns-Sayre综合征一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Kearns-Sayre 综合征(KSS)的临床与病理形态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KSS 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表现为视物不清、双上睑下垂、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底色素改变呈"椒盐状"、晕厥发作、心脏传导阻滞、小脑性共济失调、不育、脑脊液蛋白升高、脑脊液叶酸/血清叶酸比值降低.肌肉活检MGT染色发现有不整红边纤维(RRF),出现比例为11.6 %.电镜观察表现为线粒体数目增多,形态异常,嵴排列紊乱等,可见线粒体内类结晶状包涵体.结论 本例提示尽管KSS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对不明原因的单侧或双侧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伴视网膜色素变性和晕厥等症状的患者,应想到KSS的诊断,进行肌肉活检、遗传咨询和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威胁生命的事件发生.
关键词: Kearns-Sayre综合征 视网膜色素变性 心脏传导阻滞 精子